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7-19 09:10:5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优秀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P80~8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5、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1、综合性学习指导:

  第一次指导: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音乐戏曲、古代名人、古代建筑、书法绘画、民族风情、神话传说、民间工艺、传统文化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以及时间安排,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第二次指导: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有的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指导挑选;怎样把搜集到的内容分门别类;用什么形式体现,如用卡片、图表。

  第三次指导:提醒学生对自己前一段的活动做一下小结,并为交流展示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2、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二课时 (口语交际 展示台)

  一、赛前总动员

  (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擂台赛。)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画面来感受感受吧!

  (课件进入主页面,任意点击“编织、脸谱、剪纸、泥人、篆刻、端午节、元宵节”等选择欣赏,课件将自动播放,结束时点击“返回”键回到主页面。)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大家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资料。这两节课我们要举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擂台赛。请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向大家作个汇报。

  (点击“比赛规则”和“评奖方法”,课件出示:

  1、“擂台赛规则”:

  ⑴ 每小组选一名“代言人”,“代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⑵ “代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评委”们的提问。

  2、“评奖办法”:

  “评委”根据发言情况以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选。

  3、“评委成员”:全班同学。)

  二、赛前准备

  1、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

  2、组内评选:推出“代言人”。

  3、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三、擂台大赛

  1、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2、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评委”可以提问。

  3、每位“评委”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四、评选颁奖

  1、所有“评委”根据发言情况以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选。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是有备而来呀,这场擂台赛到底谁胜谁负,哪个小组的活动又开展得最好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吧!

  2、为获奖小组颁奖。

  五、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第三课时(习作)

  一、讲活动

  1、回忆近期开展的“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活动:

  中华传统文化真是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呀!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的。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搜集了那么多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那,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呢?

  2、小组交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3、全班交流:

  ⑴ 指名同学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把最想告诉大家的、感受最深的内容说出来。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介绍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

  ⑵ 介绍同一传统文化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说说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介绍开展活动时发生的事情的和谈学习体会的要想一想打算按什么顺序写,想清楚怎么写才能让别人读明白。

  二、写活动

  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记录活动过程的,可以介绍自己学到的有关知识的,还可以谈学习体会的,整理一下,写成一篇习作。

  三、修改习作

  1、小组内互阅习作,提出修改意见。各自根据同学提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2、教师选取优秀习作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的问题适当指导。

  四、交流习作

  1、把自己写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2、班内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第四课时

  一、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园地”要举行一次闯关比赛,并给同学发来了邀请信。

  (点击课件,出现邀请函,:同学们,“语文园地”要举行一次闯关比赛,请聪明勇敢的同学参加。这次比赛共设三关,闯关成功的同学都能获得一颗“智慧星”,三关都能闯过者被评为 “聪明娃”。 )

  二、活动过程

  1、第一关 我的发现:

  ⑴ 回忆旧知,明其特点。

  课件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请学生说说这句话中意思相反的词。

  ⑵ 出示词语: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① 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② 比一比,看一看,词语中的带点字,你能发现什么?

  ⑶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① 这些是字在同一个词中,意思是相反的,你能不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请学生把想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如“大同小异、因小失大、小题大做、左右为难、左膀右臂、前因后果、前仰后合”等。

  ② 学生读读记记这些词语。

  ⑷ 奖赏:闯过第一关的获得一颗“智慧星”。

  ⑸ 激励过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哟。再接再厉,开始闯第二关吧。

  2、第二关──过目不忘(读读背背):

  ⑴ 观察下面的图片,都是什么?(邮票)你发现这些邮票有什么特点?(动物)

  ⑵ 这些动物很有意思,你能观察出来吗?对,他们就是十二生肖。你知道,你的属相是什么吗?

  ⑶ 你知道属相是怎么来的吗?

  教师讲解属相来历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它们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

  后来,人们就按他们到的顺序,制定了十二生肖的顺序,并用它来给每一年命名。

  ⑷ 读一读,看谁能记下来:

  ① 学生读词语,注意按一定的顺序。

  ② 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⑸ 奖赏:闯过第二关的获得一颗“智慧星”。

  3、第三关 读读认认:

  ⑴ 学生自读并观察生字特点。

  ⑵ 学生说说发现的特点。(生字都是由熟字加上偏旁构成的,字音也与熟字相同或相近。)

  ⑶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⑷ 同座互相检查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可选用字词游戏、字谜、竞赛等方式进行。

  ⑸ 全班交流。

  三、总结全课

  评出星星

语文教案 篇2

  一,情境铺垫,导入 新课.

  师:四年(一)班的张华同学这几天可忙拉,她正准备着下周的的数学奥数。你看,现在她正要去李诚家请教数学题。

  .(大屏幕显示器上出现了配乐动画演示)

  1,配乐动画:张华在从自己家向李诚家走去。(或者线段图)

  ①,指导观察,提出问题: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6分钟,走了多少米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张华走了多少米。

  师:好,你来说说是怎么做的?

  ②,学生口头列式回答后,复习数量关系:速度x时间=路程

  师:也就是说求张华走的路程就相当于求两地的距离是多少?(出示红字“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有一天, 张华放学回家,正准备做作业 ,发现不小心将同桌李诚的作业 本带回了家,她赶紧打电话给李诚,两人在电话里商量了一会儿,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 还给李诚?现在请同学们帮他们想一想办法?看哪组的同学办法最多?

  (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师:好,哪组的同学想出来的,派一名代表起来回答。

  (学生一般会有三种想法:一是让张华带给李诚。二是李诚自己去取,三是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在路上相遇。)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为他们想出的办法,大家想一想,第一次和第二次有几个人在运动?而第三次呢?

  2,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

  ①,设问:两个人,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类问题中的有关知识.)

  ②揭示课题:[板书:相遇问题]

  二,指导观察,学习新知.

  (—),教学准备题

  1,示题: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

  2,读题,提出思考问题:几个人运动?运动的方式和结果怎样?、带着观察动画演示.

  3,动画演示,指导观察,帮助理解概念:

  A,电脑动画显示第一次(全过程).

  交待线段的长表示两家间的路程,线段的两端表示两家的住地.画面为:张华走过的路用红色线段表示,李城走过的路用蓝色线段表示.

  B,电脑动画显示第二次(全过程).

  (1),两个人出发的时间,地点,运动的方向,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带着问题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动画显示.

  (2),认识概念: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师:这是几人在运动 [板书:两个人]

  师:两人出发的时间相同吗 [板书:同时]

  师:他们运动的方向又是怎样 [板书:相对]

  师: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板书:相遇]

  4,填写表格,通过电脑动画显示,师生共同研究两人行走的路程与时间的变化情况,把数据填写在表格里,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1),电脑动画显示,教师按动鼠标,屏幕显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

  师:(1)两人一分钟所走路程各是多少 路程和是多少

  (60+70=130米)两人还相距多少米 (390—130=260米)(板书)

  (2),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继续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填写表格后

  指导学生观察体会:当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所走路程和也增加.而两人间的距离反而减少.

  (3),用同样的方法电脑继续显示:两人同时出发,再走一分钟,也就是两人共同走了3分钟.

  教师指着屏幕上的线段图和表格提问:张华和李城3分钟走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180米,210米)他们走的路程和是多少 (180+210=390米)行了三分钟,两人距离是0,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懂得: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为0时,也就是两人走到同一个地点,表示他们相遇了.(教师按动鼠标,在两人相遇点上发出响声三下,电脑显示器随之出现相遇两字)

  教师按动鼠标,鼠标指着390米字眼,线段全长闪砾三下并发出声响

  .提问学生:两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完成上面这道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同学们上课时将练习本准备在桌角。)

  (二),教学例五.

  l,自学例题

  ①,示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

  师:全班齐读。

  (2)读题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

  思考:两家的距离跟两人所走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关系式表示吗

  2,指导观察动画显示.

  (1)第一次动画显示.

  教师只需显示电脑动画,让学生说出两个人运动的时间, 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结果.

  (2)第二次动画显示.

  教师提问: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请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动画软件显示,分小组讨论问题.(看哪组的做法最多。)

  板书: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两家的距离

  3,尝试列式计算,并分组讨论列式根据.

  4,检查学生列式情况,要求说出两种列式根据.

  教师把一名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大屏幕上,并让他说出列式根据.学生先回答,教师再用电脑动画显示加以证实.

  5,教师演示动画,证实学生的算法.

  第一种算法:

  师:65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强所走的红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70x4求出什么 (电脑动画显示:小丽所走的篮色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师:为什么把64x4和70x4加起来 (小强和小丽两人共走的整段线段闪烁了三下并发出声响)

  第二种算法:

  师:65+70求出什么 (动画显示把小强和小丽第一分钟走的那段闪烁,并移动到下面)

  师:65+70的和为什么乘以4? (动画显示小强和小丽共走了4分钟,每分钟都走了(65米+70米)就有了4个(65米+70米)

  65+70

  6,两种算法对比.

  (1),在数学知识上有什么联系

  (2),解答思路上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得出:两种解法思路上不同,结果相同,而两种

  算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探索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掌握了没?

  1.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如图),经过5分两人相迟,两地相距多少米 (用两种方法解答.)

  (做一做,只列式不计算)

  简略说说做法。

  四 拓展练习:(用多种方法解答)

  师: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时间一样的相遇问题不多,一般是一个先走了一段时间后,另一个才开始走,我们来看看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 屏幕出示 )

  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要求同学画线段图)

  找出的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人是如何运动的?找关键词语

  师:这道题给我们的条件有哪些?(板书)

  师:求两地间的铁路长也就是求什么?(同桌讨论)

  师:(指名)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将该同学的作业 放出来。

  并提问学生,请他说出为什么这样画,这样做 讲出算法的思路.

  五、谈谈你的收获

  师:哪位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语文教案 篇3

  课标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文中的生字、生词、积累词语;了解科幻作品的特点;

  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2、过程与方法:在解读课文过程中,认识想象的依据,想象的展开。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拓展想象力,学习写作想象作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习重点:认识想象的特点和要求:合乎情理、富有新意。

  学习难点:1、认识想象的依据和展开的层次。

  2、打破常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习时间:1课时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闲暇 裹着 癌症 针灸 褪 蹭 神经末梢

  2.掌握词语:

  退化:

  返祖现象:

  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

  不测:

  引人入胜:

  3.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国作家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课文共5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探究

  1. 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开启本文思路的钥匙,同时更是展开本文的翅膀。当然,想象不是胡想,而是有着合理的根据作导引的,作者怎么会想到让人类长一条尾巴呢?作者每一步的.想象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动物有尾巴,作者奇思妙想,就想到给人类一条尾巴。

  因为在动物园里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而看动物的动物——人没有尾巴,因此想到了“人类如果也有尾巴”。

  2.作者想象中的尾巴是什么样子?

  尾巴的样子:不会太长,不会长毛;男尾比女尾粗壮些,女尾巴会更柔美;尾巴外裹着一层薄薄的皮;尾巴都会露在外面。

  3.人们会怎样珍视尾巴,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呢?

  会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以使尾巴更美丽,更耐用。

  4.作者想象的人类的尾巴会有什么作用?

  生理上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表示歉意、表示赞同、表示友好、表示爱恋);

  有保健的作用(更方便地感知外界的温度、丰富的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凝难病症);

  尾巴可以带来操作之便(木工用尾巴夹住木头、女人用尾巴圈紧小孩,运动场上用尾巴拔河,使体操动作更精彩)。

  5.尾巴的形态、尾巴的处理、尾巴的功能又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1.人类有尾巴——“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引发出来的。2.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有尾巴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身体发肤的特征及男人、女人体态差异上进行的。3.尾巴的生理功能,工作之便——是从尾巴与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4.化妆品商店会有“尾巴专柜”,医院开设尾巴的专门门诊,也都是从与人体相关的社会服务项目诱导出来的想象。

  ①是根据男女皮肤肢体的差异。②人们肯定会珍视尾巴,对尾巴加以装点和保护。③根据社会服务项目想象出来的。④根据人类参加社会活动的联系想象出来的。

  6.作者在想像了人类有尾巴的种种好处后,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退化,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7.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愿意长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

  例:不同意:(1)人类有尾巴不美丽,甚至是丑;(2)露着尾巴是把个人隐私暴露出来;(3)有了尾巴坐车不方便;(4)会给别人带来骚扰(5)传衣服和穿裤子时会很不方便。

  8.尾巴有种种好处,如果给每个人都装上一条尾巴,会不会带来什么烦恼?请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例:不同意:(1)人类有尾巴不美丽,甚至是丑;(2)露着尾巴是把个人隐私暴露出来;(3)有了尾巴坐车不方便;(4)会给别人带来骚扰(5)传衣服和穿裤子时会很不方便。

  【拓展延伸】

  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文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也不妨试着对周围的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大胆地作出假设,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见解,也许你会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喜悦。

  人类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假想的实现。如人类想象鸟儿一样飞翔——制成了飞机,人类想象鱼儿一样游泳--发明了潜水艇,人类想登上月球、探寻宇宙空间有没有外星人——制造了宇宙飞船等航天器。我们今天也来模仿课文,大胆想象,用“假知人类也有……”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绳子,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

  2、借助插图,理解本课词语,了解一些运动知识,积累词汇。

  3、教育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运动,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认识本课所有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内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词卡、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获奖运动员手拿鲜花致意图)并放国歌。

  同学们,这幅图画了什么?

  2、是的,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为国争光,那么你们了解哪些体育项目呢?今天,我们来学识字2(板书课题)

  二、图文结合,学词语

  1、(出示挂图)看一看,图上的运动员在进行什么运动项目呢?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熟悉的其中一项体育项目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在挂图旁贴上相应的词卡。

  篮球(1)读准生字的.字音,篮是边音。指名读、齐读。

  (2)介绍一点相关的篮球知识。

  足球(1)读准足的声母,是平舌音,齐读。

  (2)爱踢足球吗?知道20xx年,我国男子足球对实现了什么梦想呢?

  排球(1)齐读词语两遍。

  (2)你了解些有关排球的知识。

  竞走(1)读准生字的字音,竞是后鼻音,走是平舌音。

  (2)什么是竞走呢?竞表示比赛的意思,那么竞走就是什么?

  (3)简单介绍一点有关竞走的小知识。

  跳高、跳远

  (1)读准生字的字音,齐读词语。

  (2)高的反义词是什么?远的呢?它们都是速度为主,是径赛。

  铁饼、铅球、标枪

  (1)自读词语,把生字字音读准,尤其是饼、枪都是后鼻音。

  (2)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3)这三种是田赛项目,是以力为主的体育项目,属于田赛。

  游泳、射击、登山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你了解这几种体育项目吗?

  三、朗读词串,积累词汇

  1、打开书,读一读这些词串,把字音读准。

  2、归类朗读词串。

  四、教学生字

  1、今天,我们学习4个生字,还要学习它们的偏旁。

  2、竞:是立字头,怎样记住竞呢?你能用它扩词吗?

  跳:是足字旁,跟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想一想有足,跟有什么有关呢?

  远:是走之儿,分三笔写成。泳:跟水有关,想一想,还有什么三点水旁的字?注意右边永的笔顺。

  3、学生描红。

  五、指导写字

  1、怎样才能把4个生字写美观呢?仔细观察一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2、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3、老师范写,学生仿影,临写,放录音。

  教学后记:

  1.学会了本课生字8个,能够根据拼音识字。

  2.嫩字有一部分学生较难读准。

  3.能够有感情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了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内容:

  《春雨的色彩》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群小鸟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故事。本课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童趣,课文插图描绘了小鸟们唧唧喳喳讨论的样子和被春雨滋润后草地、桃树、油菜地的景色,对应了课文内容,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会想像,学会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线、论”等11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春天里草、树、花的颜色的变化,了解小燕子、麻雀、小黄莺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2、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体会春天是五彩缤纷的。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分角色表演中感受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在春雨中的喜悦心情。向往春天,向往春雨,向往在春雨中尽情地玩耍,并有一种探究春雨颜色的愿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正确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

  结合图画、课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春雨本无色,但她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衣裳,所以她好象也是五颜六色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头饰;板书的生字卡、图片。

  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对比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许多图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组冬景图)

  生:看图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图片美吗?

  生:(不说话,有的说不美,有的说美。)

  师:(课件出示第二组春景图)这些图片和刚才的那些图片相比,你认为哪些更美呢?

  生:第二组图片美。

  师: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春天到了,各种花都开了,草都绿了。

  师:是啊,春天到了,天气渐渐暖和了,大地万物也渐渐苏醒,他们像一个个饥饿的孩子等待甘甜的乳汁一样,等啊,等啊。终于,甘甜的乳汁来了,有人说,是她给大地换上了美丽的衣服,让我们的大自然生机盎然,看,她来了。[课件出示春雨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在下雨。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春雨的童话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春雨真的有那么大的本领吗?(出示课题,生齐读。)

  【春景图、春雨图,直观入目,营造了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也使学生初步感受春雨的美,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和衔接。】

  二、初读课文

  师:那就让我们快快把书打到第22页,读一读吧!

  师:先听老师提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做到不丢字,不添字。把课文读正确,还要做到正确的读书姿势,自由读课文,会认的字用圆圈圈住,不会认的字下面画上三角,读完后坐好,听明白了吗?(开始)

  师:给同桌读一读,要当好小老师,读对了夸夸她,读错了帮帮她。

  生:读

  师:同学们读的都特别认真,谁愿意展示自己给全班同学听一听。读好后坐好。(开始)

  生:逐个读(评价)

  师:课文会读了,生字宝宝急着想和大家见面了,你认识吗?

  指名读:读对了当小老师,其他同学和他一起读。

  师:同学们都认识了,下面开火车读,希望同学们看准字形,让我们的小火车不停下来,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们的小火车开得比较稳,大多数同学和生字宝宝交了朋友。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小朋友们的学习情况。(课件出示:)

  一棵开满花儿的树,花中词语:细线、无论、欢乐、底片、绿油油、颜色、洒水、欢快、话题、淋雨、绿草、你们、红花

  你会认这些词语吗?会认了花儿就送给你。(学生认对了,点击课件,花儿涂上五颜六色。)

  【在识字这一环节,教师由词到字,通过圈画、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识字,达到了较好的识字效果。】

  三、精心品读,感悟、理解。

  师:现在,字宝宝又回到了课文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自由读

  师:谁想学学春雨的声音?

  生:沙沙沙,沙沙沙……(读得很大声)

  师:这可成了暴雨哦,能轻点儿吗?

  生:再次读(有明显进步)

  师:哪列火车来学学?

  生:开火车读(师随机点评,如:再轻点儿!再柔点儿!)

  师:一起来学学!(生齐读)

  师:真美!瞧这儿——[课件出示春雨]

  春雨又像什么呢?

  生:春雨像一根根头发。

  生:春雨像一根根针。

  生:春雨像我们身上的毛,细细的。

  生:春雨像线。

  师:是呀,春雨像针、像丝、还像春姑娘纺出的线,多美呀!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段。(大屏幕出示第一段)

  生:齐读(读不太好)

  师:(范读)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生再次齐读)

  【在朗读课文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具有目的性。重视学生间的互评,符合课标理念。】

  师:真动听!瞧,连小鸟们也赶来了。[课件出示]它们在说些什么呢?

  请小朋友端起书,认真地听老师读第三到第五段。(师范读第三至第五段)

  师:刚才你听明白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式:“()说:‘春雨是()’。”]

  生: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

  生: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

  生:小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

  师:咦!小鸟们怎么会这么说呢?再去读读课文第3到第5段。(生自由读课文3—5段)

  师:你们瞧,小燕子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生:小燕子看到草地绿了。

  生:小燕子看到春雨下到草地上,草就绿了。

  师:是呀!春雨沙沙,给大地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到处是绿草如茵,难怪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课件出示这段文字](生齐接读这一段)

  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下到草地上,草地绿了。

  师:小朋友们自己把小燕子的话再好好读读。(生自由练读小燕子的话)

  师:这么美的句子,谁愿意来读读。

  生:读第三段。(声音过大)

  师:你的雨点儿可真大,小草都被打疼了,想再来读读吗?

  生:想。再读第三段。(进步明显)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师:真棒!还有谁想读读。

  生:读第三段。(声音比较大声)

  师:绿色是多么柔和的颜色,谁再来读读。

  师:读得真好,谁有信心超过他?

  生:读第三段。(读得很出色,还加上了表情和动作)

  师:真棒,还能加上表情和动作呢!咱们也像他这样,一起来读读。(生齐读)

  师:(师加词引读)小燕子自信地说:“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生接着再次齐读)

  师:真美!春雨听了小燕子的话,下得——

  生:(接读)“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板贴)

  【此环节从看图说图意、感受美到通过美读来抒发情感,使学生融入其中,对自然美的感受、赞扬都包含在一次又一次的美读中。】

  师:可麻雀和黄莺却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请小朋友们在小组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从图上帮它们找找理由。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和小伙伴说说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

  生:小组学习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小麻雀认为“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

  师:满山遍野一片红,怪不得小麻雀不服气地说:“不对,不对……”

  师:小麻雀认为谁说的对,谁说得不对。

  生:小麻雀认为自己说的.对,燕子说的不对。

  师:读书时要读出小麻雀非常自信很不服气的语气。老师先当小麻雀试一试。谁来当小麻雀读一读。再读……全班当小麻雀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开始)

  过渡:小麻雀说的多有道理呀!春雨听了麻雀的话,下得更欢了,沙沙沙

  师:听到这儿,小黄莺意见可大啦!它又怎么说的。出示课文(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

  提示读出小黄莺更自信更不服气的语气来。

  生:读……再读,比赛读

  师:三只小鸟都很自信,不服气,分角色读一读。

  生:读

  师:三只小鸟各说各的理由,用文中的一个词怎么说?

  生:争论

  师:是的,在生活中你和小伙伴争论过问题吗?

  生:

  师:谁来用争论说一句话。

  生:说(1----2人)

  师:你能用争论说一句话真棒;以后我们也要像三只小鸟那样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把课文读得这么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大家到春天的花园里逛一逛(出示课件)

  师讲述:春天,百花盛开。你们瞧,春雨还落在了紫藤花、紫竹梅、白玉兰、白茶花、白牡丹、蝴蝶兰、六倍利、红玫瑰、郁金香、迎春花上。

  紫藤花 紫竹梅 白玉兰

  迎春花 迎春花 六倍利

  郁金香 红玫瑰 郁金香

  想一想,你能不能用文中的句式说说

  师:大屏幕出示:春雨是 ,你们瞧,春雨落到 。

  生:说,再说……

  师:春雨真了不起,大家需要它变成什么颜色,它就变成什么颜色。春雨给大地披上了 衣服。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把春天各种颜色的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表象。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那么下面的说话练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春雨的本领可真大,可它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无色的。

  总结:亲爱的小朋友们,春雨本身是无色的、透明的,但它能给大地带来万紫千红,因此,它又是多姿多彩的。如果你喜欢这五彩缤纷的春雨,就赶快走出家门,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吧!

  作业超市:

  1、画一幅画,展现春雨的色彩。

  2、从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搜集描写春天的词语,读读记记。

  3、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看看古人眼中的春雨又是怎样的?如《草》、《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早春》、《清明时节》、《暖风》等。

  【动手实践,积累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板书设计:

  4、春雨的色彩

  小燕子 (板画绿色的春雨) 下

  小黄莺(板画红色的春雨) 洒

  小麻雀(板画黄色的春雨) 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诗,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2、今天,我们就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

  2、指名朗读。

  3、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

  2、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那里看出来?

  3、小结: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4、有感情朗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播放录音。

  4、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5、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现在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出示后两句

  3、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

  5、吕岩又为什么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什么?

  (五)想象美丽画卷:

  听古诗,请你把这首诗在你脑海中变成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六、课外拓展

  1. 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 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教学过程:

  一、自学指导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细细想,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二、检测学习效果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教师巡视,预计从两、三个画面中去深刻体会,主要是画面一、三、四)

  3、引导汇报

  形式: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

  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从书中找证据)

  (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画面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是孩子们的天。)

  画面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即使带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指导朗读: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不令我痛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唤“我的母亲”。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为什么?(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请你想象一下?

  (4)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提问: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的母爱)

  画面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提问: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同学们,母亲的情就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4. 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

  5.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个性化感悟母亲的纯粹朴实之情,忘我无私之情,博大深沉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6.母亲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她竟然这样的的关爱我,理解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写话训练

  7.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

  三、大班展练

  1、一个小班展练生字、读音。

  2、一个小班展练词语。

  3、一个小班展练重要和喜欢的句子。

  四、课题练习

  1、写一首小诗赞美母亲,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留心观察身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一份份独特的恩师情深、严父情深、朋友情深!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震耳欲聋

  疲惫不堪

  龟裂 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卖油翁》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故事生动,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由于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上好这篇课文,对培养学生戒骄戒躁,保持谦虚谨慎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对于我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文言文虽然不多,但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掌握较熟,老师基本能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翻译,老师只需强调重点字词即可,不用逐字逐句翻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2.掌握重要实词“善”、“矜”、“睨”、“颔”、“忿”“尝”等的含义。积累文言虚词“而”、“以”、“之”等。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翻译课文,把握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孰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加以苦练。

  2.培养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 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一、导入新课:

  1、道具:(因为找不到铜钱)一个小瓶子,口与铜钱,的方孔大小差不多、一个水瓢、一瓢水。

  2.一名学生上台,把瓢里的水倒进小瓶子。

  3.师:要求其他同学观察他倒的水有没有洒出来(有),谁能把他滴水不漏的倒入瓶子?

  4.引入课题《卖油翁》

  5.解题:卖油翁,卖油的老头,没有具体的名字。在过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类能工巧匠多的不计其数,但由于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为人所轻,不仅事迹被湮没,连名字也不可靠考。这篇课文所写的卖油翁就是其中一例。

  6.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要地位,他积极培养后进。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成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北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手中的笔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2.播放朗读录音,要求根据自己听到的读音及停顿,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划分朗读节奏。

  3.师巡视,检查学生注音及节奏划分情况。

  4.大屏幕展示拼音及节奏划分,要求学生订正。

  5.齐读课文,把握节奏。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3.成果展示。(学生主动翻译课文,每桌一人,要求指出自己翻译的句子涉及到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等。)

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重点)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学生齐背骆宾王的诗《鹅》,问学生:诗中描绘了鹅的什么特征?

  2.出示白鹅图片,请学生自由说说鹅还有哪些特征。(提示:从鹅的生活习性、对人的贡献、叫声、走路姿势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看作者是如何抓特征刻画这只白鹅的。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丰子恺(1898-1975),名仁,浙江崇德县(今属桐乡市)石门人,长期居住上海。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音乐教育家。他初学西画、音乐,继而以漫画著称于世。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2.字音字形

  北碚(bèi) 麒麟(qí lín) 猥鄙(wěi bǐ)

  呵斥(hē chì) 叫嚣(xiāo) 净角(jué)

  譬如(pì) 窥伺(kuī sì) 盛馔(zhuàn)

  岑寂(cén) 分娩(miǎn)

  3.词语解释

  窥伺:暗中观察,等待机会。

  从容不迫:是指非常镇静 、不慌不忙的样子。

  局促不安: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本文指鸭子的步态急速,很不自然。

  三眼一板:比喻有条理,合规矩。眼、板,民族音乐和 戏曲中的节拍 。

  丝毫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在课文里指鹅的吃法每天都一个样,一点儿也不马虎。

  不胜其烦:受不了其中的厌烦搅扰。胜,能够承受。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中的白鹅最根本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2)白鹅对我们一家有哪些贡献?

  明确:物质上:白鹅蛋成为我们一家人难得的“美食”,为我家创造了不少价值;精神上:白鹅为我们荒凉的居所增添了生气,为我寂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的?结合课文作分析。

  明确:作者从头颈、叫声、步态、吃饭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

  (1)头颈: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2)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 似厉声呵斥。

  (3)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器宇轩昂。

  (4)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2.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的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明确: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二)深层探究

  1.“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 的感情?

  明确:首先,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 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法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明确: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了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 情。

  四、板书设计

  白 鹅

  一、特点:高傲头颈:傲视群雄

  叫声:厉声呵斥

  步态:从容不迫

  吃法:三眼一板

  二、贡献物质上:生蛋食用、卖钱;

  精神上:增添生气、乐趣。

  三、感情:喜爱

  五、课外拓展

  针对“喜不喜欢白鹅”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成两个对立的小组,展开辩论。

  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描写白鹅的方法,体会白鹅的特征。

  2.品味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难点)

  3.学习本文用对比、比较的手法突出白鹅特征的技巧。(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在1943年辞了教职,在重庆沙坪坝庙湾这个地方自建了一个极其简陋的小屋,恢复了战前的闲居生活。他对外绝少往来,每日只是读书作画,饮酒闲谈而已。凄风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时,推窗一望,死气沉沉;唯有这伟大的雪白的鹅,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独步,好像一个武装的守卫,使得这小屋有了保障,这院子有了主宰,这环境有了生气。白鹅仿佛成了他的知己,给他那颗寂寥的心送去了安慰。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丰子恺的《白鹅》。

  二、自主预习

  1.第2段中,作者分别用鸭、狗的叫声与白鹅的叫声作比较,其目的各是什么?

  明确:鸭与白鹅的比较,突出白鹅的叫声“严 肃郑重”;与狗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

  2.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是怎样称呼鹅的?有何作用?

  明确:鹅老爷。“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作者这样写,风趣幽默,突出了对鹅的喜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

  (一)描写方法

  请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明确: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用“从容”“大模大样”写出鹅的.傲慢和自以为是的性格。

  2.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明确:鹅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大踏步”“大声叫开饭”,写出鹅仿佛觉得自己是个功臣,大声地炫耀自己的贡献,向主人 邀功请赏。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生动准确,风趣幽默,请你赏析下面语句。

  1.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赏析:这句话在前文介绍骆驼、麒麟等动物头部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推断出鹅的性格,语言准确。如果去掉“在比例上”四字,就不但不符合实际,更显得荒谬可笑了。

  2.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赏析:这里兼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鹅的叫声及反映的傲慢之气写得活灵活现,极富情趣。前一句,用“无论……都……”强调其傲慢到了“铁面无私”的地步;后一句用“大爷怒骂小使”作比,生动形象,引发联想,令人忍俊不禁。

  3.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

  赏 析:一个义愤填膺,猛烈进攻;一个自知理亏,仓皇逃窜。两相比照,狗的卑琐更衬出了鹅的傲慢。拟人的手法使得描写形神毕肖。使用短句,朴实自然、简洁流畅。

  (三)对比手法

  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分别将鹅与哪些动物作了比较?结合课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第1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

语文教案 篇10

  一、引入新课

  1、老师板书:“奇”。

  2、同学们请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什么字?(生齐答:奇)

  3、你能用“奇”组个词吗?

  4、学生组词(奇怪、奇异、奇迹、奇形怪状、奇特、奇花异草、千奇百怪……)(老师评点:真是个好词、又一个好词、再说、谁再来、真是妙语连珠……)

  5、老师在黑板上添写“迹”:刚才,有同学说到了“奇迹”这个词,(在“迹”的下面加个点),你知道“迹”是什么意思吗?

  出示字典里的解释:字典里有这么几个解释,自己读一下,你认为哪个最合适?

  迹:①留下的印子,痕迹。②事情。③前人留下的事物。

  6、学生回答。(老师评点:不改了,确定吗?好,判断准确,立场坚定。)

  7、现在你一定能说出“奇迹”是什么意思吧?

  8、学生回答: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意想不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

  9、读好“奇迹”这个词语。

  10、故事引出课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动物界的、让人不可思议的故事:在一座绿草如茵的高山上,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一群羚羊。有一天,一个狩猎队把罪恶的脚步踏上了这块乐土。他们发现了这群羚羊,拼命地追赶,把它们逼迫到一座悬崖边。

  你们看(老师板画悬崖的示意图)这悬崖多险哪,下面是万丈深渊,前面是宽阔的山涧,对岸也是一座陡峭的悬崖。眼看这群羚羊就要被全部活捉,成为猎人发财的牺牲品,可是这时,奇迹出现了……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大家一定想知道出现了什么奇迹?那就请同学们读读老师发下来的文章,读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出现了哪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2、学生小组交流

  3、交流:

  ①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羚羊群会分成两队,而且是老的一队,年轻的一队?(老师点:这真是奇呀!)

  ②为什么老羚羊朝年轻羚羊叫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就知道走到悬崖边,而且其他的羚羊却不跟着走出来呢?(你觉得这是两只怎样的羚羊?)

  ③为什么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老羚羊的身体会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呢?(这真是出乎意料!)

  ④为什么第一对羚羊试跳成功以后,羚羊群不是争先恐后地跳过悬崖,而是秩序井然地跳呢?(在生死存亡之际,竟有如此表现,太让人震惊了)

  ……

  三、精读课文,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一)学习第二节

  A、第一遍读,读出“奇”的感觉

  1、老师渲染:想不到动物界竟然有如此感人的故事,有如此惊心动魄的故事,真是不可思议。

  第一对羚羊试跳成功的情景真是太感人了,真是个奇迹。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节,读出你意想不到的样子,读出你不可思议的样子来。

  2、学生自读课文、小组里互相读。

  3、指名读(看着书读)

  如果读的好,老师点: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读的时候突出了“向下坠、奇迹、刚好、猛蹬”这些词语,读出了他的惊讶,感动。(老师圈点重点词语)

  如果读的不好,老师点:你读得很流利,不过,如果你能注意这些词语,出人意料的感觉就会读出来了,你再试试。

  再指名读:还有谁读

  4、小结:老羚羊与年轻羚羊配合得竟是如此默契。这真是太神奇了。

  B、第二遍读,体会老羚羊牺牲的悲壮。

  1、引: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身上猛蹬一下,这一蹬,年轻羚羊获救了,而老羚羊呢?(生答:“老羚羊就像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老师点出“笔直”一词。(老羚羊坠入山谷的速度更快了,那一定是粉身碎骨,多么悲壮的一幕。)

  2、齐读这句话:“老羚羊就像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3、老师渲染:同学们,难道老羚羊的生命就不宝贵吗?难道老羚羊就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吗?

  (学生答:不是的。)老师:是的,老羚羊是多么希望能够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可是现在,它为了年轻羚羊的生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老羚羊啊!就这样牺牲了!

  C、齐读课文第二节

  D、老师渲染、演示动画(第一对)

  老师渲染: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老羚羊想到是自己的子女,它对年轻羚羊的爱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东西,哪怕是献出自己的生命。

  演示动画:同学们,你们想看一看,这悲壮的一幕,想看一看这让人肃然起敬的一幕吗?

  (二)学习第三节

  1、引:这一幕太让人感动了,太不可思议了。可是,更不可思议的还在后头呢?

  2、音乐响起、动画演示、老师范读第三节

  3、从同学们的表情,我知道,大家被深深地感动了。是呀,太神奇了。谁来说说,哪个地方最让你不可思议?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

  4学生回答:

  ①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羚羊群竟然秩序井然地飞跃山涧,谁也不争先恐后?”

  ②“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5、老师答:

  ① “生死攸关的时候,羚羊竟然不争先恐后,如此有秩序,毫不慌乱,就像有人在指挥一样,它们的顾全大局让人肃然起敬。” (学生齐读这一节;老师点重点词范读(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学生再齐读。)

  ②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这里你有什么不懂吗?

  (不懂,老师实物演示,画弧线,理解弧线:年轻羚羊从这里起跳,它在空中飞跃的路线,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条无形的弧线,老羚羊随即跟着跳得低一些,在年轻羚羊即将下坠时,老羚羊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老羚羊的身体就是什么(桥墩)年轻羚羊蹬着这桥墩飞跃到对面山涧,又划出一道弧线。年轻羚羊就是蹬着这桥墩躲过了猎人的追捕。每一道弧线,就有老羚羊的生命消亡。同时,就有一个年轻羚羊的生命得以延续,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架起了年轻羚羊从死亡走向新生的桥梁,这一道道弧线不就是一座座生命桥吗?)

  6、指名读这一节

  7、老师渲染:一个个老羚羊牺牲了,一个个年轻羚羊活下来了,这生存是以一个个老羚羊的生命作代价的,它们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壮歌。这情景何等神圣,这情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阅读教案09-04

语文《公输》教案01-17

语文《检阅》教案12-13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天地》教案10-28

语文长征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