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情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通课文,初步感受三亚落日的美景。
对策:读通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课前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日出的美景,我们许多同学都欣赏过,但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日落的情景呢?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播放课文录音。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美妙绝伦 风情 挺拔俊秀 软软地 活泼
毫无倦态 依旧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硕大无朋 光芒 悄然无声 边缘 缘故
水波不惊 顽皮 玫瑰 涨溢 灯盏
①、朗读词语
②、②、交流词语意思:
硕大无朋:大得无与伦比。朋,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你以为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点名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第二部分(2)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第三部分(3-5)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四、作业超市
1、习字册描红
2、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富有诗意美妙绝伦
三亚落日热带风情天海合一
落日美景收敛光芒慢慢下沉
顽皮蹦跳悄然入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日偶成》,背诵这首古诗。
2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 体会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熟读成诵。
2 、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 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 ( 指名背诵 )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板书)。在 1000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里,北宋诗人程颢踏春郊游,意兴所至,偶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诗。
师:听了老师的叙述,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题目的意思吗 ? (出示:春日:春天里的一天,偶成:偶有所感,写成诗歌。)
生:春天里的一天,诗人偶有所感,写成了一首诗。
师:程颢偶有所感而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 ?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 ( 出示全诗 )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分清节奏。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准)
开火车分行读,正音。
师:古诗是有节奏的。 (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 ) 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明白?出示词语解释,开火车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考这首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可以在书上做笔记。 ( 出示:近午天:接近中午,傍:靠近,随:沿着,川:河流,时人:当时的人,识:理解,余:我,将谓:就以为,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由说,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
指导:
“云淡风轻近午天”,解释方法:改变顺序。“近午天云淡风轻”
“傍花随柳过前川”,解释成:“在花丛柳林间穿过”,没有直译,根据诗意巧译。
“将谓偷闲学少年”,解释方法:改变顺序。“将谓学少年偷闲”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将近中午的时候, 淡淡 的云飘浮在天空,轻轻的风吹拂着大地,我在花丛柳林间穿过,又走过了前面的小河。当时的人不知道我的心情多么快乐,还以为我学少年的样子,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
师: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可以说同学们已经读懂了,再次齐读,读出古诗的意思。(板书:读懂)
四、指导朗读、引导想象。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我们还要去品读古诗的意境。(板书:读悟)
师:各位同学,现在你就是程颢,我想请教一下,你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春景 ?
生:云、风、花、柳、川(板书:云、风、花、柳、川)出示图片。
师:你能具体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景物吗?你可是文采飞扬的大诗人呀!
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美景?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
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想象。
出示句式:
金黄的迎春花在枝头绽放,像_________________
山坡上,那大片大片的桃花像_________________
油菜花开了,_________
鸟儿在枝头__________
湖面上,几只野鸭_______
五彩斑斓的蝴蝶________
学生描绘春景,教师予以引导和评价。
师:哦,原来程大诗人看到了这么多美景。你能读出这美丽的春景吗?
生再读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指名读、评议,齐读。
师:同学们,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做些什么 ? (要求将句子说清楚说具体)
生 1 :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 2 :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 3 :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
师:诗人程颢看到如此美丽的春景,他也做出了像你们一样的举动。那些在地里劳动的庄稼人、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们看到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做出这样的举动觉得非常奇怪。他们会说什么呢?
出示句式:地里劳动的庄稼人会说:“”
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会说:“”
________会说:“”
学生想象说话。自由说,同桌互相说。
师: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你认为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呢?
(怡然自得、悠然自得、自得其乐的快乐。)
师:由此可见,作者写乡邻们对他的议论,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乐 ! (指板书)指名学生朗读,评价。(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师:程颢在这首诗中先描写了美丽的春景,(板书:写景)再抒发了快乐的心情(板书: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将心中的快乐和这柔和明丽的春光融为了一体。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令人百读不厌。我们再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齐读。
五、背诵古诗。
师:优美的诗篇应该储存在大脑里,请读熟这首诗,学会背诵。
指名有感情地背诵,齐背。
六、改写古诗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现代的记叙文,题目就是《春日偶成》改写。(板书:读写)
出示练笔提示:
春景(诗中写到的、想象到的)
诗人的行动(诗中写到的、想象到的)
路人的议论
诗人内心所想
七、学生练写、当堂交流、总结学法。
板书设计:
春日偶成
写景:云、风、花、柳、川 读准
抒情:乐 读懂
读悟
读写
语文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学会聆听,学会在交流中分享。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大胆地把自己看到和感受到的春天与同学交流,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2、能认真倾听同学的讲话,懂得欣赏,学会评价。
3、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把看到和感受到的春天大胆与同学交流,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交流中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懂得欣赏,学会评价。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展现春天的'各种资料(图片、实物、诗文均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谈本单元收获,引起话题
1、生谈收获。
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发现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大都跟什么季节有关?(春天。)你喜欢其中的哪些课文,能说说理由吗?
2、引起话题。
师:是啊,春天,一个多么好的季节,给人们留下了多少美好的记忆啊!现在正逢春暖花开的时节,我想你们一定也有很多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春天真好”。
二、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春天
1、小组分享感受。
师:同学们刚才都很了不起,发现了我们这个单元有几篇课文与春天有关。会发现的孩子不光善于用眼睛观察,还善于用耳朵仔细地聆听,用鼻子细细地闻,用心好好地感受。现在我们就来跟伙伴们分享一下你听到、看到、闻到、感受到的春天。不过在分组前老师有个建议,在小组交流的时候认真倾听伙伴的发言,看看你能不能从他(她)的讲话中有所收获,看看谁是最会发现的小朋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组,可按听到、看到、闻到、感受到的依次分为“顺风耳组”、“金火眼组”、“心有灵犀组”,由小组长安排大家轮流交流。)
2、集体交流。
由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其他同学评价、补充,老师相机点拨,形成多方交流。在交流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学会大胆表达,学会聆听,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3、介绍一下你给大家带来的春的礼物(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或实物进行展示,与伙伴们分享)。
三、激发情感,歌颂春天
播放《嘀哩嘀哩》歌曲,全班齐唱。
四、课后延伸
回家把你发现的春天和关于春天的故事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分享春天的快乐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识字方法:从身体部位的词语中识字。
2、读准词语,尤其读准轻声词。
3、掌握一种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
4、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掌握一种识字方法,掌握一种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背诵、记忆古诗。
教学难点
养成积累生字、词语、诗句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这学期学到了几种识字的方法和途径,回忆一下,有哪几种?(通过天气来识字、通过数量词来识字)
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来识字。
二、趣味识字
1、出示生字和词语:
眉毛 鼻子 嘴巴 脖子
手臂 肚子 小腿 脚尖
2、同桌互读这些生字和词语,把不会读的生字做上记号。
3、指名读,大家正音。
4、说说你发现什么?
5、小结:这些词语都是关于身体部位的词语。
6、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说身体部位的词语,另一个同学指。
三、读一读
1、出示词语。
胆子 粽子 镜子
爸爸 妈妈 哥哥
故事 月亮 时候
2、同桌互读这些生字和词语,把不会读的生字做上记号。
3、指名读,大家正音。
4、说说你发现什么?
5、小结:名词后加“子、儿、头”等读轻声。如:桌子、老头儿。叠字名词读轻声,如:娃娃、猩猩。
四、汉字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汉字,说说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
2、这些字有一笔是一样的,同学们说说是哪一笔?
3、猜一猜,写这样的汉字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点在什么时候写?(点在正上方或左上方,先写点;点在右上方,后写点)
4、教师指导。
5、学生书写,教师巡查。
五、日积月累
1、指导学生初读《寻隐者不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教师指导学生演读。
(2)同桌表演朗读。
(3)先自己试读,再指名读,读读评评,有条件的还可以配乐朗读。
(4)背诵。
六、读一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妞妞赶牛》,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有不会的字,当当小老师。
3、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声音是否响亮)
4、读了《妞妞赶牛》,你有什么发现?你从前读过这样的绕口令吗?
5、回家和父母一起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快、读得准。
七、总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最后,让我们齐背《寻隐者不遇》、齐读《妞妞赶牛》,在背诵声和朗诵声中结束今天的语文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