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范文集合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点:
1、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
2、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凌、崭
3、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鸽、盈
一、质疑导入
1、出示恐龙图片,这是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
2、当你看到“飞向蓝天”几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动物?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3、一个那么笨重,一个那么轻盈,你觉得他们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吗?(我也觉得没有)但是,它们的'确又有很大的联系。那究竟有什么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
4、齐读课题。
二、生字词。
1、开火车读——全班读
2、强调读音:凌、崭
3、哪个字容易写错:鸽、盈、捷
4、互相检查
二、整体感悟
1、听课文录音,要求:
①听准读音
②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反馈
①茹毛饮血(xue)
②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很多同学都觉得,其实恐龙和鸟,二者毫不相干,其实不仅是你们,很多人都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迅速阅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鸟和恐龙有什么不同之处,用“ ”划起来。
2、反馈。出示表格
3、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化石,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请问,那是什么?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5、好词:这里有一个好词——凌空翱翔,大家用圈起来。
6、谈感受,指导朗读。
(过渡)
四、小结所以,现在我们就知道了,鸟儿和恐龙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但这究竟是怎么发现的呀?这个问题就等到下节课来解决。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课文剩下部分的内容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1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介绍了我们的国宝——可爱的大熊猫。文章重点突出,形象鲜明,表达了作者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和一定要保护大熊猫的主张。
设计理念
属于略读课文,教学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自主阅读,开展合作交流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大熊猫的习性、特点,懂得爱护大熊猫及其他动物,增强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9个生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大熊猫挂图,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你们认识这只可爱的动物吗?今天,动物园的熊猫馆要对游人开放了,想去看看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两人互读课文,纠正字音,把课文读流利。
3.指名分自然段读文,集体正音,感受大熊猫的可爱。
三、感悟课文
1.再自由读文,想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大熊猫?
2.让学生回答上面问题,教师相机:是从外形、习性两方面介绍了可爱的大熊猫。
3.学习写外形这部分。
(1)指名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大熊猫哪儿最可爱?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大熊猫的'可爱之处,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4.学习生活习性这部分。
(1)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大熊猫小时候和长大后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3)你除了知道大熊猫爱吃竹叶、竹笋以外,还了解大熊猫的哪些习性?还知道关于大熊猫的什么知识?学生畅所欲言讲一讲。
四、赛读课文
1.课文这几个自然段,你最有信心读好哪一段?或最有把握读好哪几句话?(在赛读过程中,生生、师生互相评议。)
2.相机指法。
朗读时要抓住重点词语,读出大熊猫独特的外形和懒洋洋又讨人喜爱的样子,配上动作声情并茂地读。
(1)读第2自然段时,要突出表现大熊猫样子特点的词,比如“胖、短、光滑、黑的、白的、圆圆的、毛茸茸的”等词,要读得稍重一些。
(2)读大熊猫睡觉的句子“呼呼大睡”和“又呼呼地睡了”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表达出大熊猫又懒又讨人喜欢的样子。
3.大家读得真精彩。现在同学们不要看书,看看教师带来的图片,说说大熊猫哪里可爱?
4.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复述课文
1.熊猫馆需要招聘一位解说员,请大家赶快准备吧!
2.小组内介绍、交流。
3.各小组选派代表参加解说竞赛。
六、识记生字
1.卡片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同桌互读、互考。
七、积累拓展
1.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注音版)》中《两只小狮子》。
2.让学生课后收集大熊猫的相关资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认识树林能抗拒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给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2、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爱护树木、草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树林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教学准备:
1、课文配套的课件、幻灯片。
2、歌曲《小松树》的磁带。
3、一枚卡纸做的“军功章”。
4、课前让学生了解“狂风、黄沙、烟雾、噪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这节课,老师先带大家去一个城市走走。(在钢琴声中看城市风光图的幻灯片)
说说,这个城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家说得没错,可你知道秘密在哪吗?是因为有一群群特殊的卫兵在日夜守护着它,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绿色的卫兵”。(揭题,齐读)[动听的音乐,美丽的城市,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对绿色的卫兵油然而生一种喜爱之情]
二、入情入境,观看录相
a) 想了解他们吗?好,就满足大家的愿望,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b) 谈谈你所了解到的?(生说,师做相应的板书)[以看录象的直观形式,不仅生动,而且文中一些重点词不说自解。]
三、自由读课文,学习重点段
小朋友们了解得还真不少,会看,会听,还会思考,真不错。哎呀!战斗开始了,绿色的卫兵同来犯的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a) 打开书本,边读边找出写战斗的部分,用“——”划出敌人的表现,用“波浪线划出绿色卫兵的'表现。然后同桌分工合作读一读。
b) 指名小组合作读,后。
你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听听吗?哪一组先来试试?(在的过程中,通过讨论,再读,使感情更深层次地得到体会。)
c) 随机理解“挽起手臂”“筑成长城”。[这儿通过边读边演的方式更能激发读的愿望,教师却忽略了]
d) 分角色引读。
e) 进行想像说话训练,体会绿色卫兵的功劳。
小朋友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这是一枚军功章,只有立了功的人才能得到它?你觉得老师可以给绿色的卫兵带上吗?说说你的理由。[通过“没有绿色的卫兵,会()”。的讨论,反馈交流,更深层地认识到绿色卫兵的功劳,使感情得到了升华。]
四、表演读
看来这军功章带在绿色卫兵的身上一点也不过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把绿色卫兵的这种勇敢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吗?
指名表演————再表演[由于时间关系,安排的环节太多,课堂中没有实施。也许与前面的读结合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五、
绿色卫兵的勇敢确实值得敬佩,不过你们的演技也很值得敬佩,把掌声送给自己。
a) 小朋友们,此情此景,你想对这群可爱、可敬的绿色卫兵们说些什么呢?
b) 了解了绿色卫兵的作用,今后的你会怎样做?
我代表大家谢谢你,代表我们的城市谢谢你,代表我们的地球妈妈谢谢你!
c) 音乐渲染气氛,以画激情
这枚军功章带在了这名卫兵的身上,但功劳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吗?是呀,一棵孤树不顶用,一片树林挡狂风。让我们拿起画笔,今天我们在黑板上种下我们心中的那棵小树苗,相信!明年在义乌这片土地上,充满生机的小树会一棵棵挺立起来。(在音乐声中一组组上台画画)
d) 让我们再一次满怀赞美和感激之情,来读一这文章吧!
[最后以画激情,在音乐的渲染下,通过说服性的言语,学生明确了城市的美丽需要靠大家爱护草地,树木,多植树才能实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四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的赞美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形象。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优美的词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调整
一、投影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放投影边在柔美的音乐中,介绍拉萨及拉萨的天空。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和赞美拉萨天空的词语。采用多种办法弄懂词语意思。3]将课文读通顺,对自己可以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 开火车读字卡词卡,正音。
2. 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略微指导。
3、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4. 说说你觉得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音乐中各自读课文,加强正音效果,增加朗读机会。
五、学习生字。
1〕 出示妙、纯、线、忍四字,生读 2〕 教师请同学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这些字吗?
3〕 比较“纱、沙、妙”“纯、线” 4〕。
学生边听边划出自己认为较美的词。
学生自读课文
开火车读字卡词卡
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口语表达
学生自学描红。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谈话: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那我们一起在地图上找个地方吧!来找西藏自治区~~~再找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
2、现在我们一起走进拉萨,去欣赏那里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课件出示:拉萨简介,以及一些拉萨的图片)
那么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神游拉萨,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范读课文。
谁能说说拉萨的天空怎么与众不同呢?出示填空:( )的天空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调整
一、复习巩固: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段
1〕 教师配乐读。
2〕 生自练读,将想像到的景象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学习2-4段
1〕 指生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读的词句,落实重点语基内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角度,积累写作技巧。
2〕 配乐读2-4段,欣赏读。
过渡谈话,这样美的拉萨天空,你想说什么?作者也有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齐读第五自然段。
1、理解第五自然段这个比喻句。学着用比喻句。
三、学习生字
出示晶、建。指导写“晶”字。
四、指导背诵
(1)教师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播放投影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记忆。
(2)同座位之间互背检查。(3)指名试背,奖励。(4)全班齐背。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圣、窗、帘。2重点指导“窗”字。自学其他生字。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四、练习
1在课文中找出两组意思相近的词语。蔚蓝( )纯洁( )
2摘抄你欣赏的好词句。
写生字词
观看投影片,学生说说你看到拉萨的天空是怎样的?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划出词语细细品位,展开想像。
学生生边听边想像。
学生自己读2-4段,边读边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细细品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
分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点评。
自由朗读全文,整体回味拉萨的美景。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找哪个句子写了天空的纯净、明洁?
2、(出示句子: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指名读。
3、“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出天空的纯净、明洁吗?
4、大家看,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洁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齐读句子
5、大家再找找还有哪个句子写得非常妙,写出了天空非常的纯净?(出示句子: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
6、“掬”是什么意思?现在蓝天就在眼前,你想不想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呢?
大家一起来,闭上眼睛,蓝天就在眼前,掬一捧蓝天来洗洗你的脸吧!(生做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7、天空多么湛蓝啊,多么迷人啊,离我们这么近,课文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会出人和天是如此的亲近?(出示句子: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仿佛所有的一切事物都被这蓝所浸润、包容,自己离蓝天很近,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女生读。
8、拉萨的天空蓝得这么美,这么纯净,来大家一起读课文第二节,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湛蓝 透亮 清水洗过
纯净 明洁
神往 紧紧 久久
蓝晶晶
圣地的窗帘
语文教案 篇6
师: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板书“古文”)知道什么叫古文吗?
生:古代的文章
生:古代的人写的文章。
师:说得有道理。古时侯的人写的文章自然就是古代的文章了。古文有时也叫文言文。古文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文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现在学的文章,包括你们自身习作课上的写的一些文章,都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大力倡议的。古文与现在的文言文有很大区别。比方这个字(板书“之”)。谁能把它组成一个词语?
生:明日之星。
师:对,你们学校墙上就大大地写着这四个字。知道词语的意思吗?
生: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众笑)
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一切有成绩的人。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
生:就是“的”的意思,明日的星。
师:讲得很明白。谁还能组词?
生:之乎者也。(众大笑)
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一个词。这原本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文里的一些语助词。不过也有人用它来讽刺那些文言文还写不通,却老想胡撰两句文言的人,如:“这个人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白了吗?(生答明白)
师:还能组词吗?
生:军属门上有时贴一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其中的“之”字怎么讲?
生: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齐)学弈。(师板书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生看注释)
生:“弈”就是下棋。
师:“学弈”呢?
生:学习下棋。
师:完全正确。你知道这一课是学习下什么棋?象棋?军棋?还是跳棋?
(该生无语,另一生举手。)
生:这一课说的是学下围棋。因为古代肯定没有什么军棋,跳棋呀!
师:可是象棋自古就有啊!(另一生举手)
生:他们下的是围棋,我从图上看出来的。那个棋盘,还有那么多子儿,应该是围棋。
师:你很聪明。会下围棋吗?
生:不会,看人家下过。
师:好好学!围棋可是我们中国古人发明的,但现在我们的棋手往往下不过韩国人。你学好了,将来为国家争光。行吗?
生:(踌躇了一下)行!
师:好,经过片刻考虑说“行”,看来你说话很负责任。下面大家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读通了为止。(同学各自朗读课文)
师:能读给大家听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读?(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读给大家听!
(生读课文,有的地方读不通。)
师: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费劲,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誉。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依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志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志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
(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身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生答明白)
(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下面各自依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同学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
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同学继续练习,不少人摇晃起来,气氛很热烈。)
师: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众笑)
师:好多了。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生重读此句)
师:谁再来读?(先后有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
师:你们觉得这样读是不是课文也好懂一点了?生:(齐)是。
师:那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生:弈秋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很会下棋。
师:没有说得太明白,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生:他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啊,放到现在他能拿到全国围棋竞赛的金牌!(众笑)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通国之善弈者也。”)
师: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
生:“者”就是指那个人。
师:没听懂。我问你,什么叫“作者”?
生:“作者”就是作文章的人。
师:“读者”呢?
生:读文章的人。
师:“胜利者”呢?
生:胜利的……得到胜利的人。
师:不简单!“善弈者”呢?
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生答是)
师: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
生:叫他教导两个人下棋。
师:听着别扭!老师今天教导我们《学弈》这一课。别扭吧?怎么说?
生:人们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师:这样说多顺啊!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同学表示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生: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用箭射。
师:你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你这段话说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就显得有点死。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你自身的话,自自然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同学练习,有的互相讨论。)
师:大家停一下。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翻看注释)
生:这个“之”字的意思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没错。注释上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平常说话不会这样说。比方我说:“我们要听家长的话。”这个“家长的话”是不是教导我们的话呢?
生:是。
师:对呀!假如我们老是说:“我们要听家长的教导。”“我们要听老师的教导。”多累呀!(众笑)所以,依照我们平常的语言习惯,“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
生: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话。
师:你看,这样说就简单明白多了。是不是?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同学翻看注释)这次你不要再看注释了,注释里只是整个讲了这句话,没有单讲这个“之”字。你得自身动脑子想。
生:这个“之”字还是指弈秋的教导。
师:变成平常的说法怎么说?生:弈秋的话。
师:恭喜你答对了!(众笑)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
生:只听弈秋的话。
师:再次恭喜你答对了!(生答谢谢,众笑)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刚才的两个“之”字,都指的是弈秋的话。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生无人能答)
师:联系上一句“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想一想他想射的是什么?
生:射天鹅。
师:对。你看这个人,不但不好好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他还想猎杀珍贵的野生动物。(众笑)你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讲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老想着拉弓用箭射天鹅。
师:对他讲的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那个“将至”没讲出来。“将至”就是将要来到了,就要飞来了。因为“李白乘舟将欲行”的“将”就当“就要”讲。
师:你真不简单,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还有没有意见?
生:最后那个“射之”的“之”是指天鹅,但他前面已经说了天鹅就要飞来了,所以他要射的肯定是天鹅,不会是别的。所以最后这个“之”字说成“它”就行了。称动物的那个宝盖头“它”。(众笑)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按你的说法把两个小句连起来说一下。
生: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但他一心以为有天鹅就要飞来了,他就想拉弓用箭射它。(掌声)
师:讲得很漂亮!大家看,这一段我们研究了三个“之”字,特别是第三个“射之”中的“之”,注释上并没有解释,但大家也理解了。很好!到现在为止,弈秋的两个同学各是怎么学习的弄清了吧?我接着提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同学学习的表示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
生:书上有一句话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就是讲结果的。意思是:这第二个同学虽然和第一个人一起学,但学习成果不如第一个人好。
师:得了,一个问题全叫你一个人承包了!(众笑)你既然这么聪明,我问你,你刚才读的书上那句古文“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生:两个“之”字都指的是那个好好学习的人。
师:非常好!这两个“之”字也有一个没加注释,他根据句子的意思也解释出来了。请坐!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身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生:有人说,是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个人吧?有人说:不是这样。
生:我认为应该这样说:有的人说,是他的头脑不如前一个人吧?也有人说,不是这样啊。我把他说的“智慧”改成了“头脑”,说“脑子”也行。因为人们平常都这样说:“这个小孩脑子好!”不会说:“这个小孩智慧好。”(鼓掌)
师:这是这节课第二位获得老师们掌声的同学,祝贺你!
生:老师,我说得比他们还简单,您看行不行?
师:你真客气!(众笑)你说吧,让大家共享一下!
生:有人说他不够聪明,有人说不是这样。(掌声)
师:老师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你到前面来,站在台口,向老师们说声谢谢。
(该生走上前,但行动有些局促忸怩,抓耳挠腮。众笑。)
师:你看,掌声变成笑声了!你刚才漂亮的发方,多么优秀,所以赢得了掌声;现在为什么大家都笑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笑声)可能是笑话我吧?
师:大家的笑还是善意的,是看见你一下子变得那么腼腆,那么不好意思,觉得挺有趣。一个人不但要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而且行为举止也要大大方方,礼仪周全。特别是面对大庭广众,更要落落大方、文雅而又潇洒,你愿意这样吗?(生答愿意)那就大大方方到台前向老师们敬礼致谢。老师们再给点掌声鼓励他!(掌声热烈)看老师们多保护你,去吧!
(该生大方地敬礼:“谢谢老师们!”老师鼓掌。)
师:看,这样多好!回座位吧。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堂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11-16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30
语文教案11-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经典)语文教案10-23
语文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