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第三册的选读课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描绘了秋天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展现了小动物们在秋天里欢快的情景。
设计理念:
画画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将本课设计成“重画插图”,由此引出该画什么?该怎么画?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文。同时,利用多媒体、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角色扮演,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并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引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感受秋天的快乐、美丽。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引出课文
1、为秋季果蔬加上提示语说一说。
2、揭题。
3、激发兴趣,引出主线:给课文重新配一幅插图。
三、初读课文
1、画哪些景物呢?自由朗读课文,圈一圈。
2、找出景物,明确方位。
四、再读课文
1、该怎么画呢?再次快速朗读课文,划出相关词语。
2、出示:高高的蓝天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黄澄澄的稻子一片一片的黄叶
3、依次学“画”各种景物
(1)穿插说话训练:
a、白菜那么( )那么( );豆角那么( )那么( );辣椒那么( )那么( )
b、 一眼望不到边的()
C、()熟了,(),像()。旁边出示图:苹果、梨、葡萄。
(2)比较理解“一片一片”与“一片片”
4、学“画”池塘、梧桐树:()的池塘()的梧桐树
5、学画小动物:()的小鱼()的小蚂蚁()的小燕子
四、复述课文
1、按顺序复述,教师引述,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整理图片
2、学生看板书和方位词复述课文。
五、课后拓展。
六、总结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学生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了解风吗?能说说你感受到的风吗?有风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风是什么颜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风》这个故事。
二、识字
1、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
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
“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
湿──显
三、写字指导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比较借鉴:乌──鸟 丹──舟 涛──寿 陈──冻
示范:“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学习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学习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2、查阅资料,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二、初读寓言、读通读顺。
1、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2、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3、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 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2、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3、“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4、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自学写字。
狸、葡、萄、馋、酸
《伊索寓言》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则寓言《牧童和狼》。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抓住重点词语,读懂课文。
3、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4、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第三则寓言《蝉和狐狸》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自己讲一讲。
2、初读寓言《蝉和狐狸。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3、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5、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三、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当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课 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结构
2、 理清作者思路
3、 掌握一些生字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自古至今,爱莲的人很多,高唱低吟莲的赞歌的,为数也不少。这里选录的三篇散文,选材和写作的角度不一样,主题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求同”“辨异”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
“求同”既可以从选材的角度,看三篇文章是选取哪几个方面的材料来写的;又可以从表达的'中心的角度,看它们通过描写对象赞颂了什么
“辨异”,不仅要研究三篇文章的选材和描述的重点有什么不同,更要揣摩作者托物言志的“志”的侧重点在哪里。
二、 自读课文
1、 读准以下生字词。
坚韧() 泥淖() 甙() 心旷神怡()
矜持() 奇葩() 含辛茹苦()
2、 注意一些生字词的解释
委身:把自己的身体、心力投到某一方面(多指不得已的情况下)
泥淖:烂泥;泥坑。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矜持:拘谨;拘束。
奇葩:奇特而美丽的花。葩,花。
无可厚非:没有可以过分指责、批评的地方。厚,过分。
一尘不染:一点灰尘也不沾染,这里有清洁纯洁的意思。
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辛,辣。茹,吃。
留连忘返
3、 掌握一些常用句子
君爱莲有花,我爱莲有实。(《住耶溪南》)
莫嫌一点苦,便拟弃莲心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朝白居易《长恨歌》)
三、 正课
1、 读《我爱莲有实》,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段),简介莲子,表达对莲子的衷心爱慕。
第二部分(3段),赞美莲子无比坚韧的品行和惊人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4段),说明莲子的“苦心”的功用及对人们的启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我校国家级课题“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的实施为背景,通过借助课件与链接课文,达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在学生的习作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导写过程】
一、观察照片,感知内容
1.老师这里有这么一张相片儿,(出示照片)请大家看一看,猜一猜,看谁最聪明,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地跟周围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想。)
2.现在由我来揭示它的谜底。这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同学们,你说对了吗?
[设计说明:学生的思维方式是由形象向抽象发展的,因此,在学生观察照片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鼓励学生不加约束地表达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激发习作的欲望。]
二、拓展思维,丰富内容
(一)借助课件,想象事情的经过
1.出示课件。
(课件内容为美伊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场面。看,随着战争的打响,硝烟滚滚,倒塌的建筑物,不断发生的流血与牺牲,那场面是触目惊心的。年老的双亲在为失去儿女而心碎,年轻的妻子在为失去丈夫而悲泣,年幼的孩子在为失去父母而痛哭……)
2.看了这些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的感受,但都表达了同样的一种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3.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说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和平不要战争。因为战争必将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带来痛苦。你看,这个小孩在哭,哭得多伤心、多无助啊!可你知道他为什么哭吗?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父母呢?(出示习作要求: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二)链接课文,想象孩子的命运
1.通过学习《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学生结合学习谈收获。
2.是的,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夜莺”、雨来、雷利等儿童英雄,再一次感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吁:维护和平,制止战争。那么,谁能来说说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呢?(出示习作要求: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如何?)
3.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如:
★ 孩子被一有志之士救起,抚养长大后加入抗战队伍,成为一名“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少年英雄。
★ 孩子无父无母,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日子,饱受战争之苦。
……
[设计说明:“硝烟”“流血”“牺牲”等与战争相关的一些字眼,对处于和平年代的中国孩子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课件的运用让学生的认识变得感性化,结合课文对学生的想象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这些训练又使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三、再现照片,构思内容
1.谈话引渡,指点迷津
(出示照片)望着照片中的人和景,倾听着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要和平,不要战争!(出示习作要求: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 你想以怎样的身份来讲述这照片上的故事,看谁的想法最与众不同。大家分小组互相说一说。
★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大家比一比,看谁拟定的题目最新颖。
2.自主写作,教师巡视
[设计说明:学生看懂了图意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身份去讲述照片上的故事,能够使学生在相同的题材下写出有自己个性的习作。而指导学生根据图意及讲述的身份来拟定题目,引导学生多角度命题,能够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2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能力目标
历史辩证地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
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三德育目标
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重点: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流程
(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二导入新课
“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
三整体感知(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今天我们学习《为政以德》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3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5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二)解疑合探
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上任务: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做出批注。勾画出你认为值得深入品位的语句,并简要评述。
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老师总结
1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2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一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到底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
3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然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歧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消灭,不仅是它们的悲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4“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具体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很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5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具体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四语言及写法品读
(一)设疑自探
《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体会,请提出来共同解决。
(二)解疑合探
教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预设问题:
1孔子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2本文的文言句式有哪些类型?
3背诵名句名篇
4检查落实
5小结回顾
(三)质疑再探
学习之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和当今现实提出自己的思考。
预设问题
对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观点,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否有不当之处?
五运用拓展
1请大家结合《课堂新坐标》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难度的练习,让同学解答。
2今天如何看待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
六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补充修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观察动物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3、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课前准备:
1、教师搜索有关松鼠的图片,并查阅有关资料制成教学课件。
2、学生简要了解作者布丰,查阅生物课本及与松鼠有关的书籍,制成知识卡片,同时预习课文解决本课生字词。
3、在家观察一种小动物,着重观察它的一两个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同学们可能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平时对小鸡、小鸭、小狗、小猫等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法国作家布丰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小动物——松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一遍)
1、学习本文观察动物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3、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下列生字词
驯( xùn )良 矫(jiǎo)健 帽缨(yīng) 苔藓(tái xiǎn)
榛( zhēn)子 榉(jǔ) 实 蛰(zhé)伏 分杈(chà)
2、 思考问题:
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明确:松鼠总的特点:
漂亮、驯良、乖巧
给人的感觉:讨人喜欢
3、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设想:如果你是松鼠家族的一员,请你为在坐的朋友展现一下你的这三个特点好吗?
(提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介绍。)
引导得出:结构:由总到分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1、作者为什么能把松鼠这个动物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教师引导得出:(1)全面细致的观察;(2)抓住了松鼠的特征;(3)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不可少的是:浓浓的情感。
五、比较阅读:
我们刚读了《松鼠》这篇文章,再来看这一篇介绍松鼠的文字,想一想两篇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松鼠】又称灰鼠、普通松鼠。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体中型,长20-30厘米,尾20多厘米,尾毛蓬松。体毛多灰色,有的赤褐,腹面灰白色,冬季耳尖生出毛簇,耳壳灰黑色。前后肢均发达,前肢4指,后肢5趾,指(趾)端钩爪锋利,便于攀登。行动敏捷,善于在树枝间穿行、跳跃,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冬季有贮集食物的习性,为森林害兽。可用树叶等筑巢,有时也用鸦、鹊废巢安身。每年产仔1~4窝,每窝5~10仔。尾毛可做笔,毛皮可制衣。我国东北分布最多,西北等地也有出产。
六、拓展延伸:
1、提问:布丰写到的`松鼠这么惹人喜爱,可是文章最后一句却说“它们的肉可以吃,尾巴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你怎么看待这一说法?
教师引导总结:我们不仅不能伤害它们,还要能保护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并向周围人进行宣传!
2、请设计一套四枚的松鼠邮票(你认为这套邮票该从哪些方面反映松鼠的特点?谈谈你的设计构想)
七、课后作业:
1、请你也选择某一种最令你感兴趣的小动物跟踪观察,写一篇三百字以上的观察日记,要求:①注意抓住它的一两个特点;②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③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2、收集与松鼠有关的图片资料,便于在后面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交流。
八、板书设计
松 鼠
布丰
漂亮
驯良 讨人喜欢
乖巧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形声字的特点。
2、丰富语言的积累,感受读书的乐趣。
3、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和探究识字方法。
4、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形声字的特点,丰富语言的积累,感受读书的乐趣。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和探究识字方法,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形声字的特点。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和探究识字方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形声字的特点。
2、丰富语言的积累,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和比较,感受到汉字的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同学们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一起到语文乐园去转一转吧!
二、读一读,想一想
1、师将每组字制作成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看看每组字有什么特点。
2、生自由认读字、词,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字型的感性认识,尝试找出规律: (1)第一部分的字都有竹子头,与竹子有关。 (2)第二部分的字都有木字旁,与木头有关。
3、全班反馈,了解形声字的特点。
4、你还能为每组再找几个同偏旁的字吗?
5、你能再举其他的形声字的例子吗?
三、读一读
1、生自由朗读。
2、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初步了解“的”与“地”的不同用法。
3、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在读中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读一读,想一想
1、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对话。
2、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读懂。
3、在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读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抓住关键词“比不上”、“不及”、“又不象”让学生体会。(让学生感悟到要正确认识自己,既不应该自卑,也不应该自大。)
4、采用读演结合的方式,将小画眉先前的自卑、难过与后来的自信对比,注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丰富语言的积累,感受读书的乐趣。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和探究识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丰富语言的积累,感受读书的乐趣,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发现汉字规律和探究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交流读书感受
1、生结合插图读一读故事,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试着讲一讲故事,引导积累语言。
2、小组交流读书感受,讲一讲小牛找朋友的故事。
3、采用扮演角色的方法,在小组里讨论: 如果你看到这则征友启示,你愿意当小牛的朋友吗?
4、全班交流:小牛能找到朋友吗? 引导学生体会到小牛的征友启示太为自己的需要考虑,没有考虑到朋友的需要,没有替对方着想。小牛如果在第2个、第3个、第4个“一起”前面加上“或者”二字,也许会找到许多朋友。
5、让学生续编故事。
二、探究与发现
1、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读一读泡泡语中的提示,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在全班进行交流。
3、让学生利用字卡动手实践,开展“我来摆”、“我来说”的活动,从中感悟规律,发现规律。(注意在教学中,可提示学生有的字作偏旁时,有些笔画会发生一些变化,如“地”字)
三、课外积累,积累生字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充满个性的名片,提供学生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 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让给孩子,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乐于表现自己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大胆创造,自信表现。 提供展示的空间 学生认真完成各自的作品之后,开展“名片交友”的游戏,让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观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新课标教案06-20
【精选】语文教案06-2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3
语文教案08-14
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