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6 07:35:3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放一段有关楼兰古国的录像),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片子是楼兰古国,它位于我国

  的西北部,昔日的它,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贾聚集,经济繁荣;今天的它,已被黄沙覆盖,一片荒芜,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2。人们只能凭着那干枯的树木,光秃秃的沙丘,去想像它昔日的繁华与丰美。是沙漠夺走了它的美丽,留给人们的是遗憾。我们要拿起武器,与沙漠决战,还我家园!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识别和把握中心句。

  2.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

  3.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分类说明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这篇文章根据大量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等重大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讲得有声有色。

  (三)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

  (1)说明文主要说明什么?

  (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3)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5)说明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6)说明对象包括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

  (1)说明文主要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用途等;(2)说明文的首要任务是抓住事物特征;(3)说明文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等;(5)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6)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理。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作者简介(略)

  3.正音、辨字、辨词。

  肆sì(不要读成cì) 涸hé(不要读成gù)

  葱cōng(不要读成cóng) 沛(不要写成)

  磴dèng(不要读成dēng)

  4.文章内容的'分析。

  (l)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读时可采取一人一段,自愿读,不指定,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2)分组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意思,若有中心句的段落,就用中心句表示,没有中

  心句的段落,就需要自己概括。

  第1段: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第2段: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如今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向沙漠进军 2》。

  第3段:我国陕西榆林地区古代是天然草原区,如今关外30公里都变成了沙漠。

  第4段:沙漠逞强旅威的武器是风和沙。

  第5段: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

  第6段: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第7段: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第8段: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按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

  第9段:我们向抄漠进军取得的若干成绩。

  第10段: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仅可以保护农田,开辟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第11段:风可以为人类造福。

  第12段:沙漠地区的日光照射特别强烈。

  第13段:只要正确地认识沙漠的危害,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

  (以上各段的中心意思,l、4.7、8、10.13是原文的中心句,其他几段的中心意思是概括出的。)

  (3)在上述概括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4段):说明为什么向抄漠进军。

  第二部分(第5-8段):说明怎样向抄漠进军。

  第三部分(第9-13段):说明沙漠是可以被征服的,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4)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2、3两段说明了什么?这属于什么说明方法?

  答:这两段举了国外地中海沿岸和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受沙漠侵袭的情况。从而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属于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②沙漠向人类发动攻势的武器是什么?进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这属于哪类说明方法?

  答:沙漠向人类发起进攻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游击战”和“阵地战”。这属于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③如何征服沙漠?征服沙漠的关键是什么?其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的途径:一是培植防护林和培植草皮,这是抵御沙漠的“游击战”;一是植树种草,这是抵御沙漠的“阵地战”,这两种途径都只是采取守势。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寻找和开发充足的水源是征服沙漠的最重要的途径。征服沙漠的关键是水,这是征服沙漠区别于征服其他自然灾害的必要条件。有了水,才能抵御抄漠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按漠进军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④说明征服沙漠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并指出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我国沙荒地区,有的“有足够的雨量”,有的“地面径流和地下潜水也是很大的”,有的“周围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积雪”,“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洲来’。这说明了征服沙漠的可能性。“沙漠是可以征服的”,举例说明“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用事实说明了征服沙漠的现实性。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紧紧抓住向按漠进军这一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运用这一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又恰当地使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对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l.反馈练习

  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找出有关沙漠危害人类的句子。

  ①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②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③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体会概括叙述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乐园

  教学重点:了解一词多义,理解文章概括具体的表达手段。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词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按组读词,读熟练,将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先和同桌讨论。

  2、检查朗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3、以“走”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引早义。

  4、学生分组讲座理解多义词词义的方法。

  师小结: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同,平时不断积累多义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喻义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理解时要以本义为基础。掌握联系语境中推断具体含义的方法。

  二、读一读,想一想,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

  1、读

  2、分组讨论:加点词语的作用。

  3、介绍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

  4、小结:阅读时抓住概括性的总起句和总结句,就能很快把握语段的主要意思,作文时使用概括具体式的表达手段,就能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正确流利地读句子。

  2、讨论句子的'意思。

  四、读一读

  1、自主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指的是什么意思?短文是通过什么例子具体说明的?

  2、怎样阅读才有自己的见解?

  3、合作交流:明白有独到见解的是思维深刻的表现。

  作文 花与生活

  教学目标:通过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引发话题。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引导我们感受花的风姿,体会花的风情,品味花的风情花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享受,也激发了我们观察,研究花的兴趣。今天我们来谈谈你们是怎么研究这个主题的。

  二、分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交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想研究这个问题?小组是怎样研究的?有什么研究结果?要求学生说清楚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全班交流,相互借鉴。

  引导学生关注,是否说清楚了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的结论是否合情合理。

  四、复习研究报告写的方法

  1、帮助学生明确写研究报告的意义。

  写研究报告可以提高自己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记录自己参与实践的过程和体验。

  2、出示范文,复习研究报告的结构。

  五、鼓励学生动笔成文。

  第三课时

  一、学生动笔成文

  二、整体评文,总结闪光之处

  三、展评习作,赏读优秀作品

  1、选取几篇优秀习作,师生共评议:

  哪些同学的研究过程写得表楚,结论科学合理,结构完整等。

  2、选取更多的学生的精彩部分组织点评,进一步瓴悟如何突出研究报告的主体。

  四、精心修改

  学生通过自评自改,互读互评互改。

  五、抄写。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的立国之祖,是上古时代伟大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2.教材特点

  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第2一6自然段讲大禹是怎么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的。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理解21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3.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重点学习第3、4、5自然段,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并能复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片、多媒体录像课件(有条件的学校)。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13个,读准多音字“没”。

  2.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等词语。

  3.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大禹决定治水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低年级语文课中学过的'古代了不起的人物,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

  (1)幻灯投影(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画面出现滚滚洪水及大禹的画像。认识大禹是古时代我国伟大的治水英雄。

  (2)板书课题:大禹治水。教学“禹”字。

  3、自学课文。

  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大禹治水中那件生动的事例?这件事告诉我们大禹是用什么样的治理洪水的?(要求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回答。)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思考:课文写了大禹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他为什么过家门而不入呢?

  4、检查反馈。

  (1)抽生分别朗读课文第1一6自然段。

  (2)选择多音字正确的读音。

  淹没(méim)睡觉(jiàojué)

  (3)连字带词认读13个生字,重点指导“凿”、“渠”、“耽”三字的笔顺笔划。

  (4)说说:课文写了大禹为了治水几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他为什么几过家门而不入呢?(找出有关的词语简要回答)

  5、学习课文第:自然段。

  (1)抽生读第1自然段。

  大禹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

  (2)分句理解:

  ①指名读第1句。

  A.“相传”是什么意思?

  B.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又称之为母亲河,谁能简要介绍一下它的概况?

  ②指名读第2句。

  A.播放洪水泛滥的录像片段(或课件展示)。

  B.理解“凶猛”:“凶猛”一词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凶猛的洪水”给老百姓造成怎样的灾难?(田地——淹役;房屋——冲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是什么意思?(引导学习课文“提示”理解)

  ③齐读第3句。

  由于黄河水灾危害大,所以大禹决定——(治理洪水)。课文用“于是”表示什么?能用其他的词语代替吗?(“因此”、“所以”)

  ④齐读课文第1段。

  6、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新词。(出示词语卡片)

  (2)抄写生字。词语。

  (3)自由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一6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经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导人。

  (1)读拼音写词语。(略)

  (2)说说大禹治水的原因。

  2.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划出能概括描写大禹是怎样“一心治水”的词语。

  (1)这个自然段介绍了大禹的哪种治水方法?(“凿山开渠”)

  (2)比较“常常”、“每天”,分别理解

  是什么意思;如果交换一下使用,意思会怎么样?

  3.学习第3、4、5自然段。

  (1)细读第3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大禹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家里情况怎样?大禹又是怎么做的?

  ②理解“耽误”、“匆勿”的意思。

  ③板书:听到啼哭匆匆走了

  ④指导感情朗读。

  ⑤学生想象复述。

  用自己的话,一边想象一边复述大禹第一次过家门而不入的情况。

  (2)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并要求用“——”划出描写大禹家里情况的词语,用“…”划出描写大禹行为的词语。

  ②理解“深情”、“抓紧”、“脚不停步”的意思。

  ③板书:望挥手抓紧赶路让告诉向家走去

  ④请学生分别有感情朗读第4、5自然段,然后想象复述。

  (3)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举动感人至深,请把2、3、4、5自然段连起来深情地读一读。

  4、作业练习。

  (1)完成《作业本》第2、4题。

  (2)各自复述“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过。

  2.学会写“被”字句。

  3.学习第6自然段,知道大禹治水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指名复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经过。

  2.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第”句。理解:“一心一意”是什么意思?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什么?

  (2)齐读第2、3句,理解“制服”和“安定”的意思。

  ①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说说洪水“凶猛”时是怎样的情景?“制服”以后呢?“终于”一词说明什么?

  ②出示下列两个句子,请学生读一读,比较一下。

  A.经过辛勤劳动,洪水被制服了。

  B.经过13年的辛勤劳动,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通过比较,说明黄河闹水灾不是轻易就能治服的,而是花了整整上3年的心血。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人”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3.小组轮读全文六个自然段,抽生复述。

  4.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们应该学习大禹的什么?

  “凶猛”的黄河水灾终于被治服了,大禹一心治水,公而忘私,造福人民的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作业练习。

  (1)改写“被”字句,《作业本》第6题。

  (2)课外阅读一描写我国古代杰出人物的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教学方法:引导自主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认读词语。

  你看到了北京的哪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根据学生的介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读句识字

  1、激励学生自己认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会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

  (2)借助拼音读词语,用三角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3)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三、指导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北京的美?这些景物分别有哪些特点?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解答。(庄严、矗立、绿树成阴、川流不息)

  4.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读出北京的美丽,读出我们的自豪,读出我们热爱伟大祖国的语气。

  5.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北京新变化的资料。

  四、反馈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

  1、小组读

  2、读喜欢的段

  二、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书什么特点。

  2、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包含了独体、上下、左右、全包围四种结构。提示、范写易错的笔画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同偏旁的字:坛、城,国、图。

  突出主笔的字:央(长横)、旁(秃宝盖)、城(斜霍:

  观察字形后,边示范边讲解:提土旁横宜短,竖起笔要高;方框不要充满格子,上下左右都应该留出空隙;秃宝盖的横宜长,覆盖下面的方字的弯度,就像一把弓。

  3、学生描红练习

  三、实战活动

  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明信片照片、邮票、火花、文字资料等,在班上展示、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北京

  天安门

  美柏油马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