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诗教案

小学语文诗教案

时间:2021-09-29 17:18:0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诗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诗教案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诗教案

小学语文诗教案 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借景抒情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不得不愚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炼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

  本课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心志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达意的目的。

  教学难点

  用典的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他的“八愚诗”写的序。序中首段叙述愚溪得名的由来,顺笔交代“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的经历。第二段紧扣诗题“八愚”叙述愚溪八景的方位和其他特征,点明八景称愚乃“以余故,咸以愚辱焉”。第三段进一步说明何以“是溪独见辱于愚”的原因,引出“凡为愚者莫我若也”的一番议论。作者自言“无以利世”,又引宁武子、颜子作陪,一味责己之愚,反话正说,沉痛至极。最后一段由溪虽“无利于世”却自有清溪本色转入“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继而写到作者创作八愚诗时,精神意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使结言落在“八愚诗”上。通篇文章以“愚”字贯彻始终。时写愚溪,时写“愚”人;写愚溪之景,抒“愚”人之情。文中愚溪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化身。人们由愚溪的“见辱于愚”,自会想到作者故作旷达而以“愚”人自居,他对贤愚颠倒的现实是多么愤恨。作者把牢骚不平隐含在写景叙事之中,辞语用意虽十分怨愤,不隐锋芒,但却并没有显露一点痕迹。

  二.课文分析:

  (一)题解:

  1.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所做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

  2.《愚溪诗序》是柳宗元为《八愚诗》写的序,说明作诗的缘由。“八愚”的总根是“愚溪”,所以用《愚溪诗序》命名。只是,当年柳氏写的《八愚诗》早已佚失,而这篇序却一直传诵。除了篇末一句,这篇序也可以作为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它和柳宗元柳宗元著名《永州八记》一样,借山水游记一例来看待。借山水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把叙事,议论,抒情揉合在一起,行文曲折多变,吞吐万端,是柳宗元在柳州的刻意之作。

  3.关于“序”

  “序”是属于实用文体的一种,是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文章。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说明。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二)阅读讲析:

  范读课文。

  自读课文。

  齐读、分组读、依次读。

  本篇全文共四百多字,委婉曲折,抑扬顿挫,借小序倾诉自己的遭遇,是一篇寓意深远的佳妙之作。

  第1段写“愚溪”得名的由来。

  先写实有此溪,交代溪水的地形方位,在写溪名无定,为下文定名提供根据和缘由。

  第2段以“愚溪”为中心,以“愚溪”为中心,写出“八愚”的名字,紧扣诗题。

  第3段先借孔子《论语》中智者乐水之说,转笔写溪之不适于用,依次说出“独见辱于愚的原因。”

  第4段引《论语》中宁武子“智而为愚”,颜子“睿而为愚”来衬托我的“愚”,最后归结到溪水的命名上。

  最后一段是全文,先从溪和人两方面说,然后合一。写溪水由上文的贬溪转入赞溪,写人由自贬而转入自赞。最后将自己与溪水合说,达到形神俱忘的化境。末尾一句点题作结,归到序诗。

  (三)鉴赏要点:

  1.托物兴辞,寓意深远。

  作者不是客观地描写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

  作者借写愚溪来写自己。愚溪的风景和作者的行事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全文各段以“愚”字贯串。仅就第二段来看,虽然只有百余字,就一连用了十二个“愚”字。文章结构中心明确,作者在描写愚溪幽奇秀美的山光水色中,隐隐约约地折射出本人的影子。幽奇秀美的小溪却名之以“愚”,作者替“愚溪”不平,其实恰是为自己的遭遇不平。“愚溪”美景被弃之与凄清冷寂的荒野,无人涉足,无人游赏,甚至无人过问,这正是作者自己生活遭遇的写照。欣赏愚溪美景的只有痛苦的柳宗元,同情柳宗元的却只有这落寞的愚溪。对愚溪遭遇的慨叹,不正是倾吐自己抱负和才能被淹没,遭打击的不平吗?情与景的交融,表达出对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社会的批判。

  2.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写景善于布局,叙事井然有序,全文的“愚”为线索,写景,叙事有条理。八景的位置,距离交代得十分清楚,给人以立体感,叙述被贬、迁家,安家以及给愚溪定名等等,内容丰富,机构紧凑,极具匠心。而全文又无一处不贯穿作者的不平之鸣。

  三.课上练习:

  总结7个典故的出处、原意、用意、目的。

  总结一词多意:为(6处)、乐(2处)、名(2处)、居(2处)、类(2处)。

  总结词类活用11个。

  总结句式7句。

  四.课后作业 :

  1.完成熟读3遍任务;

  2.翻译全文。

小学语文诗教案 2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通过欣赏,能口齿清楚地朗诵儿歌,使儿童体会浓浓的母爱之情。

  3.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活动准备]1.画有蓝天、白云、星星,大海、浪花、鱼儿,花园、风儿、花朵,妈妈、婴儿等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蓝天、星星、大海、鱼儿、花园,花朵、妈妈的手、婴儿等的贴纸若干。

  3.录音机一台,抒情音乐磁带一盘。[设计思路]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曾赞美《摇篮》是“一支美妙的摇篮曲”,“是歌也是诗”。它以悦耳动听的音韵展现了“蓝天”、“大海”、“花园”以及“妈妈的手”这一幅幅开阔儿绚丽的'画面,运用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将它们和谐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温馨、宁谧的环境,可以使孩子们陶醉在这种优美的意境中安然入睡。[活动流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完整欣赏诗歌,反复聆听——→朗诵诗歌,启发设问,集体讨论――→迁移

  一、初步感知理解作品阶段

  1.出示“摇篮”的背景图,尝试讨论:图上有哪些景物?它们都有什么关系?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歌。

  3.让幼儿尝试一下妈妈摇着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动作。

  4.教师指图朗诵,幼儿轻声跟念。5.倾听配乐诗朗诵《摇篮》,要求幼儿倾听时想象诗歌的画面,也可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反复聆听作品阶段

  幼儿在午睡前躺着聆听配乐诗歌录音,每次听两遍,4天左右,幼儿就能流畅背诵诗歌。

  三、交流讨论、表演

  1.集体朗诵并交流讨论

  a。诗歌里讲了哪些摇篮?(幼儿回答后,教帅出示背景图)b。诗歌里说的这些摇篮,分别是哪个宝宝睡觉用的呢?(幼儿回答后,师生共同粘贴,把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小朋友宝宝分别送入各自的摇篮)c。提出尝试问题,引导幼儿讨论:你最喜欢谁的家?d。教师让幼儿充分发表看法后发表白己的看法,同时让幼儿知道,妈妈的手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摇篮,每个小朋友要感谢妈妈对我们的关爱。2.表演游戏

  教师放录音,幼儿戴上自己喜欢的头饰自由表演,通过尝试自身的动作表演,提高幼儿对诗歌的感受力。例:当诗歌里说“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时,扮演蓝天的幼儿便可想像抱着星星,摇它入睡的动作,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四、迁移阶段

  1、教师出示尝试题,引导幼儿仿编诗歌。诗歌里说:“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那么,蓝天除了是星星的摇篮,还可以是谁的摇篮?大海又可以是谁的摇篮?(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对幼儿的仿编诗句进行组合,并把诗歌念给小朋友欣赏)例:蓝天是摇篮,摇着月宝宝,白云轻轻飘,月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船宝宝,浪花轻轻翻,船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鸟宝宝,风儿轻轻吹,鸟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2、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着把仿编内容画下来,再交流仿编的诗句。

  [活动评价]

  为了便于儿童记忆吟唱,全诗采用重复的词语、相同的句式,造成一种声音的回环。韵脚选用了“遥条”韵,烘托出一种甜美柔婉的气氛,使得美好的情致与音乐的旋律自然地统一在一体。《纲要》中提出,要让幼儿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摇篮”这首诗歌,从环保的角度向幼儿展示了当今大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取材现实,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整个活动,以小猴生病为线索,把大城市的污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深深感受到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从而一起为净化城市出谋划策。于是,“种树、种花、改制摩托车”等方法应蕴而生,充分寄托了孩子们的美好设想和愿望。

  有人说,环保教育对于幼儿来说较难渗入,而本活动,老师的成功在于以情激情,从而激发起幼儿真正的言行。语文教案-诗《摇篮》

小学语文诗教案 3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

  问: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小学语文诗教案 4

  教材分析:

  《献给妈妈的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充满爱的童话故事。课文以童话故事的方式讲述了小动物们在母亲节这一天给妈妈写了一句赞美妈妈的话。文中的语言贴近孩子,孩子在反复朗读中能很自然地感悟到妈妈也需要孩子的关心,孩子一句赞美的话就能给妈妈带来莫大的幸福。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教学目的:

  1学会8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感受孩子和妈妈之间与生俱来,深沉似海的亲情,并真心地用一句话来赞美自己的妈妈。

  美育点: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妈妈的爱。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动物图片,动物头饰,爱心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利用音乐,揭题质疑

  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想到了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献给妈妈的诗》。

  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学生自由读文)

  三、体会感悟,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动物为什么要给妈妈献诗呢?指名读谁知道母亲节是哪一天?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动物的诗准备好了吗?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质疑:这一段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相机引导学生学习争先恐后争)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哪些小动物争先恐后地为妈妈献诗?〈随交流板书动物图〉

  2、小动物都为妈妈写了一句什么诗呢?请你们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标出小动物们写的诗。

  (交流板书小动物的诗)

  3、好吧,你们把想好的一句都念给我听听。小动物是怎样念自己的诗的呢?请你们自己试一试

  4、学习小白兔句。

  (1)、课件出示勇敢句,谁能把这句话读?学生自由练读

  (2)、课件出示勇敢诗,指导学生朗读:哪只小白兔来读一读?〈指名读,课件理解,指名读,男女生读〉

  5、学习狮子句

  (1)课件出示温柔句,学生自由练读:听了小兔子的朗读,小狮子也心急了。

  (2)、出示温柔诗,指导朗读:小狮子会怎么念自己的诗呢?

  (3)、课件理解温柔:见了这只狮子妈妈,你想说什么?怎样才能读出妈妈的温柔呢?〈同桌练读,两人齐读〉

  6、学习小黑猪和小老鼠的诗

  (1)、课件出示,自由练读:听了小兔子和小狮子的诗,小黑猪和小老鼠都等不及了。

  (2)、多种方式练读:自选角色读,交流读

  7、分角色读课文

  (1)、示范读: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谁愿意和老师合作?

  (2)、小组练读,表演读

  四情感体验,思维拓展

  1、体验爱心:你见过这些动物吗?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它们和我们知道的不一样呢?

  2、为妈妈写诗:我们也爱自己的妈妈,让我们学着小动物的样子,也为自己的妈妈写一句诗吧!

  3、交流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范读

  2引读

  六古诗欣赏

  听了小动物的诗,念了自己的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献给妈妈的古诗吧!(欣赏《游子吟》)

小学语文诗教案 5

  教学目标:

  1、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3、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节拍等,力求声情并茂,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3、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木兰诗》,在《乐府诗集》的带领下,认识了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大家记得她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要来继续了解她。

  二、听读文本,感悟美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图片赏析(探讨图中木兰之美?):

  小结:木兰是个内外兼修的女子,不仅外在美,而且还有内在美。

  2、小组讨论并归纳: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木兰美在哪里?例如: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

  1(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

  小结:——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木兰真的是集合了很多很多优良品质,不仅比男儿都强,还具有所有女性都有的传统美德,勤劳﹑孝顺﹑质朴,在作者笔下近乎是一个完美的女子形象。

  四、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课堂活动)

  五、体验反思,互动释疑:(观看花木兰动画片视频)

  千百年来,木兰一直是深受中国人们尊敬的女性,因为她勇敢、质朴、勤劳,她的精神激励了成千上万中华儿女保家卫国。那么,在外国又如何呢?同样,也有很多故事来讲述木兰。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在战争中可能有怎样的故事呢?

  可能受人欺凌,也可能被发现是女儿身······

  2、木兰回到家乡后恢复女装,伙伴们吃惊,朝廷知道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可能重赏,可能重罚······

  六、赞美木兰的话(一句话)。

  七、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列举大家熟知的女英雄图片)

  八、齐背《木兰诗》:用我们的背诵来唱响木兰的赞歌。

  木兰精神值得传颂,现在让我们怀着对木兰的敬爱之情,一起再来背诵《木兰诗》。

【小学语文诗教案 】相关文章:

1.郭沫若诗两首语文教案

2.小学语文拼音教案

3.小学语文教案

4.七年级下册语文《木兰诗》教案

5.《观潮》小学语文教案

6.小学语文教案(15篇)

7.小学语文教案15篇

8.四小学语文积累运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