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提示:
这首诗歌语言亲切,琅琅上口。应以读为主,从语言文字入手,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一、整体读文初步感受山村小学的样子
(山脚下一幢幢漂亮、整齐的瓦房,学校前面有一条弯弯的小河、学校四周树木郁郁葱葱,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认真地读读课文,谁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找一找,画一画有关的词语、句子。用“——”画出谁,用波浪线画告诉我们什么?然后把相关的词句读一读。
然后把相关的词句读一读。
二、多元方法感悟美
1、对比读感悟美。
A、那漂亮的瓦房就是课堂。
B、那最漂亮的瓦房就是我们的课堂。
A、那平坦的土地,就是操场。
B、那最平坦的'土地,就是我们的操场。
A、小河会告诉你,上课的铃声很清脆。
B、小河会告诉你,上课的铃声是多么清脆。
A、林涛会告诉你,放学的歌声很悠扬。
B、林涛会告诉你,放学的歌声是多么悠扬。
通过对比读感受学校的美好,体会学生在优美的环境里学习是那样的高兴自豪。读中积累词语,训练语感。
2、借助图画感受美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山村学校的样子、说说在学校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时的快乐心情。带着真实地感受有感情地朗读1、2、3小节。
三、思考质疑描绘美
学习最后一个小节:我们的学校,在祖国的地图上,找也找不到,画也画不上。引生质疑:自己读最后一个小节,联系上一个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为什么学校那么小,却装得下祖国的历史、今天和未来的理想。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习生活、收获、理想。教师小结:我们的学校虽小,但是在这里,我们这些小朋友同样快乐地学习,了解古今天下事,认识中外知名人,笑谈理想抒情怀,这个小小的山村学校,就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一句话,学校虽小,可是我们的理想却远大的很呢!
四、回归整体诵读美
朗读全文,假如你就是这个山区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你将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们的小学校呢?
五、联系实际描绘美
你们的学校什么样?可以仿照诗歌的样子,也向大家介绍介绍。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挡。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教案》,
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三、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词。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入: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请走进《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
二、讲授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重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土:士,狱官。举于上,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资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1)故事中的上帝在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这里的第二个思考题,学生回答起来可能困难,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三)读文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边读边完成下列要求:
1、“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能为大家概述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吗?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关键词语:上帝、三次、人间、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伫立离去)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去表现呢?在这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4、现在你明白“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了吗?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抛出这些要求,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思考,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让学生在自读自思中感知内容要点,在
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四)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五)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最后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教学反思】
1、“三五三”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北京叫卖口头艺术的内容,热爱祖国博大文化。
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重点难点)
3.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铁铉()囿于()隔阂()
饽饽()秫秸()()商贩()
吹嘘()吆喝()小钹()荸荠()()
2、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2、在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是因为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思路清晰。读课文,想一想:
第四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下面的段落分别按什么顺序写的?
问题探究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看这些语句,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个马趴?这一定就是夸张吗?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从《语文园地》的特点出发,使园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为学生创造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并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区分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鼻韵母、鼻音和边音。
2.能比较字的音、形、义,分析字形差异,能按偏旁归类,通过读词来巩固认字,增加语言积累。
3.会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画鸡》,激发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与学习有关的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会连”——激趣观察巧分类
1.激趣引入:同学们,在百花盛开的春天,森林可美了!你们看——(出示课件,森林图:绿绿的树,红红的花,引来了一群可爱的小鸟)
2.示范归类:同学们仔细看,(课件展示:一只小鸟在树上欢奔乱跳)在小鸟身上有“子”字,小鸟的姓名叫“子”(学生读),可这只小鸟想找一个家,它多心急啊!同学们帮它找一找,找时可要仔细看,树干上有八个家,(出示课件:八棵大树的树干上分别有zh、z、ch、c、sh、s、n、l)要让小鸟找到自己的家。
3.点评指导:学生一起找,让学生说说“子”这只小鸟的`家在哪棵树上,你怎么知道的,然后教师点评指导。
4.方法迁移:同学们,你们看,(课件出示:)森林实在太美丽了,又飞来了不少小鸟,你还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为了让大家更快地为小鸟找到家,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些可爱的小鸟。让学生小组开火车读、男女生分别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认读字,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比赛哪一位能最快为小鸟找到家。
5.反馈激励: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激励。
6.拓展运用:同学们,这时,又飞来了八只小鸟“上、视、只、粗、找、送、老、拿”,你们能帮它们找到家吗?四人小组合作找,然后派代表向大家汇报。
7.巩固读音:回到家的小鸟们可感谢同学们啦,它们正想和我们打招呼呢!来,我们一起亲热地叫叫它们的名字。(读“小鸟”身上的26个字)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森林中”进行快乐学习,先通过教师示范点拨,让学生明白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找,并进而拓展到课外,培养学习能力。)
二、学习“我会比”——动脑思考比差异
1.设境激趣:一转眼夏天到了,森林里长了很多美丽的蘑菇。(课件出示:草坛上有美丽的蘑菇,分别写着:子、了、叶、苗、天、土、田、禾、木、土、肚、大)
2.引导发现:同学们,开动你的小脑袋,仔细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相近)是呀,有些蘑菇身上的字很像,比一比,谁的眼力最好,把这些字形很像的蘑菇采下来,组成对,看谁组得又快又多。
3.点评激励:学生同桌合作采蘑菇,记在本子上,后教师抽查,让学生说说采了哪几对,为什么采这几对。教师相机予以排列,点评激励。
4.读比寻规:先多种形式读,后学生仔细看看,又有什么发现。(上面一行每组右边的字比左边的字多了一笔,下面一行每组右边的字比左边的字多了一个偏旁)
5.拓展迁移:谁还能说说,你所认识的字里哪些像上面两行类似的字?让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点评,后让学生读。
6.小结激趣:同学们,咱们中国的汉字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我们动脑筋,这样的字就会越学越多,我们也会越学越聪明。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由易到难的两次发现,学生在教师点拨下自悟形近字的差异,并通过言语实践,加深发
现的差异,进而联系学生实际拓展迁移,进一步掌握形近字的差异,可谓“拾级而上”,培养了识字的能力。)
三、学习“我会找”——根据偏旁找规律
1.设境激趣:瞧,秋天到了,苹果园里的苹果大丰收了,(课件展示苹果从树上纷纷落下)森林爷爷特地为我们准备了两只篮子,(课件展示)你能把苹果正确地放到篮子里吗?
2.找词入篮:学生找同一偏旁的字,相互检查,后教师抽查,边让学生回答边点评,运用课件把苹果放入相应的篮子,然后运用多种形式读一读。
3.配读儿歌:秋天到,秋天到,果园里真热闹;苹果红,苹果香,小朋友们拾果忙;边拾边分放进篮,苹果夸我好宝宝。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自悟按偏旁进行分类,并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积累词语,配读儿歌,激趣强化。)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会读”——读词比赛激兴趣
1.谈话激趣:上节课,我们在苹果园里找了“生字苹果”,大家收获真不少。今天我们来一次读书比赛,只有全部读对,才能算胜利。
2.学生练读:出示词语,学生自己练读,同桌互读。
3.小组竞赛:小组以开小火车的形式竞赛,哪组全部读对奖励小红花。
4.男女生竞赛:全部读对进行奖励。
5.指名比赛:一个人读一排词语,看谁都读对。
6.集体认读:积累词语,尽量多记几个。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通过多种比赛,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词语。)
二、学习“我会说”——层层拓展巧说话
1.创景导入:同学们,让我们轻松轻松,听一听音乐,看一看家乡的美景。(课件出示:家乡江上面桥的风景图、乡村风景图、公园风景图、海边风景图等)
2.引导说话:
(1)你看见了什么?用“什么地方有什么”说一说。
(2)出示课文句子,看课文读句子。
(3)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板书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
3.联系生活:“我家门口有____________。”
“江上有______________。”
4.扩展训练:
(1)河里有____________,校园里有_______________。
果园里有_________,大街上有_________。
(2)天上有_____________,有——,还有_____________。
教室里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
动物园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
我的房间里有_______,有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以图入手,看图说话,巧妙地引出要学的句式。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发现句式,并联系生活,用句式说话,进而从两方面扩展训练:一是从内容上扩展,二是从句式上扩展,真正通过训练,使全体学生掌握此句式。)
三、学习“我会背”——诗读百遍自成诵
1.看图说话:展示台出示课文插图,说说这只公鸡长得怎样?你喜欢吗?为什么?
2.多法读诗: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同桌一起读;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范读,学生评价;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3.背诵古诗:学生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等。
【教学反思】
笔者认为,《语文园地》应是学生快乐学习语文的百花园;应是学生进行多种动态言语实践,提高言语能力的操练场;应是学生自主、自悟、合作、交流、探究的大平台。因此,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玩游戏、学语言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在玩游戏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断产生成就感。学生大面积地参与,自始至终地参与,差异性地参与,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世界。
语文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楷、瞒、懊”3个字,语文教案-小抄写员。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皮肤、签条、缩短、脾气、名册、呵欠、咳嗽、原谅。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文章的作者。
1.齐读课题,质疑、解疑。
什么是抄写员?本文说的小抄写员是谁?
(抄写员指照着原文抄写的人。本文中的小抄写员指的是叙利奥。)
2.了解本文的作者。
课文选自《爱的教育》一书。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1866年参加意大利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后来曾加入意大利社会党。所写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描写学生生活,带有感伤情调,其他作品有《公共马车》、《工人女教师》。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3)认识生字,掌握字形。
2.指名读课文。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一味:单纯地、一个劲儿地。
迸出:指由内而外地、突然地、不能抑制地发出。
瞟:斜着眼睛看。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后悔不该这样。
啜泣:抽噎,抽抽嗒嗒地哭。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瞒着父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坚持抄写签条,虽然被父亲误解、冷淡,依然坚持着。)
2.围绕着叙利奥帮助父亲抄签条这件事,课文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
3.学生汇报。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叙利奥要帮父亲抄签条,父亲不同意。(1—4自然段。)
第二部分:叙利奥瞒着父亲抄写签条。(5—24自然段。)
第三部分:父亲了解了事情的真相。(25—30自然段。)
四、分组分部分熟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认真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抄写员》。
2.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叙利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体谅父母、爱家人的孩子。)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请你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体会后出声地读出来。
三、突出重点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叙利奥三次受到父亲的责骂、误解都没有怨言,仍坚持帮父亲抄签条。
抓重点句体会,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句子①
叙利奥虽然不说什么,心里很快活。他想:“爸爸不知道我在替他写,还以为自己没有老呢。好!就这样做下去吧!”从“心里很快活”体会出他默默帮父亲工作,看到成果,他很高兴。“就这样做下去吧!”说明他要帮父亲抄下去的决心很大。
句子②
每天晚上到了十二点,叙利奥就起来工作。
从“每天十二点”体会到为了帮助父亲,他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
句子③
叙利奥出世以来第一次挨骂,心里很难受……叙利奥重新振作起来,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唉,还是继续做下去。白天多用点功,夜里仍旧工作吧!”
从“心里很难受,继续做下去,仍旧工作”去体会。叙利奥长这么大,第一次受到父亲的责骂,心里真是很难受,可看到父亲和一家人高兴的样子,他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句子④
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他怕父亲知道,就不会让他做了,所以他没有告诉父亲。
句子⑤
“啊,不是这样!您不要这样说,爸爸!”叙利奥含着眼泪恳求说。他真想把经过的一切说个明白,可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心里反复说:“哎呀,不能说,还是一直瞒着下去,帮爸爸做事吧。学校的功课是非学好不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稍微减轻父亲的疲劳。对,这样做对!”
从“恳求”体会出叙利奥的心里非常难受,委屈。
从“更重要,对,这样做对!”体会到叙利奥把帮助爸爸做事,减轻父亲的疲劳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心中还十分肯定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说明他很体谅父亲的辛苦。
句子⑥
又过了两个月,叙利奥继续夜夜工作,白天疲倦不堪;父亲见了儿子,仍旧动怒。最伤心的是父亲对儿子渐渐冷淡了……叙利奥看到这个样子,伤心得不得了。
从“夜夜”体会到叙利奥这样工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父亲的冷淡,使他伤心到了极点,可为了帮父亲,他仍旧没有为自己辩解。
句子⑦
可是一到十二点钟,这个决心不知不觉又动摇了,好像睡着不起来,就是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偷用了家里的两角钱一样。于是他忍不住仍旧爬起来。
追问:叙利奥为什么要偷偷地做?不告诉父亲呢?
(因为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不要。你应该用功读书,功课是你的大事情,就是一个钟头,我也不愿意占用你的时间。“父亲很爱叙利奥,如果叙利奥告诉了父亲,父亲不会让他做的,他也就帮不了父亲了。)
3.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父亲工作的?
家里的生活很清苦。一家人的生活全压在父亲的肩膀上。他白天在铁路上工作,晚上又从别处接了文件来抄写。工作很辛苦,父亲常常诉苦:“我的眼睛似乎坏起来了。这样的夜工,会缩短我的寿命呢!”
叙利奥心疼父亲,想为他分担一些。
4.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请你认真读25—30自然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父亲知道了真相,心中充满了愧疚,也充满了对儿子无尽的爱。)
四、总结,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语文教案 篇7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时间,引导学生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而对于古诗文的体会、感悟,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肯定难以理解。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出示事先抄写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4)、背诗文,能默写。然后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杜牧,让学生自己解释了诗的题意。然后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或结合词语手册理解个别难字,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也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二、注重课堂生成,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四人小组学习完毕,我正想让学生交流小小组学习成果时,学生小张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诗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写错了,应该是'深浅'的'深'。我一听紧皱眉头,心想这首诗我教过多次,有许多孩子曾经把生'写成了深',现在我还没有提醒,结果有孩子居然说认为诗中写错了呢?看到这样,我想一时回绝,告诉他应该写生活的生。但转念一想,这样不好,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反抛给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呢?有没有其他的饿看法?没想到另一名学生小王又举手说:老师,用这个'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应该用'生活'的'生'。因为云很高,这表示产生白云的地方。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
在现实的课堂中,面对意外,教师不应固守预设,而应尊重学情,关注课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这是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有的情怀。对学情的尊重是主体性原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教师面对意外,不是避而不见,让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抓住并有效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且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话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创新文本。
三、巧妙利用简笔画,帮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就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着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