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1-07-16 10:23:5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方能实施教学;教案则可以直接用于本班的教学,单用于其他班,则必须对其进行改造,改造的力度有可能相当大,甚至面目全非。

  2、它们的相同点有:

  ⑴目的相同,他们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都希望实现教学目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⑵考虑的因素相同,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编写教案,都需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分析处理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与教学整合等。

  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和教案是一回事吗?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

  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整体构思,包括具体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整个教学内容是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

  教案是具体的上课体现,是教学过程的全部。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教案还列有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影、投影、录像、录音等)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教案不必有固定的形式。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有整体(宏观)设计和局部(微观)设计。整体设计如课程设计(以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学段整体教学设计(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局部设计(以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微格教学设计(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以下所讲以局部教学设计为主。

  1、前期分析

  首先,搞清楚课标(或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哪些内容属于知识,哪些内容属于技能?哪些内容又是方法或过程?哪些内容是情感态

  度价值观方面的?各个内容要求的程度是什么?

  其次,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现状怎样?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开课的不均衡,可能有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那么就要搞清楚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如果是部分掌握,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那么这个比例有多大?还有哪些内容是教材上没有但需要补充给学生的?根据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分析,可以得出学习需求,即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学习需求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少,也可能比教材上的内容多。

  此外,在分析教学对象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怎样的状况?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多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多强?生活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有哪些?这些分析结果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2、根据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强调教学目标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什么?因为人学习不同类型的东西,方式不同。所以,建议老师们分三个维度来写教学目标,当然这样会有一定难度,这个问题我会有专题来讲,此外,撰写教学目标还要注意目标的可操作性。

  3、设计教学策略

  有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方式或手段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策略。这里包括了课题如何引入、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与呈现、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应用教学媒体、提供哪些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如何组织与呈现等问题。这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也是教师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的最佳阶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体会对劳动人发的赞美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4、初步学习一边读一边想象的阅读方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觉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秋天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秋天。

  1、出示一系列词语,问学生:你想说点什么?

  2、出示诗歌,老师朗诵

  3、出示大量秋景图片,带领学生迅速进入秋天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畅谈秋天的感觉。

  二、美读入境,秋之韵

  三、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1、指名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第一节最有诗的韵律:指导朗读,画出动词。随即学习生字。

  四、朗读背诵,秋之美

  1、第二节最能表现秋的美丽,自由朗读,尝试背诵。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

  3、引导学生画出本节动词。

  4、合作识字

  5、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6、尝试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细入品读,秋之味

  1、复习背诵:自由朗读或背诵全诗

  2、导语:读了诗歌,你感觉到秋天的美了吗?我们再来读一读诗歌中最具美感的句子,好吗?

  3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相机点拨,朗读体会。

  5、你知道秋天还有哪些颜色吗?想一想,用短语的形式说一说。

  6、你喜欢哪种颜色?把诗歌中有关句子读给大家欣赏。你也可以自己创造出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7、配乐朗读全文,播放秋天美景的图片和音乐,感受秋天的美。

  二、感悟积累,秋之乐

  三、让学生感受一个一别样的.秋天。

  1、出示不同角度描写秋天的句子,让学生感悟积累。

  2、出示描写秋天的诗,学生抄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秋天来了

  诗(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拼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放飞一只蝴蝶语文教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篇短文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发生着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有的是点滴小事,但就是这些点点滴演.折射出人性的一种美丽.计我们做牛活中的有心人,用慧眼去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篇短文,用心品味文章的语言和内容吧!

  二、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1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再次自曰朗读课文,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 1) 扫除文字障碍,把课文读谈顺、流畅。

  ( 2 )知道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些什么内容。

  ( 3 )批画圈点,把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 .同桌或小组间自由交流学习体会,解决疑难何题。

  3 .教师巡视指导,将学牛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收集。

  三、问题探究

  1 .教师将学生未解决的间题进行分类整理,形成问题组,在全班讨论。

  教师出示题组( 1)”从 《 放飞一只蝴蝶 》 这篇短文中,我们能从朱兰身上看到什么?

  ( 2 )班主任为什么“沉默”?为什么又到财务室交了买两块玻璃的钱?

  ( 3 )公听争这篇短文写的什么内容?

  ( 4)理解“她提着水桶回家去,脚}步放得很轻很轻,生怕惊断了孩子的读书声,还怕惊落了花上忽闪忽闪的露珠.”这句话的意思.

  2 .学生再次分小组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巡视,师生共议,明确:

  (1)我们能从朱兰身上看到她保护动物,关爱生命的美好心灵,教案《放飞一只蝴蝶语文教案》。

  ( 2)班主任的“沉默”.是因为他为两块玻璃被打破的原因感到震撼,为朱兰的行为感到叹服,同时在思索:自己的学生竟有如北美好的心灵,作为老师可能自愧不如吧!但是学生能为放飞一只蝴蝶而开一扇窗户,自己为了l 么不能为朱兰做点仆么呢?于是 · 他就到财务室交了两块玻璃的钱,老师的行为也让人佩服。

  ( 3 )清晨,大妈沐浴在幸福中,用心凝听着邻家小男孩的念书声。

  ( 4 )“脚步放得很轻很轻’.说明大妈不愿打扰邻家的小男孩.“还怕惊落了花上忽闪忽闪的露珠”。露珠的忽闪忽闪,好像人的眼睛在眨呀眨的,莫非露珠也在听邻家的小男孩读书?莫非露珠从邻家的小男孩的读书声中也明白了什么?一幅多么美好生动的画面润!

  四、指导朗读

  1 .以 《 听 》 这篇短文为例,学生找出自已喜欢的部分.正确、流利、有感情她朗读。

  2 .学生分组相互朗读,小组评议;

  4 .播放短文录音,学生边听边体会。

  5 .学生白由朗读短文。

  五、揣摩品味

  1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这两篇短文,(以,听》为主)从语言准确优美的角度,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按下面的句式进行摧述.“我认为_写(用)得好,因为它表现了(说明了、写出了 》 _

  3 .学生分小组进行自由陈述.

  4 .指名学生陈述,其他同学评议。

  六、课堂小结

  1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分小组陈述读后感。

  板书设计 4 * 短文两篇 《放飞一只蝴蝶》 朱兰:打开一扇窗户——放飞一只蝴蝶—打破了两块玻璃 班主任:沉默—交了买玻璃的钱 《听》 清晨—大妈听邻家的小男孩念书 笑 很轻很轻:生怕……还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课时安排

  1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预习要求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民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呢?

  ——明确: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作者想借由写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明确:一个牺牲者。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苦”。例如: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者,烧几百钱而已。对此,你如何理解?

  明确: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画”的文化品格。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明确:第六小节。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世断尘的好去处。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莫非如此?究竟是悠哉亦或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桃源与沅州》中沈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文言散文,叙事;《桃源与沅州》: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里,那种悠然自得自然令世人向往。继陶潜乐于此地躬耕、写下奇文之后,不乏文人墨客来桃源壮游寻觅,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歌咏篇什,如:

  李白的《桃源》诗是这样描摹桃源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湲一水斜。露湿烟浓草色新,一番流水满溪春。可怜渔父重来日,只见桃花不见人。”

  被誉为草圣的张旭所写的那首五绝:“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称阳明先生的王守仁的那首《桃源洞》:“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踏花去。”

  2、交流与“桃源”有关的讯息:

  现实中的桃源,不仅因桃花源而名闻遐尔,也借助歌唱家的演唱而传遍了大江南北。蒋大为那首声情并茂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多少人的遐想,激励着多少边防战士“驻守在风雪的边疆”。一曲《春暖桃花源》,醉迷了无数听众,牵动了无数游客。“三月春风,十里桃花,涓涓溪流,石板小路。幽径里撒满了桃花瓣,碧波中飘荡着那打鱼船;山也翠,水也蓝,桃花源里住一夜,多活那个二十年,谁不羡慕武陵人住在那个画中间!”著名自由撰稿人、乡土作家石煌远先生的《梦入桃花源》,那美妙的歌词,清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真使人如痴如醉。

  3、桃源对联欣赏:

  卅六洞别有一天:渊明记,辋川行,太白序,昌黎歌,渔耶、樵耶、隐耶、仙耶,都是名山知己;

  五百年问今何世?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颂者、讴者、悲者、泣者,未免桃花笑人。

  〔附〕赏析参考资料

  【注释】[三十六洞]道家所称的“三十六洞天”。[渊明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辋川行]王维《桃源行》诗。唐代诗人王维,有别墅在兰田辋川。行:诗的一种体裁。[太白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也有人说指《奉饯十七翁州四翁寻桃源洞记》。[昌黎歌]韩愈《桃园图》诗。韩愈尝以昌黎自谓,世称韩昌黎。[五百年]从秦至东晋太元中,历五百余年。[鹿亡秦]《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蛇兴汉]《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曾在丰田泽中斩白蛇。[鼎争魏]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魏国统一中国。[瓜分晋]西晋被匈奴所灭,东晋偏安一隅而存,时有许多小国,瓜分晋朝土地,总称十六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呕者]呕心沥血地感到伤心的人。[桃花源]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后人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想象之地附会于此,此处便成为我国的名胜之一。

  【鉴赏】这副对联以“卅六洞别有一天”总领上联,创造了一个变幻莫测,虚无缥缈的神奇境界。三十六洞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用来形容桃花源,使桃花源内美妙、和平宁静、自由的生活画面跃然纸上。接着作者借陶渊明、王维、李白、韩愈四位著名的文坛诗人,以诗文赞美桃源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历史上在桃源参观游览、吟诗作文者数不胜数。作者之所以选择这四位诗人的重要原因,是四人经历相仿,都是怀才不遇,屡遭挫折。他们既想“入仕”为朝廷所用,又因理想不能实现而寄情山水;既愿为国尽忠,又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尤其向往那个与世无争、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幸福社会。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使他们像渔人、樵客、隐士、神仙一样依恋着山水,共为“名山知己”。在表达方式上,作者借用前代诗人轶闻逸事,融入作者的自我感叹,较之直书桃源社会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上联作者极赞桃源仙境,突出其美好的话,那么下联作者则控诉战乱的现实,突出其黑暗。“五百年问今何世”,切《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对武陵渔人的问语,增加了桃源的真实感。“鹿亡秦、蛇兴汉、鼎争魏、瓜分晋”十二个字,展现了一幅幅历史画卷。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经过了秦、汉、魏、晋四个朝代,每个朝代的兴衰更迭,无不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胜者笑,败者悲,无辜的人们则只有哭泣,真是可悲可叹啊。这更进一步衬托了桃源的美好,揭露了权贵争相倾轧、尔虞我诈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人民追求光明,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最后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借“桃花”之口说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失望和嘲笑的思想感情。

  此联虽较长,但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上下联各用首句引领下文,按照时间顺序一气哈成,感情起伏有致,对仗工整。全联用典贴切,每个分句有典故,但不显僻涩,不见堆砌,不仅满足了对联字少意深的要求,而且表达了更深的意境。

  七、教学小结

  1、学生就《桃花源记》和《桃源与沅州》的主题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2、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2、课外阅读沈从文的《边城》或《湘西散记》,完成一次阅读笔记(500字左右)。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侄”、“痰”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等词语,理解白话文用词的古今异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知道严监生

  1、古人云,观其言,察其行而知其人。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描述,迅速抢答是名著中的哪个人物。

  2、这些人物大家一猜即中,说明这些人物描写得极其成功,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以他们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将来认识一位同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叫严监生。

  3、板书课题,强调“监”的读音及写法,与“临”的区别。介绍“监生”的意思。

  4、了解人物背景,初知严监生

  出示: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良田万亩,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少有几百两银子。

  ——节选自《儒林外史》

  5、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

  就是这样一个有钱的财主,在临死前(补充板书,揭题)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举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走近严监生

  1、打开书,好好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和我们现在文章的有些字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

  2、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临死前的严监生怎么个不可思议的表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感悟形象,走进严监生

  1、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范读,生思考。

  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究竟还有什么放不下呢?这两个伸着的指头是要向诸亲六眷交代些什么呢?

  2、品读猜测。

  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他旁边的诸亲六眷是怎么认为的?用 画出大家怎么猜的,严监生又如何反应呢?

  A、出示:“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想说: (学生想象汇报。)

  B、选择一处,想象写话。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心想: ”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心想: 。

  学生展开想象写话,老师巡视。

  C、自由读,感受严监生的着急、生气、绝望。

  D、赵氏认为:用两茎灯草怕费了油(板书:两茎灯草)

  出示: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四、拓展运用,尝试人物描写

  同学们,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

  根据课文板书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

  五、延伸课外,激发阅读兴趣

  “两个手指头”这传神的一笔,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讽刺了这个视金钱重于性命的守财奴、吝啬鬼形象。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名著《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指头 神态动作

  亲人 摇了摇 吝啬鬼

  抓关键词 银子 狠狠摇 守财奴

  舅爷 闭眼摇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6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语文教案模板5篇

2.精选语文教案模板9篇

3.精选语文教案模板九篇

4.【精选】语文教案模板10篇

5.精选语文教案模板7篇

6.【精选】语文教案模板6篇

7.【精选】语文教案模板5篇

8.【精选】语文教案模板五篇

上一篇:语文教案
下一篇: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