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预览:
14、 秋天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5、信息反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
(打一家用电器)
板书:电视
2、谈话揭题:
大家每天看电视吗?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每天看电视。可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看电视》这一课吧!
把板书写完整:看电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认一下。
这样做对于会自己认字的同学可以建立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暂时不会的孩子来说,可促进课上认真学习,同时为了下一节课能赶上也能提前会认,课下还有可能更认真地预习。
2、自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把字组成词。
把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3、同桌相互检查生字,并交流认字方法。
4、教师检查:
⑴出示加音节的生字:
这步是为正音而设计的。
本课易错的字音有:
全、精等。
⑵出示词语:
开火车朗读。
学生如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如:
精彩、没完没了。
这一步的设计是遵循了识字规律,学生读准字音,感知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字意。
⑶出示单个字让学生认记。
对于难理解的字可重点扩二到三个词,以帮助理解字意。
5、学写生字“关、完、写”:
读字音。
分析字形。
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
6、读课文,争当朗读小老师。
三、练习巩固
读词语练说话:
全家人奇妙球员们没完没了换频道
关掉写字音乐舞蹈却精彩球赛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边打快板边读这首节奏鲜明的'诗歌。
2、听后说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学写“全”字。
二、读文帮老师开火车
1、爸爸爱看……却换成了……奶奶爱看……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2、学写“爸”字。
三、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1、引导学生质疑:
为什么爸爸爱看足球却为妈妈换成戏曲?
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戏曲换成足球?
我们为什么又提议为妈妈换成音乐舞蹈?
2、讨论解答,师小结:
我们家看电视真“奇妙”!
3、学写“家”字。
4、谈感受,悟文情。
四、感情朗读
举行朗读比赛:
把你所感受到的,感悟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重在感悟,对学生的指导不要拘泥于机械的点拔。
五、扩展结束
齐读最后一句,猜猜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全在与历史的对比中让他们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珍爱生命。
3.通过活动开阔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积累。
4.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二、教学策划
(一)策划理念: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将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访问调查结合;注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注重学习活动与情感价值和世界观的形成相结合;注重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二)策划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漫长的进程中,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我们完全有必要让学生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并将知识的获得与情感的培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促使他们的树立为人类和平事业而奋斗的理想。
我们麻城市地处大别山南麓,地理位置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著名的柏举柏大战场,三国时期,曹操亦曾率部征战于龟峰山下,至今仍有楹联留于人间,到了现代,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从这里走出了以王树声大将,为代表的一大批共和国将领,王树声同志的家乡乘马岗乡是全国闻名的将军之乡,至今那里还留下了许多旧战场遗址,还有许多见证过当年战斗的老人及其后代,我们完全有必要让学生走进乘马岗,走近那里的人们,去感受战争,去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三)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料搜集和校外活动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校外活动阶段,探访战场旧地,了解风情人情;开展社会调查;第三个阶段,活动成果展示阶段,整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准备演讲、辩论。
前两个阶段都注意让学生分组开展活动,第三个阶段,注重集中活动。
第一个阶段:学生分组收集资料
①图片中的战争:注意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并弄清其出处来源。
②文学中的战争:描绘战争的文学作品收集,写出其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③影视中的战争:介绍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
④成语中的战争:与战争有关的成语典故不少,搜集它们,并弄懂这些成语典故的含义。
⑤诗词中的战争:古今中外,与战争有关的诗词不少,收集起来,注意对这些作品赏析品味,理解背诵。
⑥史料中的战争:收集历史当中的著名战例,弄清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战争中寻求启发。注意收集岁月长河中,在战争中产生的英雄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⑦想像中的战争:展开合理的想像,描绘示来战争的情形,注重由现代战争引发想像,感悟未来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⑧数据中的战争:收集二战,两伊占海湾战争的有关数据,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第二个阶段:校外活动:参观访问调查
开展活动前,各组应预设调查访问重点
活动分四组进行:第一组:参观麻城市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史博物馆,了解麻城人民在为新中国成立及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而产生的英雄人物及其动人事迹。侧重了解有关“黄麻起义”、“红四方面军建军”鄂、豫、皖苏区建立等有关史料。
第二组:旧战场纪念地采风:深入麻城市乘马岗乡杨泗寨、得胜寨等地参观,了解当年红军战士在此地战斗的情况。
第三组:将军故里今昔,深入到王树声同志、张才千同志、陈再道;王宏坤等同志故乡,听将军的后裔进述将军的故事,激发学生们对将军们为中国革命胜利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请将军故里的民间艺人为学生教唱红色歌谣。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大别山》等。
第四组:前往河南新县田铺乡河铺村,探访许世友将军故居,瞻仰墓地,了解其生平事迹,了解将军传奇的一生。
第三个阶段:整理资料,为活动展示作准备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准备,同学们手中已经掌握的材料比较丰富,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它们,使之系统化,材料按下列线索进行整理:①影视欣赏;②图片展示;③讲述故事;④知识竞赛;⑤发表演说;⑥开展辩论
第四个阶段:活动展示
展示过程:第一板块,影视欣赏,放影电影《太行山上》,利用战争的画面,创设活动情景。
第二板块:展示战争图片,让图片直观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
第三板块:英雄故事讲述,讲一讲历史上的战斗英雄,麻城籍的将军故事。
第四板块:战争知识竞赛①背诵有关战争诗词;②展示有关战争的成语、典故、名著;③介绍有关战争的文学名著;④经典战例汇集等内容都可以做为竞赛范畴。竞赛可以从必学题、抢答题、风险题等几个方面设题。
第五板块:发表演说。演说话题可以从“红军精神”、“长征精神”、“缅怀历史”、“珍惜和平”等几个方面确定话题,让学生发表演说。
第六板块:辩论。辩论分为正反两方,正方辩题“世界将会有永久的和平”乙方辩题“世界不会有永久的和平”。
第七板块:办一期专栏,展示学生写作的调查报告或参观访问心得、日记等。
三、教学反思
(一)语文学科有其本身的特点,它是通过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积极的世界观的。我们这次活动,是语文实践活动,而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政治课,因此应该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活动的安排和展示,突出语文味,如演讲、写调查报告等。
(二)活动要注意学生的参与率,要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如在访问的时候,有的学生羞于开口,老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大胆交际,问访向前,要求全体参加访问的学生要写好访问提纲。
(三)生活当中处处有语文,要让学生注意收集。麻城的红色歌谣已经被列入黄冈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活动中,红色歌谣的收集工作还做得不够。
四、教学训练题设计
1.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年,班里开展了纪念活动——“长征颂”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赛后,将有关文稿编辑成册,已经确定了两个栏目:㈠回忆长征;㈡民族脊梁。现在,请你继续完成下面三项工作:
⑴设本文集再设两个栏目:a.________ b. ________
⑵为本文集取个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⑶请向你的朋友,写一封简短的推荐信,推荐本文集。(2分)
2.请以“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主题拟两条标语。(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文学作品都与战争有关系,请选择一部作品,按要求填写卡片
《水浒传》、《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安妮日记》(3分)
作品名称_______________;作者及国籍(朝代)_________
我最难忘的情节________ ; 我最难忘的人物: ___________
关于此人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战争智慧,也是生活智慧,请选择下面列举计策中的一计,调动你的生活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例来说明它在生活中的运用(2分)
以逸待劳 声东击西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釜底抽薪
我能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参加辩论双方的观点,你赞成哪一方面的观点,试为该方写一段辩论词(3分)
正方:战争能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反方:战争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阻碍历史的发展。
我赞成________方观点,我的辩论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4
内容预览:
《白洋潮》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习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文提示】
1.《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正音正字】
戊wù 遄chuán 踵zhǒng 擘bò 蹴cù 镞zú
辟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shù 湫qiū
【积累词语】
实词:
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
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 “立塘上”-“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作者是从远及近观察、描写的。 相关的词语有:见、稍近、渐近、再近。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其有关文学知识。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翻译:旧例,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说:“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要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表现讲述对象的事情。 喧传:哄传。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译: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我)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点:吊:哀悼。 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原文: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翻译:站在海塘上,远远望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冲到向塘上。
要点:而: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原文: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翻译:稍稍近了一点,就隐隐露出白色,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振飞。
要点: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原文: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翻译:(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泡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好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甘愿落后而争先。
要点:蹴起:蹦跳。 镞镞:同簇簇,形容攒聚。
原文: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翻译:再近一点,就如飓风逼迫它们,顺势要拍岸而上。
要点: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译:看潮的人惊恐地退开,跑到塘下躲避。
要点:辟易:惊惧后退。
原文: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翻译:潮水冲到塘上,用尽力量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几丈高,溅到的地面都湿了。
要点:礴:拍击。
原文: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翻译:潮水快速卷向右边,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击碎一样,在半空中飞舞。
要点:旋:很快。 龙湫:雁荡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翻译:看了这个景象(让人)心惊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原文: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是为什么呢?
要点:漱激:冲刷激荡。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练习)
1.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近,“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
2.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3.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①岁岁如之。 (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
②怒雷鞭之…… ( 百万雪狮。 )
③飓风逼之…… ( 白洋潮。 )
④看之惊眩…… (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
5.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7。 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8。 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天目》。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5
◆单元教材分析
名人怎样对待事业、爱情?名人眼中的名人是怎样的?名人是如何与他们的孩子交流、同他们讲道理的?本单元选择近代几位中外著名学者的演讲词或家信,带领我们走近他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思想,倾听他们对人生、对爱情、对艺术、对信念的种种理解和阐释,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人教版九年级上)。仔细品读回味,齿颊留香。四篇课文,串联起来,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人生的画卷,字里行间启示学生进行反思:我们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美文,更是大师们丰富、深刻的精神境界。
四篇课文,文采飞扬,语言流畅、优美,观点鲜明,情感充沛,以演讲词和书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足以令学生咀嚼良久而回甘无穷。
演说注重现场感,口语性较强,带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号召性;书信注重逻辑性,字斟句酌,书面色彩浓厚。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它们截然不同的魅力。
◆单元整体目标
这是一个由演讲词和书信构成的单元,与诗歌不同,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1.继续完成字词积累的任务,熟悉四位学者的生平,有条件的可以阅读他们的优秀作品。
2.体会演讲语言和书信语言的不同风格,以及所造成的不同阅读效果。
3.研读作家对于人生、爱情、艺术、信仰的理解,把握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和价值观。
4.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将领悟到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单元重难点一览
重点
难点
1.继续培养朗读的习惯,体会诗歌和演
1.走进作家的精神世界,结合自己的生
讲、书信朗读方法的不同。
2.学习生字词,掌握字音和词义。
3.通过文章中重点词句的研读,体会作家对于人生、爱情、艺术、信仰等问题的'认识活动体验,感受心灵激情,反思生活哲
理,审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2.继续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习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能够有理有力有节地说服他人。
移单元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人生、爱情、艺术、信念等问题,能够通过讨论,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并做出判断。如何结合时代的发展和他们的生活体验,将成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道理,并对他们产生影响,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演讲和书信,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并且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字优美、文风飞扬、内涵丰富的美文,琅琅上口,易于学生朗读和记忆。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探讨的都是重大的人生问题,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了解生活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课文内涵,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1.师生共同查找关于作者、作品及相关主题的资料,资源共享,有条件的可以分类归纳,整理成册。
2.教师在课前应该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制作课件,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
3.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从庞杂的材料中把握特点、要点,学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阐明道理。
4.把握四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并能够客观地进行评价。
◆单元课时分配
本单元共8课时
第5课 《敬业与乐业》 2课时
第6课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2课时
第7课 《傅雷家书两则》 2课时
第8课 《致女儿的信》 1课时
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l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说明(人教版九年级上)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理清《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的情节内容,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2. 情感与态度
把握课文的矛盾冲突,具体分析矛盾冲突的思想根源,明确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从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时代等环境因素来透视人物的复杂性格
2) 鉴赏本文人物精妙的语言。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强调小说情节特色以及人物性格分析。主要采用剥落法去体会作品情节的“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的设计;采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具体场景中对人物进行比较分析,透视人物复杂性格,昭示人物关系与矛盾。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的情节内容,深入地理解宝玉挨打的原因,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与人物。
2、预习全文,识记基础字词。
3、阅读第二单元扩展阅读中《<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了解本文在《红楼梦》中的地位,熟悉本文情节、人物与前后的联系,整体把握情节。
二、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简单介绍了《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今天我们来深入地理解一下《宝玉挨打》这一篇课文的情节内容。
三、在第二单元扩展阅读中的《<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说,“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具体由三方面阐述:(1)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3)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
四、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 “打”、“救”
具体地说可概括为:
1、宝玉挨打的原因(开端、发展)
2、宝玉挨打(高潮)
3、王夫人救宝玉
4、贾母救宝玉
5、王熙凤指挥抬走,袭人服侍(结局)
五、深入分析故事情节
(一)宝玉挨打的原因。
1.宝玉无精打采
2.忠顺王府来找琪官
3.贾环诬告宝玉淫辱金钏儿,导致金钏儿跳井自杀
这些都是导致宝玉挨父亲打的一系列直接原因,使贾政的`怒气逐渐地积聚起来了。后面的挨打是必然的了。
(二)找出贾政对这几件事情的表情反应
明确贾政的态度和表情的变化。
1.见他惶悚——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
2. 听了这话——又惊又气
宝玉招认认识琪官——此时气的目瞪口歪
3. 贾环告状——气的面如金纸,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面泪痕
见到宝玉——眼都红紫了
分析:宝玉挨打是因为他做了一些令他父亲生气的事情,贾政也不是一开始就怒气冲冲,怒气是慢慢积聚起来的,就好像海水的潮涌,开始只是微有波澜,接着开始浪头渐涌,越积越高,然后就惊涛大作,狂风巨浪都来了。
(三)贾政怎样打宝玉的?
找出贾政打宝玉的句子。
1.小斯打
2.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
3.贾政便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
4.便要绳索来勒死。
打了后的样子:
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
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
原因:恨铁不成钢。
六、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情节上的特点
在第二单元扩展阅读中《<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说,“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结合课文,具体由三方面阐述:
(1)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的必然性;有情节的必然性,挨打是必然的。)
(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高潮”的情节波澜起伏,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3)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挨打的原因是偶然的)
结合课文本文的故事情节,看看小说是如何体现的。
七、练习:
1.课后阅读《红楼梦》
2.探究问题:有人说贾政是个严厉的父亲;有人说贾政是个残忍的父亲。有人说贾政是个自私的父亲,他根本就不爱宝玉;也有人说他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他很爱宝玉,你有什么看法呢?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感受)
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
二、学习
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
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和时进行协助指导)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身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和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身的体会。)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朗读提示: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小结: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与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与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依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孤:左窄右宽。
踪:左窄右宽, 高低一样,最后一笔写成点。
舟:第五笔横要长一些。
径:左窄右宽。
翁:上下结构,上短下长,上下宽窄一样。。
2、填写诗句
千山()()(),
万径()()()。
()()蓑笠翁,
()()()()()。
3、背诵古诗(自身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安排作业
1、在生字本上誊写难字。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和:板书设计:
5 江雪(柳宗元)
难字: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与“经”字的区分。
钓:与“钩”字的区分。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