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15 10:04:3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通用(10篇)

语文教案 篇1

  7、拉萨的天空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

  2.通过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磁带;有关拉萨的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拉萨的`音像资料。

  2、拉萨是我国西部一座有名的目光城。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西部,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去仰望那与别处不同的天空。

  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认读生字新词,了解词意。

  (1)去掉拼音,读准生字。

  (2)给生字找朋友。

  (3)读准新词,并再回到文中,读懂新词。

  (4)小组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先练读课文,再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4、初步感知课文。

  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忍:上面是刃,写好丶的样子,摆好丶的位置。

  线:右半部的戋中的斜钓要有顶天立地之感,要写得舒展。

  晶:是品字形结构的字,借此可帮助学生复习入种字的结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2、将文中“四时的情趣”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

  3、体会想象的妙用,训练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 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引发思考。

  1、齐读课题,复习提问:说一说“四时”指什么?

  2、谁能概括一下在作者的眼中四时各有什么样的情趣呢?

  3、根据我们的回答,大家思考一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那么四时到底有什么样的情趣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细细品析一番。

  二、品读课文,深入领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趣”。

  2、你最喜欢哪一种“情趣”?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3、那么作者在四时中的情趣有哪些呢?

  4、下面我们逐段来体会一下四时给作者留下的情趣。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了“山”和“云”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颜色特点)体现了“春天”黎明时色彩美的动人。谁能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下呢?

  (2)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抓住暗夜里萤火虫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动感、发光)体现了“夏天”暗夜里的萤火虫翩翩起舞的迷人。谁能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下呢?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前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写了什么?(夕阳西下、乌鸦归巢)作者描绘的景色这么美,谁能读出此时作者的心情?指名读后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写了什么?(大雁远飞、风声虫鸣)这一自然段描绘了“秋天”夕照山时的点点归鸦,南飞的大雁以及风声虫鸣合唱的感人。

  (4)默读第四自然段,模仿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内自学第四自然段。教师适时检查。

  三、回读课文,整体赏析。

  1、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大声品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作者的眼中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时间不同、景致不同、感受不同)

  2、课文每一自然段的结构上采用了什么表达顺序进行描写的?

  3、结合课文四时的特点,说说课文中那些想象突出了情趣。

  四、总结延伸,继续升华。

  1、书上所描写的“四时”情趣”和你平时的感受一样吗?

  2、仿照课文说说并写一写你心中的“四时情趣”。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一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打比方的。

  2、照样子,修改病句。

  教学过程:

  一、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请同学读一读句子,其他同学思考:这两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

  (2)想一想:为什么云雾一会儿像“茫茫的大海”,一会儿又像“巨大的天幕”?

  引导进行比较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增添感性认识。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情境,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与我们以前学的打比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3、练习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练习

  4、反馈

  二、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例句:

  讲解修改符号所代表的意思。

  指名读改过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改?

  (2)出示第一个病句

  轻声读一读。

  找一找,这句话有什么毛病?

  思考:毛病找到了,该怎样修改呢?

  指导学生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让学生读一读修改后的句子,凭借语感检查是否正确。

  (3)归纳修改病句的一般步骤:一读(读读有毛病的句子);二找(找出句中的毛病);三思(思考如何改);四改(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五再读(读改过后的句子,检查所做的修改是否恰当)。

  3、练习

  (1)让学生用以上的方法步骤练习修改两个病句。

  (2)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反馈

  (1)评议

  (2)表扬修改全对的同学,让有错的同学进行订正。

  (3)朗读修改以后的.句子。

  三、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练习读

  (2)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教学过程:

  一、第七题

  1、谈话,揭示课题

  2、自由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引导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4、让学生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5、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每幅图中所遇到的事情的原因。

  6、以第一幅图为例,让学生说说,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准备怎么办,你准备怎样去同别人商量?

  7、根据发言,进行指导:

  (1)态度要诚恳(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8、分组练习商量,准备表演。

  9、请几组学生表演每幅图遇到的情况。

  10、小结,启发学生出题,根据情况练习商量的话题,也可以进行表演。

  11、总结谈话:我们平时遇到难事应该多商量,这样可以把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关于数星星的方法的文字。

  2 、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14 个生字,学会8 个生字。

  3 、启发学生质疑,并联系自己的体验学习课文。

  4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张衡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观察自然现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天文知识比较难懂,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2、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一、揭示课题。

  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有许许多多亮晶晶的星星,你们有谁数过星星吗?天上的星星数得清吗?在1900 年以前,有个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特别喜欢数星星,他从小热爱天文,长大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就是我国汉朝的张衡(板书课题)。“数”是多音字,(用卡片让学生读“数学”、“数字”、“无数”、“数数”)“数星星”的“数”读shǔ ,“数数”读shǔshù 。

  二、读通全文。

  1.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每字的读音。

  2. 学生轻声练读。依靠汉语拼音自己练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思考:

  (1)全文有几个自然段?(6 个)

  (2)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我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新课标 第一 网

  3. 讨论。边读边想,自己练说,同桌互说,全班讨论。

  三、学习生字。

  1. 引导自学。自学前4 个生字:数、院、颗、闪。在书上画出由这4 个生字组成的词语:数星星、院子、一颗、一闪。

  2. 检查。用卡片读生字和词语,指名个人读、齐读。分析、记忆字形,训练学生用学过的熟字、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字形。查字组词。

  3. 教写生字。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看第一幅图(上下两部分)。

  思考:

  (1 )图上画的谁和谁?

  (2 )他们正在干什么?

  (3 )是什么时间?

  (4 )从人物服装上看是什么时候的事?

  3. 轻声自读。

  思考:

  (1 )晚上满天的星星是什么样的?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来。比较课后作业第3 题(1)中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当学生都正确找到并画出描写星星多的句子后,通过课后作业题两个句子的比较,使学生深入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渗透“比喻句”的知识,让学生略知比喻句的作用。)

  (2 )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表示张衡动作的词有哪些?画出来。(要求学生自己找到并画出“坐、靠、仰、指、数”5 个动词。还要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这句话让学生深入体会张衡从小观察星星的浓厚兴趣和认真态度。抓住“一直”这个词,有它和去掉它,让学生反复读读,体会体会,加深理解。)

  4. 讨论。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想好之后将上面的问题一道题一道题讨论,可分别采用轻声自说、同桌互说、小组轮说的形式加强“说”的训练。

  5. 朗读训练。

  (1)轻声自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范读。

  (3)照老师的样子人人练读。

  (4)指名读。

  五、课堂练习。

  1. 用卡片指读4 个生字、4 个词语。

  2. 抄写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 听写:数星星、院子、一颗、一闪。

  2. 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

  3. 讨论。在这一自然段中,找出表现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词语和句子各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学生轻声自读。

  思考:

  (1 )“奶奶”为什么说张衡是“傻孩子”?(“奶奶”认为天上的星星是数不清的,张衡一颗一颗地数是白费劲。)

  (2 )“奶奶”的话里,哪些词语是讲星星是数不清的原因的?(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

  (3 )“奶奶”说的“又在数星星了”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说明张衡非常热爱天文,经常数星星,有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和习惯。)

  (4 )“奶奶”和张衡对数星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奶奶”认为星星数不清,张衡认为“能数得清”。)

  (5 )张衡为什么说能数得清?(“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说明张衡热爱天文,观察星星的决心大,不怕困难,不怕麻烦;“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说明张衡通过长时间的多次观察,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颗星和那颗星,中间总是隔那么远”,进一步说明“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说明张衡不只是在观察星星,而是在研究星星的运行规律。张衡小时候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2. 讨论。

  (先想后说,让全体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讨论。)

  3. 朗读训练。

  (1 )轻声自练。

  (2 )指名读。

  (3 )分角色练读。

  (4 )分角色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轻声练读。

  2. 学习生字。自学后8 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后,指导学生写“之、名、睡、楚”。强调“之”是3 画,强调“睡”的笔顺。

  3. 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

  (1 )“爷爷”同意谁的意见?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爷爷”同意张衡的意见,从“爷爷”的前三句话可以看出来)“爷爷”都说了些什么?(“爷爷”前后说了6 句话,包括三点:一是肯定了张衡观察得很仔细;二是说星星是分成一组一组的,每组都有名字;三是以北斗星做例子作进一步说明,使张衡又获得了新的天文知识。)

  4. 教师讲授北斗星知识。让学生看书上第二幅插图,看北斗星和北极星,还可用挂图或幻灯片讲解。

  提问:

  (1 )北斗星和北极星之间是什么关系?“总是”是什么意思?

  (2 )“爷爷”的后三句话和前三句话是什么关系?(后三句话是举例具体说明前三句话的)

  5. 复述练习。指导、训练学生口述“爷爷”讲的天文知识,用“爷爷告诉张衡……爷爷还告诉张衡……”的句式练说,人人练说,同桌互说。强调用自己的话说,严禁背诵课文的语句。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 轻声自读。

  思考:

  (1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张衡的想法,说明他对“爷爷”讲的天文知识很感兴趣。)

  (2 )张衡为什么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说明张衡从小就肯动脑筋,对“爷爷”讲的天文知识不肯轻信,非自己观察,自己验证不可。也说明张衡观察星星的刻苦精神和认真态度。)

  (3 )课文中哪个词语说明张衡相信了“爷爷”的话?(果然)

  2. 讨论。先想后说,人人练说。

  3. 完成课后作业第3 题(2 ),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认识北斗星,认识比喻句。

  4. 朗读指导。

  (1 )范读。

  (2 )人人练读。

  (3 )指名读。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张衡对学习知识的刻苦、认真态度。

  五、课堂练习。

  1. 抄写8 个生字。

  2. 抄写第五自然段。

  课 题 30. 爱迪生救妈妈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3.从爱迪生想出的办法中领会他的聪明,爱动脑、多动手、善于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感悟,体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教具准备 1.教师:小黑板,生词卡片。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爱迪生。

  3.课前学生在家用镜子做聚光实验。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板书:爱迪生)

  谁有办法记住“迪”这个生字。

  2.谁愿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课前搜集的关于爱迪生的资料。

  3.师总结: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发明了很多东西,如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000多项,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过渡语: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板书:救妈妈)

  4.齐读课题。思考: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妈妈有没有得救?)

  过渡语:让我们以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然后解决这些问题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听清老师要求:

  (1)字音要读准,不读破句子,不认识的字,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生自由读文,识记生字。

  3.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读书的情况:

  (1)字:小黑板出示带拼音小黑板。(齐读,指名读)

  (2)词:出示词语卡片

  检查 急性 斥责 委屈 亮堂

  明晃晃 阑尾炎 恍然大悟 一溜烟似的

  ○1同桌互读

  ○2开火车检查

  ○3教师点拨指导

  明晃晃 亮堂 一溜烟似的读音 了解 什么是阑尾炎,阑尾炎的危害)

  (3)句:○1小黑板出示:

  突然,爱迪生一溜烟似的奔出大门。不一会儿,他回来了,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 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2指名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师生共同正音。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谁的`故事?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过渡语:大家表现真棒,下面我们来解决大家 的第一个问题。

  (一)学习爱迪生为什么救妈妈。

  1.请同学们自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爱迪生为什么要救妈妈?

  2.生自读后回答:因为妈妈生病了,或者是因为妈妈得了阑尾炎。

  3.从这个自然段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知道的。

  生答:(1)妈妈病得很严重,我是从“直打滚中知道的”

  (2) 妈妈得的是阑尾炎,要马上动手术。我是从“原来妈妈得的是阑尾炎,需要马上动手术。”中知道的。

  (3) 妈妈不能等到去医院做手术。我是从“爸爸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太阳快落山时,医生终于来了,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等词句中知道的。

  (二)学习爱迪生是怎么救妈妈的

  过渡语:妈妈的病情是多么的严重呀!大家都盼着医生快点动手术呢,可是,在这个时候,医生遇到了什么难题呢?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请大家一起读一读2—4自然段。

  1.指名读2—4自然段,其余生边听边思考:

  (1)医生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2)是谁想出来的办法解决的难题,想出了什么办法?

  2.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相机板书(板书:镜子—聚光—亮堂)

  3.多么聪明的爱迪生呀,可是爱迪生这样做,一开始,爸爸理解吗?找出有关句子读读。

  (爸爸一看,又气又急,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

  过渡语:就是啊,妈妈生命危在旦夕,还胡闹,爸爸能不气,能不急吗?谁愿意当又气又急的爸爸来斥责爱迪生? 读出严厉的语气。

  (1)指名读。

  (2)评议。(评议标准:读得正确吗?有没有,添字漏字现象;读音是否响亮,语速和节奏怎样;有没有读出爸爸的严厉语气。)

  (3)根据评议结果,自己练习读一读这句话。

  4.师:面对这样又气又急的爸爸爱迪生怎么说的?

  爱迪生委屈地说:“我没胡闹,我想出办法了。不信您瞧!”

  过渡语:是呀,他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屋子亮堂了。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第四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5.朗读感悟:

  (1)小组内 分角色朗读,可以加上动作,表情。

  (2)指名展示。

  (3)评评,议议。

  (4)根据评议结果,自由练习朗读。

  过渡语:大家的表演的真投入,把爸爸的愤怒,爱迪生的委屈,还有最后大家的惊喜都表现了出来。

  6.学到这里,你想对爱迪生说些什么呢?

  生:爱迪生你真聪明。 爱迪生你太棒了。

  (三)学习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吗

  过渡语:不光你们在夸奖爱迪生聪明,医生也在夸奖爱迪生聪明呢!你能从文中找到吗?

  1.自读后,回答。

  2.你从这个段落中,除了知道爱迪生很聪明之外,还知道了什么?

  生: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

  3.是啊,爱迪生的妈妈得救了,请同学们想一想,爱迪生之所以能够想出办法救妈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爱迪生很聪明。

  4.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聪明吗?请大家读一读第1自然段。

  5.生答后师总结:

  他不但爱动脑筋,还爱动手做做看,老师希望每个同学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动脑,勤动手,争做小小爱迪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提示:可以用下面的句式:

  爱迪生七岁的时候,妈妈 ___________ ,爱迪生 ___________ 救了妈妈的命。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小黑板出示:下面的一段话

  有一天早晨,我正在睡懒觉,爸爸斥责道:“你赶快起床去叫医生,让医生看看你哥哥是怎么了。”我一溜烟冲出家门找来了医生,经过医生的检查,我哥哥得了急性阑尾炎,爸爸、妈妈急忙送哥哥去医院治疗。过了一星期哥哥的病好了。我们又能在一起玩了。

  (1)学生自己试读。

  (2)教师指名读。

  (3)同桌互读。

  二、学习我会写中生字

  指导书写:“油、团、炎”三个字和“检查、斥责、夸奖”三个词语。

  ①出示“我会写”图标,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说发现了什么。(如:“油”“检”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团”字里面的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炎”字下面的“火”要比上面的“火”大一些。“责”字中间一横要写长些……)

  ②重点指导、范写

  斥:联系“斤”的书写,第三笔在横中线,第四笔在竖中线,最后不要忘写点。

  责:上下结构,上面要写得扁写,中间横短,第三横最长,下面的“贝”略长,横折的横在横中线上。

  夸:大字头撇捺不超过横中线,要盖住“亏”

  奖:大字要托住上半部分,最后笔是捺

  炎:上小下大,第四笔是点,第八笔是捺

  三、布置作业

  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课 题 31、恐龙的灭绝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

  3.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难点 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界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聊聊恐龙。

  1、课件出示恐龙图。

  师:小朋友,认识这些动物吗?你都知道有关恐龙的哪些知识呀?

  2、学生交流有关恐龙的知识。识记“恐”。同时,结合恐龙图理解“庞大”。

  2、揭题“恐龙的灭绝”,读读课题。

  二、读好课文,提取信息。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朗读中的难点(字音或长句),师生共同练读。

  2、同桌互读,读通句子。

  3、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读了课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随意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次认识。

  4、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随机的引导。

  师:刚才有些小朋友了解到了恐龙灭绝的几种说法,有些小朋友知道了恐龙生活的历史年代,都很好。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恐龙生活的历史年代。

  5、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出示第一句,读句子。说说你了解到哪些知识?

  知识点:“人类的历史三四百万年”“恐龙的历史大约两亿年”。

  对3000000、200000000等数据比较陌生,教师板书成阿拉伯数字,让学生与年龄10岁、100岁比较,体会到恐龙历史的长远。

  (2)朗读指导,练习。

  体会到恐龙历史的长远,学生就能读好“两亿年”、“短多了”等词、句。

  (3)教师引读,读好问句。“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了呢?”

  三、以读代答,理解词句。

  1、再次自由读课文,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比第一次读要有所进步。

  2、朗读反馈,以读代答:

  (1)教师引读: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请一名学生:一种说法是……(朗读指导:借冬眠来躲避寒冷耐不住严寒)

  师继续引读:另一种说法是什么?请一组学生读:另一种说法是……(朗读指导:长句:那些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地死去了。)

  师引读:还有其他的说法吗?请全体学生读:还有其他的种种说法……

  四、读中促悟,悟中积累词句。

  师:恐龙灭绝的说法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一下第一种和第二种说法。

  一种说法:

  1、自由读,有几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教师起好引导作用。

  第一句抓住“突然”一词。说明恐龙还来不及反应。

  第二句了解“恐龙没有冬眠的习惯”

  第三句了解“恐龙没有皮毛来保暖”

  师:因为以上的几点原因,恐龙耐不住严寒,慢慢地消失了。理解“耐不住、严寒”。

  2、连起来说说“恐龙为什么耐不住严寒?”

  3、出示本段出现的词语,借助词语介绍恐龙灭绝的说法。(词语:突然寒冷冬眠躲避保暖耐不住严寒消失)

  另一种说法:

  1、读读“另一种说法”,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节有几句话,再读读,说说这些句子前后有联系吗?

  学生自由读后,谈自己的感受。

  3、师生一起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这种说法中恐龙灭绝的过程。

  4、小研究。

  为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搞清楚,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

  课件出示:

  ()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宇宙行星撞上地球

  ()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死去

  ()地球一片黑暗

  ()食肉恐龙渐渐灭绝

  读一读,请四人小组合作研究,该如何排序?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五、巩固字词,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学写的4个生字:“亡、肉、耐、类”。

  2、学生用编字谜等形式识记。(如“类”:“一种大米”或“一堆大米”。)

  3、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范写指导。(如:“类”书写时要注意:米的最后一笔。教师范写,学生书写,点评。)

  4、学生练写,展示佳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借助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灭绝的一、二两种说法。

  二、其他说法

  1、自由读读第4小节,说说介绍了几种说法。

  2、根据学生回答,再次认识“分号”。

  3、分别请3位学生读读三种说法。

  4、说说你又知道了哪些恐龙灭绝的说法。

  (1)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

  (2)突然流行传染病

  (3)全球气温下降,恐龙蛋只能孵出雄性小恐龙。

  (4)用上“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还有其他种种说法”有条理地介绍课文中有关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

  三、拓展知识。

  1、除了课文介绍的几种说法外,还有其他的说法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借助“省略号”知道还有很多说法。

  2、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了解到的知识。

  3、教师提供四种其他说法(详见资料袋),请学生用上“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还有其他种种说法”有条理地介绍这几种说法。

  4、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采访:XX博士,听说您对恐龙很有研究,请您谈谈,目前,人类对恐龙灭绝之谜都有哪些说法?您认为这些说法有道理吗?您打算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吗?

  5、介绍相关网站、资料。

  将学生带入更为广阔的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里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以及恐龙灭绝的知识;条件不允许的班级,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这方面的科普书籍,激发继续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四、识字、书写其他几个生字。

  五、资料袋

  一、恐龙灭绝的其他说法:

  1、恐龙放出的屁造成恐龙的灭绝。恐龙种类众多、体形庞大,每天不断放屁,污染空气,最后使自己灭绝。

  2、恐龙食用的植物有毒。庞大的恐龙吃入大量植物中的毒素,终于被毒死了。

  3、有一段时间,可能下过酸雨,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亡。

  4、海底火山爆发,使地球气温发生变化,造成恐龙的灭绝。

  二、恐龙能复活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研究活动越来越深入,有些人就幻想让恐龙复活。这可能吗?科学家告诉我们,这并非绝无可能,但希望只能寄托于珍贵的琥珀。我们知道,有些生物,它们在生活过程中落入了松树一类植物所分泌的树脂中,这些树脂包裹着它们经历了几百万几千万年的变化后,形成了琥珀。由于生物被密封后产生了脱水,而树脂具有很强的抗生素作用,因此,琥珀中的化石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保存生物的一部分结构组成。这就是恐龙复活的希望所在。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只中生代的蚊子,它刚刚吸完恐龙身上的血液,就恰巧被树上滴下的树脂包住了。过了几千万年,我们又碰巧发现了这样一枚琥珀,那么,机会来了。如果我们能够从那只倒霉的蚊子身上获取恐龙血液的一点点DNA的片段,就可以得到恐龙的遗传密码,然后一步步获得整个恐龙的全部遗传基因,从而为克隆出一个恐龙打下基础。这是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美丽的蓝图。

  课 题 32、阿德的梦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大意。

  3.有科学幻想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产生科学幻想的意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引梦,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梦境)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个小朋友,他叫阿德,和他打声招呼吧。这个小朋友也做了一个梦,不过他的梦与你们的梦可大不一样!出示课题:阿德的梦(齐读课题)

  2、读了课文的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过渡:是啊,阿德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他做的梦和我们小朋友的梦有什么不一样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阿德的梦境,和阿德一起分享梦中的幸福与快乐吧!

  二、读梦,自主识字

  1.按要求默读课文,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借助拼音读准。读前提出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2、反馈:(1)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系”,多音字,系(xì)关系;系(jì)系鞋带;注意区别“型”和“形”。型,模型、新型;形,形式、形状。(2)读词语:自由读,开火车当小老师读;

  3.巩固词语,用词语说句子。

  (1)带入课文默读,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2)用上一个或两个词语说话;例:我有一架新型的玩具飞机。

  4.儿歌巩固识字。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

  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

  预订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鸣声,阿德落地未成行。

  原来未系安全带,大叫一声梦惊醒。

  三、解梦,培养科幻意识

  1、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A、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是一场“梦”?B、阿德梦见了什么?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词句。

  2、再读课文(此次默读速度要适当加快)。结合文中的七幅插图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分小组讨论:阿德梦中的哪些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写在卡片上。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一读,读完后看看边上的插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在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同桌两人交流)

  5、交流反馈: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指名说并读相应段落——说说感兴趣的理由是什么?——其他人补充——指导朗读——各种形式朗读

  四、说梦、画梦,课外延伸

  1、阿德梦中的这些新科技产品,现实中有了吗?

  2、欣赏图片,说感想。

  3、师:孩子们,为了我们心中的梦,为了实现我们心中的梦,让我们现在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五、个性作业 自主选择

  1.喜欢做梦的你,闭上眼睛美美地做个“白日梦”。

  2.喜欢画画的你,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梦”。

  3.喜欢阅读的你,课外阅读科学幻想故事。

  4.喜欢出板报的你,与好朋友一起尝试创办“我心中的未来世界”专栏。

  板书设计

  32、阿德的梦

  载人飞船 火星旅游

  定居月球 可视电话

  月球购物 太阳能汽车

  掌上电脑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积累一些数量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通过体验和操作,了解邮票齿孔的好处。

  3、 了解阿切尔发明邮票齿孔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品质。

  二、教学准备:

  1、 几张连在一起的邮票;

  2、 每个小组一个信封,一张没有齿孔的邮票,胶水;

  3、 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出示几张邮票)同学们,这是什么?(随机板书“邮票”)

  邮票有什么用处?

  2、早在100多年前的1840年,英国就发明了邮票。(出示图片)和现在的邮票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随机板书“齿孔”)

  3、关于这个小小的齿孔,还有一个故事呢!(随机板书“故事”)

  (二)学习巩固生字

  1、要想知道这个故事,你要先学会这些生字(课件出示)。请小朋友读读课文,遇到这些生字就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等会告诉大家,你学会了哪几个字。)

  (指名读读生字,其他学生跟着读;抽“撕、究、裁”说说是怎么记住的。)

  2、猜猜字谜。

  3、单个的生字会读了,这些词语能难倒二(5)班的小朋友吗?(课件出示)请个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4、(生字、词语都会了,你会写吗?)学写生字“式”。你觉得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或者安排这个练习{积累数量词,课后的“读读填填”}

  (三)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和词语回到了课文中,你还能认出他们,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指名4人读课文。

  3、现在你知道邮票的齿孔是谁发明的'吗?你可以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且大声读一读吗?

  4、书上有这么一句话“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那个人是谁啊?他有什么举动啊?你能告诉你的同桌吗?(再一起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延伸

  1、现在老师就要请各小组合作,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在每一组的信封里,有一大张没有齿孔的邮票,你可以撕一张下来,贴在信封上吗?

  2、你刚才是用课文中哪一段介绍的知识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的?

  3、那全世界各地的人都要使用邮票,难道也这样一张一张用针刺出来吗?阿切尔也想到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在课文中找找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4、阿切尔的发明到现在还在被应用,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邮票,请沿着齿孔,把邮票撕下来,贴在信封上。和刚才用针刺比一比,你有什么感受?

  5、正是由于阿切尔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而且不断实验,才发明了邮票打孔机。你现在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小学数学教案《我长高了》。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我长高了

语文教案 篇7

  目标:

  1.在游戏的情景中,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

  2.通过活动懂得不乱扔垃圾。

  准备:木偶(小兔,小猴)糖若干

  过程:

  (一)导入部分:

  1. 宝宝:你想到那里去玩?妈妈带你去(幼儿自由讲)

  2. 律动:跟着妈妈走走(边开边自由讲讲看到了什么?可讲教室环境)

  公园到了,我们到草地上坐会。

  (二)基本部分

  1. 小朋友猜猜,今天会有什么小动物到公园里玩?幼儿自由讲各种动物

  2. 木偶表演

  a.小猴“今天,天气真好,到公园去玩,这个香蕉真好吃”(吃香蕉,随手一扔,下场)

  b.小兔“公园真好玩,唉呦!谁扔的香蕉皮呀?摔交

  提问:a 小兔怎么了?

  B 怎么会摔交的?

  (快帮小兔揉揉)幼儿自由对小兔讲讲安慰的`话

  C 是谁扔的香蕉皮?

  D 那,香蕉皮应该扔那?

  快把小猴叫出来对他说(小猴,不要乱扔垃圾,要扔到垃圾箱里)幼儿学说,幼儿教案《语文教案-不乱扔垃圾》。

  木偶表演

  现在小猴怎样了?(不乱扔垃圾了)

  3. 分糖 幼儿每人一颗 观察是否有幼儿将糖纸扔到地上

  (三)结束部分

  不早了,我们开汽车回家了

  音游《汽车开来了》。

  语文教案-不乱扔垃圾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弄清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有耐心,坚持不懈,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寓意。

  教具准备:

  1.词语卡片

  2.小动物图片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只特别爱吃水果的猴子。能把它的名字读准吗?(出示卡片:猴子)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得到源源不断的水果。于是他决定——种果树。

  2. 师:“种”是本课的一个生字。我们在识字3里就知道,“禾木旁”的字与什么有关?(庄稼 、植物),读好这个字。种还是个多音字呢,我们课题中读哪个音? 再读题。 (教学伊始,我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指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揭示课题。相机教学“种”字,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认识生字、记住生字、会用生字。)

  二、自读课文,音准句顺

  1.学生自由读文。师:小猴子到底种了哪些果树呢?结果怎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再读课文,学生边读边圈划。

  3.学生汇报,教师相应板书。过渡:小猴子忙忙碌碌,却最终一事无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猴子种梨树的情景吧!

  (教师就题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并明确读书要求。通过第一遍自读,把字音读准;第二遍带着问题圈画、读文,理清文章脉络。)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1. 自由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指名读。并相机出示种果树图。师:看,猴子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出示:浇水) 解析:“浇”是个生字,你怎么记住它?换个偏旁你还能想到哪些字呢?认识、区分形近字,用形近字填儿歌。

  (在教学“浇”时,通过析形和做动作,以及换偏旁,帮助学生牢记生字,并通过填儿歌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形近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词,再齐读。师:除了浇水他还要做什么?(出示:施肥)

  指导学生写好“施肥”。学生练写,师生评价。

  3.师:小猴子,你想吃梨子吗?谁再来读好这段话。(指读) 评价:老师听出你“天天”浇水施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4.师:还有哪只小猴子想快点儿吃到梨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着急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做这只心急的小猴子吧。(练读、指读、评读、齐读)过渡:按理说,在猴子的细心栽培下,梨树会长的枝繁叶茂,然后结出满树的果子,没想到乌鸦的一番话却改变了他的想法。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朗读的方法上给予指导,朗读过后的评价也应注重艺术性,这不仅对学生的朗读活动进行评价、指导,而且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默读2、3小节,用“——”画出乌鸦和猴子的话。边读边画。

  5.师:一只乌鸦飞来了,他是怎么说的呢?( PPT:乌鸦说的话。)

  (1)指名读,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词语:耐心。(词卡:耐心)

  (2)师:小乌鸦懂得真多,它还说到了一个词——农谚(词卡:农谚) 知道什么是农谚吗?文中的哪个词就是农谚?

  6. 师: 农民伯伯总结出梨树要几年结果?杏树要几年结果?这就是—— 梨五杏四(读 贴)(词卡:梨五杏四) 谁再来读好乌鸦的话。乌鸦就是对猴子的耐心产生了怀疑,并替他担心。你能读出乌鸦说话的这种语气吗?多可惜啊,梨树都已经成活了,可是猴子听了乌鸦的话就改变了主意,他是怎么做的?

  (1) 拔树要用手,所以是提手旁。你能用动作表示一下对“拔”的理解吗?

  (2) 猴子拔掉了梨树,改种了杏树。改也是个生字,读好它。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则是二下的阅读教学目标。)

  梨树就这样被猴子拔掉了,那杏树、桃树、樱桃树能幸免吗?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理念】

  《爷爷和小树》一课是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事情,结构清晰,着重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的含义。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感悟、吸纳的学习过程,了解爷爷是怎样为小树御寒,小树又怎样为爷爷遮阳。让学生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并感悟人与树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学生朗读表演《轻轻地》。

  让学生们回忆小兔、小狗是怎样爱护小草的再让学生朗读表演《轻轻地》。

  2、出示课题。

  大家那么爱护小草,又是怎么对待树木的呢?我们来学习第5课。(板书:爷爷和小树)请学生把课题读两遍。

  3、启发学生质疑。师问:看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从以前学的儿歌导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

  ⑴指名读生字,再开“火车”读。(电脑显示生字)

  ⑵去掉拼音读字:爷、棵、到、给、冷、穿、暖、开、伞、热。

  ⑶想办法怎么记住它们。

  3、检查朗读。

  ⑴认识自然段。

  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

  ⑶男女生分段赛读。

  ⑷小组汇报朗读,评出“朗读小能手”。

  4、齐读课文。

  (给予充足的时间,运用自读、互读、赛读、议读、评选等手段,既做到“开篇须读”,又体现“自主、合作”的思想理念。)

  三、读懂课文,入境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让学生看看课文插图,再读读课文,交流“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一棵小树”。)

  ⑵指导朗读。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掉光叶子的'小树”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话。

  ⑵课件出示“爷爷为小树穿衣服”图,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找出写爷爷保护小树的句子,理解“暖和的衣裳”指什么,为什么称为“暖和的衣裳”?

  ⑶启发想象:如果小树会说话,会对爷爷说什么。

  ⑷指导朗读,读时要强调突出“暖和的”与“不冷了”两词。师范读,生模仿。

  (这一环节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从中也感受到老爷爷美好的心灵,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课件出示“枝叶繁茂的小树”图,让学生看图说话。(提示:这是什么季节?小树有什么变化?)

  ⑵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绿色的小伞”。思考:小树怎样帮助爷爷呢?

  ⑶四人小组自读第三自然段,再派代表说说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⑷指导学生看图理解“绿色的小伞”。

  ⑸指名分段朗读,分男、女生读。

  ⑹朗读全文,体会心情。

  (让学生以自读为主,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强调自读自悟,感悟人与树互相关心的温馨之情。)

  四、回归整体,小结全文

  想一想为什么冬天小树不冷,夏天爷爷不热呢?

  1、学生通读课文。

  2、回答上述问题。

  3、不明白的地方小组交流。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有所回顾,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不、开、四、五”四个字。

  2、重点指导“不、开、四、五”四个字书写。

  3、老师板书:指导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识笔画“乚”,写时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巩固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

  4、学生描红,仿影,临写。师巡视指导。

  5、口头组词。

  六、拓展活动

  课本剧:指导学生加上爷爷和小树的动作、对话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七、作业

  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了解人们为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树木又为人们做了哪些事。

语文教案 篇10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 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

  不能,因为这句话表明由于太喜爱这只猫了,找不到它,心中难免会有不祥之兆,也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作了铺垫。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

  三妹埋怨邻居家的丫头,“我”诅骂捉走猫的人,实际是批评了两类人:一类是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这两类人都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而有时这种伤害是长久的。

  8.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9.“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 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两次提到“凝望”,写出了猫对两只鸟的关注,为下文“我们”冤枉小猫埋下伏笔。

  10.“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并且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11.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4.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 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进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8-03

语文阅读教案09-04

语文《公输》教案01-17

语文《检阅》教案12-13

《语文园地》教案01-07

语文鸬鹚教案09-18

语文背影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