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1-07-27 10:25:47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①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 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 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 (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 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 清凉,要我梳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 邀我唱喝 快乐,幸福

  瀑布: 雄浑,有气势

  悬崖: 身躯挺拔

  白云: 谈风景

  【教学总结】

  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比一比,组词”。

  2、完成“抄一抄”。

  3、完成“读一读,填一填”。

  4、完成“用加点的词造句”。

  5、“读一读”。

  教学重难点:

  1、完成“形近字组词”。

  2、完成“抄写易错字”。

  3、完成“积累成语”。

  4、完成“造句”。

  5、完成“节气歌、对联和成语”。

  教学准备:

  小黑板。

  课型

  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学生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元日》、《老北京的春节》和《冰灯》三篇课文,了解了不同地域春节的盛况。今天,我们一起到“语文天地”去学习。

  二、新课。

  1、完成“形近字比较”。

  ⑴、出示四组字,学生认读。

  ⑵、学生自由组词,说说每组字的区别。

  ⑶、指名组词。

  ⑷、指名上台填写。

  ⑸、读一读。

  2、完成“抄一抄”。

  ⑴、出示要抄的词语,学生读。

  ⑵、说一说哪些字易读错,哪些字易写错。

  ⑶、学生正确书写。

  3、完成“读一读,填一填”。

  ⑴、学生自由读。

  ⑵、找一找填写规律。

  ⑶、试填最后一组。

  4、完成“造句”。

  ⑴、出示例名,学生齐读。

  ⑵、找出加点的词语试说一句话。

  ⑶、把说的话写下来。

  5、完成“读一读”。

  ⑴、出示“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⑵、说说二十四节气分别在什么时间。

  ⑶、分组读。

  ⑷、试背一背节气歌。

  三、作业 布置:

  完成“日积月累”活动。

  四、板书设计 :

  组词

  抄词

  日积月累 填词

  造句

  读句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开卷有益”。

  2、完成“笔下生花”。

  3、完成“金钥匙”。

  教学重难点:

  1、完成“自读课文”。

  2、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

  小黑板。

  课型:

  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学生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语文天地”学习。

  二、学习新课。

   1、完成“开卷有益”。

  (自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指名说说,自己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⑶、齐读课文。

  2、完成“金钥匙”。

  ⑴、出示(金钥匙“资料归类”)。

  ⑵、说说自己进行过哪些资料的整理归类。

  3、完成“习作”。

  ⑴、读题。正确地选择题目。

  ⑵、学生围绕选定的题目小组交流。

  ⑶、指定学生说一说自己要写的内容。

  ⑷、学生动笔写。

  ⑸、分组评议。

  ⑹、自己修改。

  三、作业 布置:

   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四、板书设计 :

   12、过年

  语文天地

  开卷有益

  金钥匙

  习作:选一项,写一写。

  五、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语文园地四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机智。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等)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2、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机智。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2、理解苏东坡的机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语文园地去游览,首先我们到“我的发现”这一游览区,在这里你能发现什么小秘密。

  二、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试读。

  2、讨论交流: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三、日积月累

  过渡:咱们告别“我的发现”,我们又来到“日积月累”游览区。

  1、自由读词语。

  2、指名读,正音。

  3、借助工具书,在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

  4、学生汇报交流情况,教师补充,学生再读。

  5、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6、抢答

  九()一毛对()弹琴如()得水()死狐悲

  杯弓()影()毛蒜皮()立鸡群指()为马

  为()作伥车水()龙万()更新门可罗()

  ()()点水顺手牵()哀()遍野抱头()窜

  四、趣味语文

  1、自由读短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聪明机智。)

  2、再读短文,读准字音,扫清自词。

  3、默读,思考讨论。

  ①从短文中你学到了什么?

  ②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平时是怎样待人接物的,使学生从中明白待客之道,不能以貌取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

  2、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3、培养热爱和关心身边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

  2、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教学难点:

  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组课文里,我们见到了高傲的白鹅,有海军上将派头的大公鹅,可爱的猫,以及可敬的母鸡。那么你们喜欢那些动物呢?你们观察到的动物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提出说话要求

  喜欢什么动物就说什么动物,抓住动物特点把话说通顺连贯。

  三、学生自愿结合,小组练说

  1、喜爱同一种小动物的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讲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再讲它的外形,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和用处等。(讨论中鼓励学生质疑,特别是对某种小动物不太了解同学,可以向喜欢这种小动物的同学咨询。)

  要求: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认真听,进行评议。

  2、小组交流。

  3、各小组推荐成员,讲一讲喜欢的小动物。

  四、全班交流

  1、小组代表轮流发言。

  2、师生评议:谁表现最优秀?

  (1)从态度大方、口吃清楚、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表达完整、发言积极等方面评价。

  (2)从发言内容进行评价: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3)评价方式: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2、能把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它的活动情况有条理的写出来。

  3、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能够抓住自己喜欢动物的特点,并能准确、生动的再现出来。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妙笔生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描写动物的生动有趣的文章,如我们曾经学过的《白鹅》《白公鹅》《猫》《母鸡》等等。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家笔下的这些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

  二、研讨写法

  1、学生交流动物特点之后,教师启发:看,同学们谈得趣味盎然,对这些动物的特点了如指掌。为什么我们如此了解它们呢?就在于作者抓住了每一种动物的特点来写。

  2、如何去抓动物的特点呢?怎样写好我们喜欢的动物呢?本单元课文中哪些表达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请同学们把这几篇课文再大致浏览一下,研讨交流表达方法。

  (1)先总述后分述

  《白鹅》一课第一段运用了这样的总述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然后从“叫声”“步态”“吃饭”等方面一一分述。

  《白公鹅》一课,文章一开头就介绍它的“海军上将的派头”,接着描写白公鹅走路“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

  ??

  (2)明贬实褒

  回顾“我的发现”,理解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不仅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和幽默感,而且能很恰当地表达出对事物的喜爱之情,更有亲昵地味道。

  (3)前后对比

  如《母鸡》一课,作者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对母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由讨厌转变为“尊敬”)作者是怎么表达出这种感情的?结合有关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三、观察汇报

  1、介绍动物:同学们,你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给大家说一说吧?

  2、交流特点:回顾口语交际的内容。

  四、学抓特点

  1、抓住外形特点

  (1)如,猫、兔、鸡、狗等动物,都有两只圆圆的眼睛,但他们各有各的特点,你在观察时发现了吗?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

  (2)又如它们的耳朵,谁来说出你观察到的动物耳朵的特点?

  2、抓住动物习性特点

  (1)“狗”:对主人忠诚,嗅觉灵敏,有灵性,善于跳跃,爱吃肉,见到生人吠叫;

  (2)“猫”:有特殊的胡须,爪子可以随意伸缩,猫爪的伸缩往往是根据对象和猫的喜怒哀乐的程度来使用,猫对人的态度很温顺,但人若迁怒于它,它也会发狂,它喜吃欢鱼等等。

  (3)“兔子”:胆小,走路蹦蹦跳跳,爱吃萝卜和青菜,吃相非常可爱。

  五、要表达真情实感

  1、用心和动物交流。

  2、语言要生动

  六、独立写作

  1、生独立习作,师巡视及时给予帮助和辅导。

  2、有困难的学生,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3、完成后,自己读一读习作,看看文章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等等,作文章的初次修改。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

  2、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学习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堂课,我们一起把自己心爱的小动物用笔记录在了本子上,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心爱的小动物在你的笔下是不是也能讨得同学的喜欢。

  二、回顾要求,组内评改

  1、回顾本次习作要求。

  2、细读自己的习作,改正文中的错别字,还要把不通顺的句子修改过来。

  3、小组内交流,评改,评选组内优秀习作和进步大的同学习作。

  评价重点:

  A、是否抓住了动物的特点。

  B、是否写出了动物的动作情态(强调动态和静态描写)

  三、评价典型习作

  1、优秀片段交流赏析,师生评价。

  2、挑选描写的不好的片段,集体讨论,指定和修改。

  3、明确评改要求:

  (1)有没有错别字?

  (2)语句是否通顺?

  (3)表达是否生动、有趣?

  (4)是否具体写出了小动物的特点?

  (5)有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4、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自我修改

  1、生结合刚才听取的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也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修改好后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定稿。

  五、誊抄习作、欣赏佳作。

  六、总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继续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那些小动物身上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它能带给我们更多是快乐和惊喜。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4

  一、预设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会认读7个生字。

  2、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四、课前准备:

  1、cai课件。

  2、彩色笔,白纸。

  五、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老师带来一个朋友,你们猜猜它是谁?看不见,摸不找,小树见它弯腰,小花见它点头.。(板书:风)

  你知道有什么样的风?请你表演给大家看。生:我知道微风。(表演)生:我知道狂风。(表演)生:……

  2)师:小朋友表现得真棒!今天有3个小朋友也很能干,看他们会干什么啊?(板书:画风)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他们是怎么画风的呀?生:他们是谁呀?怎么能把风画下来呀?生:……

  3)师:是啊,他们怎么把风画出来呢?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要求:读通课文,初知大意,再读读生字。

  2)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3)师:你知道了是哪三个小朋友那么能干吗?有礼貌地和他们打个招呼。

  通过读名字认识:宋、涛、陈、丹、赵、艺。

  3、读文感悟相互交流

  1)师:他们是怎么画的呢?请小朋友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互相说说。

  生互相交流。

  (1)课件随机出示: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评:不对,应该是斜斜的)对呀,差不多,也可以呀。(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想不想看看真正的宋涛画的风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放课件)风到底藏在画里的哪里呀?

  小诗人,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看看你多了不起,这么快就作了一首诗,你能让老师朗读你一下你的大作吗?(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

  (2)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你能让我们感觉到风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和小树一样。(出示陈丹的画)那我们也来看一看,风藏在哪里?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3)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指导方法同上,用实物旗子和小风车让孩子感受到风,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2)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可真了不起,你愿意再来读读吗?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3)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起风了》)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1)过渡: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

  2)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3)(抽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别忙,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下面的同学也要看仔细了,并用“起风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抽生说)

  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4)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还想出了画声音和气味的办法。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

  六、板书设计:

  旗子 飘

  小树 弯

  画风

  雨丝 斜

  风车 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文中的景物描写,感受文章精彩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整体感知

  1、展示学习目标。

  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三、精读赏析

  教师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

  学生思考:

  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四、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不公:

  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3、帮助:

  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

  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从中我们同学们也应该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启迪。请自由朗读你喜欢的语段,品味语句、字词,谈谈你的感受。

  五、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3分钟)

  六、学生自由发言

  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品析关键词句,字词的深刻含义,谈感受。

  例如:

  1、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析:详见教参144页。

  2、“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P146

  3、“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大了”P146

  4、太阳的不公一部分课文P82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地畅谈自己喜欢的语段,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语,主要用来突出成长的艰辛,表现地下森林的坚韧不屈,分析感受顽强的生命力。总结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教师小结:像地下森林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翻地覆,方显英雄本色;人烟尽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

  正如本文的作者张抗抗,19岁的如花岁月正植“文革”,命运之不公,使她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工作了38个年头,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但她怀有远大的志向,不羁于田垄之间,在文革结束后凭借自己的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如此动情?作者正是将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了进去。亲爱的同学们,在读了文章听了作者张抗抗的切身经历后,你有怎样的感受或是启发吗?

  七、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自身谈对本文的感受?

  例:

  学生实际:自己遇到困难,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面对挫折。

  学生感受:甘于寂寞等待;坚韧顽强、乐观、沉着谦逊。

  八、小结

  看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必备】语文教案汇总5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语文教案汇总八篇

2.【必备】语文教案汇总六篇

3.【必备】语文教案汇总6篇

4.【必备】语文教案汇总8篇

5.【必备】语文教案10篇

6.【必备】语文教案5篇

7.【必备】语文教案8篇

8.【必备】语文教案八篇

下一篇: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