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7 12:16:4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常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ī) 絺(chī) 譬(pǐ) 雠( chǒn) 嚭(pǐ) 赦(she) 鄞(yín) 蕃(fān) 饩(xì)

  (2)多音字:贾(gǔ)人 爪(zhǎo)牙 疹(chēn)疾疹 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 通 “哺”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 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 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 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 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 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 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 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

  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吴王夫差。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

  (齐读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____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勾践灭吴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资料显示(三)(投影或多媒体)

  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

  学生回答:大夫钟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谋臣。

  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

  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说”读shuō.“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南至于句无”句的“句”读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中的“将”读jiāng,当“将要”讲。

  (2)“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以上句分四层意思,以分号为界,分号处要略作停顿。重音应放在加点的词语下面。又例“葬/死者”句“葬”字后也应有短暂的停顿。

  (3)“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句在“之”字后要略作停顿。应译为:一定哭泣着埋葬他们,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句在“脂”字后要略作停顿。

  (4)“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句注意句中停顿的准确。

  (5)第三、四自然段看称锤炼语言的典范,字约义丰,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一一相应,读时注意其节奏和抑扬顿挫。

  提问:为了复国,勾践对内外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关心百姓,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卑事夫差。“十年不收于民,民俱有三年之食。”说明十年的养精蓄锐,使越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勾践复仇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齐读第五、六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句要注意句中停顿,“耻”字要重读。

  (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读出忠诚可信之情,三要注意反问句的语气。

  (3)“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句中的“衣”是动词,当作“穿”讲,应读yì。“有”通“又要读准字音,注意“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后的停顿。

  (4)第五自然段记述的是君民的对话,越国父兄再三请战,情绪激昂,越王勾践谦逊、果断,侃侃而谈,有理有据。读时要注意以上方面的表达。语速适中,语调要激昂、高涨。尤其是“请报之”“请复战!”句要读出“国之父兄”摩拳擦掌的急切心情。

  (5)“孰是君也,而无可死乎?”虽为反问句,却表达了越国百姓对勾践的一片忠心。因此,既要读出反问语气,又要读得诚信可见。

  (指名一位学生读,齐读,教师再加以指导)

  提问:第五、六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越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提问: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归纳。

  明确:①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奋图强;②越国君臣的精诚团结;③越王勾践在国内外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④吴王夫差的见识短浅,不听忠言。

  (齐读五、六自然段)

  教师小结:最后两段,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表现了越国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地情景。“国之父兄请曰……其有敢不尽力乎?请复战!”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再次齐读五、六自然段,尝试背诵)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与文种执手相谋 十年图强

  勾践 派文种求和于吴 医治创伤

  (栖于会稽之后) 实施富国强兵之策

  举灭吴国 结果

  三、全文小结

  《勾践灭吴》一文一波三折,简练精彩,朴实无华而又余味无穷。先写君臣执手相谋,再写大夫钟使吴求和,又写勾践实施的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最后写越国终灭吴国。再作者的笔下,越王勾践深沉而丰满,他有胆有识,他胸怀大志,他处世不惊,他知人善任,他不忘国耻,他关心百姓。大夫文种忠于越国,机智过人。而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又是通过巧妙传神的辞令表现出来的。

  (再次齐读课文,欣赏本文的人物形象描写于表现技巧)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二、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提问:“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中“以待乏也”句是否有省略的成分?

  明确:“以待乏也”是个省略句,可以理解为“以(之)待乏也”。“之”代指“皮、絺、舟、车”等物。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见:

  又如“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句应为“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译为现代汉语应为: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讲和。

  再如“寡人请更”句应为“寡人请更(之)”,“更”为动词,当作“改变”讲,“改变”之后应连带一宾语为“治国政策”。此句译成现代汉语应是: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比较常见,类型较多而复杂,可分为四种类型。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 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聊斋志异促织》)

  (1)教师讲解:“公赐之食,( )食舍肉”应译为:郑庄公赐给颖考叔酒食,(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此句省略了主语。

  (2)“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后两个分句( )里省略了谓语“鼓”。

  (3)“壁上小虫忽跃落( )襟袖间”应译为:墙上的小虫忽然跳到衣袖上。“襟袖间”前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到”。

  勾践灭吴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以上可知,省略句的类型可分为: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提问:“无乃后乎”中的“无乃”应如何理解?

  明确:“无乃后乎?”是古汉语中一种固定句式。副词“无”“乃”连用,与语气词“乎”呼应,表示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语气委婉。可译为:“恐怕太晚了吧”。又例“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可译为“远方的国家又有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提问:“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该如何理解?

  明确:“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句中的“去之”应理解为“使之去”。为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全句应译为:“夫差和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去之”即夫差发出的动作,“之”代指“文种”,“去之”为“使之去”。

  又例“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应译为: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国君再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耻”原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表使动。

  使动用法除了上述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使动用法。例:“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龚自珍《病梅馆记》)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摧残梅树,使梅树损伤为职业来求得钱财。“病”原为名词,在此句中带了“梅”这一宾语,因而活用为使动词。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生各自尝试读懂题目要求

  (2)师生共同讨论题目要求

  (3)师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在生明白题目内容的基础上,各自仔细看图,想想同学们在干什么

  (2)同桌相互讨论,说说图中内容

  (3)全班讨论交流师指点评议

  (4)生可充当图中一位小朋友,向别人讲述进球时的精彩场面

  3、练习

  (1)指名讲述

  (2)大家评议

  (3)让生动笔试写

  4、反馈

  (1)师巡视,对生给予指导

  (2)适时表扬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出反动派卡片,让生认读“回、园、圆”3个字

  (2)引导生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要求和写字要求

  (3)指导书写回

  出示回,引导生观察它的结构

  师范写,提醒生注意里外的大小

  生练习描红一个回字

  按上述步骤教学其他字

  3、练习反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熟记成语

  (1)审题

  指读师,师帮生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生自由读四条成语,师范读,生自由读

  理解四条成语的意思

  火树银花:形容灯光和焰火绚丽灿烂

  观者如堵:观看的人四周都站满了,像围了一堵墙,形容有很多人围观

  (3)练习

  生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齐背,指背

  2、背诵春联

  (1)审题

  指名读题

  让生说说该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

  (2)指导

  出示春联,让生认读

  师结合插图讲解,春联是春节时门上帖的对联

  让生自读,指名试读

  师讲解春联的意思

  生自读第二幅春联

  指名试读,师讲解意思

  3、练习

  (1)生自由练读,指读

  (2)练习背诵

  4、反馈

  检查朗读,指背

  二、教学第二题(口语交际——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1、审题

  各自读要求,师生共同讨论

  2、指导

  (1)分组讨论我打算怎样过好寒假

  (2)在小组里谈自己打算,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

  3、练习

  指名上台讲

  全班评议

  4、反馈

  让生自己画个表格,把打算填在里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了解词义。两根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犭”旁。

  2诵读课文。想像国庆大典的盛况,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按笔顺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10个生字,并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具:教学挂图、投影片、录像带、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

  2、能指导看图,整体感知词语的意思。

  3、仔细观察图画,能凭借图画联系生活积累认识天安门广场的事物和欢庆场景。

  4、学会书写“桥、检、陆”这三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

  同学们,一年中我们要过好多节日,请你说一说下面的.日期各是什么节日。

  1月1日 3月8日 5月1日

  6月1日 7月1日 8月1日

  10月1日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新课文,一同欢度一个节日。请小朋友一边照拼音读课文,一边看课文插图,猜猜看:课文写的是一个什么节日?

  2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答案,师生共同选定:国庆节。

  二、再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识场景

  1学生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指名分行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启发学生对照画面认识天安门“城楼”“红灯”“金水桥”“中国龙”“腾飞”推断出课文写的是首都北京国庆大典的场景。

  三、细读课文,看图学词,理解词义

  1指导学习第一行。

  (1)多媒体显示天安门城楼的画面,学生看图后自由说说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出示:“城楼”“红灯”“金水桥”,学生朗读。

  2指导学习第二行。

  (1)多媒体播放礼炮声和国歌及天安门升旗仪式片断。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大典正在这里隆重举行。出示:“大典”,学生齐读词语。

  (2)播放录像:阅兵式片断,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海陆空三军的图片。出示:“检阅”“海陆空”。

  3指导学习第三行。

  (1)播放“狂欢夜”录像。

  (2)启发学生自由交谈“狂欢夜”的情景。

  (3)朗读:“礼炮”“焰火”“狂欢夜”。

  4指导学习第四行。

  (1)启发学生自由交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国庆五十大典的盛况,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

  (3)出示词语,齐读:“神州”“腾飞”“中国龙”。

  四、复习阅读,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配以相应的乐曲和画面,引导学生诵读全文,读出情趣。

  2指导写字。

  (1)学生找出相同偏旁的字:桥、检;炮、焰。说说左右结构比例。

  (2)教师范写“焰”,重点提示“焰”字去掉“火”后剩余部分的笔顺。(或用多媒体显示)

  (3)教学“犭”旁。提示“礻”是示字旁。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姿势。(教室里播放适合的乐曲)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阅读单元求知这一话题,以读书为主线,设计了看名人怎样读书、七嘴八舌话读书、网上阅读大家谈和与书籍结伴而行四个活动。通过活动,以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会读书的方法,在阅读中实现求知愿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好书,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

  2.借助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讨论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并通过活动的参与和成果的展示,使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搭建课内外学习的桥梁,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并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和负责学习机制。

  4.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分析,学生对照自己的读书实践,找出自己在读书习惯、方法和对书籍的选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写出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活动过程:

  一、成立合作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向学生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需阅读、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学习的程序。给出例子,回答学生的质疑。

  2.有效合理的分组。

  (1)小组人数:4~6人

  (2)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理解)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接近最好,以便于沟通交流。

  (3)任务分配:让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3.调查小组成员读书情况,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学生可参照第五单元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的介绍)

  二、活动步骤

  (一)课外合作学习部分

  活动一:名人与读书

  1.由小组内各成员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经验和趣闻轶事。同时,鼓励学生注意利用社区资源访问身边的`有关人士,如图书馆馆长、书店经理、政府官员、学校校长等,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2.小组根据组员的特长和资料搜集情况,选择其成果展示的方式(名人读书名言的集子、名人读书经验的墙报和手抄报等),并由学生动手制作。

  3.组织一次组内的名人读书故事会。

  活动二:读书大家谈

  讨论话题包括: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理解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如何看待网上阅读?(也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其感兴趣的话题)

  1.由各小组根据其小组成员的意向确定研讨的话题。

  2.学生参与活动的步骤是:

  (1)联系实际,研究、提出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观点,以及支撑的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可以引用名人包括身边名人的言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兴趣、方法、习惯、对书籍的选择)。

  (2)在小组内开展交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智慧。

  (3)认真听取同样的意见、观点。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份代表小组意见的材料,并选择一名组员准备参加班级内的交流。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思考、解释、倾听、综合和分析,并领悟一些读书的心得)

  活动三:与书籍结伴而行

  读:小组成员以自主选择或同伴推荐的形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教师可建议学生选择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开展组内阅读,以有利于产生共同的话题)

  听、说:与小组成员交流,报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写:撰写关于读书的作文(摘录、体会、改写、缩写、部分内容扩写、文章续写等),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表达,同时要求他们的作文在组内进行交流,并经过小组内1~2位组员的校订(包括错别字、词语的使用、病句等的订正,对文章构思、材料的选择等的建议),并在文后签下校阅同学的名字。

  建立相对固定、较为长期的读书小组:确定成员、拟订保障制度。

  (二)课堂活动部分

  导入:Flash音乐画面──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显示几则关于书的名言: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刘白羽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读不同的书可以有不同的收获:1.开卷有益;2.有益之书多读广泛读。引用培根的《谈读书》中名言:照应此主题──喜好读书,读有益之书。

  板块一:名人与读书

  1.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

  2.听故事、说感受。(有可能的话,放录音、看录像;听电台、电视台讲名人读书故事──了解故事,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3.全班活动,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在班内交流,完后,请其他组学生谈听后感。形成班级的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讲一个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其他同学谈自己的体会)

  板块二:读书大家谈

  1.各小组派出同学阐释对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处理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的关系?如何看待网上阅读?等问题的看法(可引证身边名人的观点),开展班级内的讨论交流。

  2.同学们向被邀请的教师或作家、计算机行业人员等,进行现场的访谈和咨询,请他们谈对以上问题的看法。

  板块三:我们怎样读书

  1.小组读书情况的调查报告。

  2.读书的故事(学生作文展示)。

  3.好书推荐(两分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4.向同学推荐本组建立和拟建的中长期、相对固定的读书机制。

  小结:

  小组活动小结:(同学的自评或互评)

  商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展示学生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

  教师小结: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无创新措施)。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读书机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松鼠尾巴的用处。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

  2.学会“能、原、别、身”4个生字,理解“觉得、那样、原来。别的、用处、身于”等词语的意思。

  3.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松、尾、巴、软。读完后抽4人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书写,评议后每个学生各写1个。

  (2)做课堂作业本第2题:多音字组词。

  (二)讲读第1自然段

  (1)出示松鼠的投影片,下面请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看了松鼠的大尾巴后是怎么想的?

  (2)你们是这样想的,那么课文中的小白兔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请一个小朋友把第一自然段念一下。

  (3)谁来说说兔于是怎么想的,兔子心里觉得怎么样,兔子想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念?要念得稍微轻一点,慢一点,读出奇怪的疑问的语气来。(试读--评议--齐读)

  (4)练习朗读:下面我们把第1自然段连起来读一下,“......大尾巴”的“大”要念得重一点,强调一些。

  (三)讲读第2、3自然段

  小松鼠的尾巴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板书:用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2、3自然段。

  (1)请小朋友一边听录音,一边想:松鼠的大尾巴像什么?

  (2)讨论、学句式说话。

  a、幻灯片上出示句子:“那条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就像一顶降落伞。”

  师,这个句子比较长,我们可以在“大尾巴”后面停一会儿再念,大家齐读一遍。

  b.“大尾巴”怎么会像“降落伞”呢?

  :“大尾巴”和“降落伞”之间有些相同的地方,所以说松鼠的大尾巴就像降落伞。

  c.你能不能用“()就像()。”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3)小松鼠从什么地方往下跳,落在什么地方?(演示投影片,转动附片,使画面上的松鼠从一棵大树上往下跳,轻轻落在一棵小树上。)为什么小松鼠从那样高的树上跳下来,是轻轻落在小树上的呢?

  (4)这时候,小白兔会怎么说呢?请小朋友一起读一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5)小白兔刚才为什么“觉得很奇怪”呢?现在明白了吗?对,这里的“原来”表示明白了情况,小白兔说的话要读出“哦,现在我明白”的语气来。(指名读--齐读)

  (6)学习生字:“能、原”。

  (四)讲读第4、5自然段

  (1)松鼠的尾巴除了可以当降落伞帮它从高处往下跳外,还有别的用处呢。请小朋友自由轻声朗读第4、5自然段。

  (2)教学生字“别”。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生字?

  (3)刚才小朋友都念了课文,谁知道松鼠的尾巴还有什么用处?为什么松鼠的尾巴可当被子呢?演示投影片:旋转尾巴,尾巴像被子一样盖在松鼠的身上)

  (4)小白兔又明白了什么呢?练习读课文里的最后一句话。

  (五)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齐读全文。

  (3)做课堂作业本第5题:读拼音写句子。

  (六)作业

  抄写生子。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能、原、别、身”4个生字。

  课后习题3、4(谁觉得怎么样?我今天觉得很高兴,为什么觉得这样?今天老师表扬我的字写得好,我觉得很高兴。)

  板书设计:

  32松鼠的尾巴

  特点用处

  又轻又软像降落伞

  的大尾巴

  又软又暖当作被子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世界多美好”谁说的?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第1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

  2、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3、水能用“先......后......”说说小鸡在蛋壳里的活动?

  4、它怎么会认为世界是黄色的呢?它认为世界美丽吗?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鸡在蛋壳里的活动)

  5、滲透小鸡在鸡蛋里怎样孵化的小知识。指导有感情朗读。

  6、你现在能不看书,为我们的电视配音吗?

  指导背诵

  三、细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呢?

  3、你怎么知道小鸡啄壳很吃力呢?(啄呀啄呀,啄了很久)

  你能读出这种吃力的语气吗?

  4、小鸡看到了什么?

  (1)(出世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2)句种哪些词是表示颜色的?

  (3)“蓝湛湛”和哪种颜色相同?

  A、(多媒体映示:上面是“蓝湛湛的天空”,下面是淡蓝、蓝、深蓝)

  B、“蓝湛湛”表示什么颜色?

  (4)同学们,你们看看这绿茵茵的树木看上去怎么样?

  边说边放多媒体课件

  A、和老师发给你们的绒布有什么相同之处?

  B、哪些景物又是绿荫茵的呢?

  (5)多媒体映示:上面是一条清澈的小河,下面是一条绿而浑浊的小河)

  A、你认为哪条小河是绿澄澄的?为什么?

  B、学生交流、讨论

  C、还能说说ABB的'词吗?

  5、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假如你现在是蛋壳中的小鸡,你会怎样说?怎样做?

  6、那么让我们把美丽的景色记下来,看多媒体课件联系背诵。

  7、指导有感情得背诵。

  四、细读第三自然段

  1、蛋壳中的小鸡跟你们一样,迫不及待地钻出来了!

  老师范读第三自然段。

  2、听完后,你感受了小鸡非常想出来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你还体会动了什么?

  4、你们能把小鸡这种急切、兴奋的心情读出来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现在,我们也来做只小鸡,做做出壳的动作。

  指导边做动作边背诵课文。

  五、细读第四自然段

  1、是呀,小鸡看到如此美丽的世界后,会说些什么?

  2、齐读第四自然段。

  3、水愿意当当这只小鸡来赞赞这美丽的世界?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有感情地杯背诵课文。

  六、总结

  1、学完课文后,你收获了些什么?

  2、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我们把这么美的课文用脑记下来吧!

  齐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黑乎乎

语文教案 篇7

  1.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2.结合第一段学习,讨论课后第1题(1)

  把握大意,划找中心句。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题导入,简介背景。

  “我”是谁?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哪两个字?

  (“别”——写作线索;“爱”——课文中心)

  我们离开故乡是什么感情?想想郑振铎被迫出国又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配乐录音,范读课文。

  听了朗渎,你觉得课文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什么感情?

  (2)模仿教师,自由读全文。

  哪个句子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什么作用?

  (3)学习提示,划出中心句。

  (4)学生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3.学第一段,明惜别情。

  (1)自由读,思考并讨论:

  写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这时作者心中涌起的是什么感情?哪些句子写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出示句子比较灯片:

  A.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流泪了。

  B.我听着鞭炮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润湿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

  两句都写流泪,书上为什么用B?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说,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其实他心中的感动已经说出来了,划出吐露“我”心声的那一句。

  (2)体会依依惜别之情,指导朗读。

  语调伤感,中速舒缓,第1句要强调。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字词,巩固作业。

  (1)比较组词:

  倚( ) 模( ) 贡( )

  依( ) 摸( ) 供( )

  (2)完成作业本1、2题,课后第5题。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学会复韵母a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Yuan能认请形,能读准它们的四声。

  2、能借助书上展示的过程会拼读介母是ü的三拼连续音节。

  3、能看图准音节词语。

  4、知道汉语拼音可以给汉字注音。

  5、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an、en、in的发音。

  教学难点:

  拼读介母是ü的三拼连续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韵母,ai、ei、ui、ao、ou、iu、ie、üe、er

  (2)23个声母。

  二、授新课。

  (1)出示an的图。

  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指导读音。

  把天安门和“安”读的轻短,就是an的.音。

  先是张大嘴发a的间,再把舌尖抵住上牙床快速读一n,让气流从鼻腔流上,以韵母a的口形为开始,以发前鼻音–––n为结束,an就读准了。

  范读–––––领读–––––指名读

  (3)记忆字形:

  a和n组成an、

  (4)拼读四声。

  ān、án、n、àn

  2、学习en。

  (1)出示en的图。

  图上的小子该在干什么?

  (2)指导读音。

  将摁门铃的“摁”,是第四声,变成第一声就是“en”的音。

  范读–––––––领读––––––指名读

  (3)记忆字母形。

  e和n组成en、

  (4)、练读四声。

  ēn、én、ěn、èn

  3、学习in和图。

  (1)出地in的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2)、指导读音。

  录音机的“音”读的轻短,就是in的音,

  范读––––领读––––指名读

  (3)记忆字母形。

  i和n组成in、

  (4)练读in的四声。

  īn、ín、in、iìn、(加声去I的点)

  (5)教in的整体认读。

  in是复韵母,当in独立成音节时,前边必须加声母y、

  板书:yin

  yin也是整体认读音节,不用拼,直接读。

  领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四声。

  yīn、yín、yin、yìn

  (6)、教读“yuan”的音。

  问,老师在an的前面加yu,谁认识?

  板书:yuan

  指名读―――齐读

  练习四声。

  Yuān、yuán、yun、yuàn

  4、指导书写

  仔细看老师写,看请生个字母占格的位置。

  5、练习拼读与直呼直线和射线的拼音。

  Y–––––an––––yan

  W––––an––––wan

  W––––en––––wen

  指名拼读,能直呼就直接读音节。

  6、学习介母是ü的三拼音节。

  板书:

  j––––ü––––an––––juan

  q––––ü––––an––––quan

  x––––ü––––an––––xuan

  观察:

  (1)这是几拼音节?

  (2)介母是什么?

  (3)组成音节后,ü上为什么说没点?

  (4)练读:

  学习介母点u的三拼音节。

  Zh–––u–––an––––zhuan

  Ch–––u–––an–––chuan

  Sh–––u–––an–––shuan

  R–––u––––an–––ruan

  ①先自己拼读。

  ②互相检查。

  ③齐读。

  ④看图读句子。

  7、看图读句子。

  (1)光看说图意。

  (2)再读拼音。

  Tian、an、men

  指名读。天安门,使学生懂得汉语拼音与识字的关系。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家乡的美食和风土人情的了解,体会美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知道不同地区的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美食也各不相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多地了解家乡。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家乡美食和家乡的风土人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长在东莞,但你对东莞对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东莞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让人谗得口水直流的美食。让我们到东莞美食街去逛一逛?(出示东莞各种美食的图片)。你们都看到了有什么? (大朗荔枝、麻涌香蕉、厚街濑粉、东莞腊肠、白沙油鸭、虎门麻虾、虎门膏蟹)还可以说说你们去各大酒楼吃过看过的美味佳肴吗?请说说:(豆豉鹅,葱油鸡、香煎豆腐……)

  看过后有什么感受呢?(每个地区的美食都不一样,品种多)(板书:品种多)

  同学们你们说对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饮食习惯也各不相同,当然,当地的特色美食也各不相同。好,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家乡的美食。

  二、家乡美食

  (一)家乡美食

  1、师: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玩在美国,吃在中国。中国地广物博,食文化历史悠久,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美食。我们班里的同学来自全国的.五湖四海,今天就让我们来开展一次美味佳肴甲天下,家乡特色美食展示活动。

  首先,先让老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菜吧!

  3、师:老师是湖南人,湖南也有许多名菜,名小吃,猜一猜,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菜呢?(请学生来猜一猜)

  4、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闻一闻,再猜——揭晓答案“臭豆腐”。

  5、教师总结评价:既可以当菜,又可以当点心,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真的是回味无穷啊!中外游客来湖南长沙旅游,一般都会尝尝这道名菜!

  (二)家乡特色菜展示

  1、师:老师展示完了自己家乡的菜,那你们的家乡又有什么美食,什么特色菜呢?谁来说说看?

  (教师邀请一些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来说说自己家乡的名菜,名小吃。)

  (1)先介绍自己来哪个省的哪个城市?

  (2)然后介绍自己家乡的特色名菜或名小吃。(说菜名即可)

  2、(老师事先将全班学生按不同省份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派一到二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家乡的特色名菜或名小吃。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又新认识了许许多多的美味佳肴,真的想一睹为快,那现在你们能来展示一下自己带来的家乡美食吗?让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你们家乡的美食!

  3、小结广东家乡的美食。

  我们广东人除了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不敢吃外,其他的真的什么都吃,懂得吃美食,很自然就懂得做美食,每年中秋节,我们都爱吃的月饼就是其中一个美食,怪不得人人都说:广式月饼,驰名天下。

  我们刚才说的大都是广东的美食,我知道有部分同学家乡不在广东,你们能说说你们家乡有那些著名的美食吗?

  (二)家乡的风土人情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美食是由于生活环境不同,风土人情不同。(板书:不同的风土人情)

  1、说一说家乡的风土人情。

  2、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除了刚才同学说到的还有“功夫茶”、“风雨桥”、“粤剧”、“客家围屋”、“吊脚桥”等风土人情,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三、总结:

  1、了解了家乡的美食。

  2、知道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

  这节我们从家乡美食了解到了祖国各地美食是各不相同的,其实全世界的各国饮食习惯风土人情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尊重各国、各地人民各不相同的风土人情、品尝不同的美食。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11-16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30

语文教案11-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经典)语文教案10-23

语文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