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9 11:02:2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常用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磬、攒、琉璃、藻井、中轴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了解方位词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故宫博物馆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图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说话训练,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展示目标

  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

  故宫集中体现 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二、检查预习,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

  三、自学探究 感知目标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矗立(chù) 鳌头(áo) 湛蓝(zhàn) 琉璃(liú)

  殿檐(yán) 藻井(zǎo) 蟠龙(pán) 中轴线(zh07u)

  金銮殿(luán) 击磬(qìng) 檀木(tán) 攒(cuán)

  乾清宫(qián) 坤宁宫(kūn) 肃穆(mù) 奏报(z06u)

  慈禧(xǐ) 额枋(fāng) 妃嫔(pín) 翊坤宫(yì)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运用。

  3.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们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四、展示质疑 理解目标

  1.明确空间顺序。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五、延伸拓展 升华目标

  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六、快乐过关 检测目标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七、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

  八、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声母bpf,能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拼读声母bpf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正确拼读音节词。

  4.会认四个生字“八马米木”。

  [教学重难点]

  学习声母的发音要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领悟声母和单韵母的拼读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喜欢玩玩具吗?乐乐的爸爸出差回来了,给他带回了好多玩具呢,乐乐别提多高兴了!(贴出情境图)你们看,都有哪些玩具呀?小火车经过了哪些地方?(重点说出“菠萝”“上坡”“大门”“大佛”,通过教师重读“菠”“坡”“门”“佛”四个音,使学生初步感知单韵母bpf的发音。)

  2.这些玩具中就藏着四个声母宝宝,板书:bpf。学会了声母就可以自己去拼音,去读书了。

  二、学习声母bp的音、形

  (一)学习b的音、形

  1.(出示b字母卡片及菠萝图)教师示范b的发音(注意把菠萝的“菠”的音发得轻短)。学生观察模仿,自由试着发音,指名发音。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b这个声母宝宝的样子呢?(可用书中半个菠萝来记,也要鼓励其他的好办法)

  (二)学习声母p的音、形

  1.(出示p字母卡片及火车图)小火车在爬——坡!(师引导生发p的音,强调声母的音要发得又轻又短)谁来试试?指名发音,齐练几遍。

  2.怎么记住p的样子呢?让学生自由说。

  (三)辨bp发音的不同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请小朋友们拿出课前发的纸来,像我这样挡在嘴前,先发b音,再发p音,你们试一试,看看在自己读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发b音时,纸基本不动,发p音时,纸有明显的颤动。)

  一起来读bp,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声母宝宝发音的不同。

  (四)辨bp形的不同。

  我们再来做个游戏,摆一摆。快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竖条和半圆(老师举起竖条和半圆),就用竖条和半圆把我们今天刚认识的两个声母宝宝摆出来,自己试试吧。学生拿出小竖条和半圆,做好准备。教师巡视。

  好,准备好了,注意听!我发哪个声母的音,你就摆哪个。(同桌检查)

  三、课间休息

  游戏玩得不错,请大家拿出小头饰,喜欢哪个字母,就把它贴在头上。(拿出半个菠萝和火车爬坡的图片)看!头上是b的小朋友来和菠萝玩具交朋友,头上是p的小朋友来和火车玩具交朋友。

  学生先动手把字母贴头上,然后找一个和自己贴得一样的同学,手拉手来到不同的玩具图前,跳圆圈舞。(音乐起)……(音乐停)同学们,你们瞧瞧好朋友头饰上的字母贴得都对吗?学生检查,帮助贴错的同学改正。继续跳舞。

  四、学写声母bp

  1.让学生观察声母bp在四线格里的位置。

  2.教师范写b,提醒学生注意b的笔画和笔顺。学生在课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3.教师范写p,引导学生试着说出p的笔画和笔顺。学生在课本上描一个,写一个。

  五、认识音节,学习“两拼法”

  1.出示音节。教师出示:bd。告诉学生:这就是八个的八。

  教师范拼: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看懂拼音方法示意图:乐乐把两张卡片往一起推,表示把b和a碰到一起就可以拼出ba(b——a——ba)。

  相机介绍拼读要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反复实践,体会要领。

  2.带调拼读

  教师范读ba的一二三四声。指名顺着读,指名挑着读,全班顺着读四声,再指哪个读哪个。

  出示pa的一二三四声,指名试读,学生领读。

  3.玩游戏练习其它音节:课前教师做好四个大花盘,四组音节。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有许多花盘,有喇叭花,牡丹花,梅花,灯笼花。还有一些音节(举起花瓣)写在花瓣上,如果小组同学都练会了,就可以把花瓣一个一个贴在花盘上。(分配喇叭花小队,牡丹小队……学生小队认真练读音节,逐一贴花瓣。教师巡视。)

  贴完后,教师检查一个小队。再由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检查另几个小队。

  (第二课时学习声母f的发音,拼读音节,以及带调拼读音节,学习方式和bp的教学方式相同,可再次巩固“声母的音要发得轻又短”的特点以及“两拼法”的拼读要领,通过游戏或比赛的形式,反复练习拼读bpf为声母的音节和音节词。通过读音节看图说句子的方式来认识“八坡马米木发”6个字。

  假如教学时间有剩余的话,还可以让学生任意挑选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编故事,故事中注意用到图下的汉字,学生不仅喜欢这个游戏,还能锻炼想象及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鱼面对强大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及一些自然常识。

  3、学会生字“气”“毛”

  一、导入新课

  谈话:这两天冷不冷?风吹在脸上什么感觉?我们学着来吹一吹。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每年冬天只要北风呼呼一吹,大自然就发生了变化,有哪些变化呢?

  2、自由读第一小节。

  3、交流。(看动画第一段)。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A小草。

  (1)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

  (2)北风把小草吹得——,来,小朋友都来做小草,老师来做北风,我们来演一演。(师生共演)提问:小草,会怎么说呢?

  (3)现在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指导朗读。

  B小鸟。读了第一小节,你还知道了什么?

  找出相应的小节读一读。指名读。

  (1)如果没有北风,小鸟可以在树林里干什么?现在呢?

  (2)老师从小鸟的'叫声中听懂了它们要说的话,你听懂了吗?

  (3)同桌讨论。交流。

  (4)指导朗读。

  C梧桐树。北风呼呼地吹,大自然还有什么变化呢?

  练习朗读。男女生赛读。

  4、小结:看,北风呼呼一吹,就让青草变了——,梧桐树——,小鸟——,这北风可真——(厉害),觉得自己——,所以它得意地说:——

  5、指导读第二小节北风的话。

  过渡:北风虽然厉害,可小鱼不怕它。小鱼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谁会读小鱼说的话?(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北风听到小鱼说不害怕,它是怎么做的?[出示第四自然段]请读读这一段。(学生自由朗读)

  3、闭上眼睛,我们来感受一下北风的威力。(放风声,师范读)

  4、想象: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5、联系前文想一想:北风为什么这样做呢?你们觉得北风怎么样?

  6、指导读第四小节。

  7、天这么冷,北风想这下小鱼该怕了吧?可是——指导读“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8、天寒地冻,为什么小鱼还会在水底捉迷藏呢?老师不明白,北风更不明白,你们明白吗?

  9、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谁不怕北风吗?(青松、梅花、小朋友……)

  10、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总结全文。

  四、学习生字“气”“毛”

  说说你是怎么记的?描红。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三、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四、加强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引导参与

  (一)结合课前作业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作者介绍,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1)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评的标准: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2)听范读

  2、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3、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以事喻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初步学会阅读以事喻理的浅显文言文。

  3、感受“事在人为”的正确性和力行不懈的重要性。

  4、掌握蜀、鄙、恃、僧、钵等五字。

  二、教学设想

  1、就议论文角度而言,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困难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第一课时着重在文言词句的熟悉理解,即读通课文,第二课时讨论以事喻理的写法。

  2、教学重点:以事喻理的写法。

  3、教学难点:事理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4、教学方法:导读——讨论——训练。

  5、教学进度: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理解大概内容,划分段落。

  二、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彭端淑,清代人,进士出身,早年做官,后来讲学,著有《白鹤堂集》。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编者删去。

  2、投影习题。检查预习的注音和释义。

  3、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注音语气和语调。(教师对几句设句和反问句有目的地重读。)

  4、学生跟读、齐读全文。

  5、讨论。

  (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

  明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点。第二部分用蜀鄙贫富二僧东朝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论点,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明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论点是哪句话?为什么是这句话?

  明确:人之为学难易,关键在于“学”与“不学”。虽则开头一句话是讲“天下事”,但全文围绕的中心是“为学”。第一句话是引文。

  6、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准备口述第二部分故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以事喻理的`写法。

  2、落实课文字句。

  二、教学过程

  1、提问:《为学》一文的论点是什么?

  2、论点是由第二部分的二个故事来证明的,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白话文口译)

  设想: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检查鄙、语、之、恃、去、顾等字的掌握情况。

  3、讨论。

  (1)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明确:不容易。“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

  (2)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能成功?是条件充备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

  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从“贫”“还”等词中体现。

  (3)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有变化,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字句上看出?

  明确:开始是疑问:“子何侍而往?”

  中间是轻视:“子何恃而往!”

  最后是惭愧:“富者有惭色”。

  (4)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正一反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

  设想:落实字句,理解事与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统一。

  4、齐读第三部分,思考:第l句什么意思?潜在含义是什么?第2句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l句总结前文。其含义是,天下事的难易在于主观努力如何,不在乎条件的优劣。第2句照应一、二两部分,得出“人贵立志”的结论。

  5、学生齐读全文,再背诵。

  6、课堂小结。

  (1) 比较《谈骨气》,明确议论文三步法的基本结构。

  (2) 借事喻理的写法。

  7、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意的启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你在悄悄的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主见,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样一个故事,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整体把握

  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最要好的朋友万芳,被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很伤心。]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6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②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作业:确定自己代表的人物——父母、“我”。准备辩论提纲。

  第二课时

  辩论。辩论30分钟,评议10分钟,评议先由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小结,尤其肯定摆事实讲道理,并掌握好说话分寸的同学。

  教学反思: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好与亲人、友人关系。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远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社会的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孩子对父母,对师长必须为命是听,似乎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到今天,开放、交流、改革成为社会的主题曲,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当然会随之而行。课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层性,主体意识的朦胧觉醒,甚至于那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会文化变化的例证。课文的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不就是孩子轻轻的反击吗?

语文教案 篇7

  25、生日礼物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认识本文中8个生字,学会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

  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老师启发谈话:请同学们想想,在你们生日的时候,你们的父母送过哪些生日礼

  物?

  2、导入课题:如果老师说有人过生日时,爸爸妈妈却只送给他半辆自行车,这是怎

  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生日礼物》。(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

  1、要求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解决有困难的字词。

  2、交流汇报

  (1)读准字音(2)各种方式读生字(3)给生字扩词,并选词说话。

  3、认读词语库中的词,

  4、巩固字词。(找出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三、指导写字

  (1)要求学生认读会写的字(读注音,记忆字形)。

  (2)布置学生自主观察。借助熟字和偏旁自学生字。

  (3)重点分析“貌、恳”。对比“材”、“付”,教师范写。

  (4)布置学生独立书写。

  四、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自主提问,小组合作探究。

  五、课后作业

  1、读一读生字;正确美观的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教师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复习生字词。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亨利为了得到另一半生日礼物付出了哪些努力?请

  你用横线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1)他告诉我他的名字叫亨利,住在我家斜对面。然后他又很有礼貌地问我:“您家....

  的草坪要剪吗?”(指名读,指导读,读出亨利当时的`语气)

  (2)我见他身材瘦小,不大相信它能够剪好这么大的草坪。但看着他那恳切的目光,......

  “我”又怎么能说不呢?(齐读、指导读、指名读)(把反问句改陈述句,出示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然后再读)

  (3)他高兴地推来剪草机开始剪草,瘦小的身体推着笨重的机器走来走去,草坪剪得......

  相当整齐。(齐读,指导读,指名读)读了这句话后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

  (4)从那以后,亨利定时来我家剪草坪,慢慢地附近几家草坪也都包给了他,直到几....

  年后他们搬家为止。

  小组讨论:这些话让你想到了什么?亨利是个怎样的小男孩?全班交流。

  2、分角色指导朗读课文中我与亨利母亲的对话并体会。

  她说:“当时我们送亨利半辆自行车做生日礼物,就是为了让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另一半。感谢您给了亨利第一次工作机会。现在他已经大学毕业,就要做律师了。”我说:“亨利很幸运,有你们这么好的父母,送给他半辆自行车而不是一辆”

  三、拓展升华:

  亨利过生日时,父母只送给亨利半辆自行车,为什么“我”说亨利很幸运,有这么好的父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学了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你先写一写,然后和同学分享。

  我喜欢,

  因为,

  我想对他说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

  2、写一写令你难忘的一次生日。

  七、板书设计

  25、生日礼物

  (半辆自行车)

  亨利半辆?劳动父母

  能干、懂事用心良苦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说说“孤僻、不屑、呆滞、嘉奖、懵懵懂懂”等词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思想变化,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意思,体会课题含义。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并有感情地读出。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的意思: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

  有个女孩,一直以来自认为又丑又笨,脾气倔强、性格孤僻,老师只好把她安排在最后一排。她自暴自弃,非常自卑。五年级时,她却改变了。想知道发生在这个坐在最后一排的女孩身上的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读通课文,理解文中的新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我”的两件事,是哪两件事?

  2、交流:

  出示填空,根据填空,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我”哪两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在语文自习课上,我因白老师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__,在当天夜里,_____________,认认真真地补上了__________________。在后来的数学课上,我又因白老师_____________感动得_______________,几天后,对语文测验____________,取得了第一名,白老师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课文,抓住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1、白老师改变了“我”。从与白老师认识的第一天起,“我”的内心就不断地因受到白老师的“注意”而翻动着。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语句。集体交流。

  2、出示:“我不屑地瞧着她………她会知道……”。

  (1)“不屑”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的内容和你的生活想想“她会知道……”这里“我”可能还会想些什么吗?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3)指导朗读出轻视、嘲弄、愤愤不平的.语气。

  3、出示:“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一句。

  (1)自由读读这句话,对作者这样的想法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预设:“我”为什么会感到从未有过的“惭愧”呢?

  (2)出示练习,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

  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悠悠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每当她那满含笑意的目光注视着我时,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惭愧,惭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

  愤愤不平、嘲弄、轻视——她真有这样的神通吗?她会知道……她会知道……

  自暴自弃——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其他的根本懒得做……

  虚荣、倔强——不想坐最后一排却倔着性子坐在最后一排……

  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值得骄傲的资本——成绩差、作业不好好做……

  (4)引读:所以,作者说“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因为我,像我这样的学生,( ) 。

  (5)指导朗读出惭愧、自责的感情。

  (6)读在白老师的特别“注意”下,我笨拙勤恳的努力终于使我在语文测验中获得第一名,这震住了我,而白老师的话更让我热泪汹涌而出。

  出示“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7)默读课文第二件事,联系“我”的变化,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听了老师的话,此时的“我”会怎么想呢?(感激)

  想像说话:我的热泪汹涌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

  师:这件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这许多年里作者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个把我的生命和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的享受的人。

  五、作业。

  这是一篇赞美老师的感人文章,也请你来写写自己的老师或写写你心目中的好老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天地》教案10-28

语文《狼》教案09-21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