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过程:
一.知识反馈:
默写
二.导入并介绍孟浩然:
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
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① 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 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
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山寺黄昏的钟 渡头争渡 月照烟树 岩扉松径
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村民归家 我去鹿门 幽人独行
.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开烟树:明朗冷清 岩扉松径:幽静冷清(总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凡尘气息)-- 喧哗嘈杂
4.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
5.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及此字中所包含的作者情感
“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
6.于是我们归纳出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六、小结:
同学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师略加点拨)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读“研、究、报、选、洋、物左、豪”8个生字,积累“研究、报告、今天、准备、海洋、动物、左挑右选、自豪”8个词语,学习新部首“牛字旁”。学写“研、究、物、选、左”5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
3、了解丁丁制作研究报告的整个过程,逐步养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说明:本课教学目标突出单元要求,继续以识字为重点。其中第3点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进行细化,即在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具体了解“什么是研究报告”“丁丁的研究报告是怎么做的”“报告上有些什么内容”这三个要点。)
[教学时间]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结合课题学习生字。
1、教师引言:
师:什么是研究报告? (板书:研究报告)
师:人们对一种现象或者一种事物,经过认真地观察、调查等写出的文章,叫——研究报告。
( 确定研究对象,做好研究的准备:仔细观察,认真调查等)
2、学习生字:研、究、报
研:(注意前鼻音,左右结构的字)
究:(注意音节中iu在一起调号标在后,上下结构的字,“九”字应先写撇再写横折弯钩。)
(教师指导:重在识写结合)
报:找朋友组词:报纸报刊(左右结构的字,右边部分先写竖,再写横折钩。)
3、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的研究报告是丁丁小朋友写的。
师:一个小孩怎么会写研究报告的?他对什么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4、补全课题(丁丁的——),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丁丁做研究报告的原因和研究报告的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认真读课文。
2、学生分节朗读,做到字字音准。
3、简单讨论:
(1)丁丁为什么要做研究报告?
(2)丁丁的研究报告是怎样的?
4、学习第一—三节,了解丁丁为什么要做研究报告。
(1)确定研究的对象:蓝鲸
(鲸后鼻音,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2)学习:洋
物
洋:三点水旁,形声字,揭示三点水的字的一般规律。
物:学习新部首:“牛字旁”。注意“牛字旁”和“牛”字的书写笔顺的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字:物
(3)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兴奋、奇怪)
媒体出示:
丁丁一出校门就( )地对妈妈说:“妈妈,快带我去图书馆,我要做研究了!”“做研究?”妈妈( )地问。
(4)朗读第一——三节
5、学习第六节,了解丁丁的研究报告是怎样的'。
(1)读第六节,找到小节中写研究报告的相关内容。
(2)归纳研究报告分两部分:封面内容
封面上有:题目
研究人员
背景画
(注意:标题醒目;研究人员可写得小些;图画与内容相符)
报告内容有:文字与图画(做到图文并茂)
(3)重点学习:
①比较句子的异同:
蓝鲸一天要吃很多虾,它的心脏很大,舌头也很大。
蓝鲸一天要吃4吨虾,它的心脏像一辆小汽车那么大,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60人。
②引导第二句注意:A 用数据说话
B 打比方
③理解“同时”的意思。
④体会:写出研究对象蓝鲸的特点——大。
(4)指导有层次地、分部分(封面、内容)朗读。
三、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丁丁研究报告的制作过程。
1、了解研究报告的制作过程。
师:那这份研究报告是怎样完成的呢?
2、自由读课文第4、5小节,找一找丁丁在制作过程中做了些什么。
3、交流:借书
买书
看书
写、画
4、根据回答,教师作适当归纳。
媒体出示:
借书
买书:寻找资料
看书:筛选资料
写、画:整合资料
(注意:与第六节研究报告的内容建立联系:找了什么资料,写了什么,画了什么)
5、重点理解:左挑右选
(1)学习:左(与右相反)
认识左边(如请学生举起左手,或看看教室的左边有些什么?)
(2)指导写字:左:撇的起笔位置,“工”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理解:左挑右选:
①学习:选(半包围结构,先写“先”再写“辶”,“选的”意思就是“挑”)
②组成的词语:挑选
③例:左(挑)右(选)
左(顾 )右(盼 )左(思)右(想)
左……右……:表示强调同类行为;左挑右选的意思:反复挑选。
(4)感受丁丁做研究报告的认真态度。(拖着妈妈;钻进房间;认真看书)
6、有感情地朗读4、5、6节。
(1)了解丁丁制作这份研究报告很不容易。
师:丁丁制作这份研究报告可不容易了,还从哪里看出来的?
(2)交流:
预设:一星期后:时间长
第五小节的省略号:筛选、整合、修改……
一星期里做的事
(做研究需要严谨、认真、科学的态度。)
(3)看板书:用“先……再……最后……”连起来说说丁丁制作研究报告的过程。
7、学习第7节
师:丁丁的研究报告完成了,完成的又是那么出色,难怪他要自豪地对妈妈说(师引读第7节)
(1)学习生字:豪,结合课文理解“自豪”。(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伟大的成就)的事而感到无比光荣)
(2)完成课后练习
丁丁回到家,就一头钻进了小房间,( )地看起书来。过了几天,他( )地对妈妈说:“我可以在班上宣读自己的研究报告了。”
(3)师小结:丁丁的乐于探究的精神
(4)学做丁丁:说说研究报告上的内容
四、回顾课文内容,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1、回归并梳理文本结构:
(1)课文不只是写丁丁研究报告的内容,而是记叙了丁丁制作研究报告的整个过程,先写丁丁为什么要做研究报告,再写怎样做研究报告,最后才写研究报告的内容。
(2)回顾每个时间段里丁丁做的事。
2、分部分(确定研究对象、制作过程、完成研究报告)朗读课文相关内容。
3、复习生字新词:
(1)默记生字:研究报选洋物左豪
(2)朗读词语:研究、报告、左挑右选、今天、准备、海洋、动物、自豪
(3)写字:研究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①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②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重难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②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①从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②听写词语。
③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①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②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③组内交流。
④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⑤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
(屏幕上出现诗句)
①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②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③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④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 展示台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①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②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①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②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
(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③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语文教案 篇4
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塘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有趣的一幕。于是诗人就忍不住吟诵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指名朗读古诗。
3.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4.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
(一)整体感知。
1.PPT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2.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画出来。(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二)理解诗意。
1.前两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解释重点词语及诗意。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描写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泉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赋予了绿树以生命。这两句诗描写了泉眼、细流、树荫等景物。)
2.后两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学生指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进行简要回答。
(2)揭示诗意。
(3)PPT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具体情状。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A.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描写了蜻蜓和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B.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诗人通过对小池美丽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3.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写字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指导。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欣赏评议。
【课文小结】
本课有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诗人在夏天的所见,前者叙事,后者写景。《池上》描绘了小娃偷采莲的情景,充满了童心童趣,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小池》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夏日荷塘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开始,我启发学生领读,把课文读通读顺,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就是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学生读通顺课文后,教师接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教学生读准字音。
学习古诗时,教师除了让学生读通读准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先解释重点词语,然后逐字逐句翻译,再用PPT出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后进行总结,将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地传达给学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通过故事明白一个道理。
重点难点: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精彩的故事。
二、自读,初步思考学法。
1.自读。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2.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了,这个故事是用文言文记载下来的`。看看关于这个故事的学习,课本都安排了哪些内容?
文言原文;注释;译文;阅读提示。
3.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2)根据学生的提议,制定学习方案。
预设:
初读故事,注意停顿
与译文互现,了解大意
疑难字词,注释帮忙
把握停顿,读出韵味
熟读回味,收获感悟
但不需以教师的为准,可顺着学生的提议,稍作调整。
三、理解故事,感悟寓意。
1.采用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自己学。
2.把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译文带到小组中交流。
3.汇报初学情况。
(1)指名读。相机画出停顿标记。
参考: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齐读。
(3)字词质疑交流。
3.小组长开启问题袋,试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熟悉课文。同时也为感悟做铺垫。
4.交流问题袋中的问题。
(1)蝉危矣,因为——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或“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危矣,因为——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危矣,因为——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2)他们不知这些危险,只知道什么呢?
蝉只知——高居,悲鸣、饮露,
螳螂只知——委身曲附欲取蝉,
黄雀只知——延颈,欲啄螳螂,
5.致命错误啊!快劝劝他们吧!
生自由说,在劝说中自我感悟道理。
6.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或经历过同样的事?说出来,让我们也引以为戒。
联系实际说。
7.齐读阅读提示,警醒自己。
四、拓展。
1.寥寥58个字,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悬念重重,波澜起伏的故事,让我们有这么多感悟,作者真了不起!这个故事是谁带给我们的呢?
你怎么知道的?(进一步强调看注释的方法,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
补充:刘向 中国西汉文学家。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 部历史故事集 。
我们从注释中还知道,这个小故事选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既为谏,则所谏何人?所谏何事?若想知道这些,可找原文读一读。
2.这则短文寓意深刻,故事性强,你能将它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吗?
3.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来自寓言故事,你们还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呢?课后搜集。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只知…… 不知……
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课前准备:12种实物的`图片;生字字形演变卡;竖、撇、捺笔画卡片。
教 法:培优辅差
学 法: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图字结合,认识口耳目手足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2、图字结合;字和图有什么联系?
二、认读生字
1、哪些生字你已经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2、认读生字:
(1)领读: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让学生领读,不认识或读不准的可由教师领读。
(2)自由练读,小组读,指名读,加拼音读,去拼音读。
(3)竞赛读。看谁认得快记得多;你已经认识了多少
3、学习新课文。
三、巩固认读
1、认读:选自己喜欢的字说说是怎样记住的?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教笔画名称及笔顺:竖、撇、捺
3、学生练习书写:课本田字格中生字自己写一写。哪个字写得满意可以向同学和老师展示。
四、作业布置:在田格本上写今天所学的生字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天地》教案10-28
语文《狼》教案09-21
语文《赶海》教案11-2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跳水》教案01-03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