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7 16:53: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文锦集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范文锦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 紧扣课题,感悟主题。

  1、 谜语导入:小小脑袋肚子鼓,能做乐器能装酒。远看就像大灯泡,走进从来点不着。

  2、 出示葫芦图片,认读葫芦,强调芦读音。师生一起板书葫芦二字。

  3、 你见过挂在藤上的葫芦吗?请一位同学指一指葫芦藤在哪里?认读葫芦藤 ,怎么才能记住这三个字?

  4、 葫芦都能用来做什么?乐器 工艺品,装水 装酒等,难怪有一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把课题补充完整。生读课题。

  二、 变序阅读,读出质疑。

  1、 这个人最终得到葫芦了吗?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故事。

  出示读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标出段的序号。

  2、 读了故事,请你看看文中的两幅插图,你发现哪些不同?师小结:刚开始,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美滋滋地想“我要的是葫芦”,后来却让人遗憾,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起走进故事,寻找答案。

  3、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描写第一幅图的句子读一读。

  你找到的是第几段?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用铅笔划出。

  ( )的小葫芦 请你仿照这样的句式来夸一夸它们吧。

  ( )葫芦藤 ( )叶子 ( )小花

  4、 种葫芦的人看到这棵葫芦是什么心情?读出高兴的心情吧。 学生读第一段。

  5、 难怪那个人越看越喜欢,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可是,你们瞧,没过几天,葫芦变成什么样了?

  6、 看到这样的情景,什么心情?

  生有感情读最后一段。

  三、 感悟语气,训练语言。

  1、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的葫芦满心欢喜,有一天,他看到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

  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意思是什么?

  比较句子: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学生练习朗读。

  2、 那个人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句子: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自言自语什么意思。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

  4、一位邻居看见了,对他说——

  出示句子: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能不能用邻居说一句话。

  做动作来体会“盯”。

  学生读句子。

  5、 当热心的邻居劝说时,种葫芦的'人却奇怪的说---------

  出示句子: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学生体会语气和意思。

  比较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6 、 请两位同学扮演邻居和种葫芦的人分角色朗读。

  四、知事明理,续编故事。

  1、 故事读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葫芦?

  板书 绿叶 葫芦 相互联系

  2、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的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3、故事还可以继续,我们接着编。到了第二年春天,种葫芦的人又种了一棵葫芦,长得和去年一样好。

  五、 指导写字,写好竖心旁的字。

  1、出示 怪和慢,生观察字形。

  2、提醒竖心旁笔顺和两个点的位置。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评价。

  六、作业布置。学生练写带有竖心旁的字。

语文教案 篇2

  一、谈话

  1、过年了,你们家要做什么?(引出帖春联)

  2、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对联?背一背

  3、小结,逢红白喜事都兴帖对联来表情达意。

  二、学习“读读背背”

  1、出示对联,齐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

  (1) 前半句是上联,后半句是下联

  (2) 4个字的词是横额,也叫横批

  (3) 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

  (4) 下联的最末一个字一般是第三、四声,下联的末字常是第一、二声。

  3、出示事先准备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帖对联的知识。

  4、逐句学习文中对联,说说每幅对联描写的什么?歌颂的`是什么

  第一幅:歌颂祖国江山美,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情景。

  第二幅:喜庆对联,表现出祖国不老,大地同乐的情感。

  第三幅:歌颂祖国人材多,祖国气象兴旺。

  第四幅:科技发达,经济腾飞。

  第五幅:昐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试着选中其中之一背诵,说说你是怎么背的

  7、指导背诵

  三、学习“阅读”部分

  1、快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讲了哪些人?谁是最主要的人物?

  (2)、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

  (3)、画出文中用来解释题目“手不释卷”的意思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效。

  (1)课文讲了吴王孙权、大将吕蒙、主将鲁肃三个人,主要讲的是大将吕蒙。

  (2)课文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孙权的影响下教育下,由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学问家,并做了吴国主将的事。

  (3)课文最后一节解释了标题意思。另孙权的话中也有一句从事物方面讲了这一意思:“手不离书本”(孙权、光武皇帝)

  3、针对“我爱读书,可是没有时间读书”(即吕蒙语)展开一个辩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本文的启示:

  (1)只要肯挤,都能挤出时间。(孙权语)

  (2)读书可以得到许多知识,还可以为人们争来许多荣誉(如文中倒2节)

  (3)读书很重要,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把事情办得更好。(孙权语)

  4、齐读课文。

  5、课堂练习。

  四、小结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语言优美,我们要利用大好时光,多读有用的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自己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13个生字,书写8个汉字,掌握双人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踢毽子的乐趣,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毽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您们会踢毽子吗?谁愿意上来表演一下?

  2、学生表演后,评一评谁踢得好。

  3、刚才一些同学踢得好,一些同学踢不好。为什么同是一个毽子,会出现两种情况呢?

  4、指名发言,导入新课。

  5、板书课题。

  二、认识生字,读准课文。

  1、学生听录音范读课文,并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读读、认认。

  3、教师出示文中本课生字认读。

  4、从词中抽出本课生字认一认。

  5、回到课文,分段指名读课文内容。

  6、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问题导学,读懂课文。

  1、老师教我们踢毽子时,毽子在老师脚上听话吗?您是怎么知道的?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出示图一,引导理解:毽子听话极了。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踢毽子的乐趣。

  2、看着毽子这么听话,我们真想踢,可是刚开始时,毽子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1)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引导理解。

  3、听了老师的话,我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1)指名反馈。

  (2)出示图二引导感受:毽子变乖了。

  四、课时总结:

  毽子原来是很不听话的,可是练习多了它就会很听话了。我们做事情、学东西也一样,刚开始学不好,做不好,只要我们认真练习,掌握其中的方法,就能做好学好了。

  第二课时

  一、巩固全文、练习说话。

  1、分段开火车读课文,评议。

  2、指名说说:毽子是怎样变乖的?

  3、齐读课文中老师的话。

  4、引导说话: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刚开始时__________________,我就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同桌说一说,听一听,评一评谁说得好。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练习书写。

  1、识记生字

  (1)抽读生字

  (2)开火车用生字进行口头扩词,理解字义。

  (3)指名说说您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

  (4)学生反馈识字难点,教师重点指导识记。

  2积累词汇

  (1)认读“词语花篮”中的五个词语。

  (2)找出“词语花篮”中的.一对反意词加以识记:陌生----熟悉

  (3)找出其它词语填在“词语花篮”里。

  3练习书写。

  (1)认读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逐字扩词,理解字义。

  (3)归类识记字形,练习书写。

  三、课时总结。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认真地去发现它其中的方法,一定会做得又快又好的。

  四、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练习扩词。

  2、写一写您喜欢 玩的活动。

  板书设计:

  毽子变乖了

  开始:一点儿也不听话(陌生)

  每天都抽时间玩

  不久:变乖了(熟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燕子、青蛙和蜜蜂等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当冬天天气越来越冷的时候,人们是怎么防寒的?

  2、大家一定想知道,燕子青蛙蜜蜂等这些小动物是怎么过科的吧?我们学习了《小动物过冬》以后就明白了

  3、板书课题

  4、师讲:物,第四声,小动物指燕子蜜蜂青蛙蚯蚓蝙蝠等比较小的动物,不是鲸虎狮牛之类的大动物

  二、初读指导

  1、提出自学要求,生自读课文

  (1)根据拼音试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产,部分词语的意思

  (3)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天气渐渐凉了,小动物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小燕子青蛙蜜蜂各自谈过冬的方式

  它们相约第二年春天相见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写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3)教师小结: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八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中间五个自然段是第二大部分

  3、学习第一部分的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刮 商量 跳舞 聚指名拼读

  (2)理解生字词

  刮,三拼音,领读,商量,量读轻声。领读,意思是交换意见。

  聚是集合在一起

  (3)指名拼读生字词

  (4)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学习第二部分的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暖和 接着 哥哥 钻 趁 妹妹 藏 巢 够

  (2)指名按拼音拼读生字词

  (3)提问: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

  (4)理解生字词

  暖和,不冷也不太热

  (5)指名朗读第二部分,结合正音

  5、学习第三部分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约定 第二年 相见 领读

  (2)提问: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

  约定,经过商量而确定

  (3)指名朗读第三部分

  三、课堂作业

  1、习题3,读读抄抄再听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商量 暖和 哥哥 第一 动物

  2、《小动物过冬》介绍了哪几种小动物的过冬的'方式?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观察课文插图,思考: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画的是哪一个自然段的事?什么事?

  (2)指名口述插图意思

  (3)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教师:青蛙小燕子蜜蜂平时是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冬天快要到了,它们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过渡: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让我们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写小燕子青蛙和蜜蜂过冬方式,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2)指读第三自然段

  小燕子怎么过冬?

  为什么?……也……、……还有……表示说的是几个方面?练习有这两个句式说话

  (3)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画出小青蛙过冬方式的语句,想一想:怎么把你不是也吃虫子吗?换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指名两人分角色朗读小青蛙的话

  (4)蜜蜂怎么过冬呢?

  (5)填空

  冬天来了,小燕子飞到_______,因为那儿______。青蛙______。小蜜蜂吃藏在______里的_____。

  板书:

  燕子 飞往南方(迁徏)

  青蛙钻到土里(冬眠)

  蜜蜂蜂巢藏蜜(备粮)

  (6)指名口述几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3、学习第三部分

  (1)它们作出了什么决定?

  (2)默读全文,想一想:在介绍三种小动物怎 样过冬的时候,上下文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三、作业

  想一想:除了这篇课文介绍的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你还知道哪些?

  第三课时

  一、总结谈话

  1、学习了《小动物过冬》,我们懂得了小燕子青蛙蜜蜂是怎样过冬的?

  2、你还知道动物过冬的哪些方式?请你给大家说一说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商,下面是口

  第,第十笔写在竖中线上

  暖,爫下面是横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物,共八笔,牜第四笔是提

  钻,钅是竖提

  量,先写竖

  3、练习描红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2、开展讨论,掌握感情基调

  3、小组练习朗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课堂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竹( )( )( )艹( )( )( )

  牜( )( )( )扌( )( )( )

  目( )( )( )日( )( )( )

  2、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 小动物 过冬

  燕子 飞往南方(迁徏)

  青蛙钻到土里(冬眠)

  蜜蜂蜂巢藏蜜(备粮)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

  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

  教学难点:

  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指出罗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图)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可现在那里变成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出示幻灯片)仙湖为什么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们就走进罗布泊,听听她的诉说。(大屏幕上出示课题)

  二、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吴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中国最佳报告文学。

  三、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什么样子?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然后出示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

  2.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的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灯片,然后齐读相关段落)

  3.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示幻灯片)

  4.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次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出示幻灯片)

  5.同样的悲剧还有那些?

  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出示幻灯片)

  6.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学习:

  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灯片)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信。

  如:《汉书 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五、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xx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六、教师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出示幻灯片)

  七、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习作业--“走近志摩”,让学生走近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习作业“走近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讨论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诗人自比

  (3)《阔的海》

  “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表现出诗人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和顽强执著。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1)《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雪花的旋转、飞翔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阅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关注到,这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现实中他的灵魂也许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点影子时,主人公已没有机会看到。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美丽的挣扎。

  (3)《阔的海》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一个“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的,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而却“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和悲凉。诗中,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首诗都是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抒写自我的“灵性”,都是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恼。

  三、本课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