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接触动物世界,了解一些动物,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辨别文章的优劣,选择指定内容的文章,能初步理解并向别人推荐。
4、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向别人介绍。
5、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进行社会宣传。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松鼠》2课时
《松树金龟子》2课时
《国宝——大熊猫》2课时
《黔之驴》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三、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我们将跟随着布丰、法布尔等数位作家一起走进神奇而美妙的“动物世界”。在这个星球上,和我们最亲近的物种之一就是动物。各种动物都以其自身的特点,为人类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动物世界”。初一学生年龄还小,天真烂漫,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相信不论是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金龟子,还是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大熊猫,庞大而技穷的黔之驴,都将会使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此,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文中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此外,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并能积极地开展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单元的写作教学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抓住某一种动物的`特点,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别人介绍,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探究专题
课前学习:1、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收集各种动物的相关知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语:明确任务听讲
2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阅读、做好批注。讨论结合提示,利用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畅谈自己所了解的动物世界。
3布置活动:谈谈在现实生活中你最喜爱的一种动物,并能说出你喜爱它的理由。(最好能抓住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点进行阐述。)讨论,交流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对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与濒临灭绝的动物等专题的探究)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如从“动物世界”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专题,可以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撰写一篇调查报告,写一份保护动物的倡议书等等)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价内容:1、你对“动物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了吗?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4、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以及文中动物的哪些特点?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小结
第2课时 《松鼠》(一)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介绍的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2、理清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合理的说明顺序。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在网上了解作者布丰的相关资料,搜集松鼠的有关知识和生活图片。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布丰互相交流相关内容。
2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听完后,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松鼠的哪些特点边听边思考,在书上作好批注。
3组织交流,评价。班内互评、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为课文编写提纲朗读课文,并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注
2布置任务: 编写课文提纲列写提纲
3组织交流,评价。班内互评、交流
4情境创设:有人认为文章最后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读到此处时,让人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所以,课文结尾是全文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对于上述观点,你持怎样的观点呢?思考,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以协作组为单位,先在协作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大组交流学生推荐,互评
课后学习:1、能将文中松鼠的外形、特点、习性等知识介绍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2、摘抄课文中你认为描写生动的句子,并能反复阅读。
第3课时 《松鼠》(二)
学习目标:1、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事物的方法。
课前学习:1、整理松鼠的相关知识与图片。
2、搜集动物邮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体味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作者用带有文学色彩的笔调来说明松鼠的有关情况,写得生动而形象,(1)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2)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朗读、勾画(在句子旁注好你喜欢的理由)
2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教师小结。交流、互评
第二块: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教师提供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松鼠的介绍:(1)要求学生就语言特点将课文与其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2)两种语言风格,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阐述理由。阅读、思考、比较
2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设计一组邮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活动:如果以松鼠为题材发行一组邮票,你觉得设计的邮票应该从哪些方面反映松鼠的生活?你能给每枚邮票取个名吗?你能用简要的语言阐述你的创意吗?设计、命名
2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班内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1、选择你身边的最令你感兴趣的某一种小动物,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观察日记。
2、搜集此种小动物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仿照生物学体系,编写一篇生物课文。
第4课时《松树金龟子》(一)
学习目标:1、从观察入手,了解松树金龟子的生态习性。
2、感悟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揣摩语言的准确和形象。
课前学习: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借助相关书籍、网络资源查找有关法布尔的生平与故事,金龟子的图片及其相关知识。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入:作者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你知道他的著作名称吗?你能根据课前所了解到的相关资料向同学们讲述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吗?互相交流相关内容与感受
2根据你所搜集的资料,能否向同学们介绍你所了解的金龟子?(比如金龟子的种类、危害、生活习性、防治方法等。)班内交流资料,比比谁查找的资料最充足。
3、组织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归纳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态习性。朗读、圈注、勾画、批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梗概的大意即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2、欣赏作品的精彩片段,感悟作者语言的特点,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了解梗概的大意,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片断赏析过程中选取一个语言训练点(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燕子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
2、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给你们,它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马克吐温你们不陌生吧。语文园地四中有讲到幽默的他。在五年级也学过一篇课文《金钱的魔力》。他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学习梗概
1、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学习梗概部分,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吗?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鬼屋历险
山洞历险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挖出了强盗“乔埃”埋藏的金币。所以这篇小说还穿插着一个谁的故事?使得整个故事格外的惊险和引人入胜!——真正强盗“乔埃”的故事。
4、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
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
三、赏析精彩片断
1、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你觉得这是属于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它是属于梗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梗概十一自然段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和两个孩子的心境?——虚惊一场。虚惊一场是什么意思?受了一场不必要的惊吓,有惊无险。从精彩片断中找中虚惊一场的证据来。——“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簇拥着欣喜若狂、衣衫不整的人群,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他俩被找回来了!”
3、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4、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你能否找到?——六个“怎样”,五个“如何”。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读一读,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你能否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5、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
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2、小说第二我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出《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
五、作业布置
1、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如“臭味相投”,你能找出来吗?
2、积累成语。
3、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否去找找?
板书设计
梗概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无所不能
鬼屋历险 向往自由
山洞历险
语文教案 篇4
1.认识“屈、渊”等10个生字。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练习仿写现代诗。
3.积累有关诗歌的名言。
一、回顾所学,导入新课。
1.同学们,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什么?(现代诗)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想一想:现代诗有什么特点?(有节奏感;蕴含丰富的想象;饱含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交流平台”。
结合本单元的诗歌,归纳现代诗的特点。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这些古代文人你都认识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看看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屈、渊、孟、甫、韩、愈、禹、锡、仲、龚。)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1.(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分析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如何描写颜色。
(2)找一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2.读一读,注意节选诗歌的加点部分,说说加点的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1)请你在学过的课文中再找出几处运用排比手法的句子,并与同学们交流、品味,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2)仿写练习:请你运用排比手法写一首小诗。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
2.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诗歌特点的。
(1)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谈诗美)
(2)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谈诗的节奏)
(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谈诗歌创作)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诗歌的名言?请在全班交流。
(1)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烧着,发热发光。——[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2)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郭沫若
4.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确诗歌的特点了吗?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诗,了解了现代诗的特点,认识了八位古代文人,并尝试仿写现代诗,积累了有关诗歌的名言。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多多积累和摘抄现代诗,体会现代诗优美、简练、富有节奏的语言艺术特色。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结合单元课文,学生能够大致了解现代诗的文体特点。
2.在学习中,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来品味、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并且能运用所学进行仿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
教学重点:理解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和化生出世间万物,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开天辟地》
1、出示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
2、谁能用以上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昨天的朗读,我们知道盘古开辟了天地,那么未开辟之前,天地是怎样的?(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板书盘古)谁能通过朗读向大家传达这样一个世界。(指名读)
二、学习2-5自然段。
过渡:就在这个浑沌一团的大鸡蛋中,昏睡了一万八千年的盘古醒来了,看到周围黑乎乎一片,他会感到怎么样?(彷徨、茫然),它多么渴望见到光明啊!于是开始了他的开天辟地。
请你大声读第2自然段,看看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画出有关句子,想想:从中你看出盘古是一个怎样的神?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说。
(1)出示“他一使劲……破碎了。”齐读。
盘古一使劲,一翻身就能让宇宙裂开一条缝,说明了什么?(高大力大)你们有这个力量吗?老师也没有,只有盘古才有这个神力。(板书:神力)请男同学读第一句,把盘古的神力读出来。
你们读得太好了,特别是“咔嚓”太生动了,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响起。
(2)哪个词最能体现盘古的神力?(“猛劈猛凿”是什么意思?谁能把“猛劈猛凿”的状态读出来,能加上动作来读就更好了。
(3)盘古是个昏睡了一万八千年的大神,一万八千年,他该积蓄了多大的力量啊!这一刻,他要爆发了,他要凿出一片新天地来。来,我们一起读。
于是,宇宙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4)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个别读,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描绘天地的变化时用词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对反义词形象地描绘了天地分离的情景。)(字数相等/琅琅上口)
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的句子,在下面的学习中自己要留意。以后在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对仗这种方法,那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二)学习3-5自然段
1、过渡:盘古用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为了不让天和地合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3—5自然段。
指名做动作说。看插图,一顶就是一万八千年!累不累?
这时候的天、地、盘古有哪些变化?个别说
这时的盘古也变成了一个……(巍峨的巨人)
(屏幕出示: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2、“巍峨”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山峰,可在这儿却是用来形容盘古,说明什么?齐读。
3、作者在这3段话里用了哪些对仗?
出示:头顶天天每天升高一丈天升得高极了天不再升高
脚踏地地每天加厚一丈地变得极厚了地不再加厚
齐读,感受它们的对称美。
三、学习6-7自然段
(一)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什么叫筋疲力竭?为什么倒下了还要微笑?(因为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宇宙再也不会黑暗,一个崭新的光明世界降临了。盘古具有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啊!面对死亡,他是那么坦然,那么无畏,请大家齐读第6段,读出盘古的无怨无悔
2、过渡:盘古为开天辟地耗尽了心血,流尽了汗水,在临死前他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了世间万物。板书:身躯化生万物
(二)学习第7自然段
1、读第7自然段,让我们看看他的身躯都变成了什么。齐读。
出示第7段(变化方式)(打字不同颜色)
师引读。
多么整齐的句式,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合作朗读,共同分享这段美妙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2、下面请大家放飞你丰富的想象,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等等会变成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盘古的什么?(板书:无私、伟大的奉献)
(三)学习第8自然段。
1、齐读。
:同学们,今天这样美好的世界是盘古用自己的神力和身躯换来的。所以当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的大神———盘古。
四、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如果大家有什么话要对盘古说,请你把它写在小练笔上。
板书设计:
12.开天辟地
神力开天辟地
盘古无私、伟大的献身
身躯化生出万物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竹字头"和"折文儿"。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生字头饰、彩笔等。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一、激情引趣,直接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儿吗?喜欢画什么?有一位叫维维的小朋友也喜欢画画儿,你们想看看她的画儿吗?
我们就一起走进《维维的画儿》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发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2、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做找朋友游戏。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互相评议。识字教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认字,可以激发他们认字的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边读边画,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维维是怎么画的,画了些什么?"
2、学生画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
3、集体交流,师相机帮助理解"椭圆、曲线"等词语。
4、指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在本上画。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找答案,亲自动笔画去理解答案,正是他们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的过程。
四、探讨、深化主题
学生理解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维维的画儿吗?在你看来,维维的画是四个圆圈还是四种不同的东西?(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学生讨论的过程也正是主题深化的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玩玩做做,课外扩展。
三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在纸上画两个相同的图案,另外两个同学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上几笔,变成自己想画的`一种事物,比一比,两个同学画的一样吗?通过扩展延伸,使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
六、生字书写
1、师重点指导写"笔"和"条"。
2、其它字学生独立写,并注意观察占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分析课文。
思考: (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问: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计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风娃娃的愿望—尽力为人民做好事。
3、懂得只有尽力为人民做好事才会得到别人的喜欢。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知道风娃娃为人民做的好事,并向风娃娃学习尽量为人民做好事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都喜欢娃娃吧!你们自己有玩具娃娃吗?有什么娃娃?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娃娃(板书:课题风娃娃)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
2、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把它读正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1)风筝线处断了,几支风筝在空中飘扬,不一会就无影无踪。
(2)孩子们急得直跺脚,都埋怨天上的风。
……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流利、正确。
三、学习生字
1、出示要书写的8个生字娃娃,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练习组词
3、你是怎样认识这些生字的?
4、教师重点指导一下生字的`书写。
跺
怨
跃
勇
敢
5、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6、教师讲评学生的书写。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测试
二、学习课文
1、通读课文,理清线索
读课文,想想风娃娃做了那些事?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吹风争、吹风车
以上几次,那些是做的好事?那些是坏事?
2、提出质疑,小组讨论
(1)
风娃娃为什么好事办坏事?
(2)
它为什么想到帮人们做好事?
3、分块学习、反馈交流
(1)研读“做坏事”板块
风娃娃看到了什么?它是怎么做,结果怎样?
风娃娃听到了人们的责怪,它是怎么想?读一读这句话?
(2)研究“做好事”板块
4、学习第三段
(1)自由朗读第三段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5、学习第四段
(1)自由朗读第四段
(2)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它会想些什么?
(3)他是怎么做的?急忙说明了什么?你能说一说他的近义词吗?
(4)纤夫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怎样感谢风娃娃呢?
(5)指导朗读
6、
学习第五自然段(方法同上)
三、延伸思维
你帮助过别人吗?说一说好吗?
四、作业
做一件好事
课堂设计: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 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解题: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 划分大致的结构。
3、《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
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
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
4、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四、课后思考:
1、荆轲和太子丹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荆轲刺秦王为什么失败了?
3、你是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情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文言知识梳理(小组分工展示整理结果)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 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 宾,通“傧”,傧相 (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卒起不意 卒,通“猝”, cù,仓促,突然。
2、一词多义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 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 以次进
④已经 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 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 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 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3、古今异义现象: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 ?萦诶Ь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08-25
语文教案08-27
语文教案08-24
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08-28
语文教案08-29
语文教案08-29
语文教案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