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2-03-11 13:49:1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2、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生字,通过朗读词语、背儿歌,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3、练习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辩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

  (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二、我会认

  1、读准字音,重点指导:

  翘舌音“支”,后鼻音“龙”。

  2、学生自己口头扩词,同桌扩词,全班开火车扩词。

  3、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交朋友 交通 支路 九龙坡 龙头 巨龙 龙舟 要求 请求 凡人 凡是 平凡 利用 利益 有利

  三、我会写

  1、认读其中的字。

  2、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言、家、定。

  四、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地读词语,接力读,分小组读,竞赛读。

  2、学生自己选词造句。

  五、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学生自己练习读,启发学生读出丰收时的喜悦。

  3、鼓励学生背诵短诗。

  4、朗读时需注意:

  轻声:庄稼 高粱 葡萄

  一声:黄澄澄 红彤彤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读要求,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自己找小伙伴交谈,说说各自想到什么地方秋游,鼓励意见相同或相近的同学组成小组,小组讨论本次秋游计划。

  3、班长主持全班讨论,各组陈述本组的想法和理由:

  我们组建议到……,因为……。

  我们都愿意到……,因为……。

  因为……,所以我们建议到那里秋游。

  ……,……。

  4、同意意见后,具体商量秋游活动的计划:

  到那里去做什么?

  5、商量准备工作和秋游活动中的分工:

  要做哪些准备?

  6、向老师提出建议:

  秋游到哪里去?干什么?做哪些准备?

  二、展示台

  1、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

  布置一个展示角,展示孩子们制作的与秋天相关的书签、贺卡和图画。

  2、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孩子予以表扬,评选优秀作品。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 (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 (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 (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 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 “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七、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 , 自豪 , 令人叹服 。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回顾课文内容。

  郭老改字

  ↓引

  李广射虎 咬 联 想

  要 文 要

  嚼

  韩愈推敲 字 套板反应

  -------------------------------------------------

  ↓结

  达到艺术的完美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积累运用”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辨析组词

  1 出示有关的汉字,学生读一读,找特点。

  2 指名反馈,归纳:同音字。

  3 学生完成练习。

  二、抄一抄

  1 读一读。

  2 鼓励学生积累其他词语。

  3 反馈、。

  三、读一读

  1 自由读。

  2 反馈对这些词语、句子的理解。

  3 学生补充,鼓励课后积累。

  四、填一填

  1 学生完成练习。

  2 集体讲评。

  3 读一读。

  五、仿写句子

  1 出示例句,学生读。

  2 讨论:“有的”和“有”的不同。

  3 指名反馈。

  4 学生练习。

  5 集体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阅读短文,掌握忘本单元金钥匙。

  2 介绍大海。

  教学过程:

  一、阅读短文

  1 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读通短文。

  2 认读生字。

  3 大家一起读。

  4 再读短文,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二、介绍大海

  1 请学生说对大海的了解。

  2 小组交流。

  3 指名反馈。

  三、金钥匙

  1 学生自读。

  2 反馈,你从中掌握了一项什么本领?

  3 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写文字说明,办以《大海》为主题的小报。

  教学过程:

  一、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1 请同学们自由地交流收集的资料。

  2 指名反馈。

  二、引导写说明文字。

   1 教师引入。

  2 指导写说明:指出写说明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 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4 学生练习写说明文字。

  三、指导办报。

   1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看到的报纸的样子,特点。

  2 学生反馈。

  3 小组讨论自己小报的主题,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4 学生反馈,教师指导学生办报时注意的事项。

  5 学生合作办报。

  6 小报展,互相点评。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螳螂捕蝉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下面是我对这一课的一点感悟: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我个人以为,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1、直接由课题入手,直奔"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2、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所以我特被重视让学生创造性地补充课文空白。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得十分成功。这是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三、自主质疑、训练思维

  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并讨论关键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这一节课下来,留个我许多的思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游览过程示意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

  2、今天,我们一起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去看看双龙洞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注意“簇、兀、漆、蜿、蜒”的读音。注意“臀”的写法。

  2、出示词语,先指名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随机指导读音。

  3、理解词语意思。

  盘曲:环绕弯曲。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时而:重复使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文指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进:量词,用于旧式建筑房院前后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景点叫双龙洞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2、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游览的顺序)

  3、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出金华城、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孔隙、这就到了内洞、出了洞)

  4、理清顺序,填写路线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用笔圈出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映山红多而茂盛,油桐花很多,沙土是粉红色的,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

  3、你怎样理解“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映山红生机勃勃,充满了自然美,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4、在学生发言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迎”字说明什么?(表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②“时而”是什么意思?(有时候)

  ③“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缓急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

  ④为了说明溪流的形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对反义词。(宽——窄;缓——急。)

  ⑤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作者愉悦的心情。)

  ⑥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通过描写作者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边欣赏山中明艳春色,边倾听淙淙溪声,一路逆流而上,来到双龙洞洞口。双龙洞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画出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

  2、学生交流。

  (1)洞口——很宽。

  ①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打比方)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

  ③洞口的景色让你产生什么感觉?(高山之上,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让人觉得双龙洞很神秘。)

  (2)外洞——宽敞。

  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特点?(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3)孔隙——狭小。

  ①读一读第5自然段,仔细体会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

  ②这么狭小的孔隙,当我们准备通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非常紧张、害怕)

  ③作者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都贴着船底。)

  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假设你就是这样一个从后脑、肩背、臀部一直到脚跟都紧紧贴着船底的游客,而老师是洞中的工作人员,拉着你通过孔隙,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船开始慢慢移动了,你的眼前渐渐感觉到昏暗,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挤压过来。就在这时船突然不动了,你睁开眼睛一看……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心情会如何?

  ⑤这时假设你稍微抬头,会怎样?(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内洞——黑、奇、大。

  ①作者描写了内洞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双龙——蜿蜒;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泉水——缓缓、轻轻。)

  ②读句子,想象画面。

  双龙:仿佛在嬉戏,张牙舞爪,瞪着灯笼般的眼睛。(可以提示学生:眼睛、龙头、胡须、躯干、爪子等。)

  石钟乳和石笋:仿佛一群仙人摆了一桌酒席,在一起开心地聚会。

  ③出示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试着给它们起名字。

  ④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中描写石钟乳、石笋的句子。

  3、文中多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4、作者游完内洞,又排队出洞,你能结合第5自然段的句子说说该怎样出洞吗?

  三、拓展延伸

  1、怎样来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呢?(按游览的顺序;把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顺序来写。)

  2、出示参观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参考第3自然段对溪流的描写,用“时而……时而……”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有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充分感悟黄莺和微风的话,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分角色有感情读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信息资料】

  动物头饰、生字卡片、课文插图、小鹿和玫瑰花的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实物导入:

  教师手拿一束玫瑰花,让学生看看、闻闻:喜欢这份礼物吗?

  (指导“瑰”的读法,并书写“玫瑰”)

  关于玫瑰花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板书课题)

  2、谈话导入:

  (出示玫瑰花和小鹿的图片)

  认识它们吗?玫瑰花和小鹿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二、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玫瑰、花骨朵”的读法。

  3、开展识字竞赛,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4、开展读课文比赛, 看谁读得通顺,没有错别字。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能独立识字、读文,以赛促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于学生自主识字和合作学习。

  三、讨论

  1、找出描写鹿弟弟的话,引导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开始鹿弟弟说玫瑰花白栽了,后来又说没白栽?)

  2、小组合作读文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说玫瑰花白栽了?

  1、读课文1~2自然段,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小鹿栽花时会想些什么?

  2、当小鹿跌伤了脚,没能看到玫瑰花开,又会想些什么?

  3、此时鹿弟弟又会怎么想?体会他“惋惜”的心情。

  在课文的空白处,利用“移情”策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角色体验,既丰富了内心情感,又为理解下文“没有白栽”打下铺垫。

  五、朗读

  1、自由读:

  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

  2、交流读:

  向学习伙伴请教──自己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3、竞赛读:

  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读,大家评议,互相取长补短。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朗读的时空,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

  六、练习

  结合课文情境进行写话训练:

  1、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

  2、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思路,看谁说的句子和别人不一样)

  七、写字

  学习“弟、哥、骨、微、渐”5个字:

  1、学生观察:写这几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指导:

  “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

  “骨”字上边中间时横折,下面的“月”字变撇为竖;

  “渐”字的“车”下面变横为提,笔顺是先竖后提。

  3、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个人自评最满意的字—同桌互评最满意的字—小组评选“写字能手”—全班展示自己的作业)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字书写的规律,并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以“摘果子”的方式复习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

  1、指名读黄莺和微风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挑战读。

  2、引导想象:小鹿的朋友大象拍下了花开的情景,想象一下他会对小鹿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看到了玫瑰花开,他们又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小鹿自己虽然没有看到玫瑰花,但玫瑰花已经开在别人的心田里,别人感到快乐,小鹿自己也感到非常幸福。所以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

  教师拓展文本,引导想象,利于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领会“玫瑰花没有白栽”的原因,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

  三、表演

  1、同桌之间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研究角色的表情和语言。

  (可以适当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全班比赛,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合作奖”、“最佳风采奖”和“最佳创意奖”。

  表演是深读课文,感受语言,提高阅读的手段。在兴趣盎然中获得感悟,受到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练习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请你替他写几句台词。

  五、写字

  学习“抽、拐、浇、终、静、躺、谢”7个字: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2、学生观察后联系已有知识,教师进行迁移式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等。

  3、学生书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板书设计】

  小鹿的玫瑰花嫩绿的叶子──花骨朵──快要开花──浓密的绿叶──

  (带来快乐)(受伤)(失望)

  黄莺──唱歌微风──玫瑰香风──小鹿快乐

  (快乐、幸福)

  为别人带来幸福快乐,自己更快乐。

  【课后反思】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故事中有四个角色:小鹿、鹿弟弟、黄莺、微风。故事的内容是小鹿在美好的春天栽了一丛玫瑰,当玫瑰快要开花时,小鹿因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看到玫瑰花,鹿弟弟首先替哥哥惋惜,听了黄莺和微风对玫瑰花的赞美后,高兴地说“看来,你的玫瑰花没有白栽”。故事蕴涵着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情操,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但“鹿弟弟”这个角色的选择并没有起到衬托的作用。小鹿没看到玫瑰花开是因为跌伤了脚,那鹿弟弟呢?更多的孩子会怀疑鹿弟弟的真诚和善良,从文中的“他常常去松土、浇水、”和“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他们高兴极了”可以体会小鹿和鹿弟弟很爱玫瑰,很想盼望见到玫瑰开花。既然如此,学生会问“鹿弟弟又没有跌伤脚,他为什么不告诉小鹿哥哥玫瑰花的消息,让小鹿哥哥高兴呢?”显然“鹿弟弟”在这里是画蛇添足了。或许有的孩子会天真地说:“鹿弟弟一直陪伴在小鹿哥哥的身边,没有走出家门,没看到花开。”但我们心里都明白这样的说法很难自圆其说。何况小鹿没看到玫瑰花开惋惜的心情,让第三者“鹿弟弟”说出来给孩子增加了难度,有些“曲线救国、舍近求远”的味道,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假如没有“鹿弟弟”这个角色,一点都不会使文章失去原有的意蕴。在备课的时候就想到了“鹿弟弟”这个角色的疑点,但怀着侥幸心理去上了课,果真学生在课堂上提了以上问题,让自己尴尬无比,看来,我们的教材还要多从孩子的眼睛出发,多考虑孩子的观点,才能更完美!

【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语文教案范文汇编7篇

2.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编8篇

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

4.【精选】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

5.【热门】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

6.【精品】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

7.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编6篇

8.【推荐】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

9.有关语文教案范文汇编5篇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案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