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3 10:33:0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一则新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备学生)如果学生未做充分预习,教师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要求学生落实掌握字词。

  解释及翻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投影显示: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为坻( )

  B.为屿( ) 为嵁(山甚)( ) 佁然( )

  C.俶尔(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怆(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四、教学目标完成过程。(目标2)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1.引导讨论下列问题。投影显示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2.熟读课文。

  五、小结:(1分钟)

  请一学生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并背诵全文。(A)

  2.翻译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语文》(C)

  七、说课精要:

  技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对文中的一些活用现象不必涉及,只作整体理解即可。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的.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

  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②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或投影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 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票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②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投影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③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板书或投影显示: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鱼、阳光 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备学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其他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如果学生觉得问题较难的话,教师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学生能有机会发表意见。

  ①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书显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灭可见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比喻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投影或板书显示: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A)

  2、《掌握语文》(B)

  3、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写感受)。(C)

  六、说课精要: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背诵及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完成,以解决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 篇2

  一、导读

  1、内容分析:

  教材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课文内容概述:内容选自一年级上册《自己去吧》。这篇童话故事以对话的形式讲了小鸭和小鹰分别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本领的故事,从而揭示了不要事事依赖他人,要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实践、锻炼,这样才能学到本领的道理。

  2、设计思路:

  本课以体验为中介设计教学。根据课文内容简洁,两段结构相似的特点,教学第一段:引导学生充分读书,质疑;图文对照,联系实际,共同释疑。教学第二段:按照第一段学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创造性地表演故事;参与评价,内化自强自立意识。学生在朗读中、在表演中、在评价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实现对课文的成功解读。

  教师依据教材,灵活选择教学策略,图文结合,分角色朗读,合作表演,自主评价,从而使学生在读悟中受到自信、自立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与感染。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会写自、已等四个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在读中、演中、评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遇事要相信自己,要勇于实践,不要依赖他人这一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熏陶与感染。

  〖整体设计

  根据教材结构特点,渗透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读、自学能力。合作表演,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评价人物,内化自信、自立意识,在评价中受到启发和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课件演示课文插图,同时以画外音的方式介绍故事内容。听后请学生为故事取个名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两个字。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教学时,抓住儿童心理,将课文内容以故事方式再现出来,同时,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的插图,此时,图画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故事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开始了学习

  《自己去吧》是本组的第四篇阅读课文,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初读课文的方法,因此初读感知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初读要求,学生自主读文,同桌轮读课文,看插图读文,在多种形式的读书中,把课文读通、读顺,既提高学生自读能力,同时为感悟课文打下基础。

  本课要求会认十二个生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组长带领组员认读;找出难读生字,多读几遍,交流识记生字办法,小组内玩你读、我猜游戏。在识字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去学,教师只做必要的点拨、引导,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朗读感悟时,具体做法如下:在轻音乐中,教师再次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小鸭与妈妈对话的岸边。指名读、同桌分角色读小鸭与妈妈的对话后,引导学生充分质疑。学生针对小鸭、鸭妈妈以及小鸭游泳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最后的结果充分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图文对照,充分读书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共同释疑。由于教师视学生为学习主体,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时空,因此我们看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悄然生成。带着对课文的感悟,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朗读小鸭与妈妈的对话,感情朗读后,老师出示关键词语引背第一段。

  由于文章两段结构相似,因此,教学第二段时,老师出示学习步骤,大胆引导自学,培养学生能力,在自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扶放适当。

  新课程强调体验,表演是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选角色,练习表演,最后在全班汇报表演,师生评议。此时的表演,建立在情境和情感的体验上,学生会用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中的角色,用全部身心展示自己对角色的心理、情感等方面的体验与理解,努力把无声的教材语言演成有声有色的生活化剧,当稚气的小鸭、小鹰和亲切和蔼的鸭妈妈、鹰妈妈出现在师生面前时,自然证明了学生对课文的成功解读。有的学生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也许这就是体验的奇妙所在吧!

  你想对小鸭、小鹰说些什么?学了课文,想对自己说点什么?表演后的评价,是学生理解感悟展现的过程,自信、自立意识内化的过程,学生在评说中受到启发和影响。

  写字教学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打好写字基础,而且每课时都安排写字,看出教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做着不懈的努力。

  三、教学实录

  1、出示插图,故事引入:

  老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文插图,画外音同时介绍故事内容,老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认识自、已。

  2、回忆读书方法,自主课文、合作识字:

  老师:初读课文时,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注意停顿,不读破词读破句。

  老师请学生同桌轮读,相互正音;看插图自读。

  老师出示本课十二个生字,小组合作。组长带领组员认读,并找出难读字再读几遍,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小组内玩你读我猜游戏。

  3、朗读感悟第一段,自读自悟第二段:

  老师:春天,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小鸭和妈妈来到小溪边散步,听见哗哗的流水声,小鸭说什么?

  学生读第一段:

  老师:和你的同桌分角色读读小鸭与妈妈的对话,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小鸭为什么要妈妈带她去游泳?自己去不行吗?

  学生:妈妈为什么同意小鸭自己去游泳,她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生:小鸭游泳时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会怎么做?

  学生:妈妈看到小鸭学会了游泳,会怎么想?怎么说?

  老师引导学生再读书,图文对照,联系实际,共同释疑。

  学生:我从图上看到小鸭很小,她有点害怕,所以她要妈妈陪她一起游泳。

  学生: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没有危险,所以妈妈鼓励小鸭自己去。

  学生:我们猜小鸭游泳时,可能会呛几口水,也可能游一会儿就要问问妈妈。

  学生:小鸭会游泳了,鸭妈妈真高兴啊!她一定说:妈妈喜欢自强、自立的孩子!

  老师:现在,你们就是小鸭,老师就是鸭妈妈,请你说出你的心愿。

  学生尝试朗读。

  生生合作、分角色再读,老师引背第一段。

  老师:河边,小鸭学会了游泳。山上,小鹰学会了什么?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第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段。师出示学习步骤:自主读文──质疑──释疑──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4、合作表演,加深理解与体验,内化自信、自立意识。 小组合作,自选角色练习,师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加上动作和表情。师播放音乐,小组汇报表演,师生共评。

  5、评价人物,畅谈收获:

  老师:学了这一课,你想对小鸭、小鹰、自己说点什么?

  学生自主选择,畅谈。

  学生:我对自己说:做一个像小鸭、小鹰一样勇敢的孩子!

  学生:小鸭,你不依靠妈妈,自己独立学会了游泳,真了不起!以后,我也要向你一样

  6、分课时,抓重点,指导写字。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学生在充分地读书中感悟了故事揭示的'道理。在同桌、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面对画面,能够想出画面以外的内容,不仅如此,表演时还能充分发挥想象,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学生在表演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评价中受到启发和影响。

  体会:新课标强调体验,体验学习是整合三维教学目标的桥梁,本课的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识字、读文、表演、评价,都是使学生行进在促使静态知识内化为自身血肉这一条路上,智慧在感悟中生成,潜能在体验中发展。

  不足:小组合作表演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分工,确定好角色,根据自己的角色深入揣摩语言、动作、表情,在此基础上发挥想像。

  五、点评

  新课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本课以体验为中介,分识字、阅读、表演、评价等方面,作了努力。

  体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和互动,及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从而掌握某些技能、策略,最终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

  首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使体验学习成为可能,为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教者选择设计体验学习,让智慧在感悟中生成,潜能在体验中发展。

  其次,我们看到导入时的画面,内容介绍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开始了学习;识字时的小组合作,组长组织认读、识记;朗读时的质疑、释疑、自读自悟;表演时的分工、揣摩练习;评价时的启发、影响我们感到,教师在用多种方式诠释着体验。叶老曾经说:体验的方式并非一途,学生的任何一种试图理解所做的努力,都可以说是体验。动手也罢,动脑也罢,独立研索也罢,相互讨论也罢,虔诚请教也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懂得朋友、邻居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2、理解“深夜、赶来、抢修”等词义,能用“帮助”说一句话。

  3、能有表情地朗读文中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买菜蝴蝶结深夜抢修停止

  二、用“句式变换”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公鸡的邻居除了松鼠(shuacute;)还有谁?

  (1)()、()、()是公鸡的邻居。

  谁能够把第二个“、”换成一个字,意思不变?(和)

  (2)公鸡的邻居有()、()、()。

  同样,第二个顿号也可用“和”。

  三、学习2—4段。

  1、课文的哪几段是写邻居们请公鸡帮忙的?

  2、学第二段。(学法指导)

  兔子请公鸡帮什么忙?把兔子请公鸡帮忙的那句话用“~~~”划下。

  请学生读,这句话该怎么读?

  读、评。(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看,兔子请公鸡帮什么忙?

  出示句式:(谁)请公鸡(帮什么忙)

  3、自学第3、4段

  鸭子、松鼠又请公鸡帮什么忙呢?我们用这个方法一步一步地来学习:

  先用“~~~”划出鸭子、松鼠请公鸡帮忙的话。

  再读读,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最后,说一说:(谁)请公鸡(帮什么忙)

  请自学3、4两段。自学、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读读说说。(按句式要求说)

  5、理解公鸡的话。

  (1)公鸡有没有帮助邻居们呢?

  (2)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读读公鸡的话,理解公鸡对话中的“!”)

  6、朗读训练。谁来做有礼貌的'、态度诚恳的邻居?谁来做公鸡?(学生读对话,教师读叙述部分)

  四、归纳、填空。

  ()、()、()请公鸡(),公鸡()。

  可是在公鸡需要的时候,邻居们()了。

  为什么要填“赶来”?(这个词填得很好)

  五、学习第五段。

  1、邻居们赶来帮助公鸡是课文第几段?

  我们从第五段中找出写邻居们“赶来了”的那句话,用“~~~~~”划下来再读读。

  2、齐读这句话。

  “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理解:深夜的时候,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公鸡的屋顶被大风刮跑的时候,公鸡急得又叫又跳的时候。)

  3、看图:是什么时候?——深夜。

  风很大,雨很急。公鸡的屋顶被大风刮跑了;

  说话:()帮助公鸡()。

  4、齐读。

  六、兔子、鸭子、松鼠可真是公鸡的好邻居啊!

  公鸡想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去自己说说,感兴趣的可以去写写。用课文的结尾开头:

  风停了,雨过了,屋顶修好了。公鸡望着他的好邻居,心想:

  七、作业。《课堂作业》第6题。

  板书:

  1、划~~~~~~兔子借篮子不借!

  2、读鸭子解蝴蝶结公鸡没空!

  3、说松鼠叫一声不叫!

  (谁)请公鸡(干什么)赶来抢修脸红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说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入课文时有修改。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本文的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对小学生来说,本课的难点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另一处是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二、学习目标

  1毖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摹1乘锌挝闹凶约合不兜牟糠帧

  3蹦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绷煳蜃髡咦プ【拔锾氐憬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笨吻埃可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教师应准备课文插图的放大图或实景录像带。

  2币加强朗读和背诵的指导。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而不是他认为的许多株,也不是有的朋友说的两株。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联系前文的句子,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难读的语句、段落,教师可适当范读,亦可用音乐、图像、语言等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这一要求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背诵,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实实在在地练习,当堂背下来。还应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背诵的部分,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3绷煳蜃髡叩谋泶锓椒ǎ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鸟的天堂》是进行这项训练的第一篇例文,“思考·练习”第二、三题就是体现这个训练重点的。教学时,可以凭借这两个题目,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在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写出大榕树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这两个问题,细细品读课文,能够读出点味道,有点自己的感悟。

  第二步,就这两个问题交流阅读的体会。学生可以从总体上谈怎样写出大榕树的大和茂盛的,也可以就某一个句子、某一个词语、某一处标点的使用说说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理解的句子,如,“那翠绿的颜色……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通过互相交流启发,使学生领悟到,这是因为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就好像一个个颤动的.生命。再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这是引用别人说的话;第二个不加引号,这是作者自己亲眼所见的、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这样的讨论交流,就把突破理解上的难点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第三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再读读,然后抄下来。

  4痹谘习了写大榕树和众鸟活跃场面两部分之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就“这里为什么成了鸟的天堂”“怎样理解‘感到一点儿留恋’这句话”等问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到这里的人们保护榕树、爱护鸟的自觉行为,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5北究巫执式萄В注意让学生读准以下多音字的音:“应接不暇”中的“应”读yìng,“兴奋”中的“兴”读xīng,“不可计数”中的“数”读shǔ。“巢”字上部分不容易写好,提示学生把三个“〈”写匀称。一些词语应结合课文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下列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静寂:很静。

  应接不暇:暇,没有事的时候。本课形容鸟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堂:在神话故事中人们想象的幽美、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文中“鸟的天堂”指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

  6薄八伎肌ち废啊敝醒∽鎏獾哪康氖巧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给学生提供一次有趣的练笔机会。可鼓励学生尝试一下,但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做。

  四、参考资料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在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正好相反,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时,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一说是《小鸟的天堂》),更使鸟的天堂美名传扬四海。现在大榕树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它的南面50米处建有观鸟楼,可以观赏“鸟的天堂”、热带植物、农舍风光等。天马河中有游艇,可供游客观鸟和游玩。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树枝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榕树的叶、根、树皮均可入药。

  画眉鸟身体棕褐色,腹部灰白色,头、后颈和背部有黑色斑纹,有白色的眼圈,叫的声音很好听。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简析】

  课文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第2、3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活动特点,并且讲述了翠鸟捕捉小鱼的经过;第4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知道鸟儿是人类的朋友。

  2.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会认“苇、秆、绣”等生字,会写“苇、秆、颜”等字。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或其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非常可爱的小鸟,它的名字叫翠鸟,又叫叼鱼郎。(板书课题。)

  2.瞧,这就是翠鸟了。(出示挂图或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翠鸟”图。)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翠鸟是怎样的吗?

  3.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从你们专注的目光里,老师感觉到你一定很喜欢翠鸟。从课题看,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3.教师检查: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

  4.重点指导“颜、绣、脆、箭、溪”等较难写的字的书写。

  5.小组交流:读完了课文,你对翠鸟有了哪些了解?说一说自己理解了课文中的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6.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外形、活动。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想作者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翠鸟外形的?各方面有何特点?请用“△”标出描述翠鸟各方面特点的词语。

  2.课文第1段从爪子、羽毛、眼睛、嘴巴四个方面把翠鸟描写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你们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精彩?引导学生鉴赏、朗读。如:

  ①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的衬衫。

  ②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和翠绿的,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

  (①句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翠鸟的头部、背部、腹部羽毛的特点,从中透出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翠鸟的外形写得如此精彩。(①作者认真地进行了观察,并且对翠鸟有着深深的喜爱之情;②写作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了翠鸟的特点。)

  4.出示彩色翠鸟图,让学生练习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翠鸟的外形。

  5.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第1自然段。

  四、小结

  可爱的翠鸟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一节课再学。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动手画一画翠鸟的样子并涂上颜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几个生词。

  2.背诵第1自然段。

  二、体会翠鸟捕鱼的敏捷

  过渡: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我们一起看看它是怎样捕鱼的。(播放录像或看图讲述。)

  1.同学们,通过看录像,你们知道了翠鸟是怎样捉鱼的吗?

  2.默读课文2、3自然段,划出翠鸟捕鱼的句子。

  3.出示句子,自由读;谈谈从翠鸟捕鱼的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翠鸟捕鱼的敏捷。如: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经过朗读、讨论,要让学生弄懂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翠鸟捕捉小鱼的经过。从带点的词语可以看出翠鸟动作熟练、连贯、非常迅速,都是在瞬间进行的。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进一步体会翠鸟动作的迅捷。)

  5.指导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6.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句式训练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句间联系。

  例:

  (1)翠鸟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水面是因为它有。

  (2)翠鸟目光锐利是因为它有。

  (3)翠鸟能在疾飞中叼起小鱼是因为它有。

  通过练习让学生认识到翠鸟捕鱼本领高超,不只是因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而是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三、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

  过渡:翠鸟这么可爱,我真想捉一只来饲养。这个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请默读第4、第5自然段。

  1.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很难捉到。

  我们爱翠鸟,打消了捉它的念头。

  2.指导读句子,要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四、总结全文

  师述:在大自然里,因为有了翠鸟,有了各种各样的鸟,它们的歌声,它们的色彩,它们的羽毛,它们的姿态,为大自然增添了许多美感和生趣,就让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息吧!(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鸟儿。)

  说话练习:人们应该怎样保护鸟儿,怎样和动物做朋友呢?

  五、巩固练习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2.选择“词语花篮”中的词语练习造句。

  六、迁移拓展

  课外作业:把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写出来。

  要求:

  ①写前要认真观察。

  ②写作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动物的特点。

  ③语句通顺,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6

  【语基梳理】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诳语(kuáng)垭口(yā)安谧(mì)惊骇(hài)勒勒车(lè)攫来(jué)模糊(mó)雾霭(i)泥淖(nào)混沌(hùndùn)蓦地(m)物什(shí)魁梧(kuíwú)瘴气(zhàng)酝酿(yùnniàng)成吉思汗(hán)罗布淖尔(nào)

  (2)多音字

  ①宁:宁静(níng)②笼:笼罩(lǒng)③钉:钉子(dīng)

  宁死不屈(nìng)笼子(lóng)钉在崖壁上(dìng)

  ④颤:颤栗(zhàn)⑤泊:罗布泊(pō)⑥扎:挣扎(zhá)

  颤抖(chàn)停泊(bó)扎营(zhā)

  包扎(zā)

  ⑦豁:豁口(huō)

  豁达(hu)

  豁拳(huá)

  2、字形辨认:

  ①沁(沁人心脾)②淖(罗布淖尔)③簿(对簿公堂)

  泌(分泌)棹(船棹)薄(日薄西山)

  ④泻(腹泻)⑤炫(炫目)眩(眩晕)

  泄(发泄)舷(舷梯)弦(弦外之音)

  3、词语集释:

  (1)诳语:骗人的话。

  (2)垭口:两山问的狭窄的地方。

  (3)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4)瘴气:热带或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从前认为是瘴疠的病源。

  (5)物什:杂物。泛指东西。

  (6)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7)适当其时:指恰巧遇上那个时机。

  (8)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一般人感到震惊。

  (9)恍然如梦:好像刚从梦中醒来,像做梦一样。也形容忽然醒悟。

  【阅读心得】

  西地平线上(课后)

  【巩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

  A.震撼/可汗暗淡/对牛弹琴瘴气/水涨船高

  B.炫目/盘旋攫取/先知先觉恍若/虚晃一枪

  C.酝酿/熨帖蓦的/功不可没游荡/安步当车

  D.既然/铁骑胭脂/殷切期望物什/拾级而上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淌新疆。(趟)

  B.一轮血红的落日象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像)

  C.四周瘴气雾蔼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关键语句体会爷爷芦笛的神奇及给强强带来的快乐和勇敢。

  2、感受爷爷坚强的生命形象。明白“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含义。

  3、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体会环境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三、教学过程

  导入:昨天,我们通过初读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谁能说说文章的主要讲了什么,你有读懂了什么?

  (一)、出示:

  1、“爷爷,爷爷,我们去做芦笛去!”

  2、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3、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

  4、“爷爷,爷爷!”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

  (二)、这四句话谁会读?指读—你有什么发现吗?(全是强强说的话,……)强强说这四句话的时候的心情相同吗?每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三)、第一句:心情,迫不及待,高兴——为什么?在强强的心里,爷爷的芦笛是一支什么样的.芦笛呢?——(出示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联系第一自然段内容体会芦笛的神奇,有趣和美妙,是那么令人向往。重点理解“三折两卷、更有趣的是,浓浓的海水味。”有感情朗读。——读好这句话。

  爷爷的芦笛做好了,瞧,出示图: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用书上的语言或者用自己的话。)这时你觉得爷爷的芦笛又是怎样的芦笛呢?

  好好再读这两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爷爷的能干,热爱海边的生活等等。)

  (四)、第二句: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联系想像中的小闸屋,五月的大海,(大海平静图)芦笛声音的美妙——想像强强说话的动作——读好这句话。改成反问句说说看,加上简单的理由说说看。

  (五)、第三句:这句话呢?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强强的害怕的?划出表现强强心理的句子和描写环境的句子,分组朗读,(看图想像)——读好这句话。

  (六)、第四句:应该怎么读?惊喜,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想像强强心理活动,为什么说芦笛驱走了恐惧?爷爷的话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如果不准确让学生进行选择,你觉得爷爷的芦笛是一支什么样的芦笛呢?

  (七)、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其用“啊,爷爷的芦笛……”开头写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析2: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XX。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XX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XX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XX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七、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九、讨论

  1、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

  (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钱?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

  2、初步认识反义词。

  3、复习巩固认识的字。

  4、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

  5、建立句的概念。

  6、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兴趣。

  7、正确、有事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复习要求认识的字。

  2、认识反义词、读句、说句。

  教具准备

  声韵母贴图、拼音卡、生字卡、事物贴图、插图

  第一课时

  一、我会写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过的声母、韵母你们还记得吗?自己试着背背吧!

  2、检查指导。

  教师依照顺序出示拼音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引导学生评价并随时纠正错误。

  3、小游戏:找一找。

  ⑴依照顺序,出示u、o、zh、ing、s、un、g、ie、r、m、ao、e、k、n、a、ui、f、en声、韵母苹果卡片及两棵苹果树贴片。

  ⑵贴一贴。

  请小朋友把苹果贴在相对应的苹果树上,看谁贴得又快又对。

  ⑶学生贴完后,指读、评价。

  4、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地完成好呢?

  5、全班交流。

  ⑴先给每一个苹果分类,是声母的画个“√”做记号,是韵母的画个“○”做记号。

  ⑵画后分别抄写。

  ⑶检查是否遗漏,数数总数是不是18个字母。

  6、还有什么方法呢,只要能做到不会错、漏,各种方法都可以肯定。

  7、按照学到的方法,动手完成书上的“我会写”。

  8、教师评价。

  二、我会连

  1、游戏激趣。

  ⑴师生合作完成“反话游戏”。教师说一个字,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也边说边做一个相反的动作来。

  比如:

  教师说大,用手比个大;学生说小,用手比个小。

  教师说下,同时比个下;学生说上,用手比个上

  ⑵引导:刚才,我们说的是意思相反的词,像这样意思相反的词,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对字游戏。

  ⑴出示生字卡片:“大、小、人、左、右、上、下”。学生认读。

  ⑵小组讨论,哪两个字是意思相反的呢?贴一贴,对一对。

  ⑶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全班齐读。

  3、说句练习。如:我上楼了,他下楼了。

  4、完成书上连线题。

  三、我会读

  1、识字比赛。

  每个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同桌间互相抽读,看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2、同桌合作:把卡片按不同的类分成八组。

  3、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全班交流。

  5、全班齐读,个别抽读。

  四、我会连

  1、学生自读,不会的字同桌、小组内互帮。

  2、个别抽读。

  3、请学生上台把词语贴在对应的图下方。

  4、全班齐读词语。

  5、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说话。

  6、试着动手连一连书上的题目。

  7、同桌互读。

  资料提供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07-01

语文长征教案12-02

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09-12

语文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