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25 19:34:46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集锦9篇

语文教案 篇1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录音新闻—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录音新闻—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录音新闻的形式与其他新闻的异同。

  2、了解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成功的盛况。

  二、能力培养:

  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培养祖国的荣誉感,学习参试人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学习语言,训练朗读。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以及在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具准备:

  收音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字注音:

  翱硕大悫顷刻停泊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深入赏析课文,从描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入手。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朗读课文,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一是黑体字,另一种是括号内的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教师明确: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互动二: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

  组织方法:一学生读黑体字,一学生读刘长乐,一学生读麻振,一学生读王惠悫。其他同学表演括号内的内容。(要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学生自我评析。)

  互动三:再次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

  教师明确:标题:喜看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壮观景象。

  导语:在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引子,交代通迅员和新闻标题,是录音新闻的特有形式。

  互动四:通过比较,了解录音新闻特点的知识。在这则新闻中,括号里的文字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这些文字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教师明确:这些文字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了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缩短了听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距离。

  互动五: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录音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教师明确:材料真实,报道全面。

  互动六:精读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画出表示时间的句词,并分析作用。

  教师明确: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先报道运载火箭发射情况,再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报道运载火箭情况,从一小时准备开始写起再写到“还有两分钟“,“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然后报道运载火箭的发射。报道运载火箭落水情况,先报道测量船的情况,后报道直升机的情况,也是按时间顺序,这样使事件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收听。

  互动七:课文除时间语言准确外,还有许多形象的语言,把它们找出来,看看它们对录音新闻有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从景物描写的作用,比喻手法的`表达作用等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互动八:设置活动,模拟播音,以课文播音稿为基础指定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播音。朗读时根据课文内容,确定感情基调,选择适当的语调速度。

  四、达标反馈:

  1、现场采访一同学,并根据录音写成录音新闻的稿件。

  2、改正错字:波光鳞鳞喜型于色拨地而起萤光屏运栽

  五、小结:

  这则录音新闻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斗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

  方法小结:1、作为录音新闻,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事件是它的主要特点。2、合理安排顺序,使事件报道条理清楚。3、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这篇报道的语言特色。

  六、资料补充: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可以分为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电头”后的第一句,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主体: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议论、描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珍爱自然。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写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故事,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歌曲欣赏:《好大一棵树》。

  2.导语: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们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自由自在,但是这一切在慢慢离我们远去。有那么一棵曾经庇护人类却被人类屠杀的大树深深触动了作家王鼎钧的心灵。就让我们去听一听《那树》的故事吧。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朗读)深切关注那树的命运,看看那树的一生有怎样的经历?

  2.有人为那树的故事配了几幅图片,请选择其中的一幅配一点文字。

  出示几幅图片,学生任意选择一图配字。

  3.师交流自己所配字。

  (1)早期的树:长在泥泞的马路边,佝偻、老态,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霉黑潮湿的树皮层,隆起的筋,纵裂的纹,树身像铁铸就;面对台风,屹立不动;炎热夏天,撑开绿阴;给鸟儿栖息之所,给情侣以温馨,不断伸展,滋润土地。

  (2)近期的树:斗转星移,人们在树的附近架起了电线,铺起了柏油路,盖起了高楼,那树似乎有些碍事,有人开始质疑这颗树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那树一声不响,仍然释放着诗意的绿色。

  (3)现在的树:后来由于一个醉汉撞到树上死了,交通专家给树判了死刑,在一个夜里树被从踝骨锯掉,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三、深入课文,感受那树的形象

  1.那树的不平凡的经历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在我们的心中,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朗读课文。

  那是一棵 的树,因为课文第 段中这样说“ ”。(或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理由。)

  老师提示:

  (1)从树的环境方面概括

  (2)从树的外形方面概括

  (3)从树的品格方面概括

  (4)从树的遭遇方面概括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概括

  (7)从树的作用方面概括

  2.教师展示生字词,帮助阅读。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huái)骨: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qiú)须: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ǐ):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3.学生交流

  4.教师交流

  ★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奇特的大树::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树皮。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身像生铁铸就。

  ★对人类大有功德的大树: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阴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是人类的守护神。

  ★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因为当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身处逆境时,它仍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

  ★有爱心的大树: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告诉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让作者心痛的大树:作者对大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大树倒地,让作者的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5.过渡: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我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慰藉。这样的大树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用赞叹的语气来读——那树啊!那那里是树,那是人类的守护神!

  6.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棵大树的?

  ◆以老太太为代表的普通人,诸如清道妇。

  ◆还有蚂蚁。

  ◆千万别忘记还有作者。

  7.这位人类的守护神就这样被人类屠杀,无情的人类就这样对待曾经给过自己无数帮助的友人,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请大家用痛苦的语气来读——好树哟!

  四、拓展

  1.好树不幸的遭遇震撼着我们,在你我的心中一定有好多的话想说。想对那树说,想对交通专家说,想对蚂蚁说,想对作者说。

  交通专家,我好想对你说:

  那树,我好想对你说:

  作者,我好想对你说:

  清道妇,我好想对你说:

  蚂蚁,我好想对你说:

  2.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

  (A)想象蚂蚁王国参加葬礼的场面,蚂蚁和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B)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有什么话要说吗?

  3.交流

  五、结束语

  好想用言语感动一棵树,让风见证往事,历历在心头……

  我相信:“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紧握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

  我相信:人类完全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只是要看我们怎么走。

  让我们一起向世界宣告:留住绿色,留住地球,留住未来!

语文教案 篇3

  学生课前预习:

  1.读通、读顺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弄清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并试着解决疑问。

  3.了解《小兵张嘎》这本书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的5个生字和儿化音,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粗”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和小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通过想象,写第二次摔跤,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小嘎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单元我们认识了顾大局识大体的蔺相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爽勇猛的武松,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人物,他叫张嘎,13岁,人称小嘎子。他是作家徐光耀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主人公。

  板书:小嘎子

  你了解《小兵张嘎》的故事内容吗?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摔跤吗?

  板书: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1.正音,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3.思考:小嘎子和胖墩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师适当板书

  三、品读课文,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品读小嘎子

  1、用直线画出描写小嘎子的句子,说说体现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进一步细细品味。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出示句子1]

  (1)[此句指导理解]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嘎子的机灵?点拨:“手疾眼快”看出他——[机灵];小嘎子为什么“不跟他一叉一搂”?这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对手很强,所以小嘎子就不跟他一一搂,可见嘎子的确是富有心计、聪明!]

  (2)指导朗读,读出嘎子的机灵。[先个别读后齐读]

  ●起初,小嘎子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出示句子2]

  (1)[此句指导理解]从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这一特点?

  [点拨:“使巧招”、“下冷绊子”可以看出嘎子有心计,“猴儿似的”可以看出他的动作敏捷,灵活。]

  (2)指导朗读,读出嘎子的灵活。

  ●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出示句子3]

  (1)[引导]嘎子沉不住气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同学们仿佛见到一个怎样的嘎子呀?[争强好胜]他争强好胜,时时刻刻想把对手打败,即使到比赛的最后,他还想使巧招!他使出了什么巧招呢?[用脚腕子去钩胖墩儿的腿]你看,小嘎子的的确确很机灵,很有心计。

  (2)指导朗读,读出嘎子的机灵、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先指名读后齐读]

  (二)品读胖墩

  1、学生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小胖墩的句子。

  2、交流: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句子,进一步细细品味

  ●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相应出示句子]

  (1)[指名读句子]

  (2)这对手有什么特点?(膀大腰粗”、“一身牛劲”,他也是一个摔跤的惯手,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等词语。]

  走进文本,我们认识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一个争强好胜、聪明机灵,一个身体壮实、憨态可掬,!

  (三)领会人物描写方法

  思考:文中主要抓住人物的什么方面来表现这两个人物个性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作者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就使我们好像看到了人物的动作,听到人物说的话,整个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的眼前,栩栩如生。)

  四、放飞想象,练习

  1、理清文章脉络

  嘎子和胖墩儿都是摔跤的惯手,他们旗鼓相当。从开始对阵到揪在了一起,处处看出他们的勇猛,请大家读读这几个句子。

  ●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他们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三抓两挠地揪在一起。

  ●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输了!

  2、思考:现在就你的了解,小嘎子摔跤输了,而且摔得是仰面朝天,你觉得他此时此刻心里会怎么想?会对胖墩说什么?

  3、学生交流

  4、老师:小嘎子当时到底怎么说的呢?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中,小嘎子摔跤失败后说的一句话:“慢着!”小嘎子脑门上哄哄冒火,又羞又急,“咱们是三盘两胜,这一回就归你啦?——还有两盘呢!”“又三盘两胜啦,你可真会耍赖!好,三盘就三盘!”

  4、根据你对小嘎子的了解,抓住嘎子的动作和心里,请你接下去写你心目中的第二次摔跤的片断

  (1)写

  (2)交流

  (3)建议回家看电影《小兵张嘎》

  板书设计: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

  小嘎子:聪明机灵争强好胜……

  胖墩儿:憨厚、诚实……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略并鉴赏桂林山水的美,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明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欣赏文章的诗意美。

  2.学会使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教材分析:

  1、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预习(投影):

  褒(bāo)贬 攒(cuán)聚 剔(tī)透 嶙(lín)峋

  精髓(suǐ) 愚钝(dùn) 恬(tián)静 恍(huǎng)惚

  怠(dài)慢 贮(zhù)藏 瞭(liào)望 黑黝(yǒu)黝

  袅(niǎo)袅 圩(wéi)子

  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介绍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写作背景: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结构分析: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4、5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

  三、整体感知:

  (一)、赏读1-3段

  1.齐读1-3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明确:(1)清奇峭拔;(2)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吟哦讽诵”第二段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考: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第一句:盛赞桂林山水。

  第二句:先写水,用重叠,用比喻,写出水之绿。

  第三句:写怪石奇峰,用比喻,写出峰石姿态万千。

  第四句:用反问,突出桂林山水无人能写出画出的天然美妙。

  3.赏读句子,并仿写一句。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明确:

  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二)赏读4-5两段文字

  1.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取一个题目。

  明确:(1).漓江水色图

  (2).鱼鹰捕鱼图

  明确:恰当的修饰词、恰当的动词,可使画面更美,更具体,更丰富。

  2.请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表达。

  (1)两幅画中,你更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2)两段文字中,哪些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说说理由。

  四、写作特点总结:

  1、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作业设计:

  1、《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指导》“达标导测”10到13题。

  2、收集有关家乡某处景物的传说,将写景与故事相结合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总写——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我是最弱小的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第四册第7单元的一讲读课文。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前苏联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四岁的萨沙。一家人在森林的空地上聊天、看书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大雨,托丽亚把雨衣拿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萨沙穿上,幼小的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萨沙学会了保护弱小者,他不再是最弱小的了。

  读完这课文,我们会感到亲人间无微不至的关爱,并对小萨沙的自信和保护弱者的举动产生由衰的赞叹。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7个字及以下词语:周末、父亲、弱小。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培养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3、能为人物的对话部分加上逗号、感叹号、问号。

  教学重点、难点:

  1、认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小黑板显示重点指导句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强大)你知道这个词的反义词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比较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4、出示词语卡片:周末、父亲、弱小、纤弱、映衬、雷声、聚精会神、倾盆大雨。

  ①小老师领读、齐读。

  ②你能用其中的词说句话吗?

  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标然段。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用课件或挂图再现课文中描写的画面,看了这幅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你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一下吗?

  3、出示句子。

  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上,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还有一丛野蔷薇。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4、指导朗读:(学生先闭目想象眼前的景色)

  这么美的景色,你感觉这个句子应该怎么读?你最想强调哪个词?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5、展示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比较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

  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

  ①句子中加点的词你还可以换成哪些词语?(鲜艳、美丽、好看……)

  ②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这里用哪个词最准确?为什么?

  7、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下大雨了,托丽亚、妈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①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②讨论、交流: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他们会聊些什么?(请同学上台演一演)

  ③指名读所画的句子。(出示句子)

  托丽亚赶忙从背包里拿出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萨沙穿上。

  ④同学们,从这个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⑤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请你带着自己的那份感动来读这句话)。

  8、有感情地朗读3—6自然段。

  ①同桌分角色朗读。

  ②指名同桌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议。

  ③全班分角色朗读。

  9、朗读感悟第7自然段。

  ①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朗读。

  ②萨沙看到大雨中的蔷薇花,心里会怎么想?她为什么把雨衣遮在花上?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④分组比赛读。

  10、朗读最后一句。

  ①学生自己试读。

  ②指名展示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齐读最后一句。

  11、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内容,拓展延伸

  1、课题“我是最弱小的吗”是个问句,这句话换个方式还可以怎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2、你感觉哪个题目好,为什么?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收获?

  五、巩固识字

  六、写字指导

  七、实践活动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充实自己的采集本。

  2、给句子补充上合适的标点,再读一读。

  妈妈 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

  哦 现在你是强者了

  八、教学后记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本人在《我是最弱小的吗》一课教学设计中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下功夫。

  1、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上,把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十分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的训练,抓住“典型语言”重点训练。在此同时,教师凭借语言,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补充。

  2、在师生关系上,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教师指导作用也发挥比较好。

  3、在组织形式上,把自主研读与合作研读有机结合起来。本人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文本,自读、自悟、自得,在学生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就重点句、关键句合作研读、讨论、品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想象读、感情读,读出感情,读出意蕴,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语文教案 篇6

  1.1 教学目标

  (1)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

  1.2 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1.3 教学形式和课时

  (1)教学形式是课堂讨论。

  (2)本课总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2.1 教学要点

  列举生活中的出现的病句,探究语病的“病因”。

  2.2 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主持人的“脱口误”

  以多媒体显示引子中的病句,并略加分析。例如:①*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意思相反)。②*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是否”、“有没有”──只需要留一个)。③*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数量――是――国家”──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2)病句的辨析──诊断“病情”

  学生讨论“如何发现病句?”教师归纳总结:

  A. 仿造类比法。例如:①*“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按照此句仿写:“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可见动词和宾语不搭配)。②*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可按照此句仿写:“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可见多了”的“字)。

  B. 主干紧缩法(结构梳理法)。例如:③*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可采取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杜绝汗味”(主语)“是”(谓语)“双管齐下”(宾语),显然不可搭配)。④*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提取句子主干:“事情”(主语)“完成”(谓语),显然不可搭配。应改为“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做完”)。

  C. 语感审读法。例如:⑤*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读起来就觉得“不管……都……”很别扭,不顺畅。应改为“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 逻辑分析法。例如:⑥*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凡是……都……”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全称肯定命题”,表示毫无例外。显然扩大了表述对象的'外延。应改为“大多数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教师举例归纳──寻找病句的“病因”(病句的三种类型)

  A. 搭配不当。成分与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搭配关系。常见三种情况。A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例如:①*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应改为“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加“方法”作主语;或“杜绝汗味要双管齐下”。改判断句为陈述句,“杜绝汗味”作主语,“要双管齐下”作谓语)。A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例如:②*“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应改为:“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治愈颈椎病。由“治愈”作谓语)。A3. 定语、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如③*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显著的收视效果。”)。④*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共享。(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应改为“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享用广泛。”)。

  B. 成分残缺或赘余。成分残缺是在一个结构中缺少必要的成分,或与之相反,在一个结构中重复出现某个成分,造成结构重叠和语义重复。常见两种情况:B1.成分残缺。例如:⑤*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应改为“这也是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补足动词谓语“是”)。⑥*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应改为“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提到最前边作主语。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将“我”放在“就”的前边,同样是作主语)。B2. 成分赘余。例如:⑦*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应改为“营造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或“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楼房。”总之都去掉重复赘余的一个“好”)。⑧*《史记》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应改为“《史记》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去掉多余的“人”和“事”)。

  C. 语序不当。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恰当。常见四种情况:C1. 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例如:⑨*许多附近的居民都来看表演。(应改为“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来看表演。”)。C2. 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例如:⑩*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应改为"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C3. 虚词的位置安排不当。例如:⑾*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应改为“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C4. 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顺序不当。“时间顺序”是指由以前到现在再到将来,如果是一件事情则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空间顺序”是指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表述。“逻辑顺序”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表述。例如:⑿*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应改为“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语文教案 篇7

  7海思

  “海”:汹涌澎湃波澜起伏海天一色

  “思”:(联想)海的深和阔

  (沉思)海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后记】

  面朝大海,普通人呼吸到的是海潮,而作者梁衡呼吸到的是海魂。跨越时空的联想,奇特的感受,大气磅礴的语言,不仅增加了本文的.艺术魅力,而且也让读者受到震撼和启迪。

  如何处理这篇散文的重难点?如何落实新课标下的三个维度?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语文教案 篇8

  (在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带,有一片黄色的荒原——塔里木盆地。这是一个风沙主宰的世界,极度的干旱让这里成为地球上一个荒凉的角落。胡杨,一个曾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海边的树种,却在这里演绎着生命的传奇。当烈日把沧海变成沙漠,当沙漠将森林吞噬,当人类放弃家园时,只有胡杨仍然执着地守候着生命最后的希望。)配音乐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s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西风胡杨》,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第二课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我从说课的几个基本环节分析本课时。

  说教材:

  本单元以神奇的自然景观为题材,选编了五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为我们展示出美丽、神奇的大自然。《西风胡杨》这篇课文中一幅幅凄美壮丽的画面,一句句豪情飞扬的文字,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借这篇感物咏志之作,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使人陶醉,给人震撼,不仅要热爱,更应该去保护。

  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有了初步的语文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农村学生,或达不到大的阅读量,或没有宽泛的资源,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根本不知胡杨具体形态,所以,感官的直接调动和想象能力的运用,都成为学习的障碍,并且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难度。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段特点以及单元编排和教材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并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3、帮助学生学会质疑。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胡杨的特点及作者对胡杨深情的爱。

  2、理解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及对环保事业的关注。

  说教法:

  本篇课文不是单纯状物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以读促讲,自主感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教学理念,以“教学为服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为教学原则,紧密结合本课特点,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让学生入情境,进角色,努力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坎儿上。

  说学法: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情积淀的四重境界。

  说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旧知导入

  在本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层次,了解到美丽古老的胡杨生存在极其艰苦的地区。作者笔下的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今天让我们来深入学习。

  二、深入学习,聚焦胡杨的特点

  强调西风胡杨生存的环境,学生齐读——西风胡杨;强调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挺不忘生长的胡杨,学生齐读——西风胡杨。

  正是由于它们的奉献,孕育了古代两千年的西域文明。

  欣赏“牛羊成群、水草丰美,美丽富饶的西域”图片。你怎样来描述一下西域呢?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结合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让学生品词琢句,深入文本,了解胡杨的品格,体会作者的情感。品读作者是如何进行描述西域文明的!指向学习第5自然段。这里采用学生个读的形式,让学生切实认识之前的西域文明。

  学生小组讨论,引导找出“孕育”一词是概括了胡杨与古代西域文明的关系。

  设置问题:它凭什么孕育、滋润出楼兰、龟兹这样的文明古国?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指向性地快速通读课文,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第2、3、4自然段,抓住关键词“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概括出胡杨的特点。这也是高年级学生阅读中的一项基本功训练。学生们汇报时,我相机板书出胡杨的三个特点(坚韧、无私、悲壮),这样,课文的重点内容就直观明了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文章的这一部分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作者用睿智的语言、生动的笔触对胡杨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抒发了自己对胡杨由衷的赞美之情。

  针对这些特点,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步骤:

  1、读美文,读中自主感悟

  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胡杨的哪个特点给你印象最深?”让学生们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自由读,边读边品味,并作出批注。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教育我的学生,读书一定要留下痕迹,因为它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2、品词句,领悟胡杨的品格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首先,学生小组交流,丰富各自的阅读感受。接着,全班进行交流,我适时评价、点拨、引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比如“胡杨的根茎很长……植根于大地”这一句,采用填空的形式突出句子中的数字,让学生联系实际中的`物体来体会数字的表达效果,感受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从而领悟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与赞美。这里我以个读、小组读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一起饱含着热爱与赞美之情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这里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样的表达方法学习“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采用多个学生以个读的形式强化情感,温度的悬殊进一步说明胡杨的坚韧,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再次领略了胡杨的坚韧,也学会如何抓关键词理解句子。从而学习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有了这样一个例句的引路,我准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胡杨的无私与悲壮这两个特点,在学习交流中,给学生表达以充分的空间。学生可能会悟到“胡杨生命力很强”、“胡杨很谦虚,从不争名夺利”等,我都予以肯定,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课堂教学是充满变数的,学生各异的思维和质疑有时会超出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

  展示重点语句引导学习:

  “它们……让给了……让给了……让给了……留给了……”以提问的形式解决了这句话采用了拟人、比较的写作手法。

  “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胡杨的倔强、悲壮。

  “生前……最后一刻,死后……。”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表达出心中对胡杨的赞美,领会胡杨为保卫人类而耗尽生命最后一滴血的悲壮。这里采用个读,教师范读,比赛读的形式来进一步认识胡杨,感悟胡杨。

  3、精读延伸,学习写作手法

  我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这三个自然段,观察段落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分别运用了哪些独特的表达方法?这一步骤的教学,紧扣本单元的训练专题“领悟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手法”,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4、配乐朗诵,强化心中情感

  撼动人心的音乐再次响起,学生们怀揣对胡杨的无限热爱与赞美,重温这些饱含作者情感的文字。此时,学生、文本、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入境移情。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关注胡杨的前途命运

  此时此刻,学生们刚刚领略了胡杨的风采,心中满含着对它由衷的赞美。我话锋一转,进行这样的过渡:同学们,而今,如此坚韧、顽强,为人类默默奉献着的胡杨又遭遇着什么呢?

  播放“摧肝裂胆、孑然凄厉、遍体鳞伤、荒漠残城的西域”图片,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继而,学生细细品读课文6—8自然段。

  在品读的过程中,他们的表情或会变得严肃。这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感受(同情、伤感、酸涩等)。师生总结对胡杨的同情、关注。此时我趁机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这孑然凄厉的胡杨林,我们继续祈求,祈求……”,延展课文内容。

  (展示)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引导学生理解来着即是我们。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带入情感,师生问答:

  你们是谁?

  我们是胡杨!

  让学生融情入境,和作者一起呼吁人类关注胡杨的前途命运。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本单元关注环保、爱护大自然的主题。

  四、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首先,抒写感言:面对胡杨,你想说什么?此时,学生们或表情感、或立志向,心中涌动着无限感慨都流动在笔尖。

  再次环节设计,我也准备了一首赞美诗歌《壮志豪情》(配音乐)

  一颗真心红似火

  一张张笑脸最炙热

  壮志豪情震山河

  哪怕岁月变蹉跎

  那些难忘瞬间

  注定世代的传说

  天边一道祥云

  点燃欢呼的焰火

  今日同饮庆功酒

  壮志未酬誓不休

  来日方长显身手

  甘洒热血写春秋

  跟读,全班齐诵一遍,结束了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情感也被推向了高潮。

  五、作业设计

  2、3、4任选一段背会,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凸显主题说板书

  采用不同的颜色书写板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明了清晰的简单回顾,这一设计紧扣课文重点,简洁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坚韧、无私、悲壮”是胡杨的品格。热爱、赞美、同情、关注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尊敬的评委老师,以上即是我对《西风胡杨》第二课时内容的教学设计,抓住胡杨特点和呼吁情感这个重难点,以读为主,让学生读中自主感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也感受到了他对胡杨遭遇的同情和对环保的关注,教法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标准重在以读促讲,自主学习的精神。

  谢谢!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积累字词。

  能力目标: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德育目标: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

  1、体会人物形象刻画的技巧;

  2、体会课文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过了《水浒传》,想必大家对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看以下的人物的绰号,各指代的是谁?

  行者:武松

  黑旋风:李逵

  花和尚:鲁智深

  豹子头:林冲

  刚才所提到的,无一例外都是男性。那么,《水浒传》有没有女性呢?

  母大虫:顾大嫂

  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蒲柳人家》,里面有个女性绰号和以上所提到的三位女性

  当中的一位是一样的。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来看看她是谁?

  二、字词积累

  投影:

  擀gǎn嘬zuō剜wān檎qín荣膺yīng

  腌臜āzā捯气dáo隐匿nì呼哨hūshāo

  断壁残垣yuán如坐针毡zhān妙手回春望眼欲穿

  影影绰绰chuò一气呵hē成芒刺在背天伦之乐

  学习效果检查:《导学导练》生字词部分选择题

  三、整体感知

  1、请你给课文的第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2、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明确:“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四、深入研讨

  (一)析人物

  1、速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能突出一丈青大娘性格特点的句子,并概括其性格特点,用以下格式作答:

  一丈青大娘是一个_____的人,我从_____可以看出。

  ⑴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明确:身强力壮、泼辣、豪爽

  ⑵“站住!”“都给我穿上裤子!”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明确:泼辣、大胆、豪爽、爱打抱不平

  ⑶“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

  明确:身强力壮、泼辣、大胆、豪爽

  ⑷“一丈青大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痛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全村三十岁以下的人,都是她那一双粗大的手给接来了人间。”

  明确:勤劳、善良、热心助人

  ⑸“给何满子缝了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百日那天,给何满子穿上,抱出来见客,博得一片彩声。”“到一周岁生日,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包铜镀金长命锁。”“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扮女妆,阎王爷老眼昏花地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明确:溺爱孙子

  ▲小结:一丈青大娘是一个泼辣、豪爽、爱打抱不平、勤劳能干、溺爱孙子的人。

  ▲这就叫做栩栩如生,我们通过阅读课文的文字,就能想象得到人物的容貌的.,这就叫做刻画人物的活灵活现。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仅是因为课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的独特性,也得益于本文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的语言。

  (二)品语言

  1、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文语言特点的句子。

  明确:

  ⑴“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⑵“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

  2、品读下列两组句子,看看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一丈青大娘的脸色瞬间阴云密布,只见她轻舒猿臂,手起掌落,可怜那年轻的纤夫像被击中的鸟,一头倒在沙滩上,痛苦的呻吟着。

  明确:动词用得生动传神。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在一丈青大娘的心中,何满子就是唯一的无价之宝。

  明确:用了口语和俗语,突出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形象。

  3、总结小说的语言特点

  ⑴一方面,作者采用民间口语和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⑵另一方面,作者遣词造句文白相间,讲究押韵和对偶,读起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同时也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的色彩。

  五、延伸拓展

  寻找身边同学的个性化语言。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七、布置作业

  用个性化语言及适当的人物描写方法,描述班级中的一位同学,力求传神、有文采。

  高一语文蒲柳人家评价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这也是一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小说。它就像一幅幅风俗画,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还是一丈青大娘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兜肚、长命锁;无论洗三、百家衣,还是何大学问的走西口,都别具魅力,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兴趣。可以说,大量的乡土风俗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增加了作品的民族气息,构成了刘绍棠作品独特的魅力。

  高一语文蒲柳人家主要内容

  《蒲柳人家》是当今文坛颇具特色的乡土小说。它用散文化的笔法,把几户普通人家的故事展示在读者面前,把京东北运河沿岸农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浓彩重墨地渲染了出来。故事很简单,但它留给人们的视觉、听觉和内心深处的难以言表的审美享受却令人留连忘返,兴味盎然。

  串联故事的是一个叫做何满子的六岁男孩,这个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可爱男孩的独特视角为全文带来了乐观活泼的喜剧色彩。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完全是古典小说的笔法: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起外号、类型化、漫画化,等等,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你看,奶奶一丈青大娘大个儿大脚,身强体壮,种地、撑船、打渔、扎针、接生,样样是行家;性格豪爽,心直口快,爱憎分明,侠肝义胆,粗中有细,柔中有刚。爷爷何大学问也是人高马大的北方汉子,但是在奶奶的雄霸一方的巾帼豪气的衬托下,爷爷的活动舞台不得已转移到了“外边”。他是个赶马跑生意的能人。他的侠肝义胆,仗义疏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特征,我们不难从古典侠义小说、英雄传奇、历史演义等文学样式找到它的“族谱”。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风筝》教案11-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识字》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