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1-05-08 20:46:35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读成诵《夜书所见》。

  2、通过读寓言故事悟出一定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引导学生把学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2、阅读寓言《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熟读古诗。

  ⑵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全班交流。

  3、熟读成诵。

  二、阅读《邯郸学步》

  1、自由读,理解内容。

  2、小组讨论:

  ⑴那个青年人为什么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⑵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

  4、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行口语交际,介绍健康小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听,说话的训练,请同学们注意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听、写、读的能力。

  二、口语交际训练

  1、这次是练习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做法的训练,老师把平时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识讲给大家,让同学仿照老师的方法,进行训练。

  2、同桌互相讲。

  告诉学生,你们所讲的健康小常识,要准确,清楚叙述内容。然后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别的同学讲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哪些地方讲的好,就向他学习,哪些地方讲的不好,就帮他改过来。

  3、推送代表在班上讲,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酌情指导。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写作练习,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1、读题明确要求。

  (重点明确:内容广泛,要写出自己最喜欢写的。)

  2、写文章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同桌互说。

  4、全班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范文点评

  游九寨沟

  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的九寨沟,是一个中外驰名的自然风景区,也是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产地之一。九寨沟秀峰挺立,山谷幽静,湖泊棋布,河道纵横,道道瀑布点缀其间,是个景物奇异、风光秀丽的佳境,有“人间仙境”、“九寨风光胜桂林”的美称。(开头简洁,概括介绍九寨沟的秀美。)

  7月28日这天,我游览了这个“人间仙境”。

  我们顺着林荫小道向上走去,不一会儿,便看到诺日朗瀑布,恰似银河奔泻,抛珠撒玉,声震幽谷,映出道道彩虹。那些数不清的小瀑布,水势平缓,汩汩有声。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百花点缀水面,夏天浓荫遮盖水面,秋天枫叶野果为水添色,冬天玉树琼枝倒挂水边。(描写瀑布生动自然。)

  九寨沟的湖泊是美丽的。它像一面面镜子镶嵌在深山峡谷中,湖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水的颜色由浅处的天蓝色,变为较深处的墨绿色。蔚蓝色的天空,银白的雪山,翠绿的树木、倒映在湖水中,美丽极了。水面上鸳鸯、野鸭和翠鸟成双结伴;水中,游鱼清晰可见,历历可数。湖水随风荡漾,远看就像水波仙子在翩翩起舞。

  长海,是九寨沟中最大的一个湖泊。水天相接,浩渺无垠。我们乘船向上游而去,但见两岸峭壁千仞,大声一喊,山鸣谷应,余音袅袅。(具体写湖泊。)

  最高兴的是,我见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金丝猴全身金黄色,背毛很长,宛如肩披一件金黄色的蓑衣,鼻子向前翘着。它的爪子很尖,有一根长长的尾巴。从远处看,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在守护着九寨沟。(写金丝猴,文笔俏皮,活泼。)

  啊,九寨沟,你是镶嵌在祖国河山上的一颗明珠。

  评析

  这篇小游记,作者抓住了所观景物的特点,展示了九寨沟的迷人景色。开章简洁,概括介绍了九寨沟的秀美。全篇着重写九寨沟美丽的湖泊,运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具体描绘“人间仙境”。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修改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一、预习目标

  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内容

  1、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作者柳宗元的相关情况

  3、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余自为僇人()恒惴栗()则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

  若蛭若穴()攒蹙累积()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探究点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四)当堂检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正确读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船长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不迫、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船长伟大的品质。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正确读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从题目,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我想知道“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遇难?结果怎样?)

  2、了解作者雨果。(出示圆明园里的雨果雕像的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尤其注意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比较难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山脉(mài)剖(pōu)开机械(xiè)师调遣(qiǎn)穿梭(suō)

  读两艘船的名字:诺曼底号玛丽号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腹、窿、卑、宰、遣、梭”,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腹”是左右结构,右边中间是“日”,最下面的“”不要写成反文。“窿”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穴”,下面右边“生”上面的小横不要漏写。“卑”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丿”,最后一笔是悬针竖。“宰”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辛”,下面的横短,最后一笔是悬针竖。“遣”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丨”。“梭”是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地、人、事。同桌间互相交流。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在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救出了众人,但自己却以身殉职。)

  2、初步感知故事线索:夜航—遇难—组织逃生—最后二十分钟—牺牲

  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6):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3、认识灾难: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灾难情况的段落读一读。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指导朗读。

  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描述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1)谈一谈自己看到的画面。(2)这一幕幕场景,带给你什么感受?(3)请你把这感受融入课文中,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4)读“一刹那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给“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画线,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深入体会: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到害怕?“惊恐万状”的人们有什么表现?

  4、人群面对灾难:“诺曼底号”正在慢慢下沉,所有的人都会葬身鱼腹,人们是怎么面对这场灭顶之灾的呢?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生:“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

  生:“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播放《泰坦尼克号》视频,感受海难来临时人们的惊慌失措。

  指导朗读。

  5、课文内容真实感人,情节扣人心弦,读起来就像看电影似的,读完后好多场景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那么,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的,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板书:遇险),哈尔威船长指挥大家逃生救援(板书:救援),最后时刻的沉船(板书:沉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

  惊恐万状汹涌湍急一窝蜂你推我搡简短有力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须臾阴惨惨凝视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一起猝不及防的海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沉着感人的英雄形象。准确生动的语言、个性鲜明的人物、悲壮感人的场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也给了大家巨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深入地探究学习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外貌、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诺曼底号”遇难带来的震撼。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在灾难来临、人群慌乱时,是谁救出了所有人。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场景一:下达命令。

  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船长下达了哪些命令。用“”画出来。说说你从这些命令中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写你的感悟。

  阅读时,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场景二:对话指挥。

  指导朗读“简短有力”的对话。(第16~30自然段)

  从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中,你都了解到哪些情况?(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船失去了动力。船还有二十分钟就会沉没。逃生过程中,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就会被打死。)

  体会写法,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助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些对话对你推我搡的人们有用吗?哪句话可以说明?(有用。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现在你感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威严、机智、果断。)

  分角色朗读第16~30自然段。

  听到这段对话,那些想自己先获救的男人,会怎样想?那么妇女们会怎样想?(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从哪句话能感受到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是啊!哈尔威船长,这个伟大的灵魂,巍然屹立在指挥台上,给在危急时刻的人们巨大的安全感。船长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除了他自己……

  3、场景三:救克莱芒。

  指名读课文第35~37自然段。

  船长还做了什么?(指挥救出见习水手克莱芒。大难临头,船长没有忘记船上的任何一个人,他想得那么细致周到,神情那么镇定自若,始终坚守在船长岗位上。)

  4、在这次组织逃生过程中,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仔细阅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做批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英雄品质。(关心每一个人、尽职尽责、舍己救人、无私忘我、临危不乱、镇定自若、高度的责任感……)

  5、再次默读全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船长和他的“诺曼底号”长眠于大海,连雾也是阴惨惨的。这阴惨惨仅仅是形容雾吗?(还有人的心情)找出文中描写雾的词句。

  第1自然段: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第3自然段:雾越来越浓了……

  第6自然段: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第7自然段: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第43自然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

  从文中看出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多次写雾,还渲染了灾难的气氛,烘托了人们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里,跟灾难接触,和船长对话。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自己却悲壮地与船同沉,这样的举动彰显出他高尚的品质。(板书:品质)

  补充资料,升华对船长的认识:

  (1)一百多年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读——

  (2)一百多年来,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忍不住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再读——

  2、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哈尔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挽回了几十人的生命,而自己却沉入大海,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3、用克莱芒的日记结尾:

  亲爱的哈尔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长大了,已经成为一名船长了,走的就是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鸣笛三声。这笛声是问候,是感激,是力量。如今同行们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心中永远屹立着一尊黑色的雕像。

  四、布置作业(选择一项完成)

  1、拓展练笔: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请写下来吧。

  2、读后感:可以写写读了本文的感想或感受。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促、式”理解部分词语。

  2.能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背诵第1、2自然段。

  3.理解蚕乡小镇恬静的情景。

  教学重点:

  能用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方法阅读课文。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背诵第1、2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蚕乡小镇恬静的情景。

  课前准备:

  有关蚕乡小镇的图片及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小镇逛逛

  (板书小镇)

  请看看这些古朴、典雅的水乡小镇照片。看着看着你们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是啊,小镇是美丽的,小镇是优雅的,小镇的早晨更是令人向往的(板书的早晨)

  齐读课题

  课文的题目往往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呢?想知道答案吗?老师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去找?很有信心,你们打算怎样去找?读课文,好方法,你们觉得怎样读好,给自己提提要求。生:……

  二.初读课文

  老师尊重你们的要求,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自己去读读课文。

  读着读着,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

  (板书恬静热闹紧张)

  引读

  小镇的早晨是——

  又是——

  更是——。

  是啊,小镇的早晨展现给我们的是不同的特点,小镇的早晨是怎么醒来的?(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呼醒)怎么知道?

  三.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生:城市的早晨,是汽车短促(cù)的喇叭声惊醒的。

  男同学当司机发出喇叭声,又短又快的喇叭声课文用哪个词形容(短促),女同学听到这种声音感觉怎么样?刺耳(惊醒)

  生:蚕乡小镇,四周河道纵(zòng)横,它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lǔ)声唤醒的。(模仿摇橹声)

  吱----------嘎---------------当悠闲的摇橹声响起时人们还沉睡在梦中,下面请水乡的男孩睡在梦中,让我们水乡的女孩唤醒你们。待会儿说说被唤醒的感觉。

  课文写小镇的早晨,这儿为什么还写城市的早晨

  你们说得真有道理,我们试试用声音来表达吧!

  那悠闲的摇橹(lǔ)声唤醒的早晨悄悄向我们展开了迷人的画面。

  (播放课件师讲述)

  看着看着你们有什么要说吗?

  生:……

  师是啊,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恬静得让人心醉,静得舒舒服服、甜甜美美:(板书把恬的竖心旁改红)那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早已在作家的笔下生花了,自己不去亲身体验一番真是太可惜了。

  四.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划划,你们从哪些句子,甚至哪些词体会到小镇早晨的恬静。找到了把他读得舒舒服服、甜甜美美。多读几遍,好好体会。

  反馈:①淡淡的霞光下,宽宽的河面闪烁着片片银鳞,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

  请你读一读,其他同学听仔细,指名说说他读得怎样?

  生评:好在哪不好在哪你能读给他听听吗

  你的真诚感动了我,也一定感动了他,我相信此时此刻在坐的同学都有所感动,读一读

  ②两座拱型石桥遥遥相对,坐落在小镇两头,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

  老师觉得你们自己一定能学好,就向刚才一样把表示恬静的词找出来,然后读读(请推荐一位来读读)

  生读

  为什么推荐他你也向他那样读读。你的成功是吸取了同学的优点

  听了你的读我也真希望自己亲眼去看看。有没有同感

  齐读

  还有吗?(没有)有个句子你们不仔细读就发现不了他的恬静,出示句子

  ③沿街的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一些油光发亮的乌蓬船翘起尖尖的船头,显得格外醒目。

  仔细读读

  你们发现了什么

  你们能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吗?

  各式各样的小船,其中那种船最吸引你们?为什么

  这么可爱的船谁愿意来试试。(指导朗读)

  那么多船怎么感到静啊

  河水是静静的,小船是静静的,石桥是静静的,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句子你们想读吗?齐读

  老师给你们配音乐

  五.指导背诵

  小镇的早晨美吗?想把美记在心里吗?请同学们自己把文中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记一记(3分钟时间)

  把美的句子背给大家听听。配图

  还有同学也觉得这句美吗?

  谁觉得这些句子都美的。试试

  齐背

  六.拓展练习写一写

  小镇的早晨的恬静,就只这些吗?还有哪些地方也是恬静的,能再举一些例子吗?

  田野里

  小路上

  公园里

  先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反馈

  七.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读并背诵小镇早晨的恬静,尝试写了小镇早晨的恬静,还积累了不少描写“恬静”的词句。在我说再见之前,我有几句发自内心的话要说,想听吗?我们的语文大师吕淑湘说过:语文能力的形成,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咱们学习语文不能束缚在课内,应拓宽视野。比如小镇的早晨的恬静不局限在小河,石桥……还体现在公园里,小路上……那么,恬静不能只局限在小镇的早晨,许多自然风光给我们恬静的感觉。人与动物融洽相处于大自然中,也会给人以恬静的感觉。表现恬静的语言形式也很多,课文用一段,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诗来表现,如:

  水平如镜照树影

  天地之间乐逍遥

  山在虚无飘渺间

  青松翠竹花戏蝶

  青青小溪绕山间

  诗情画意在人间

  板书:

  小镇的早晨

  恬静

  热闹

  紧张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习性,培养对事物特征的仔细观察。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3,准确、形象、生动的说明事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3,准确、形象、生动的说明事物。

  教学方法:

  引导法、启发式。

  教 具:

  幻灯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松鼠图片,由图片解说导入:

  二,检查阅读:

  (一),作者介绍:

  布丰:法国动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用30年的时间写成了《自然史》。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驯良 矫健 帽缨 榛子 榉子 橡栗 蜇伏 苔藓 分杈

  (三),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和顺善良。( ) 2,精巧细致,灵活敏捷。( )

  3,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

  4,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很快。( )

  5,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

  三,阅读检查与探讨:

  按要求概括松鼠的特征 (1,用几个词语。 2,用一句话。 )

  四,课文重点与难点分析:

  1,课文是怎样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的

  2,文中哪些方面说明了松鼠的“漂亮”

  3,文中哪些方面说明了松鼠的“驯良”

  4,文中哪些方面写了它的“乖巧”

  5,除了上面介绍的三个方面,文中还介绍了什么

  6,从全文的结构来看,本文说明的顺序是什么

  五,思考与讨论:

  (一),下列句子写出了松鼠怎样的特点

  1,它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2,它好象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3,它们是十分警觉得,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运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比较下列句子与课文中有何区别,并说说课文中的词语为何不能去悼

  1,尾巴翘起来,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2,松鼠不敢下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说明文要求语言的准确、实事求是)

  六,课内训练

  (一),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尾巴老是翘起来。 B,它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C,它用前瓜往嘴里送东西。 D,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

  (二),找出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拟人手法的一句( )

  A,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B,(松鼠)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

  C,松鼠的叫声很响亮,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D,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三)用课文中的话回答,松鼠搭窝巧在哪里

  A,窝通常搭在____________。B,搭窝时先___________。C,再用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D,窝口朝_______。E,窝口上有________。

  (四)讨论与探究:

  鸟儿各有不同的生存环境,有的栖居于山林,搏击风雨,充满野趣;有的被人养在笼中,百般宠爱,风雨无忧。你愿意做一只笼养的鸟还是生活在大自然的鸟呢请写一段话表明心迹,并请说明理由。

  七,总结与作业:

  板书设计:(略)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意思。

  3。阅读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五).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把握作者观点。

  2.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头注意过你脚下的蚂蚁窝?也许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蚂蚁经常成群结队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饭到它们的洞口,只要有一只蚂蚁发现,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会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饭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块大面包,它们也能很快解决。它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同学们,你觉得神奇吗?它们与我们多像,但它们能和我们一样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194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癌症纪念中心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长,并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整体感知,明确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从一个事例切入,即医学家举行年会,把其与生物界联系起来,从而得出自己的论点,人类社会与生物社会有共通之处。

  第二部分(第4~10段):指出动物过着两种生活,即是个体的存在,又是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动物过着个体的和社会的.两种生活。

  第三部分(第11~13段):指出人类与生物界的相通之处——人类也要有社会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为什么这样描绘?

  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明确: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2)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说,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但是,作者摆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惟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类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他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养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找出作者举出了哪些动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明确:蜜蜂、白蚁、群居性黄蜂、鲱鱼和成群的飞鸟。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说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5.接下来我们再来具体地看第二部分的内容,第四段为什么作者一开始就来了这样两句:“最让我们不安的是”,“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明确:作者这样说,是模仿传统生物学家的语气,按他们的逻辑来说的。传统生物学家们不愿意承认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这一事实,作者这样的叙述充满了调侃与讽刺。

  6)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2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⑤必修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与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7)大家觉得课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明确: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8)第三部分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类其实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明确:“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与才能。

  9)最后,作者对科研提出了什么希望?

  明确:“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作者希望科学研究能够多一点交流,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五、能力提升

  整篇课文作者探讨了生物的社会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六、规律总结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七、学与练

  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

  1.它们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明确:讽刺怕遭到非难的作者极端保守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昆虫看作是天外来客,完全有异于人类,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机器”一样。

  3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2.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明确:讽刺人类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蚂蚁的很多行为与我们相似,我们却不愿意或不敢承认这一事实,真是有些为难。

  3.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明确: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恐怕离看电视也不远了吧!

  4.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脚的神经节而已。

  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缉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明确:以夸张的笔法,将人类的行为“原始化”,暗中与动物行为混同,意在说明两者之间的某些相似性。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原来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我们既要强调个体的智慧,也要重视群体的智慧,因为发明创造必须融入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同学们学习也不能够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精选】语文教案汇编八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语文教案汇编10篇

2.【精选】语文教案汇编五篇

3.精选语文教案汇编6篇

4.【精选】语文教案汇编7篇

5.精选语文教案汇编8篇

6.精选语文教案汇编六篇

7.【精选】语文教案汇编9篇

8.【精选】语文教案汇编5篇

上一篇:语文教案
下一篇: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