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5 16:56:4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例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范例7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他们有充分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在选择中主动体验学习,在生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同时以识字为基点,引导学生发现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感受识字之乐的同时,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要求

  1?学会“沙、发、报、纸、台、灯、电、视”八个汉字。

  2?认识“氵扌火纟礻”五个偏旁。

  3?认识一些简单的家庭陈设、用品,并能将它们与对应的词语联系起来。

  4?在识字中,培养口头表达、合作学习等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并能将实物与表示它们名称的词语相联系。

  教学准备

  物品模型、吹塑纸底版、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1?课前给每张课桌发一个“宝盒”,盒子里装着“电视”“沙发”等物品的模型。

  2?谈话激趣:小朋友们,课前老师给你们发了“宝盒”,快打开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

  3?学生自由活动,通过触摸、观察、交流,初步认识电视、电话等物品。

  二、反复引导,认读词语

  1?教师引导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认识了那些物品吗?能借助模型上的文字大声读出它们的名字吗?

  2?同桌合作,借助拼音认读物品名称。(可以由一个同学出示物品,另一个同学认读,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方法。)

  3?反馈:

  A?谈话:谁能把自己认识的物品大声地读给全班小朋友听?

  B?学生到讲台前举着模型大声读或领读。

  C?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点击出示相应的汉字及图片。

  评价并表扬学生的自学情况。

  4?齐读屏幕上的词语。

  三、师生合作,学习偏旁

  1?多媒体出示“发”“沙”,引导学生比较两字在字型上有什么不同。

  A?同桌讨论。

  B?学生自由发言。

  C?教师小结:“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偏旁,叫“三点水旁”。

  2?学生交流自己认识的偏旁。

  A?教师引导:你们还认识哪些偏旁?(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偏旁及一些相应的汉字。)

  B?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偏旁的?(从父母、书上、电视等生活中学习生字,处处留心。)

  C?教师小结引导: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很多,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3?学生没有说出的偏旁,教师介绍。

  4?巩固练习。游戏方法:发给学生带字的头饰,根据老师的口令,同偏旁的字迅速排队,看哪队排得又对又快。

  四、自主探究,识记字形

  1?小组合作,识记汉字。

  2?反馈: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的?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通过自编顺口溜、编儿歌等方法识记字形。(奖励识记方法好,记得多的同学。)

  五、联系生活,了解特征

  1?多媒体演示一组录像。

  内容:在整洁美观的房间里,小朋友坐在沙发上认真地看书,在台灯下专心地做作业,在电视前观看精彩的节目……

  2?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电视、电话等用品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3?全班交流。引导用“(什么)能(怎么样)”的句式练习说话,也可以请学生讲讲关于这些物品的小故事。

  六、自选物品,训练表达

  1?过渡谈话:电视、电话等物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都很喜欢他们。

  2?从所给模型中选择你最喜欢的几件,说一段话。(先同桌练习,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

  1?在“智慧迷宫”里识字。(多媒体课件)

  2?小制作:设计我的家。

  方法:每人发一张吹塑纸底板,按底板上的文字提示贴图(每张底板的提示不同)。

  选取贴得又快又好的,放到前面展示。

  八、作业

  材料制作:用所给的模型进行创造性设计,布置自己的房间,并在作品后附文字或拼音说明,下节课开展览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贝、男、虾、原、爱、跑?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家乡美在哪里。能读出家乡的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突破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合作法、情境设置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贝、男、虾、原、爱、跑?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3、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4、画家乡

  涛涛海边蓝

  山山大山高家乡美

  平平平原宽

  青青草原大爱家乡

  京京城市美

  课后反思:本想根据课文的2-6自然段段式相似的特点,给孩子来个先习得方法,再来个举一反三的,可是有时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想让他们自主学习,真的只是美好的幻想,孩子们不知道如何自主,自己又总是不自觉得又将孩子们攥在了自己的手心,慢慢教,慢慢学,要耐心啊,语文老师!!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3、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二、情感态度目标:

  1、熟读课文,讨论交流,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具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孩子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老师想知道在你的心目中小事是什么?大事又是什么?你们是怎样对待小事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人他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板书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老师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检查生字词读音。

  3、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并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可分成几部分?说一下划分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自主学习第一部分(第1段)

  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想:读完后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二)小组合作探究第二部分(2—5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集体交流,生交流后,师相继加以指点,并指导。

  4、思考:陈蕃书房怎样,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从这你能看出陈蕃是怎样一个人?从画出的词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5、薛勤的观点又是怎样的?指导朗读他的话,读出反问的语气,通过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反复读中学会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三)、自主学习第三部分(第6段)

  齐读,陈蕃明白了吗?你们也明白了吗?

  四、拓展延伸,升华体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完课文,你有何收获或想说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

  一、朗读课文,深化感悟

  1、指名朗读课文,小组中复述课文。

  2、指名在班级中复述课文。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特别含义?(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4、下面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怎样表达?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指名说。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准确的表达方法

  1、画出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三、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掌握字形

  1、指名读生字。

  2、对难写的生字交流如何记住。

  3、集体扩词。

  4、独立试写。

  四、口语表达:

  陈蕃和我(可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陈蕃的看法,再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薛勤的话后,陈蕃会深思些什么?薛勤的话有什么道理?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及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自己是怎样做的,还可以谈谈自己的不足之处或对自己的启发)。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

  不“扫一室”

  ?“扫天下”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和9个认读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课文,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知道祖国的江南是“鱼米乡”。

  2.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祖国江南风光的美,知道祖国江南是“鱼米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板书课题:“小竹排在画中游”。齐读课题。你们知道小竹排什么样吗?请学生把自己查找的有关小竹排的图片让同学们看一看。再请同学看录相,教师做适当的讲解:这就是小竹排,有的地方称它为竹筏,是用竹子做成的,把好几根竹子并排捆起来,放在水里跟船一样,是江南水乡的交通工具,你们看小竹排在水里飘流的样子,坐在上面一定很好玩。小竹排在水里游,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音读准备。

  2.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把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同桌同学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4.指名读课文。

  5.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带拼音的`卡片)。

  三、朗读课文

  1.自己轻声读全文,标出一共有几句话。(3句)

  2.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

  (2)出示书中插图:提问:什么是顺水流?让学生到图前指一指。

  (3)如果你坐在小竹排上,小竹排顺水往前行,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鸟儿在枝头歌唱,你会是什么心情?即这句话应该怎样读呢?

  板书:鸟唱鱼游

  (4)自己试着读一读。

  (5)同桌同学互相读,互相评议。

  (6)指名读,读后评议。

  (7)学生如果读得不到位,教师可范读。

  3.学习第2句:

  (1)师:小竹排继续地前行,你又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第2句。

  (3)提问:看图:两岸指的是哪儿呀!到图上指一指。从哪儿看出树木密呀?板书:树木 密

  (4)教师指图:这是什么?(禾苗)“禾苗”指的是什么?禾苗长得怎么样?书中怎么说?板书:禾苗 绿

  (5)指名读第2句。

  (6)树木这么茂盛,禾苗长得这么好!你们的心情怎样?想想应该怎样读,自己试一试。

  (7)指名读,教师指导读。

  (8)再指名读。

  (9)把一二句连起来读一读,练习背诵。

  4.学习第3句: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么美的地方是哪儿吗?

  (2)自己出声读读第3句。

  (3)教师让学生质疑不明的地方?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江南鱼米乡?板书:鱼米乡。

  (4)请知道的学生给大家讲一讲。教师可作补充:江南是我国的南方,那里的水很多,气候温暖,所以江南的鱼虾很多,大米又多又好,因此人们就把江南称为鱼米乡。

  (5)看江南有关的录相。

  (6)提问:为什么说小竹排在画中游?组织学生讨论。板书:画中游。

  5.请学生读全文,读出江南的美丽和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课文。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五、拓展训练:

  结合课后第3题,发挥学生的想象,把“鸟儿唱,鱼儿游”画一画。画后展览。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二)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3)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 背诵并默写古诗。

  2.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简介: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二课时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请看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的奇思妙想,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可是现在,随着一门克隆技术的出现,把这种不可能已经变成了可能。那什么是克隆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领域(出示课件中的课题)文章作者是谈家桢,(出示课件)指名读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昨天晚上老师布置你们回家预习课文,都预习了吗?好,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文章的四个小标题,想一想这四个部分都告诉我们哪些内容?(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课件:含义、实验、发展、利弊)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这节课,我们打算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的形式来学习。老师有一些具体要求:请看大屏幕:

  2、每小组的小组长领表、发表。(教案后面附竞赛表格)

  3、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完成答题,教师巡视。

  四、汇报交流,巩固课文内容。

  1、汇报交流每一大题的内容。(相机出现课件)

  2、小结:现在请各小组的记分人算出第一大题到第六大题的分数。

  五、探索质疑:

  1、在文章中,你们还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的吗?可以独立提出来,也可以小组讨论后提出来。

  2、老师根据学生的质疑相应出示课件。

  3、如果学生不会质疑,

  老师也可以向学生质疑。相机出示课件。

  六、总结: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整个文章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的。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一些克隆动植物,比如克隆鲫鱼、克隆黑斑蛙、克隆羊多利等,其实,现在科学家克隆出来的动物远远不止我们书上列举的这些呢,想知道吗?好,我们一起来欣赏克隆图片,(出示课件)

  2、刚才一起来欣赏克隆动植物的图片,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克隆技术大事例表,(播放克隆技术大事例表)。

  3、看了这些克隆动物的图片和克隆大事例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七、作业:

  有关克隆方面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下节课讨论的吗?想一想,回去准备一下,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奇妙的克隆》课文内容知识竞答

  第小组记分人总分

  一、按照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合计10分)

  náng()胚两qī()jǐ()椎

  哺()乳繁yǎn()

  二、指出下面的文段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合计15分)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的培养后长成8厘米的鲫鱼。()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鲤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3.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

  三、阅读第一部分内容,完成练习:(合计30分)

  1、课文中列举了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的植物有、、、你还知道、等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15分)

  2、来自的的后代群体叫克隆。(6分)

  3、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多项选择,9分)

  A、打比方B、作诠释C、作引用D、举例子E、作比较

  四、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合计15分)

  这一部分列举了中外科学家成功克隆出鱼类有和,克隆出两栖类有和,鱼类和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类,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的追求是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

  五、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完成练习:(合计6分)

  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绵羊的名字叫,它诞生于年。

  六、阅读文章第四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合计24分)

  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再概述)(概括出一方面得8分)

  七、附加题:(探索质疑)

  注意:质疑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得5分,对有价值的问题能圆满回答的可得10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识字的教案06-11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教案08-04

语文教案08-05

语文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