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2-01-06 20:46:0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有顺序地仔细观察一次科学小实验的演示过程。

  2.学会有条理地具体地记叙一次科学小实验的经过。

  3.初步懂得这个小实验的科学道理,激发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有条理地具体地把实验经过写下来。

  教学难点:注意实验经过要分层写,揭示小实验科学的道理。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有顺序地仔细观察烧纸船小实验的演示过程。

  2.学会有条理地具体地说说烧纸船小实验的经过。

  3.初步懂得这个小实验的科学道理,激发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明确学习任务。

  (1)启发式谈话:同学们,今天作文课我们将要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烧纸船。

  (2)质疑:读了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出示:有条理地具体地说一说、写一写科学小实验,注意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2.演示实验,揭示科学道理。

  (1)学生默读第二部分,明确观察小实验的要求。

  (2)出示第1个思考题:老师做的是一个什么小实验?实验前做了哪些准备?

  老师分别摆上实验器材,请学生一一描述。(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数量词)

  (3)出示第2个思考题:实验分几步?每一步实验是怎么做的?

  教师按照实验步骤一一做具体演示。

  ①架好三角架,三角架上放上纸船,在纸船内倒满清水。

  ②酒精灯放置于纸船下面,然后点燃酒精灯。

  ③让学生观察纸船的变化,纸船有没有被烧掉。

  第三步时,教师创设情境:当纸船烧至3-4分钟时,请学生上台用手试温,然后等水快沸时,再请学生上台试温。引导学生观察上台试温同学的神情、动作、语言。

  (4)出示第3个思考题:想想这个小实验告诉我们什么科学道理?

  突破难点:先让学生说,当学生表达不能到位时,教师作必要的讲解。

  3.口述实验经过。

  (1)回忆实验演示的经过。(教师可以重现实验演示动作)

  (2)说说每一步实验是怎么做的?(四人小组讨论) (注意抓住实验时的一系列动作词)

  (3)学生自由练说实验经过。

  (4)指名说,评议。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有条理地具体地记叙烧纸船小实验的经过。

  2.文章初步做到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二)教学过程

  1.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

  指名说说本次习作的要求。

  2.指导当堂书面作文。

  (1)再读观察小实验的3个思考题,教师点拨:一个思考题的内容可以写一段,开头先交待实验前的准备;然后写实验的经过,注意要把实验分几步写具体,并能抓住实验时的一系列动作来写;最后揭示小实验告诉人们的一个科学道理。

  (2)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对困难生加以个别指导。

  3.交流、讲评。

  (1)定稿后,指名学生读自己的作文,读后评议。

  (2)各自修改作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涵义;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划分段落。

  2.体会争吵后“我”的心理。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写有练习题的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了解预习内容

  (一)出示课题,提出问题。

  1.“争吵”是什么意思?由题目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1)谁和谁之间发生了争吵?

  (2)为什么事发生争吵?

  (3)他们争吵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各自的心情如何?

  (4)争吵的结果如何?

  (5)“争吵”这件事向我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了解预习内容。

  1.自读预习。

  2.说说你从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

  要求:对照括号中的注音把字读准,找出不懂的词或句。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谛弄脏了,“我”认为他是故意的,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虽然“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我”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克莱谛却主动要求与“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指名读课文,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

  (二)用小节归并法划分段落,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1~4节)讲“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

  第二段(5~8节)讲“我”后悔和克莱谛吵架。

  第三段(9~13节)讲“我”和克莱谛重归于好。

  第四段(14节)讲父亲对“我”的教育。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一)说出注音字的形、意:

  填空练习:

  1.“匠”字是( )结构,它的第二笔应为( )。

  2.“哀”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悲哀”的意思是( )。

  (二)解词:

  嫉妒——心里忌恨别人比自己强。

  瞟——斜着眼睛看。

  防御——防卫。

  五、布置作业

  (一)熟读课文。

  (二)抄写生词:

  吵架 嫉妒 石匠 后悔 缘故 胳膊肘

  原谅 瞟我 悲哀 防御 毕竟 诚心诚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指名读课文

  (二)回忆课文分成了几段,每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二、新授课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我”和克莱谛争吵的原因。

  2.划出争吵时,“我”做的不对之处和克莱谛做得比“我”好的地方。

  (1)学生默读划出。

  (2)讨论。

  我错:①克莱谛无意碰了我,我火了,并骂了他。②我听了他的道歉后,不但没能原谅他,反而故意碰了他。

  他对:①他无意碰我之后立即向我道歉。②当他气急了,举起手要打我时,看见老师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急忙缩回手去。

  3.细读这一段,思考:“我”为什么与克莱谛争吵?克莱谛为什么与“我”争吵?

  (1)“我”与克莱谛争吵的原因有二①是他碰了“我”,“我”的本子被弄脏了;②是克莱谛得了奖,“我”嫉妒他。尽管“我”说并不是因为这个,但从“我”的心理活动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就是因为心理不平衡导致看问题的偏斜。

  (2)克莱谛与“我”争吵的原因主要是他无意碰了“我”,及时道了歉,见“我”还不依不饶,所以急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5.分角色练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段、第三段。

  1.默读第二段、第三段。用“——”划出“我”与克莱谛争吵后的表现;用“ ”划出克莱谛与“我”争吵后的表现。

  2.讨论“表现”,并说说从中可以体会出人物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1)“我”在争吵后的表现。

  ①“我”很不安。

  ②“我”很后悔那样做。

  ③想向他认错但觉得太丢脸。

  ④想到外面后不是先认错,而是怎样去防御克莱谛。

  ⑤出去后,他走近“我”时,“我”举起戒尺。

  ⑥当听到他说要求和好的话,“我”愣住了。

  ⑦当听到他的问话后,“我”说:“再也不了!”并高兴地与他分手。

  教师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板书:

  不安——后悔——矛盾——愣住——高兴

  (2)克莱谛在争吵后的表现。

  ①用眼睛瞟“我”,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为“我”不原谅他起初的无意而伤心;也为自己刚才不冷静举手想打“我”的行为而伤心,他在反思自己的错误。)

  ②第二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这一句比第一次说时多了一个“着”字,但这正说明他刚才想打架的思想已经消失了,换来的是思考后的冷静。这是要和好的诚恳语气。)

  ③放学后他从后面跟上来,走近“我”。

  (走近“我”的目的是主动接近“我”。)

  ④他微笑着拨开戒尺,并温和地说出友好的话。

  ⑤他两手搭在“我”的肩上,并用商量的口吻与“我”和好。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后板书:

  悲哀——后悔——诚恳——高兴

  3.从文中找出克莱谛在争吵时和争吵后的两次微笑,这“微笑”分别对“我”起到了什么作用?

  (1)他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这个“微笑”使“我”不高兴,认为他得了奖,有意在“我”面前显示,造成了“我”想报复他的心理。

  (2)他微笑着用手拨开戒尺,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这个“微笑”使“我”愣住,一时之间简直不敢相信我犯了严重的错误,而他竟很容易地原谅了“我”,他的诚恳让“我”感动,于是我们高兴地和好。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三、课堂练习

  造句

  1.缘故

  2.诚心诚意

  要求:

  先找出课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说说词语的意思,再分别口头造句。

  四、布署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一)默读第四段。思考:爸爸听了我的叙述,有什么表情?他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二)讨论:

  1.爸爸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2.爸爸说“高贵”的朋友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高贵”的?

  (这“高贵的朋友”指的是克莱谛。他的高贵之处在于敢于主动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能用宽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朋友。)

  3.爸爸夺过戒尺,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爸爸希望“我”和错误的嫉妒心理、知错不改的虚荣心理、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朋友的狭隘心理及行为彻底决裂。)

  (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和同学及朋友的交往中,要宽以待人。如果有了错误,应该主动请求别人原谅,决不能以虚荣之心维护自己的面子而伤害别人,更不能以狭隘的心理来对待朋友。)

  (四)说说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

  二、课堂练习

  (一)形近字组词:

  吵( ) 妒( ) 肘( )

  抄( ) 护( ) 讨( )

  扛( ) 谅( ) 瞟( )

  杠( ) 掠( ) 漂( )

  御( ) 竟( ) 嫉( )

  卸( ) 竞( ) 疾(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写出近义词:

  温和—— 缘故——

  情形—— 防御——

  2.写出反义词:

  故意—— 高尚——

  (三)课堂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写成一个片断,把“诚心诚意”、“缘故”这两个词用进去。

  1.同桌议一议,然后写下来。

  2.用投影显示一个同学写的片断,集体评改。

  三、课后作业

  修改自己所写的片断。

语文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同学们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活动开阔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增加有关战争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积累。

  3、培养资料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锻炼围绕某一事件进行评说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针对某一问题阐明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

  4、在系列活动中,同学们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在各个情境中的体验,并使相互之间增进友谊,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

  【活动步骤】

  1、体验老师课前创设的情境,激发兴趣。

  2、从老师处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活动专题。

  3、同学们按自选专题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合作、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或收集有关古今中外战争的文字或音像资料;或展开考察、访问、观赏等活动。

  5、成果展示:

  老师根据所掌握的同学们课前准备的反馈信息安排。

  附:参考展示方式:

  ⑴ 呤唱会:

  歌咏革命战争歌曲或朗颂古今表现战争主题的诗歌。

  ⑵ 故事会:

  讲自己收集的战争故事,包括成语故事、英烈故事等。

  ⑶ 演讲会:

  用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理解。

  ⑷ 辩论会:

  正方:战争可以促进科技发展,产生丰富的战争文化;

  反方:战争阻碍社会进步,伤害人民身心。

  ⑸ 图片、实物展示会:

  展示自己考察、走访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或收集、拍摄的图片。

  ⑹ 模拟“记者招待会”:

  就某一专题调研,接受其它同学的提问。

  (可以有其它更丰富的专题形式。)

  6、专题小组内推荐若干代表,代表本小组在全班交流:

  组内和全班交流时,可根据各组专题内容,选取不同的展示方式。

  7、自评、互评,评出本次活动中的“一级战斗英模”,“二级战斗英模”等等,最后由老师讲评。

  8、预期效果:

  ⑴ 同学们能全部动起来:

  具有较强的兴趣,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在互动中达到“活动目标”。

  ⑵ 课堂展示活动中,会说的说,会唱的唱,会演的演,同学们表现出高度的参与热情,体验深刻,对战争有了自己的思想。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上、下、土、个”4个字。

  2.培养学生认字的兴趣。

  课前准备:

  每小组一份生字卡片,每生画一幅“我的家”,每生一个信封(装有小卡片)

  教学方法:

  在情境中读读、认认、贴贴、说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今天老师心情特别高兴,你们猜是为什么?(生猜)师:老师告诉你们吧,是因为老师有一个好朋友,她叫小新,她邀请老师到她家去玩呢!我们一起去好吗?你们瞧,她来了。(小新:欢迎老师到我家做客,也欢迎同学们到我家做客)。

  二、利用情境,识字说话。

  (一)参观前。

  1.师:小新,你家都有些什么呢?

  小新:我家有好多东西,我都写在卡片上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卡片,说说小新家里都有什么,好吗?

  2.生自学生字。

  3.学生汇报,上台说一说:“我知道,小新家有:沙发、茶几、报纸、书架、台灯、挂钟、电视、电话……”

  4.齐读、指名读、分组读。

  (二)参观师: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急着想去小新家看看了,大家能用一个成语说说老师现在的心情吗?(着急、非常着急、迫不及待……)

  1.小新:这就是我的家,大家请进。师:小新,你的家真漂亮!谁也能像老师一样用一句话夸夸小新的家?(生:小新你的家真美丽!小新你的家真可爱!小新你的家真棒!)

  2.看图说说小新家里都有些什么?(一边说一边卡片出示词语)(贴卡片)

  3.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分为家具和电器两类)请你上来摆一摆。

  4.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1

  5.出示生字(小黑板),指读,说说你认识这些字中的哪些偏旁?

  6.说说其他字你可以怎么记住它。(利用熟字变一变、合一合的方法。)7.开火车读卡片。

  9.请小新再介绍一下她的家(为后面请同学说做铺垫)

  (三)参观后。

  1.小新家这么漂亮,我相信同学们的家也很漂亮,但这么多家老师去不了,好在你们都把家画下来了。每个同学都有一个信封,信封里有许多词语。请你们选择自己需要的字词贴在画上。(板书:1、贴)。

  2.贴好了以后向小组里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家(板书:2、jie shao)

  3.把画贴到墙上,请老师和同学来参观你的家,也可以去参观一下别人的家。

  (四)写字。

  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先看范字,整体认记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顺,再试着描描,最后每字写一遍。老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重点是“下、个”两个字。

  下:认识笔画“、”,写点起笔轻,落笔重,与坚相连,居中线上。

  个:上面是“人”不是“入”,撇的起笔高,捺的起笔低一点,两笔相接,开口度大。坚居中,带针尖,不与“人”连接。

  (五)巩固练习。

  1.《同步阅读》中的分类练习。(把用不同的颜色把词语分成家具和电器两类)

  2.猜一猜,连一连。

  老大天天演戏报纸

  老二每日作文电灯

  老三千里传声电视

  老四送来光明电话

  三、课后延伸:

  师: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同做家具和电器名称的卡片,贴在物品上,这样你就可以学到更多的字了。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背诵全文并能翻译。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课时安排:二课时课文导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讨论并归纳: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上”是介宾短语,不可拆开。节奏错误说明学生己对文意不够理解,应通过多读、多思,琅琅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胖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越明年:到了第二年。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增其旧制:制,规模。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浩浩场汤: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开,放晴。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加入各课侧重点。)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二、说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比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四、说教法、学法

  篇:“导学-自学”。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半学期要掌握的重要的构段方式。因此,我采用从扶到放、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段:读悟结合,“读-划-品-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具体方法: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和“动态美”;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请学生作画,加深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拓宽文本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练习1》的8个词语,说说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这样设计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具体设计: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三)“形态美”中悟学法。

  1.分三次读。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中心句,用“——”画出来。找出中心词,用“.”标出,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

  (2)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我把内容排列出来,关键词加上点。先点明“总分”结构写法。接着组织讨论: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练习词语运用(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然后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一个问题引出比喻。再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处比喻好在哪里,请学生到黑板上画白色绒帽和一条条玉带。(学生在画的时候,就要对云雾有充分的想象。其他看的学生也会把画出来的云雾与自己想象中的云雾进行对照,这样印象会比较深。其它两处利用“凤凰语文”资源库中丰富的图片来加深直观感受。)

  (3)相机逐句指导有感情朗读,再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内化积累。

  2.回顾此段学习,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四)“动态美”中用学法。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

  抓住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3)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4.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5. 背诵。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配乐朗读全文。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层次明,结构清,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案:

  教材分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课后练习中的8个词语。

  (1)指名读正确。(2)齐读。(3)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去好好欣赏庐山的云雾。

  2.板书课题:3.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像——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回顾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

  过渡:确实,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美丽而神奇。欣赏这样的美景,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受。

  三、“形态美”中学构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找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交流中心句。从这一段,哪个词特别能表现庐山的云雾的特点?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读句子。

  3.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1)边交流边把内容排列出来,在表示位置的词语下划线。再点明“总分”结构写法。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①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比喻好在哪里。

  瞧这山头,现在是有模有样啦!看它戴着“白色绒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美丽、可爱、暖和、神奇等)适时理解“笼罩”。

  ② 看图加深感受。

  ③ 读出学生自己理解的感觉。

  ④ 点回中心句:这处恰当的比喻,让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庐山云雾的姿态。庐山的云雾还会有什么姿态呢?

  4.抓住 “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词语,运用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的方法感受其它几处比喻的精到。

  指名读一读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样子吗?给你什么感觉呢?看看图,是这样吗?再读句子。

  5.背诵。

  (1)自己边想画面边填: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就像是戴在——;那些缠绕在——,又像是系在——。云雾弥漫——,它是——;云雾遮挡——,它又是——。

  (2)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6.回顾此段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姿态美”。读悟结合,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学习方法,为下段的自学提供“扶手”。】

  四、“动态美”中促想象。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快,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②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③读好关键词,读出变化之快。

  (3)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多,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出云雾由什么变成什么?

  ②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叙述: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神秘的色彩。看,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过渡: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4.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1)学生说自己的想象。(要注意开阔学生思维,使想象丰富起来。)

  (2)出示说话训练的句式: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3)学生写话、交流。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能吸引人的内容,说规范的句。】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例:

  河边的小树林生机勃勃。……

  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

  美丽的街灯令人眼花缭乱。……

  习作要求:

  1.可以选择提供的内容写,也可自己另外定。

  2.用上“总-分”的构段方式。

  3.展开合理想象,用上“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学反思:

  这课教什么?怎样教?

  如何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使学生获益更多是老师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教学的一个关键话题。在进课堂之前,教师总是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要教给学生什么?二是怎样教?即明确教学目标与制定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恰当地使用方法,也是让目标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

  目标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课后再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

  不过,自己认为课后习题中的提示设计还不够理想,当时着急快要派用场了怎么就没招了,一时情急反而影响正常思维。上完之后静下来再想,倒不如列出例如“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这类提示,反而更有启发性,学生也更容易着手。

  目标二: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二个本领:通过对文中描绘庐山云雾的比喻的品味,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其实,想象得再不着边际,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东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创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如“白色绒帽”,我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处比喻的感受。有学生马上说感觉很“暖和”。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现在这样的12月的季节里,给你一顶绒帽戴在头上,你一顶也会觉得暖和。有学生说感觉很“美丽”,确实,青山白雾,想来也美。也有学生说感觉很神奇的,这也不错,那么大的山戴着顶绒帽,能不神奇吗?学生的感受谈得多么真切。

  在指导利用文中的“……”写话时,我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

  说到这处写话练习,在学生“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格式。(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课堂上的写话训练目的一是要把想象到的用比喻句写下来,二是要尝试“总——分”构段,不宜太难。)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独立写话的时候有法可依。

  “总——分”构段方式和比喻修辞手法这两点是我在这堂课上特别要教给学生。在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中还设有其他些许目标,如背诵、用“流连忘返”说话等,其实也是在这两个主要目标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几乎是每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都会训练的。这类“大众”目标应该可以不要写进“教学目标”之中了吧?)

  另外,内容与方法的整合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如果一堂课的容量太多,就会处理不好细节,使训练流于形式而学生学得并不扎实。在准备说课稿的时候,我理了一下我设计的训练,就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将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将省略号的扩充练习之“说”改成了“写”,而将原本要“写”的形式移到了此处。这样一处理,将原设计中的两个“说”(还有一处是用“流连忘返”说话)改成了一“说”一“写”,并将写的要求明确化,也围绕了“总——分”这一重点展开。有机整合了修辞、构段于一处写话之中,让课堂精简了,训练也落到实处了。

  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谨防步入教教材的误区。明白了要教什么,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凭借的依据,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扶手”。明白了怎样教,才可以将文本化为学生的内涵,使之成为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可行“通道”。这关键是要为具体的目标寻找与之相应的具体方法(这方法也可能是一组方法),使两者相匹配。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相关文章:

1.【热门】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

2.【推荐】语文教案模板锦集5篇

3.关于语文教案模板锦集6篇

4.有关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8篇

5.语文教案锦集6篇

6.【精品】语文教案锦集6篇

7.【热门】语文教案锦集6篇

8.有关语文教案锦集6篇

9.小学语文教案锦集9篇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案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