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5 09:21:4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集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6篇(集合)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

  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课文提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 难壬人(nàn) 胥怨(xū) 盘庚(gēng) 会晤(wù)

  【阅读课文】

  1.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 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3.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

  了解马克土温的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前段时间老师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奶奶在一家电器商店选电冰箱,当她向服务员咨询时,却遭到白眼。后来这个老奶奶到旁边的一家百货商店去为她的儿女买了两台电冰箱,先前那家商店的服务员看到后瞠目结舌,不后悔莫及。

  听了这件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2.嗯,刚才孩子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马克吐温笔下的人物在金钱面前是怎样的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准生字读音,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蹩脚、刻薄、武断、窘况、兴致勃勃、撵跑、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3.根据词语理解再读课文,同桌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自学提示:

  (1)在我拿出钞票前后,托德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老板看到钞票后又是怎样的态度?

  (3)从他们俩的态度,你体会到他们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2.汇报讨论结果,相机理解重点语句。

  (1)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这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只会带大票子,说的是反话,意即你根本没有钱,挖苦、讽刺至极。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2)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作家用夸张和辛辣的笔墨,先写托德见钱后的'笑容,笑容遍布满脸,里面还有纹──折纹、皱纹、螺旋纹。一个见钱眼开的家伙,托德见是大钱后的笑容,牢牢地凝结起来,像一片一片的熔岩。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更多的还是对钱的贪恋,可能托德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钞票,已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游戏:

  比眼力、比嘴力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题目叫“比眼力、比嘴力”。看录象,把你看到的事件、事物大声、快速、准确地说出来。

  生:人类登上月球。

  生:潜入深海,探索奥秘。

  生:人造卫星。

  生:程控电话。

  生:高速火车。

  生:飞机。

  生:远洋船舶。

  生:因特网、电脑、视频……

  2、导入课题:

  师:你知道这些事物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生:20世纪。

  生:对,刚刚过去的20世纪。

  师:20世纪出现了这么多新生事物,人们发现了那么多新奇的东西,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29课。

  师板书:

  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读题。

  二、质疑问难,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师:你读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2、交流:

  ⑴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呼风唤雨的世纪指的是哪个世纪?

  生:20世纪。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读,师评价。希望大家学完这节课后能读得更好。

  ⑵ 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谁来呼风唤雨?

  生答:当然是人类。

  生:靠什么来呼风唤雨?

  生答: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生: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

  生齐读。

  3、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点评、小结: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刚才同学们既提出了问题,又解答了问题。还有一些问题现在还解决不了,我们就一边学课文一边来解决。

  三、根据提问解疑问,学习课文

  1、师:作者路甬祥用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人类把幻想变成现实,使得20世纪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大声读课文。

  (不动笔墨不读书,比脑力、比嘴力、比手力)

  2、交流:

  ⑴ 生各自谈感受,师做引导:

  生: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

  生: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

  生:“千里马”也有了。有了高速火车、飞机,想到哪里都很方便。

  生: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

  生: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

  师生小结:也就是说,在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视,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想象“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这些都是人们的幻想。而 20世纪,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⑵ 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师:这么多先进的、美好的、神奇的事物都在20世纪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冒出来了。而以往上百万年的历史中却没有。同学们,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

  生:20世纪的成就很大。

  生: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以前人们的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真厉害。

  ……

  师总结:是啊,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你怎么体会这句诗?

  生:“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

  师:你从字面上来理解的。

  生: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

  师:是啊,20世纪,人类把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如果请你读这句诗,你会怎么读。自己试一试。

  指生读,评价。

  4、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再请你读本文第一句话,你会怎么读?

  生读,评价。

  生:我们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生齐读。

  5、“发现”与“发明”:

  ⑴ 师:请同学们看板书,20世纪,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类发现了很多,也发明了很多。你能说说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⑵ 生思考。

  ⑶ 交流:

  生1:人类登上月球是发明。

  生2:我不同意。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月球上的奥秘,应该是发现。

  生1:那人类是怎么登上月球的?那人造卫星不就是发明的吗?

  师:我来综合一下你们两个人的意见。人类靠人造卫星登上月球,这是发明;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这是发现。

  生1:我明白了。那“潜入深海”也是一样的。

  生: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飞机、远洋船舶等,这些都是发现。

  师:如果请你给“发现”与“发明”找意思相近的朋友,你会找谁?

  生:发现──探索。

  生:发明──创造。

  五、总结、延伸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 现实

  现代科学技术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

  千里眼 望远镜 视频

  顺风耳 电话 手机 收音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 飞机

  千里马 飞毛腿 高速火车

  …… ……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新课:

  1, 明确课文的线索;课文的写作背景。

  2, 作者有关知识。

  集体订正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分析课文二,三,四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生阅读5-6节思考并讨论:

  1, 概括5-6节内容。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

  2, 第5节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结明确: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性格:

  干:丈把高……

  分:丫枝:向上,靠拢……倔强挺立,

  叶:向上……不屈不挠,

  皮:光滑,淡清色……力争上游,

  总:这……

  3, 讨/lw/Index.html>论文中提示:

  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疏导: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不平凡”。

  四,阅读第7-8节,讨论:

  1, 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赞美白杨树,揭示其象征意义。

  2, 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为什么又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否定后肯定的写法叫什么?

  3, 从哪些地方分析,北方的抗日军民和白杨树具有相似支出?

  .总结:不屈不挠,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语文教案 篇5

  《护士妈妈》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护士妈妈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挽救小女孩,让小女孩起死回生。

  知识目标

  在自读自悟中,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同时促进积累。

  能力目标

  1.在自读自悟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赞美护士妈妈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情感。

  (2)对母爱的赞美。

  教学难点:

  护士变成护士妈妈这一角色转换过程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1.抛出问题,让学生一层层读,初读、细读、精读,同时谈体会,即自读自悟。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帮助理解,激发情感,促进积累。

  3.紧紧扣住情感弦,让学生享受情感,受到熏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调动情感。

  同学们,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就有许多心爱着我们的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其中,可能要数妈妈最爱我们了,所以,有首歌就叫“世上只有妈妈好”,下面我们一起唱唱这首歌吧!(播放音乐)

  二、导入课题,初读课文。

  1.导入:小朋友唱得真好!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妈妈——护士妈妈,大家一起来叫叫这位妈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叫得更亲热一点 。(再读)真好!这位妈妈是一位特殊的妈妈,为什么说她是一位特殊的妈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待会儿告诉老师。 (学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说她是位特殊的妈妈?

  学生1:因为这位妈妈不是真的妈妈,是一个护士。

  学生2:小女孩病了,一位护士当了她的临时妈妈。

  教师小结:因为一位护士阿姨充当了小女孩的妈妈,挽救了女孩的生命。

  三、整体感知、再读课文。

  1.明确人物

  师:那么,作者在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物?请大家找找看。

  生:护士妈妈、爸爸、小女孩、医生、人们

  师:在这些人物中,作者主要写了护士妈妈、爸爸和小女孩这三个人物。

  2.体会人物

  师:请大家再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是怎样的一个人?爸爸、护士妈妈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

  3.整体感受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边读边画,有的边读边想,学习习惯真好。下面,请听老师读读课文。

  四、品读人物、精读课文。

  小女孩

  1.过渡

  师: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深入地学习课文呢?(想!)(好!)那么,我们就首先看小女孩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2.读

  师:请大家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

  3.悟

  师:读得不错,小女孩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哪里读懂的?

  (1)病房里,有一个女孩,自住进医院的那天起,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喊着:“妈妈,妈妈!”

  个别读—再读—评议—结合内容指导朗读—齐读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她多么希望能够得到妈妈的爱啊,读得真好,真像一个昏迷不醒的小女孩呼唤自己的妈妈。

  (2)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答应一声。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救生圈,她死死攥紧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

  师:这里作者写了小女孩的语言,后面还有描写了女孩的语言、动作的段落,请大家找出那段话。找到了吗?请齐读。

  齐读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在小女孩最需要母爱的时候,一位没有结婚的护士阿姨伸出了手,做了小女孩的临时妈妈。小女孩是多么需要妈妈的爱啊!

  (课件出示句子)她死死攥紧护士的手。

  她攥紧护士的手。

  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

  师:仔细看看这两句有什么不同?

  学生:上面一句多了一个词语“死死”

  同学们觉得哪句好?

  学生:上面一句好。

  师:“死死”很好地体现了病危中的小女孩非常渴望有母亲的疼爱。她抓住护士妈妈的手,再也不愿意松开,在心里不停地呼喊:“妈妈,你在哪里?妈妈,我抓住你了,妈妈,求求你不要再离开我了。”

  (二)爸爸

  1.过渡

  师:然而,此时此刻,陪伴在小女孩身边的,不是她的妈妈,而是她的爸爸。病危中的小女孩是痛苦的,但是大家知道吗,比她更痛苦的是守候在她身旁的爸爸。

  2.师:爸爸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

  师:请大家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同桌之间还可以互相讨论。

  师:课文中有哪些段落是描写爸爸的呢?找出来了吗?

  学生汇报。

  (1)女孩的爸爸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不知该如何帮助她,只是不停地哀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

  师:我们该怎样有感情地读好这几句话呢?谁来读读这一句?

  个别读—带读(板书:哀求)

  师述课文第3自然段内容

  (2)男人埋着头,低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

  师:就在爸爸心急如焚,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

  谁能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比女儿大不了多少的护士,流着泪说:“谢谢,谢谢!”

  师:多么可怜的爸爸啊,在妻子离他而去之后,又面临着新的痛苦,幸运的是他竟然得到了护士阿姨的帮助,此时此刻,让我们再次把父亲悲喜交加的心情读出来。

  齐读—— 男生读

  (4)小结: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的?从刚才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位单身爸爸对女儿一份深深的爱意,一份浓浓的父爱。 (板书:爱)

  (三)护士妈妈

  1.过渡: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小女孩的家庭是不幸的,但小女孩却又是幸运的,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候,有一个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个人就是护士妈妈。

  2.护士妈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找出描写她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3.学生汇报

  4.出示重点句: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

  (1)齐读—指名读

  师:谁能再把这段话有感情地读出来

  (2)用默默造句:老师觉得“默默”这个词语用得很好,谁能够用它说一句话?

  生1:护士阿姨默默地坐下来。

  生2:我默默地拿出作业出来,认真地写着。

  (3)提问:爸爸离了婚,女儿危在旦夕,当护士阿姨看到这种情形,她皱了皱眉头,没有说话,默默地坐下来,此时此刻,她会想些什么呢?

  生1:她想:我该怎样帮助她呢?她是多么可怜的啊!

  生2:她这样需要妈妈,我为什么不去做她的妈妈呢?也许能够让她得救呢!

  生3:做她的妈妈,别人会怎么看我啊?真是难为情啊……

  师:她的内心一定很矛盾,帮还是不帮呢?帮,带给自己的是劳累,还有可能招来别人的闲话;但是不帮,难道就看着小女孩因为得不到母爱。而丧失与病魔做斗争的精神支柱,以至于死去。经过激烈而短暂的思想斗争,护士果断地选择了救助小女孩。

  (4)教师加动作朗读:护士皱了皱眉头……

  请你们像老师刚才一样,加上动作把它读一遍。

  老师看见这位同学读得真投入,请你来读一读。

  我们一起加上动作来朗读这段。

  5.师:多么善良的护士啊!多么富有爱心的妈妈啊!

  引读(在以后的日子里,……)

  小结:护士妈妈用她的爱心挽救了小女孩的生命 (板书:挽救)

  (四)情感升华。

  1.师:当小女孩苏醒过来的时候,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奇迹”(引生齐读)

  师:创造这个奇迹的是护士妈妈。

  2.师:当看见心爱的女儿苏醒过来的时候,父亲会怎样说?

  生1:爸爸流着泪,握着护士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女儿!”

  生2:爸爸会说:“我的女儿啊,你终于醒了,可把我给急坏了啊!”

  生3:爸爸说:“这可让我该怎样感谢你们呢,太谢谢了!”

  3.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1:人们说:“这个女孩太幸运了!”

  生2:人们说:“这样的好护士,应该号召大家好好学习!”

  4.此时此刻,护士妈妈是怎样说的呢?请大家看到课文

  引读:(师)人们把赞扬……

  (生)我记得读过……

  再读:母爱可以拯救一切 (课件)

  5.升华:

  师:是啊,母爱可以拯救一切!

  没有母爱,就没有小女孩的第二次生命;

  没有母爱,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童年;

  没有母爱,就没有如此缤纷的生命,亮丽的人生。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大声地告诉天下的母亲:母爱可以拯救一切!

  让我们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向伟大的母亲说一声:

  谢谢!亲爱的妈妈!谢谢!伟大的母亲!(学生齐读)

  谢谢!亲爱的妈妈!谢谢!伟大的母亲!(学生起立齐读)

  板书:

  护士妈妈

  哀求 挽救

  爸爸 小女孩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及默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3、学习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小鹿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幻灯片

  一、复习

  1、词语:退却、浑身、汗淋淋、坚持、成功、方便、流逝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围绕“减法”提问激趣

  1.速读全文,思考:小鹿的减法是指的什么?用线划出有关语句。

  抽读,齐读

  2.出示句子一

  “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理解句子:小鹿说的“成功”是指什么成功呢?造桥和减法有什么关系?学了这节课,我们就会明白。

  三、品悟“减法”,悟文激情

  (一)为什么要做减法

  1.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出示默读要求)思考:小鹿为什么要造桥?獐子为什么想铺路?

  2.理解“退却“一词

  (1)他们去做这些工作了吧?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退却)

  (2)他们为什么都退却了呢?(得花一年的时间)

  (3)原来他们遇到困难就不敢做了,就说他们——退却了。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在生活有有没有像小鹿和獐子这样“退却”的时候呢?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最后一句话。

  (4)练习用“退却”一词填空

  小明第一次学骑自行车,就摔了10个跟头,但他没有()终于学会了。

  (二)做减法的结果怎样

  1.后来小鹿下定决心做减法,它做的结果怎样呢?引读最后两段。

  2.指名说说结果如何?

  (三)怎样坚持做减法的

  过渡:是呀,小鹿为什么成功了,而獐子却一事无成呢?他们都是怎样做的?

  1.默读第二至七自然段,把描写小鹿造桥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句子二:

  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1)抽读,齐读句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鹿造桥轻松吗?

  (2)请小朋友们借助插图想像一下,太阳升起或月亮出来的时候,小鹿忙于造桥的情景。它不仅累得浑身汗淋淋的,还累得怎么样?(学生想像,发言)

  (3)仿照这种形式,把下面句子说具体。

  出示:————累得————————

  ————笑得————————

  3.学习獐子与小鹿的对话。

  (1)当小鹿辛辛苦苦地造桥时,獐子可能在干吗呢?(学生想像说话)

  (2)正因为这样,他对小鹿的做法,很不理解。它究竟对小鹿说了些什么呢?小鹿又是怎样回答的呢?同桌俩对照插图分角色表演读3~7自然段。

  (3)创设情景理解“坚定”一词

  造桥要花那么多时间,还那么辛苦,不仅獐子劝小鹿别造了,森林里的其它动物也来劝小鹿,小鹿会怎样回答呢?(学生小组想象小动物劝小鹿的情景,说一说。)

  师:第1天,小鹿终于下定决心开始造桥了,他从(学生读句子二),獐子见了,劝他说(学生以獐子口吻劝说),小鹿摇摇头说(学生读句子一)。

  第10天,烈日炎炎,小鹿还在造桥,他从(学生读句子二),松鼠见了,劝他说(学生以松鼠的口吻劝说),小鹿摆摆手说(学生读句子一)。

  第100天,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小鹿仍然在造桥,小熊见了,劝他说(学生以小熊的口吻劝说),小鹿很有信心地说(学生读句子一)。

  第200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小鹿还在造桥,小动物见了,都劝他说(学生以动物的口吻劝说),小鹿很坚定地回答(学生读句子一)。

  师:看,小鹿无论遇到谁的劝阻,都不动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造桥,这就叫——坚定,大家带着坚定的语气再读读句子一

  4、理解“造桥”和“减法”的联系

  (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小鹿会把造桥看成是在做减法)

  师补充小节:小鹿干一天的活,也就是减少一天,他就离造桥成功近了一天,他干10天活,就离造桥成功近了10天……当他一天一天的干完活,他也就一步一步的接近了造桥成功。

  4、小结:小鹿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造好了一座坚实的桥。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鹿?你想对小鹿对獐子说些什么呢?希望孩子们能做生活中的小鹿,遇到困难,要学会做“减法”。

  四、拓展延伸,想像说话

  (出示小鹿、獐子图片)獐子遇到困难,就退却了,都一年了,它的路还没有铺,谁会喜欢他呢?现在,我们来改改这个童话故事,让獐子也像小鹿一样成为一个恒心、有毅力的孩子。(学生同桌想象说话,改编故事)

  抽生说说自己改变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18、小鹿的减法

  小鹿造桥坚持——成功

  獐子修路退却——发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