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9 08:46:30 教案 我要投稿

(优秀)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作者浓浓的乡情。

  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思维特点,学习回忆性散文的写作方法。

  4、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情感,模仿创作。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那就是我》

  一、 导入 1分钟

  关山迢迢,挡不住想家的心情,岁月流淌,淘不尽对家乡的眷恋;句句乡音,缕缕乡情,伴随着漂泊的游子默默走过异乡的风风雨雨....最容勾起他们思乡情的,或者那一盏渔火,或者是那一朵浪花,或者是那一缕炊烟,或者,就是香港作家黄河浪的那《故乡的榕树》(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2分钟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香港作家。1941年生于福建长乐县,中学时酷爱文艺,出版过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请》。1979年,本文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成为冠军的理由是什么?)

  三、走进文本

  (一)那树——与榕树凝眸 (理清回忆性散文的思路)7分钟

  1、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层次。

  文章第几小节点题?课文写了几个地方的几棵榕树?

  明确:

  1-2 住所榕树眼前

  3-11故乡榕树回忆

  12-13 住所榕树眼前

  2、这几棵榕树,重点写了哪棵?它有何特点?5 、6、 7三段分别从哪个方面表现它的特点?

  明确:

  驼背的榕树特点是“奇特”,三段分别表现其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

  3、本文是一篇很出色的借物抒情的回忆性散文,三个部分衔接过渡自然。文章是怎样过渡的?找出过渡句:

  ① 第三段是过渡段。其中,由眼前的榕树和哨音自然引发相关联想,“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看到……”这些词句,像一座桥,把眼前景物与思想情怀联系起来,过渡得巧妙自然。

  ②“那样的日子不会再回来了”一句,总结了上文,表明了回忆的结束。“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是我确实知道,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离乡千里万里外了”一句,和上面的夏夜和上文中的“梦乡”描写承接,衔接自然、巧妙。

  又由哨音牵引作者由现实到回忆,又由回忆到现实,眼前 哨笛回忆哨笛眼前

  (二)那故乡——与作者的感情对视 (分析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7分钟

  1、第四段中作者说“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回忆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

  小时候在“驼背”船上的“水手”梦

  有关“驼背榕树”的古老传说

  女人们对榕树之神的祈求、女人治皮癣及祖母的疼爱

  农人们在榕树下的纳荫乘凉

  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

  2、分析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从不同角度抒写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材料的选取自由灵活,从人物来看,有小伙伴、最老的老人、女人、老祖母、乡亲、我;从内容来看,有写人事的,有写传说,有写我夏夜感受的;从情感来看,体现的有友情、亲情、乡情等,所有这一切由榕树贯串起来,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故乡的榕树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榕树,而是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的汇聚和象征,文章最后短短六个字浸透了作者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人、故乡的事的怀念和眷恋,浓浓的乡思、乡情、乡愁、乡恋跃然纸上。

  席慕容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黄河浪的这棵树便是永恒的。

  3、文章为何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

  明确:a、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有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b、含蓄深情,有感染力。c、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四鉴赏品味

  那“文”——与精美的语言对话 16分钟

  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6人小组活动:从文中找出一组富于文采的句段朗读,试作简要评点,并按照它的格式进行仿写,一个朗诵,一个评点,一个仿写,建议可以变换陈述的对象或意象来展开仿写。各小组交流,互为补充:

  教师归纳:如何使语言“靓”起来?

  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想象的'运用,虚实结合

  3、华丽的词语(摹形状物,绘声绘色)

  4、句式的选用和变化(长短、整散)

  5、关注人称的运用(第二人称的作用a、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b、在表情达意方面,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增强感染力。

  五回望模块

  那“月是故乡明”——与模块对歌(音乐播放:《弯弯的月亮》)6分钟

  本文以榕树为线索贯穿全文,选用精美的语言,叙述了很多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和事。普通的百姓、天真的童趣、幽静的环境、淳朴的风土人情,是作者割不断的故乡情结。

  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故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于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于是“我寄愁心与明月”,于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故乡的明月,照过你、我、他。

  请用最简洁的一句话串联这个模块的所有文章的标题,体现“月是故乡明”的主题。

  学生当场创作,要求只要有创意,自然衔接就成!

  六创作模仿1分钟

  风在路上,人在风中,生命不断拐弯,故乡总在身后。故乡总是具体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她有时就是一棵小树 一朵云彩,一缕炊烟,一种产物……假如有一天(这一天不再遥远),你要离开你的家乡,你会记住家乡的什么“物”?假设30年后的你,在异乡,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故乡之歌的主角又是哪个呢?请模仿本文创作手法,完成下周随笔《故乡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复习学过的23个声母、6个单韵母以及10个整体认读音节。通过形近字母的认读、比较及看图拼拼读读,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提高拼音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11种基本笔画以及9个汉字,学习熟字组成的新词。

  3、培养按时上学,认真学习,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和爱护同学的良好品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习第1——4题。

  教学过程 :

  一、 学习第1题。

  1、用多种方法读声母表。如领读、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告诉学生:声母表上zh、ch、sh、r的声母排在z、c、s的前面,这和我们教学的'先后顺序不一样。因为我们先学平舌音,再学翘舌音方便些。

  2、打乱次序,卡片认读声母和单韵母。

  3、卡片认读整体认读音节。

  4、按顺序背声母表。

  5、打乱声母、单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顺序做“送信”游戏。

  二、学习第2题。

  1、让学生自己比比、读读。

  2、指名读,并说出顺口溜。如:“b b b,拉出天线听广播。”

  3、同桌互读。

  4、卡片认读。

  三、学习第3题。

  1、自己说、同桌互相说笔画名称。

  2、“开火车”,卡片认读笔画并书空。

  3、让学生回忆什么字中有这一基本笔画,如:“米”中有撇、捺。

  四、学习第4题。

  1、卡片认读学过的汉字及词语:竹子、玉米、瓜果……

  2、自己读熟字组成的新词。

  “五一”就是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大米”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米。

  3、指导在作业 本上书写。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习第5——7题。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5题。

  1、用卡片认读音节,特别注意读准三拼音音节。

  2、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连线,其余小朋友在作业 本上独立做。

  3、共同订正。

  二、学习第6题。

  1、让学生自己看图拼拼读读。

  2、指名说图上有什么动物,要求把音节读正确,特别注意方言与普通话差别大的词。如:shé(蛇)、shī zi(狮子)、hú li(狐狸)。

  三、学习第7题。

  1、指导学生逐幅看图。弄懂并说说图意。

  2、小红花找朋友。

  教师组织学生逐条评议,要求认真而诚实。图意如下:

  图1:按时上学不迟到。

  图2:上课专心听讲。

  图3:爱护同学。

  图4:认真完成作业 。

  图5:爱护书和笔。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简说

  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流程:

  第一个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指导同学们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

  2、指导同学们自读故事,注意把生字读准,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3、指名说说自已读了文章后知道了什么。

  4、让同学们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

  5、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

  6、同桌互相交流对生字的认识。

  三、指导写字。

  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再让同学们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最后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第二个课时

  一、导入;

  复习生字后继续学习。

  二、朗读感悟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同学们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同学们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5)带同学们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4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5感悟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6分角色朗读。

  (三)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6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和课后习题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写字;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蝈蝈的知识;课外读物《金色的草地》。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播放蝈蝈发出的'声音,猜一猜这是那种昆虫发出的声音?

  2、介绍蝈蝈的有关知识,如果让你给蝈蝈的歌曲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去什么样的名字?

  3、板书课题《绿色的歌》,为什么歌是绿色的?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合作识字,学文。

  3、检查识字情况。

  4、巩固月字旁的字,找出“真挚”的近义词,“朴素”的反义词。

  三、朗读评比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做好竞赛的准备。

  2、学生汇报朗读课文,全体参与评价。

  3、老师评价朗读情况,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朗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仔细观察。

  2、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为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4、独立练习,揣摩,老师巡视,指导。

  5、书写评价。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想想你还听过哪些小动物的歌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理解文章的主旨。

  3.能联系生活,多角度理解本文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更好地理解文意。

  2.能借助注释自行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通过语言的揣摩,认识本文狼和屠户的形象以及描写方法。

  4.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正义和勇气。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

  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理解主旨。

  二、难点:通过故事之“奇”和作者的议论,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教师点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有部动漫叫《喜洋洋与灰太狼》非常受到欢迎,里面不仅有善良、聪慧的小羊们,还有一个让人讨厌的大灰狼。说到狼,人们就把它和贪婪凶狠联系在一起;带“狼”字的成语也往往带有贬义,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而“东郭先生与狼”、“狼来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还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与人斗争,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见解,让我们共同欣赏。

  二、作者简介

  学生简介,教师适当补充。

  三、诵读(检查预习)

  1.请一位学生背诵。

  2.请学生读下列字音

  缀行甚远 屠大窘 苫蔽成丘 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少时

  目似瞑 止露尻尾 假寐 狼亦黠矣

  3.请学生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两狼之并驱如故 其一犬坐于前 目似瞑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自后断其股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全体学生诵读一遍。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就预习中遇到的不能疏通的词句提问,师生共同解答。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3.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分五组,每组一段。教师点评。

  五、把握故事情节和内容

  1.本文可明显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叙事部分和作者的议论)(板书)

  2.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板书)

  六、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感悟主旨。

  1.你认为故事中的狼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狡猾)

  2.你认为故事中的屠户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机智) 3.文中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狼和屠户的形象的?试举例说明。(动作、神态)

  4.作者是怎样议论这件事的?《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是“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本文的故事奇异在哪儿?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教师明确:无论狼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5.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主旨,联系生活,多角度地去感悟这个故事给人的启发。你有怎样的启发呢?

  教师明确:①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的狡诈,终归要失败的;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七、表演感知

  教师可安排学生按照角色不同,把这篇短文排成小话剧,学生在参与其中之后,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狼的狡猾,屠户的机智,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八、拓展迁移

  狼是这样的凶狠狡诈,令人讨厌甚至恐惧,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将它们赶尽杀绝呢?

  教师明确:狼的名声是不太好,但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文艺作品将它过分渲染的。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它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够将它们赶尽杀绝。如今,这种生物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我们还是有必要加以保护的。

  八、作业(ppt)

  1.课后背诵这篇课文。

  2.展开联想,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九、板书设计

  《狼》

  蒲松龄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简析:

  《马拉松的故事》讲述了雅典士兵菲地皮茨在马拉松战役中3次长途奔跑传递战争信息,因体力耗尽而牺牲的英雄事迹。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爱国英雄,将其奔跑的距离定为奥运会长跑比赛中的马拉松赛跑。故事传递了这样的思想:这个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表现人类共同的心愿——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设计理念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了解马拉松赛跑的由来,明白人们称这项运动的优胜者为“最伟大的运动员”的真实含义。

  3、深刻体会雅典英雄菲地皮茨的爱国精神。

  4、认识“役、讯、忡”3个生字,积累文中的成语和有启发意义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人们称马拉松运动优胜者为“最伟大的运动员”的原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马拉松赛跑图片或视频、古希腊地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在体育比赛的田径项目中,有一个项目叫做马拉松赛跑。(出示马拉松赛跑的图片或视频)现在正在进行的,就是一场激烈的马拉松赛跑,你知道马拉松赛跑的距离是多远吗?你知道人们为什么称马拉松运动的优胜者为“最伟大的运动员”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马拉松赛跑背后的故事。(师板书课题:马拉松的故事)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要求) 自读要求

  2、自读课文,不会的字词查词典,适当做记录。

  3、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

  4、简单交流自读思考的问题。 谁来说一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了他的什么事?

  通过学生的交流、补充,得出如下结果: 课文讲述了雅典士兵菲地皮茨在马拉松战役中3次长途奔跑传递战争信息,因体力耗尽而牺牲。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爱国者,将他奔跑的路程定为奥运会长跑比赛中的马拉松赛跑的距离。

  三、精读品味,自由交流

  1、默读全文,完成下面两题中1个题,要求边读边批注。

  (1)默读、填表: 菲地皮茨的奔跑〖奔跑的原因〖人物的表现〖内心的想法

  (2)菲地皮茨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教师扣住描写菲地皮茨3次传递信息的句子,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谈体会。

  菲地皮茨是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

  文中相关的语句;

  ①“菲地皮茨以顽强的毅力,在两天之内,跑了150多千米到达斯巴达。”

  ②“无奈,菲地皮茨又不顾疲劳,夜以继日地跑回雅典转告这一消息。” 在学生谈看法时,老师相机点拨:一来一回就是300多千米,大大超过人的体力极限,是什么力量让他“夜以继日”?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想些什么,菲地皮茨又会想些什么?”

  是啊,正是维护民族尊严,保护自己祖国的神圣的使命感在支持着他,是顽强的`意志,是对祖国的热爱在支持着他,让他奇迹般地完成了任务。你还觉得他是怎样的人?

  菲地皮茨是一个热爱祖国、向往和平的人。

  文中相关语句

  为了尽快把这振奋人心的喜讯报告给雅典城内忧心忡忡的居民,军队指挥官又派菲地皮茨到首都去报告喜讯。当抵达雅典时,他已筋疲力尽。面对盼望已久的人群,他竭尽全力高呼:“欢乐吧,我们胜利了!”

  从马拉松河谷到雅典城,只有42千米,“飞毛腿”菲地皮茨为什么会倒下?面对近在咫尺的人群,他怎么还要竭尽全力?他心里想的又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哪? 预设:菲地皮茨是在已经跑了300千米之后,又跑的42千米,所以才累倒的;面对近在咫尺的人群,还要竭尽全力高呼,说明他已经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菲地皮茨心里想的就是维护民族尊严,保卫祖国。他是一个为了保卫祖国而勇于献身的人。

  师生共情:为了让同胞更快听到胜利的喜讯,他不断加大奔跑的速度,使身体受到极大的损伤,他是在击败敌人的欢呼声中牺牲的,他是在——(生)完成了3次传递信息任务后牺牲的,他是在超越人体生理极限运动后牺牲的。在他的身上闪烁着热爱祖国、向往和平自由的光芒。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狼》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