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07 09:58: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总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单元主题的含义

  学习坚韧不拔、敢于牺牲、勇于创新等精神并深刻体会。

  一、教学重点:学习坚韧不拔、敢于牺牲、勇于创新等精神。

  二、教学难点:对表现人物幸福与坚强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交流你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

  2.交流文中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和句子。

  (二)理解单元主题的含义:敢于成为天下的先驱者

  (三)导入

  记得第一篇作文就是请大家写“美丽的.梦”。有好多同学都描述了自己的宇航梦。今天让我们走出梦境,和宇航员、宇宙来一个亲密接触。

  (四)《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这个人是谁?

  (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

  2.在阿姆斯特朗说的那么多话中,有一句话重复说了两遍,请大家找到并朗读。

  ⑴怎样理解“对一个人来说是一小步——对人类说来却是跳跃的一大步”这句话。

  答:对于阿姆斯特朗来说,他迈出的只是一小步,但对于首次登月的人类(他的言行代表着人类)而言,这一步却是航天史上的一大飞跃。

  ⑵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的介绍中,你是否对月球有了不少认识?请你结合文中内容谈谈。

  ⑶文中一共写了哪些人类宇航员之最?

  答: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第一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听到同类在月球上实地描述月球的环形山和岩石。

  3.交流文中给你启示的句子。

  (五)《悲壮的两小时》

  1.朗读全文

  2.从课题中你读到了什么?

  (从悲壮一词中可以看出这可能是由于意外而引发的事故,从两小时一词看出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很短)

  主人公科马洛夫为何而悲,为何而壮呢?(导入)

  默读课文3——5小节,思考:

  ⑴科马洛夫为何见到亲人后显得很激动?

  答:因为他知道两小时后,他将随着宇宙飞船一起坠毁。

  ⑵但他还是控制住了自己,你认为他是凭什么控制住自己的?

  答:他凭借自己对祖国、对航天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科学探索的执著精神控制住了自己的情感。

  ⑶科马洛夫为何要急促和坦然的讲述?两个词连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表现他为人类宇航事业献身而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

  ⑷请找出他与亲人告别时的神情,分析当时他的心情。

  ⑸通过你的学习与认识,你认为科马洛夫是个怎样的人?(可以请学生到黑板上来写)

  3.小结:

  科马洛夫与“联盟一号”宇宙飞船都将坠毁,生死诀别,此为悲。他以祖国的利益为重,临危不惧,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节,此为壮。

  (六)布置回家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大好河山风光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二、介绍作者: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三、字词:淫 雨 铁 砧 漂 砾 毒 蕈

  四、介绍伊林作品特点:内容丰富 文笔流畅 深入浅出 回味无穷

  五、串讲课文:主要内容:⑴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⑵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说明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⑶学会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及意义。

  结构形式:总——分——总 结构清晰 详略得当

  说明方法:打比方 分类别 举例子

  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浅显,明白如话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3.说明与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4.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六、作 业

  1、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

  2、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生存手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境、沟、泊、澈、映、构、吊、憨、若、其、禽”

  理解“人间仙境”的意思,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沟、泊、映、吊、其”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节。积累描写九寨沟山水景色的句子。感受文章的叙述结构。

  3了解九寨沟是保持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那里景色优美,令人神往。

  教学重点

  在课文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并理解“人间仙境”词义。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2节。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在你的印象中,仙境是什么样子?

  学生交流

  小结:出示图片和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很多人都认为那里雪峰插云,古木参天,有着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神秘而美丽。

  在我国四川省北部,就有一个如同仙境般的地方,我们成它为“人间仙境”,他就是九寨沟。

  2板书课题,读课题。

  读准“境”的字音。书空“沟”,注意右半边里面是撇折点。

  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思考:课文最后一句写道: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你对句中哪个词语感受最深?

  学生交流。

  2每个同学读完课文以后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的确,课文对“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和“异兽珍禽”描写很详细,让我们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来进行描绘的。

  (三)品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课文第2节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第2节。

  进入九寨沟,只见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山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山坡上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在这节中有四个生字,你能把它们的字音读准吗?

  学生自由读。

  (2)学习生字:pocheyinggou

  湖泊清澈倒映构成

  指名读。开火车读“倒映”。

  (3)教师引读:进入九寨沟,只见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看,那雪峰真多呀,是一座又一座,层层叠叠,所以课文说是——一座座,说明雪蜂——很多。在阳光的照射下,峰顶——银光闪闪。

  你能把这句句子读好吗?

  指明读,男生读。

  教师引读:那山谷里有着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山谷中。

  变换句式引读:那山谷里有着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颗颗宝石镶嵌在山谷中。

  你还可以怎么说?(仿佛、如同……)

  指名读句子。

  教师引读:山坡上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观看录象: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

  学生配乐自由朗读。

  指名读。齐读。

  2学习课文第3节。

  (1)九寨沟不仅有美丽的风光,更有许多异兽珍禽出没。

  读准多音字:出没(mo)

  默读课文第3节,找到你最喜爱动物,把有关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金丝猴攀吊(diao)机灵

  羚羊善于奔跑

  大熊猫憨(han)态可掬若无其(qi)事

  憨态:天真而略显傻气的神态。掬:两手捧。那天真的神态露出来,好象可以用手捧住,明显地出现在眼前。

  若无其事:好象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读了这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吗?

  提示:这些异兽珍禽是不是多到随处可见呢?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也许……也许……也许……

  这三个也许告诉我们,你有可能看到这些异兽珍禽,也有可能——看不见,因为他们是那么的珍贵而稀少啊。

  (3)齐读课文第3节。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

  你能不能看着板书选择一个方面,把句子说完整。

  九寨沟,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指名交流。

  (3)拓展

  课文没有具体描写九寨沟古木参天的美景,老师请你们也来当小作者,仔细观察录象,选用下列词语,写1、2句话,向大家介绍九寨沟的原始森林。

  学生观看录象。

  练习写句。

  词语一根根一簇簇笔直巨大缝隙阳光

  学生交流。

  教学效果反馈

  《人间仙境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二年级学生对这些是比较陌生的。于是,在这堂语文课中就是要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

  整篇课文两大板块中,描写自然风光的第二小节,通过带着问题读,边读边展开想象,看着画面读,在朗读中体验九寨沟如诗如画的风光,并通过自由读,男女生读,指明读,师生互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朗读不仅成为教学的手段,而且成为教学的目标。另外,描写异兽珍禽的第三小节,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读读描写这些动物的词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把生动的词语积累下来,并且,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拓展,以说代读,将积累下来的词句进行运用,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总之,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觉得丰富朗读的形式,才会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地道的结构特点,并从中体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并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4.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描写古代战争的'《赤壁之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描写的是现代人民战争——《冀中的地道战》。(板书课题:冀中的地道战)“冀中”指什么?(河北地区中部,冀,河北简称。)你对“地道战”有哪些了解?(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或书中谈谈自己对地道战的了解。)

  二、教师简介背景知识。

  三、提出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思考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冀中地道的?

  (2)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冀中地道的式样和特点的?

  (3)从课文中描写地道的式样和特点中,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点,谈谈你对“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感受。

  3.同桌或小组交流讨论。

  课文先讲了地道产生的时间、原因及作用;接着讲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式样多,地道的位置和高度,地道里的大洞及通气孔,地道的出口,地道的通讯联系等。学生交流时,可引导他们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4.结合课文内容,画一画地道的示意图。

  (丑)个人画。

  (2)选择画得好的在班上展示。

  5.引导体会“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句话的意思。

  6.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勇敢地表述自己的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文字

  3.想象布鲁斯怎样动员士兵进行第八次抵抗,写一份动员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布鲁斯坚持不懈的精神

  难点:紧扣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在课文的空白处发挥想象,练习写动员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主要内容。

  1.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次》。

  2.【课件出示词语】这些是课后习题3中的词语,谁能响亮地读一读?

  3.有两组反义词藏在这里面,你发现了吗?(板书反义词)朗读

  4.看着这两组词语,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个故事。(教师简述故事内容)

  二、品读感悟,把握人物精神。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孩子们,蜘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多普通、多不起眼啊!它是怎么让几乎失去信心的王子重新振作起来的呢?请大家慢慢地、细细地读一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蜘蛛?可以在课文中圈一圈,划一划你认为重要的一些词句。

  2.一读:这是一只怎样的蜘蛛?

  3.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感悟,教师及时板书。

  4.二读,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第四句话:【课件出示语句】“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

  (1)读词语“结了断,断了结”。你有怎样的感觉?能换成“断了结,结了断”吗?为什么?

  (2)比较“结了断,断了结”和“断了结,结了断”的异同,体会次序变化的作用。(“断了结,结了断”让人感觉总是蜘蛛结网总是失败,没有希望成功了;“结了断,断了结”就说明这只蜘蛛并没有灰心,坚持不懈。)

  (3)分组朗读句子,齐读句子。

  虽然蜘蛛结网还没有成功,但是我们一样感受到了蜘蛛怎样的精神?

  (4)小结阅读方法:读书应该抓住关键词反复品味,写作文也要在用词上多花点心思,动点脑筋。

  5.三读:找关联,回归文本

  (1)蜘蛛结网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少有人专心地看蜘蛛一遍又一遍不停地结网,那为什么布鲁斯会注意到,并且长时间地去观察这只小蜘蛛呢?(都是七战七败,有着共同的遭遇)

  (2)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出示语句】“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现在读完了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想一想,“几乎”不能删去还有没有别的理由?

  教师引导:一个完全失去信心的人是万念俱灰的,不会再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正是因为布鲁斯没有完全失去信心,他才会从无意中看到的这只小蜘蛛身上受到启发,看到希望。所以,面对困难、面对敌人,取得胜利的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我们自己,来源于我们的内心。(齐读句子)

  6.小结阅读方法:读书时应该经常把前后文联系起来,这样会对一些重点词、重点句子有更清晰的理解、更深刻的感悟。

  7.指导朗读:现在,让我们用布鲁斯的眼睛再来看看眼前这只坚持不懈的小蜘蛛。(齐读第三自然段)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布鲁斯感动极了,他——

  2.王子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

  3.教师情境渲染,以情激情:【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齐读)

  ——是啊,布鲁斯王子心想:蜘蛛都能干第八次,难道我堂堂一个王子还不如一只小小的蜘蛛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作为王子,难道我真的要放弃抗争,眼睁睁地看着国土沦丧、国家灭亡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难道我真的能忍心看着我的人民家破人亡、背井离乡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喊道——生齐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3.教师:是的,布鲁斯喊出是信心,是决心,是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习第五自然段

  1.信心百倍的布鲁斯是怎么做的呢?【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指读。

  2.在第八次战斗前,布鲁斯做了哪些事情?你觉得哪件事最重要、最关键?为什么?(“动员”最重要,因为没有信心的'军队即使人数再多也没有战斗力,也不可能战胜敌人。)

  3.假如你是布鲁斯王子,你觉得怎么说才能打动他们,使他们振奋起来,跟你一起进行第八次抵抗呢?

  4.现在你们就是布鲁斯,请你写一份动员书,一定要能鼓起人们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5.交流动员书,指导演讲。

  6.正是因为有了激动人心的动员,苏格兰人民才有了勇气与信心,他们拿起武器,跟着布鲁斯王子投入了第八次战斗中。谁来读读最后两句话?

  此刻,你心情怎样?再次朗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文本主旨。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板书):由灰心丧气到再次充满信心、从七战七败到第八次获得成功,布鲁斯王子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2.如果布鲁斯在第八次抗争中又失败了,你们认为布鲁斯会怎么做?第九次、第十次呢?

  3.小结:这“第八次”既是指蜘蛛、布鲁斯在第八次的坚持中获得了成功,更是向我们宣告了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一起来响亮地读一遍课题。

  4.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你们会进行“第八次”吗?

  5.在结束这节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乌龟陶陶。在《犟龟》这本图画书里,陶陶听说狮王二十八世邀请所有的动物参加他的婚礼,就立即出发。一路上发生了哪些事呢?他赶上婚礼了吗?同学们可以找来这本书读一读。读完了故事,请同学们联系本课的内容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了。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别人,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

  2.积累16个成语。

  3.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以便课堂上交流汇报,大家互相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朗读对话,畅谈体会

  1.自由朗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2.指名分角色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3.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4.小结、归纳: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

  (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

  (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①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描写中;②直接抒发感情;③借景抒情……

  二、联系课文,深化认识

  1.从这一组课文中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直接抒发感情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

  (2)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没得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再见了,亲人》)

  ──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1)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再见了,亲人》)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

  ──寄情于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金色的鱼钩》)

  ……

  2.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3.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

  (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三、拓展课外,加深理解

  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表达方法,进行佳作欣赏。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一、日积月累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成语的意思?说给别的同学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加速记: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说故事:

  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鞠躬尽瘁”等。

  5.巧运用:你能不能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段话?

  二、成语故事

  1.自由读故事,思考:“程门立雪”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程门立雪”的大意。

  3.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4.速读全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时非常尊敬老师?

  5.有感情朗读课文。

  6.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7.练习讲讲这个故事。

  三、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体会杨子荣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英雄气概。

  2、了解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主动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课后1、2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阅读关于杨的其他故事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林海雪原》的.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杨子荣

  二、初读课文

  读书要求:1、抓住故事情节,能创造性复述

  2、抓住故事场面,能把握人物特点,

  过程:阅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课文,说说几次打虎的不同情景。

  再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顺序:臭子弹没打响——点射又没打着——两枪仍不中——打中前腿——枪内的子弹会打进虎嘴

  三、理解课文

  1、抓住故事场面,把握人物特点

  打虎不中,会被虎伤。这几枪是怎么的打的?找一找描写杨心理活动的句子,通2、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什么?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再找到杨动作的句子,表情的句子,你体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想象当时的场景,如果是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体会

  四、拓展升华

  1、学习课文抓住人物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场面的方法,学写一个心情紧张,害

  2、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简单说说自己的理由

  (2)完成课后第2题

  3、迁移练习

  认读生字词语。

  五、总结实践

  课外收集有关杨子荣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并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点拨、讨论、分析讲解,鉴赏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不少名家,诗歌写作的体裁也得到不断拓展,由此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派别,比如:

  1、浪漫派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2、现实派,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代表诗人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

  3、山水田园诗派,体裁多为青山绿水,自然风光,风格多为恬静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山居秋瞑》、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4、边塞诗派,体裁多为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戍守边疆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人物有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古诗,请同学打开课本《诗四首》,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写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曾经做过几任小官,41岁辞官而归,从此居住在农村,参加田间劳动,63岁去世,这首诗是在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你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干什么,用了多少时间?

  (锄草,从“晨兴”“带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

  小结:诗的前四句写了给豆锄草一事,交代了种豆的地点,“南山”指庐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土里的营养都吸收走了,豆苗长不起来,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作者一大早就去锄草,“兴”,起的意思,“晨兴”就是早早起来;“理”清理,清除, “荒”,杂草,“秽”田间的杂草,第五句说自己归家之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的意思。

  3、第五句中“道”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开头不说,在这里才说它狭而草木深?

  (诗人的归途)(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湿)

  4、作者为什么要写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诗人整日劳作的艰辛,烘托出诗人坚定的归田愿望)

  小结: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身归隐的愿望,尽管劳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归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现了他的意愿,生动的表现了诗人自然朴素的风格。

  (二)探究学习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

语文教案 篇9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两张蟋蟀的图片)

  师: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小东西吗?它们叫什么? 生:蟋蟀。

  师:对,这是它的大名,它的小名叫什么,大家知道吗?(蛐蛐)

  师:蟋蟀这小家伙虽然小,但早已是大名鼎鼎,它的出名不仅是因为它能唱歌,更是因为他的住宅,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7课《蟋蟀的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齐读课题) 师:“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物,为什么也叫住宅呢?这是因为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学习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按要求做:(课件)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联系上下文解释重点词语。

  (3)、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认读本课的生词。

  (1)自由读。 (2)指名领读。 (3)齐读。

  4、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就请他说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随遇而安”。

  三、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住宅特点)

  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同学们可以从三方面思考。(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默读相关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交流蟋蟀住宅特点。 学生读课文汇报:(师生归纳) 1学习选址部分。 (板书)

  师:蟋蟀在为房子选址上与其他昆虫有什么不同呢?谁能读一读这部分课文?

  指名读相关课文。

  师:是呀,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那么“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课件)蟋蟀对住宅的选址是很慎重的,绝不肯随遇而安。

  2、学习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 (板书:外部)

  (1)师:下面谁能读一下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特点的句子呢? 指名读课文。

  (2)师生归纳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课件)

  3、学习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 (板书:内部)

  (1)师: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呢?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2)师生归纳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卫生。(课件)

  4、重点句子理解。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这部分中的两个重点句。

  (1)课件出示句子:“当四周很安静是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修辞手法是什么?这样写得好处。

  (2)课件出示句子:“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蟋蟀的整个身体都是那么的柔弱,施工的工具又仅仅是它那细弱的前足和后腿,把这些再与它的住宅相比较,就不能不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了。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蟋蟀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是呀,蟋蟀和别的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那么“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

  生:“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师:课文的哪些地方表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生: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课件)蟋蟀对住宅的选址是很慎重的,绝不肯随遇而安。

  2、学习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 (板书:外部)

  (1)师:下面谁能读一下描写蟋蟀住宅外部特点的句子呢? 指名读课文。

  (2)师生归纳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课件)

  3、学习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 (板书:内部)

  (1)师: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呢?谁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指名读相关的句子。

  (2)师生归纳特点:光滑、平整、简朴、清洁、卫生。(课件) 4、重点句子理解。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体会这部分中的两个重点句

  (1)课件出示句子:“当四周很安静是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修辞手法是什么?这样写得好处。

  (2)课件出示句子:“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蟋蟀的整个身体都是那么的柔弱,施工的工具又仅仅是它那细弱的前足和后腿,把这些再与它的住宅相比较,就不能不说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了。

  师:从这个句子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蟋蟀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师:蟋蟀住宅的特点我们就学习到这里,那么这伟大的工程是怎样建造的呢?(板书:建造过程)

  现在我们就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请同学们思考: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

  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后,师生归纳。)

  师:首先想一想:蟋蟀是在什么时间开始建造住宅的呢?谁来说说。 (板书:时间)

  生:“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师:对,这就是蟋蟀盖房子的时间。(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大家觉得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辛苦吗?(辛苦)下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第8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子动作的句子,并划出动词,我们从动作中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板书:动作)

  学生归纳后汇报。

  师:蟋蟀的住宅建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还要做什么?

  生:整修。

  师:对,整修。(板书:整修) 那么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谁来读一读描写蟋蟀整修住宅的句子。

  师生归纳:长时间,加深加固(课件出示)

  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蟋蟀的住宅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换来的,是靠自己的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学习了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以后,你能说说蟋蟀有什么精神吗?

  生回答:(勤劳,持之以恒,认真工作、不辞劳苦的精神)

  (师板书:勤劳、持之以恒)

  师:下面我们就再次朗读描写蟋蟀建造房子的动作,以及它整修住宅的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蟋蟀的住宅

  住宅特点:选址 外部 内部

  建造过程:时间 建造 整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