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3 13:29: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 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 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步骤】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导入

  这是一首赠诗,谁赠送给什么人?在怎样的场合下赠送的?你能想象并复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教师简介作家作品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解读诗歌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1) 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什么样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说说尾联有什么用意?

  5)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6)诗中表现诗人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语句是哪一句?

  明确:1)贬地之荒凉,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

  2)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遭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抒情诗、赠答诗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当堂背诵

  赤壁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赤壁向来是英雄云集,风云际会之所。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纠错再读

  3、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

  课堂抽背

  过零丁洋

  (一)导入

  零丁本义孤独、孑孓,做为失败者的文天祥在过这零丁洋之时难免心情抑郁愤懑,但我们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落魄者的哀鸣,失意中的悲叹,相反的我们看到的是,坚强者的斩钉截铁的信念。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

  (三)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四)背诵

  五分钟当堂成诵,抽查

  水调歌头

  (一) 导入

  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欣赏板块一——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二) 朗读

  1、 学生试读

  2、 老师示读

  3、 学生再朗读

  4、 课文注音 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

  (三)解题。

  1、 欣赏

  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2、课堂提问

  1)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

  2)词牌名和序言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主题?

  明确:1)、词牌名是同一类型或主题的词的固定的名称,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2)、“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团圆。

  (四)品读

  师生共同讲读

  1、上片:1)上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变化?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1)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和困惑心态——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

  3)积极乐观、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2、下片:1)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2)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五)背诵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导入

  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旅途中所写的。潼关自古兵家必争,张养浩以锐利的眼光看穿这纷纭的历史争斗的本质,极大地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解题:

  自读赏析板块,说说散曲的特点。

  欣赏板块三——散曲的特点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已难以确考。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出现的新诗体,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较好地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以俗为美。使人一下子就沉浸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氛围之中。

  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与诗、词大异其趣。散曲往往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极情尽致酣畅淋漓而后止。

  从上述散曲的特点可见,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欣赏板块四——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三)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

  (四)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作者取了两个怎样的意象?

  3)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四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写作者的历史感慨

  2)“如聚”的峰峦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的河水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对灾难频繁,百姓受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为着一

  己之私挑起兵祸的极大愤慨。

  4)自由解答

  拓展欣赏

  1、欣赏板快五——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什么异同?

  2、欣赏板快六——酹江月(文天祥)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说说这首词和《赤壁》有什么相同之处?

  3、欣赏板快七——山坡羊 北邙山怀古(张养浩)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不臣,也唤不应。

  说说这首散曲是怎样体现曲的特点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口语交际七。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讲述人物故事,要求有条理,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人物形象有特点。

  (2)、回忆生活中或书本、电影、电视剧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能在头脑中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用语言准确描绘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人物故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口语交际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关键: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预习作业:搜集一些人物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

  1、 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有关词句等)

  2、 课件或录音机(故事录音)

  教学设计

  课前序曲:同学们,三国时候,关羽为了离开曹操去追随大哥刘备,过五关、斩六将,最终随刘备成就一番事业。今天,我们要挑选几名故事大王,为其颁发“最佳故事奖”,猜看谁能获取此殊荣。

  第一关:回顾总结,激情导入

  1、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接触到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

  出示:( )的小兵张嘎 ( )的严监生

  ( )的王熙凤 ( )的刷子李

  ( )的托德 ( )的老板

  要求:用适当的词语来形容人物,说出人物的特点。

  2、 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通过读书,看电影、看电视、看戏剧、听故事等,还有更多的人物形象留在了自己的脑海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人物故事。

  第二关:紧扣一例,领悟方法

  1、 听故事录音,想想哪些地方说的特别好,为什么?

  2、 课堂交流,随机归纳:

  (1)、故事最好比较有趣,情节完整生动。

  (2)、讲之前要做好准备。

  (3)、语言要口语化。

  (4)、掌握好语气和语调。

  (5)、处理好语速和节奏。

  (6)、要富有感染力。(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绘人物特点)

  第三关:出示人名,打开思路

  1、 出示人名:居里夫人、岳飞、黄继光、钱学森、孙悟空、哪吒、孙膑、诸葛亮……

  2、 你了解他们中的哪个人?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对他们的.了解,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有关的故事。

  3、 抽生简要说一说。

  第四关:运用方法,讲述故事

  1、 分小组,讲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故事要短小精干)

  2、 分小组比赛。

  第五关:激烈角逐,全班展示

  1、 公布小组获胜者,并给予精神奖励。

  2、 小组讨论:用一句最能吸引听众的话简介获胜者所讲的故事,谁的话最能吸引全班同学,谁将获得“最佳广告宣传奖”。

  3、 小组代表讲故事。

  4、 全班评比。

  5、 获胜者获“最佳故事奖”。

  本课小结,颁发奖品(奖杯一座、证书一本、玩具)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品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掌握基本描写手法。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了解人物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二、导入新课

  (结合白洋淀图片和抗日战争图片)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1.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1936年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3.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4.根据小说的情节特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明确: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 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暗等14个字;

  2、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并会简单的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中,感受想象的艺术魅力,发挥自己的想像。

  4、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神话故事,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4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4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激起导入

  小朋友,每天我们抬起头会看到蓝蓝的天空,每天,我们踩着脚下的土地。我们会看到高山,会看到河流和湖泊,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祖先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能解释这些种种现象,所以就有了很多有趣的神话故事。你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一看,远古的人们的眼中,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

  2、生小组自学生字,看看谁的识字方法好。

  3、交流识字

  4、汇报

  5、教师用卡片检查识字效果。强调“血”“宗”的读音。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6、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好吗?学生自己练习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三、写字教学

  1、“肢、肌、肤”

  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学会把结构相似的、想近的,结合起来学习。

  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写一写。

  2、“丈”

  注意与大字区分,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丿”要在田字格中间位置

  其余几字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注意提醒学生组词和字音。

  3、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新课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阅读,谁能大概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2、天和地倒底是怎样分开的呢?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小组读。找一找这一段里意思相反的词语。大家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3、读一读你找出来的词语。

  4、天地分开了,世上的万物又是怎么来的?齐读课文3、4自然段。

  5、说一说,盘古的身体是如何化作世界万物的?指名说,同桌说。

  6、仔细读一读文章中写盘古变化时的句子。

  7、注意多音字“倒”,自己查字典,学一学这个多音字。

  8、文章最后为什么说盘古是人类的老祖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丬,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夕阳,教夕,傍晚的意思。阳是太阳,夕阳是指什么时候的太阳?夕阳怎么样

  2、真的意思有:真实确实清楚等,夕阳真美中的真是什么意思

  3、齐读课题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问:哪几个自然段写夕阳的美丽?

  小结: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2、指读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写的什么?

  (2)出示:傍晚。领读

  提问:什么时候叫傍晚

  3、各自轻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想: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

  (1)口头填空:第二自然段写的是的景象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连绵起伏:连绵,接连不断,起伏,一起一落

  余晖:晖,指阳光。余,剩下。太阳将要落时的阳光

  壮丽:雄壮美丽

  (3)指读第二自然段

  4、轻轻读第三自然段

  (1)口头填空: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的景象。

  (2)往下沉是什么意思

  (3)指读第三自然段

  5、轻轻读第四自然段

  (1)口头填空: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的景象。

  (2)讲灿烂:是光彩鲜明耀眼

  (3)指读第四自然段

  6、师读第五自然段,引读

  7、各自练习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8、指读课文

  三、课堂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夕()已()皮()蓝()圆()

  多()己()披()兰()园()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的光芒()的西山()的霞光()的天边

  3、读读抄抄写写生字词

  4、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比一比再组词

  夕()已()皮()蓝()圆()

  多()己()披()兰()园()

  2、听写词语

  傍晚光芒起伏慢慢壮丽

  二、精读训练

  1、师:傍晚,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他们有什么感受?

  2、文章写夕阳的美,分哪几个时间写的?

  3、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句子中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这句话是说什么壮丽,说说你的理由

  生互相讨论后谈看法

  4、指读第三自然段

  (1)比较句子:太阳往下沉。

  太阳慢慢地往沉。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比较句子:太阳圆圆的,变红了,它旁边的云变成了黄4534535aaa色、红色紫色……

  它那圆圆的脸涨红了,把身边的去染成了黄4534535aaa色、红色、紫色……

  你喜欢哪种说法,为什么?

  (3)这一自然段的末了的省略号省掉了什么?你能说出来吗?

  (4)指读第三段

  5、默读第四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有哪几个地方把夕阳当做人来写?

  (2)这时的天边是怎样的景色?

  (3)指读第四段

  6、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讨论

  课文上的通版插图画的是第几自然段的情况,为什么?

  四、课堂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熟读课文,准备背诵

  第三课时

  一、背诵指导

  1、口头填空

  第一自然段写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

  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太阳()的景象。

  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太阳()的景象。

  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太阳()的景象。

  第五自然段写爷爷说()。

  2、再现板书内容

  夕阳真美

  西斜收起刺眼光芒山披余晖壮丽

  慢慢下沉脸涨红染云黄、红、紫

  西山背后脸更红天边灿烂霞光

  3、师引背,生试背

  4、练习全文背诵

  5、全文试背,指背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壮:右边是士不是土

  2、其他要描红的字

  余:上面是人不是入

  3、练习描红

  三、课堂作业

  1、继续背诵课文

  2、描红练习

  板书:

  夕阳真美

  西斜收起刺眼光芒山披余晖壮丽

  慢慢下沉脸涨红染云黄、红、紫

  西山背后脸更红天边灿烂霞光

语文教案 篇6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看梅花图,说梅花特点。

  2、是啊,别的花大多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越精神。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3、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三、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1、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⑴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①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

  (不甚留意──分外爱惜)

  ②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从这对反义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 相机指导朗读。

  ⑵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① 用“▲”标出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读读外祖父训斥我的话:

  这是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他为什么不直接说:“不要弄脏梅花。”而说:“清白的梅花玷污不得。”(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

  ③ 相机指导朗读。

  2、转入第13段,直接感悟“梅花魂”:

  ⑴ 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

  (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⑵ 相机引出第13段,从相应的句子中总结出梅花的秉性:

  (不畏严寒、傲骨凛凛、坚忍不拔、顶天立地……)

  ⑶ 第13段除了讲梅花的秉性外,还讲了哪几层意思?

  (中华民族出了许多像梅花一样的人物;作为中国人应该具有梅花的秉性。)

  ⑷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

  (岳飞、戚继光、江姐……。)

  ⑸ 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⑹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引导背诵,积累内化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风险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用具:

  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媒体资源:《燕子专列》教学演示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喜欢小燕子吗?能背一背描写燕子的古诗吗?

  2、板书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专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为燕子开专列?……

  二、自读思考,完成以下要求(结合《燕子专列》教学演示课件完成这一教学过程)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

  2、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汇报交流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棍据实际进一步指导读流利。

  2、认读生字生词。

  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温暖、当局、救护、车厢、致谢

  3、交流思考的问题。

  ①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提示:可从两方面想:

  A、当局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

  B、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②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人→燕子(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四、围绕“爱”,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

  2、读书圈画,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人对燕子的爱。

  当局做出决定真了不起。(人力、物力、财力)

  人们救助燕子竭尽全力。(大人孩子、山间岩缝、不顾自己)

  2、重点指导读好第3、4段。

  (1)你觉得该怎么读?

  (2)生练习后指名读。

  (3)评议,再读。

  3、看图,引导想象,对课文做思维上补充,丰富课文内容。

  小贝蒂在哪儿发现燕子?她怎么做的?会说什么?

  A自己练习讲一讲。

  B指名说一说。

  说话举例:

  小贝蒂一边走一边低头仔细寻找,连树下草丛里也下放过。她仿佛听见有燕子微弱的叫声,赶紧蹲下来,在雪里用手拨动着,果然,在树下雪窝里,一对燕子依偎在一起,已经快冻僵了。

  “爸爸,妈妈,我又找到两只!”她兴奋地喊着,把燕子捧在手里,用嘴里的热气温暖它们冰凉的身体。

  4、总结,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纺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这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出示图,创设情境,进行小练笔。

  1、师:燕子专列开走了,燕子平安了,救助燕子的事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那个可爱的小姑娘贝蒂,她简直成了新闻人物。人们纷纷给她打电话或写信,把自己心里话告诉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什么呢。

  2、学生自主说。

  3、指名说,评价。

  生:我要说:“小贝蒂,你是好样的!这么冷的天,你到处寻找燕子,你对燕子是多么关心!”

  生:我想说:“小贝蒂,你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可你毫不在乎,一心只想到救护燕子!”

  师:这个“只”字用得真好!

  生:小贝蒂,你不怕寒冷,不怕危险,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你多么爱小动物啊!小贝蒂,你让我懂得了要保护动物,我要谢谢你!

  4、动手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拓展交流学生生活积累的资料。

  1、听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出示歌词。知道歌曲中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吗?(师简要讲述一个姑娘救助丹顶鹤的故事)

  2、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希望,同学们都能象故事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结构上的特点,如:“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

  3、指导书写。

  提醒:“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4、书写、抄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教学演示课件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

  三、摘抄好词佳句。

  以《燕子专列》为例“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这里描写瑞士人民不怕寒冷救助燕子时,运用了“冒”“顶”“踏”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我们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经验扩展运用,同时,进一步强化课文情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