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6-28 09:10:5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合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从近五十年《教学大纲》有关“语文”的界定中来理解 。

  1、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

  2、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63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3、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198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4、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198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 6、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199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

  7、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20xx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

  从上述历史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对“语文”的认识发生着变化,变化的焦点落在“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方面。语文是工具,是用来交际的工具,而不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工具,所以,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交际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人类文化,也承载着人类文化,所以,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了解人类文化的。

  二、从近五十年《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来理解 。

  1、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规定教学目的是: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得到深切的感染,对学生发生切实的作用。

  2、1963 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规定教学目的是:

  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1980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规定教学目的是: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无产阶级的情操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4、198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教学目的是: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6、1996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规定教学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7、20xx 年,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规定教学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比较上述规定,可见语文核心的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即“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综合起来看,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言语能力。所以,学生学语文主要是用来培养言语能力的。

  三、学生学语文学什么?

  “语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学生学语文是用来交际的,是用来了解人类文化。并且通过教学目的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是用来培养言语能力的。

  四、学生如何学语文?

  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的教学目的,通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来实现。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理解和运用”体现了言语活动的两个方面,即表达过程和感知理解过程。培养言语能力必须在言语活动中进行。

  2、“理解和运用”的对象是“祖国语言文字”。“祖国”体现了“母语”的特点。培养言语能力离不开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相对于言语能力来说,是知识,一方面是语言文字知识本身,也就是陈述性知识,即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一方面是使用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知识,也就是程序性知识,即语言文字基本技能。

  在这里需要注意,语言文字知识(基础知识和艰苦本技能)与言语能力的关系。语言文字知识和言语能力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不等于具有言语能力,不掌握语言文字知识也不一定没有言语能力。学生学语文根本目标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语言文字知识的掌握。当然,培养言语能力离不开语言文字知识,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只不过是培养言语能力的手段,因此,语言文字知识要体现“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

  “精要”是指语言文字知识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因为,并不是任何语言文字知识对培养言语能力都有用,我们要选用适于并有助于言语能力培养的语言文字知识内容。

  “好懂”是指语言文字知识的教学要落实在言语活动之中。不能把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僵化为知识训练。

  “有用”是指语言文字知识有助于言语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的交际实际。

  综上所述,学生学语文就是在言语活动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语言文字知识,来培养言语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2、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揣摩作者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文章在最后才交代“我”遇到的是高尔基——

  骨高高的,又非常面熟的人就是高尔基呢?

  为什么作者不一开始就点明这个颧

  2、学生自主思考,全班交流,教师总结:作者这样安排确实独具匠心。既符合事情发展的顺序,使事情更真实可信;又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耐人寻味。

  3、教师拓展:简单介绍用了类似写法的一些作品,并向学生推荐这类作品阅读。

  二、“我”读《童年》时大声地哭了,这也是读书地乐趣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学生自主交流

  教师小结

  三、教师拓展:简单介绍用了类似写法的一些作品,并向学生推荐这类作品阅读。

  板书设计:

  意外

  认识陌生人

  看节目:往年之交高尔基

  受到礼物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以《不要再来伤害我》导入。

  同学们,这首歌的名字叫《不要再来伤害我》,但是歌手张振宇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却把名字改成了《爱护动物的歌》,来呼吁人们关爱动物。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感悟深刻的主旨

  2、品味精妙的语言

  三、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回答明确:

  一群被逼至绝境的老斑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挽救了另一半的生命。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话是什么?(飞渡)

  作者就是围绕飞渡描写了“飞渡前------飞渡中---------飞渡后”的几个主要情节。

  飞渡前斑羚陷入了怎样的境地呢?阅读文章的1-4段回答。

  学生回答补充。

  一面是荷枪实弹的猎人、虎视眈眈的猎狗;一面是六米宽的山涧,而斑羚只有五米宽的跳跃能力。斑羚群的命运看来是凶多吉少。斑羚能不能死里逃生,让我们来看一段动画。

  斑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成功脱险。这段动画,表现的是全文的`内容,哪个场面最让你感到震撼?

  同学回答。

  四、我来设计

  文章第几段,描写了第一对斑羚试跳的过程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文章有一部分被隐藏起来了。现在我们来补充这一部分。

  要求:根据动画和自己的想象,描写第一对斑羚飞渡的过程。

  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创作,一人执笔。边说边写。

  为了让大家写得更准确、细致,我们再看一遍动画。

  四人为一个小组,共同创作,一人执笔。边说边写。

  交流作品:

  要求:1、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出作品。

  2、从第二组开始不但要读出自己的作品。还要说出和上一组作品相比,你们作品的闪光点在哪里?

  同学们的作品各有千秋,其实作者也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这震撼人心的场面。发下去后,仍然是小组合作。任务:1、朗读。2、和自己的作品比较,作者的创作又好在哪里?

  丰富准确的动词。

  老师发现在作者的描写中有两个动词,刚才我们小组创作中都没有用过的。一个是小斑羚的“猛蹬”,一个是老斑羚的“钩”。这两个词写得怎么样?

  我们也在我们的创作里,加上一两句比喻,让我们文字鲜活起来。

  总结:作者就是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和丰富准确的动词把第一对斑羚飞渡的过程,写的详细和震撼人心。文段是融于文章的,看看文章还有其它段落描写了关于斑羚飞渡的过程吗?和第一对斑羚飞渡相比在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找出你喜欢的几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五、感悟主题

  再体会文章语言的同时,除了震撼,这群斑羚你带给你什么感悟?

  句式:从老斑羚身上,我看到了自我牺牲的团队精神。

  从年轻斑羚身上,我看到了对生命的珍视。

  从人类身上,我看到了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珍爱动物。

  文章当中也有点明中心的句子。阅读11-14找出来.

  齐读。

  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六、拓展迁移

  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第一个:武文斌。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一种感情至真至纯,经得起磨练,这也是一种爱啊。我们人类有,他们动物也有,那我们和他们之间呢?

  文中的人类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能引起我们怎样的反思。

  结束语:《斑羚飞渡》是一篇凝聚着人类良知的警世之作。我们惊叹动物面临生存危机,生命受到摧残时团结一致,不惜代价把生的希望留给年青一代的崇高的牺牲精神;我们也更加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爱护抢救一切野生动物就是拯救人类自己,这是我们缤纷世界中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会翻译文言文。

  重点难点:

  1.重点:

  (1)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会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惴栗(zhuìlì) 榛莽(zhēn)

  衽席(rèn) 灏气(hào) 颓然(tuí) 冥合(míng)

  2.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记,文体的一种。 (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 (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 (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 (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 (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 (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 (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 (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 (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1)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2)缘染溪:缘,沿着。

  (3)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4)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5)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 (6)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7)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8)岈(xiā)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 (9)若垤若穴:垤(dié),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10)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 (11)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 (12)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 (13)萦青缭白:青山和绿水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 (15)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1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 (17)不与培塿为类:培塿(pǒulǒ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 (18)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 (19)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20)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 (21)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2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25)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26)故为之文以志:为,写。志,记,记叙

  4.请学生整篇翻译。

  四 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①未始 古义未尝,从来没有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义没开始

  ②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今义积累

  ③然后古义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④于是 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

  ⑤更 古义,动词,更换交替。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 古义拨,拨开。到则披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 古义接近颓然就醉。今义就是

  ⑧向 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朝

  ⑨志 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 古义代词,这 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 自余为僇人。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4则A连词 就 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 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 模范 榜样 以身作则。

  5 与A 动词 连接 外与天际。 B 介词 和 悠悠乎与颢气俱 。

  C 连词 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其 A代词 我的` 日与其徒上高山 。 B代词 那些 其高下之势 。 C 代词 它的 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 其如土石何?

  E 代词 这种 专其利三世矣!

  7 而 A 连词 表修饰 则施施而行。 B 连词 表转折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 表承接 卧而梦 D 连词 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 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 才 穷山之高而止。

  (3)通假字:

  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词类活用:

  1 箕踞而邀 名词作状语 像簸箕一样。

  2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 每天

  (5)文言句式

  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 “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 “我有”即“为我所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字,略知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提问:请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l段):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

  第二部分(2段):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第一层(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始指异之”):写偶识西山的欣喜。

  第二层(从“遂命仆过湘江”到“穷山之高而止”):写登山的经过。

  第三层(从“攀援而登”到“不知其所穷”):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之阔大。

  第四层(从“引觞满酌”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写宴饮之乐。

  第五层(从‘心凝形释”到最后):抒发感受。

  3.提问:作者描写西山宴游,表露作者什么样感情?讨论并归纳:表露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提

  4写法借鉴

  1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的西山,而从多角度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

  2借景抒情:如文章开头写以往游览,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

  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出自己高洁的人格。

  四.欣赏品味:

  本文根据表达的需要,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试举例说明这些语句的特点。讨论并归纳:。

  (1)“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对偶句,描写出游时慢步徐行,任意西东的悠闲。叠词连用,描摹生动。

  (2)“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散句、短句。运用顶针,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出游未能真正的投入,并照应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加西山之怪特。”散句。长句。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下文游西山做铺垫。

  (4) “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短句、将主观感受融于景物描写,运用比喻描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散句,抒写作者对西山高峻的感受,并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6)“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长短句搭配抒写作者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五、作业:

  1熟读成诵全文。

  2完成必修一教材第94页“积累与运用”第4题,积累“而”“乎”“其”“且”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的可爱与易碎。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教具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荔枝》这篇课文,深深体会到母亲对儿孙浓浓的爱,感受到母亲这个称呼是多么的亲切,多么令作者魂牵梦萦。我们除了这个有血有肉的母亲,还可以把什么也称作母亲?(老师、祖国、大地、黄河、地球……)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一见地球妈妈。板书“地球”。

  2、播放课件,认识地球的美丽可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画出宇航员感叹的`句子。

  2、生汇报交流。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生对此句质疑。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用“——”划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用“~~~”划出地球容易“破碎”的句子。

  (三)小组合作交流,师相机引导。

  1、了解地球的“可爱”

  (1)出示: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A从哪里体会到地球的可爱。

  B朗读、品读、齐读,体会地球的可爱。

  (2)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A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B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

  C指名读、齐读。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了解地球的无私。生交流资料,地球向人类提供了哪些资源?

  2、了解地球的“易碎”

  过渡:地球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又无私地向人类提供一切资源,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1)自读课文3、4自然段,哪个词最扎你的心?结合收集到资料谈谈。

  (2)生态灾难有哪些?生交流。师出示相关的课件。

  (3)展开想象:此时生态灾难还仅仅是四个字吗?它仿佛变成什么?

  (4)师播放人类破坏地球及生态灾难的课件,生观课件谈感悟:此时你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地球,你的心情如何?

  (5)小结:看到伤痕累累的地球妈妈,我们禁不住伤心,禁不住惭愧,禁不住想起了宇航员说的那句话:

  出示课件,生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3、了解“无法移居”

  (1)地球是那样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但人类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

  (3)小结:宇宙之大,如果人类再不断地破坏地球,人类将无立足之地。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引读出示:“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四)升华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真正认识了另一位妈妈——地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打开心声,把自己最深感受写下来。

  2、生交流感受。

  听了同学们的表白,老师很感动,有我们这些有志的女儿,相信有一天,我们的妈妈会变得更美丽、可爱,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警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五)拓展:作业超市: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创作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在班上交流。

  3、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和同学们商讨保护的办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课文重点突破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每句话读懂,体会太阳升起时的特点,同时通过图文对照,并利用不同形式的诵读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之美。

  课文难点:一是利用动态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想象基础,二是利用覆盖投影片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词句,想像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晴朗天气里日出的全过程,体会其壮观之美。

  2、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动态过程。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壮观景象。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引入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3.范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3.想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上日出的?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然段内容并归纳。

  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三、讲读课文。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

  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时间:天还没有亮人物:我

  地点:海上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

  (3)小结:“海上看日出的伟大奇观是怎样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板书设计:

  1.海上日出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口技》教案11-25

语文鸬鹚教案09-18

语文背影教案12-14

《语文园地》教案01-07

语文教案[精选]09-15

语文园地的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