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案集合十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 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 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1、敢于提问;
2、反复思考;
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探究活动
鲤鱼之死
鲤鱼早就听说大海浩瀚无边,那里有滚滚的波涛,有许许多多的鱼朋友。他想:要是有机会到大海里痛痛快快地玩一番,并表演那“鲤鱼跳龙门”的绝技,那该多好呀!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春风吹拂,阳光艳丽,海鸥捎来黄鱼的口信,邀请鲤鱼到大海里作客。鲤鱼一听,乐得一蹦三丈高……当即,它便让海鸥驮着它,把它带到大海边。
嗬,大海一片白茫茫,海面上不时地飞着一群群海鸟,行驶着一条条船只……但此刻,鲤鱼无心欣赏这一切,它一头扎进了海里……唉,说也怪,平日在海里游泳自如的它,现在的动作却迟钝了。渐渐的,渐渐的,它感到呼吸困难,浑身无力……唉,真想不到,还没有见到黄鱼,它竟死在大海里。
鲤鱼直到死时,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提示:
原来海水又咸又苦,淡水鱼鲤鱼的鳃片上没有特殊的排盐组织,所以在大海里不久,便因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
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
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一)板书课题,读题。
(二)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
(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一)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
(二)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三)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四)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一)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二)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三)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二)总结:
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一)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二)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
1.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
2.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
3.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切合了儿童喜欢看童话故事的心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进行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时,主要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手段。于是,我在教学时,不妨也东施效颦了一回。
一、提出要求,学生自主排练
在第一教时初步阅读感知课文后,我要求学生自由分组组合,演一演课文。要求:
1、共分4组,每组人数在10-12人。
2、角色分配合理,并要求做角色介绍。
二、学生分组表演比赛,进行民主评议。
四组分别进行表演,每组推荐一人进行评议、打分。
在实施前,我的心理有些担心:1、学生的表演会不会变成单纯的搞笑表演。1、有能力完全自主地通过语文活动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吗?
在听了孩子表演时的自主评价后,我不由得为自己的大胆尝试喝彩,听听孩子争先恐后的发言吧:
一、课文语言文字的评价:
“我认为这些小稻秧表演的很好,他们表演出了蛮不讲理,气势汹汹的霸王样子。”
“我认为有一棵小稻秧表演的不对,他不是一拥而上,而是在跳,变成了一跳而上。”
“我喜欢这一组的杂草,他们把有气无力纷纷倒下表演的很像,看来被喷雾器大夫消灭了。”“我认为这些杂草在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读得太快,应该在
‘我们都……’后面停一下,这样才像有气无力。”
“我认为这些杂草不是纷纷倒下的`,而是一下子整齐地倒下,他们应该三五成群有先有后倒下。”
“我喜欢这组,喷雾器大夫和杂草配合得很好,当喷雾器大夫开始喷洒时,其中一棵杂草马上抬头问,表现出了警觉。”
二、表演艺术上的评价:
“喷雾器大夫的动作很像,一只手在摇动,一只手在给杂草喷洒。”
“这一组表演时没有面向观众,我们都没有看到他们的表演。”
“他们选的位置太靠近教室门口了,有的甚至半个人在门外。”
“他们有几个人在笑。”
“喷雾器大夫没有喷洒到其中的两棵杂草。”
…………
教学后,我的感受是原来:不是学生不能,而是你不想;不是学生不会,而是你不敢。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写音节,写出词语。
2、技能按指定的字组成三个词语。能仿照例句缩写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能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4、能正确的朗读并背诵有关的格言和谚语,了解其教育意义。
5、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训练第1──4题
第二课时:训练第5──7题
▲教学过程:
㈠、训练第一题
①指名读拼音。(读准字音,发现音误,及时纠正。)并齐读。
②这些相应的'词你会写吗?哪几个字要特别注意。(藏、凳、贯)
③交流答案。(抽几本在实物投影仪上展出,大家批改、评议)
㈡、训练第二题
①说说课文中学过的相关词语,再口头组词。
②选几个写下来。别写错别字。
(注意“强”在课文中是第2声。)
㈢、训练第三题
①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②学习例句:“星光”指星星的光,所以“星星的光”可以缩写成“星光”。
③读四个短句,说说可以缩写成什么词语?
④写下来。读一读。
⑤你能举出类似的词句吗?
㈣、训练第四题
①读题,明确题意
②读读“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这几个词,理解词义。
③充分思考后指名试说,评议、订正。
④各自写下了,同桌交流。
㈤、训练第五题
①读题,明确题意。
②学习例句,辨析异同。(句式不同:陈述句变成反问句。句子的意思没变。)
③学生独立改写句子。后同桌相互检查。
④错句提出来,在班上一起分析原因,引导学生自己订正。
⑤齐读答案。
㈥、训练第六题
①告诉学生,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很有意思。
②你理解句子的意思吗?一起交流,尽量让学生自己理解句子,学生不能解决的才有老师指导。
③练习朗读和背诵。
④你还了解哪些类似的格言和谚语,背给同学们听一听。课外再去收集一些,互相交流。
㈦、训练第七题
①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②一起读读五个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独立思考句子的顺序,再标上序号。
④交流,分析,纠正。
⑤连起来读这段话。
课外延伸:
配套课件中的题目训练。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课位于第五单元,教学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考虑到课文内容较多,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本课中只起到了练习和巩固作用,因此决定将此放于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的品质。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具使用:
自制课件、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为抓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目标:温故知新,导入
课题。1、
出示绿色的办公室的图片
2、导语: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克服困难,如此顽强?[略停顿]
3、今天学习一篇同样背景的关于列宁的课文(板书课题:17.登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目标:从多方面汇报预习情况,教师可针对此教学过程
做适当调整。
步骤: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书上的语系标记,汇报你的预习情况。
(1)分段;
(2)两次经过那条危险的小路;
(3)路很危险;
(4)根据预习要求画出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画出了(出示小黑板)
这段话在课文中确实有很深的含义,还有哪些同学也画出了这段话,一起来读。
[方案二]没有画出
预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你画了吗?
(5)质疑问难
(注:以上几个小步骤均可以打乱,对于同学没有汇报到的内容,教师可以做适当点拨。随机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预习汇报,教师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前就做到了一边读一边想,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边学边理解,也可以随时提出。
3、过渡:预习汇报中,有几位同学曾经提到列宁两次经过了一条危险的小路,请同学们自读(2-18)自然段,从书中画出直接写小路险的句子。
(三)重点学习课文内容:
目标:第二段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小路的险,是第一目标;感受到列宁的害怕是第二目标;体会列宁的勇敢是第三目标。第三段,重在分析两次走过小路的不同,体会列宁话的深刻含义。
步骤:
1、学习第二段
(1)哪位同学能够读一读你从书中画出的句子。(出示路宽。)
(2)自己读一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
(3)重点词下加点(容、峭壁、深渊)。
(4)结合课件,谈理解。
(5)指导朗读。(个别→齐读)
2、小结:刚才,我们从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体会出小路的险。(板书:路险)
3、过渡:这是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句子,看看课文,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路险呢?
4、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话。
(1)抓住背贴、扭转、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体会路险。
(2)自己体会读,感受路险。(自己读→个别读)
(3)文中还有写巴果茨基的句子吗?体会出什么?(联系上文走过几次,体会出巴果茨基紧张的心情。)
(4)过渡:小路太险了,已经走过几次的巴果茨基在经过小路时仍旧那么紧张,那么小心翼翼,这是我们从巴果茨基经过小路时的情景体会出小路的险。还从哪里可体会出险呢?
5、出示列宁跟。
(1)体会路险
(2)列宁害怕了。(自己体会着读)重点抓住头昏目眩
(3)过渡:小路太险了,列宁头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过去,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列宁很勇敢)能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16自然段)
(注:学生在体会列宁勇敢时,还可联系自己。)
(4)小结:经过刚才的理解,我们发现这条小路太险了。走过小路,列宁轻轻地舒了口气,与巴果茨基向山顶走去。
6、(出示课件:日出时动态景色)教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
总结:走过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路,列宁与巴果茨基站在山顶,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充满了愉悦。(随机加上对话表演)他们用勇敢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7、学习第三段
(1)过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了,但是列宁仍旧选择了它。列宁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19-28)自然段,然后展开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边说,教师随机板书。
(3)过渡:通过分析列宁两次经过小路时的不同,我们知道列宁这一次不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4)出示这一次我先走。走了过去。谁能读读这句话?
(评读后,齐读)
(5)这一次,列宁怎么毅然、决然地走过这条危险的小路呢?书中没有具体地写出来,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补充出来。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由一位同学执笔把它记录下来。(也可根据图,注意图上列宁的神态)
(6)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7)简单小评之后,以插入语的形式、带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8)从列宁两次经过这条小路的不同表现,你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选取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写完后,站起来直接读。)
(9)过渡:同学们刚才所写的,正是列宁要说的这段话中的真正含义!
(10)哪位同学愿意读读列宁说的这段话?(出示一个革命者。)
(个别读→齐读,读时把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读出来。)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列宁两次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正是在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啊![停顿]
十月革命前,列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当面对一条令人生畏的小路时,革命者的脚步岂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因为他坚信:
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教师(用课件)出示列宁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七、板书设计:
17.登山
路险
第一次
必须走
在后
停住
第二次
仍旧走
在前
毅然决然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3、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发现朱鹮过程和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按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通过图书室或网络查阅有关朱鹮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你们知道一只熊猫的价格吗?(熊猫是无价的)在我国陕西秦岭一带,有一种鸟,它的数量比熊猫还要少,它比熊猫还要珍贵,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朱鹮飞回来了》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1、自读课文: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写小朋友配合科考队发现并保护朱鹮的事。)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呢?
三、指导朗读,理解内容。
1.为什么朱鹮会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找有关段落。如第四自然段:“1978年,一份有关野生动物的紧急报告引起了亚洲国家的关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继续发言或是教师引出问题:为什么科学考察队会来到陕西洋县呢?“频繁”是什么意思?引读“他们认为那里森林茂密……因此,在那儿找到朱鹮的希望较大。”
2.讨论:小光和小伙伴为了寻找、保护朱鹩都做了哪些事?用简要的词句概括。(板书)
(1)“积极发动”部分要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抓住小光和小胖子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他们的天真可爱和热情。
(2)“耐心寻找”部分要读出他们的“忍耐”和发现朱朝后的喜悦,体会他们对朱鹩的珍爱。
(3)“全力保护”部分,品味描写他们对小朱鹩悉心照顾的句子,体会他们对朱鹊无比珍爱的感情。
3、寻找朱鹮的过程辛苦吗?(天气很热,虫子不停地对他们进行骚扰,但是,大家都忍耐着,尽量减少活动,以免干扰观察工作)
千辛万苦的寻觅终于有了结果。
4、小光和他的小伙伴们为保护朱鹩立了大功,大家一起精心地保护朱鹮。(“考察队员在朱鹮的巢边搭起了窝棚,他们忍受着风吹雨打、日晒虫叮,精心地观察、守护着这几只朱鹮”;还有“……考察队员趁成鸟觅食的时候,将它送回鸟巢。……”
5、为什么大家会那么热心地投入到保护朱鹮的工作中来呢?(大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对朱鹮的喜爱。)
四、总结拓展
课文讲了什么事?教育我们什么?
(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保护野生动物,做它们的好朋友!)
五、作业
抄写文中或课外收集的描写朱鹮的有关句子。
板书设计:
朱鹮飞回来了
相遇→探寻、发现→保护、繁殖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布置】
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⑵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俺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俺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俺头上去了。俺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⑴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⑵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当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1、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⑴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⑵自身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2、集体交流,深化认知:
⑴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⑵点拨要点:
①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播放课件,同学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异。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身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②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俺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假如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俺就把璧交给他;假如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俺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稍加思索便心中有数,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干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身先练一练。指名读。
⑶教师小结。
⑷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①生论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示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②同学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俺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俺手里,您要是强逼俺,俺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沛体现了蔺相如不只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③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誉,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B、认为这样布置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布置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俺们开一个小型争辩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同学讨论。
D、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⑸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示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
同学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你能用自身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身的阅读,感悟,探究,俺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只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嘴?
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1、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同学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同学写作,交流。
2、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地球的可爱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中心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课文阅读和资料的搜集,了解地球,认识地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懂得地球的可爱
2.自觉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地球仪、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它是——地球。
2.观看地球仪,介绍: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围绕地轴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所以就有了昼夜。它有一定的倾斜度,又围绕着太阳公转,转动一周正好是一年,所以就有了四季交替的变化。
3.我们作为地球的儿女,对于养育我们的星球又了解多少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可爱的地球”。
4.读课题,质疑。
二、按阅读要求,自读课文并思考出示阅读要求: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地球是“可爱”的?仔细读读,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可和同学交流。
1.读。
2.讨论:
①它有个美妙的大气层。
②带给我们美丽的四季。
③自转速度合适。
④有吸引力。
⑤有气候的变化。
3.你还知道地球有哪些可爱之处呢?
(丰富的森林资源、大气资源、矿产资源等)
同学们,地球是可爱的、无私的,然而人们又是怎样对待它的呢?
4.播放人们破坏环境的图片(乱排放污水,毁林开荒,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
看了这些图片很让人痛心,我们的`母亲在悲惨地哭泣。
5.你想说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说。
1968年12月,美国的宇航员安德斯这样说……
6.播放幻灯片。
“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微小(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只占1/5)
美丽(播放宇航员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有人说地球破碎了,我们可移居到别的星球,能吗?我们看太阳系中的几个星球。
7.读第一自然段。
播放月球、火星、金星等星球的图片,介绍每个星球的特点。
①提问:人类可以移到这些星球上去吗?
②采用的什么写法呢?(对比)
小结:我们别指望毁了地球,移居其他星球,所以我们只有好好珍惜它,保护它,这是全人类共同的义务。
三、课堂延伸
发放倡议书,让大家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让它越来越美。
倡议书
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们: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我们一起努力做到这些:
1.到农贸市场请提着菜篮子。
2.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3.逛超市请自带编织袋。
4.请清理你身边的白色垃圾。
…………
希望大家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的地球母亲越来越美。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简单了解山水田园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泊舟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揭题解题:介绍作者及作诗背景。
教授新课:
1、朗读古诗。
2、借助注解理解词句的意思。
问题一: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移舟泊烟渚”。“移舟”点出将星,“泊”字点出题面 上的“宿”字,而“泊烟”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 空环境,也体现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描写羁旅客 愁作了铺垫。
问题二:“新”字的涵义?
答:一方面说明“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即无归之愁。 另一方面,有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的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问题三:赏析后两句诗。
答:后两句诗是对偶句,并列写景。一个是写远眺,一个是写近观 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描写的是景物是精美的`、万籁俱静的, 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情淡的情思相融,浑然一体。
复习巩固:
运用联想,用第一人称描述古诗的内容。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介绍了学校操场上的一棵高大的皂荚树,分两部分叙述的,第一部分讲皂荚树的样子。第二部分讲皂荚树给同学带来许多方便和欢乐。是按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叙述的。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2个生字;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皂荚树的特点,领悟作者的情感。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法。了解皂荚树的特点和一年四季为同学们提供的方便。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自学,读通课文,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构想
本课设想从预习入手,预习时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二是画出描写皂荚树高大、茂盛的句子;三是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皂荚树的高大、茂盛的。学习课文时多读,让学生自己体悟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投影仪
学生学习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颐和园》是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高大的皂荚树》,一看题目就知道,它是写什么的呢?是抓住皂荚树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二、指导自学。课文除了写皂荚树的高大,还写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 皂荚树的高大表现在哪里?课文哪几个段落描写了它的高大?
2 课文还写了什么?
3 画出你读不懂得地方。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做到正确、通顺。
2 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引导学生谈:
课文第二——四自然段从皂荚树树干粗、枝叶茂盛等方面写了皂荚树高大的特点。除了写皂荚树高大的.特点之外,还写了皂荚树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学生提出不动的问题,其中,可当场解决的小问题,发动大家帮助解决;与后面的学习有关的,留待后面解决。
四、学习第一——四自然段
1 请大家默读第一——四自然段,想想,你从这四个段落中读懂了什么。
2 引导学生谈:
(1)第一自然段写皂荚树的位置,同时也点出了它很高、很大的特点。
(2)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高大、茂盛的特点的?
3作者在描写皂荚树这两个特点的时候,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自然段都以“好……的皂荚树啊”开头,先总的讲它的特点,再对这一特点做具体的描写。
教师小结:这种写法直接明了地点出了皂荚树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4 指导朗读第二——四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十自然段。
1 课文最后说“皂荚树啊,你给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皂荚树给了同学们哪些快乐?自由朗读第五——十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多读几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理解。
2 课文用了这么大的篇幅写皂荚树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和快乐,这与课题“高大的皂荚树”之间有什么联系?
3 这一部分写皂荚树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和快乐?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4 指导朗读。
5 皂荚树给了同学们什么启迪。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皂荚树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6 “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一剧种,“一颗种子”指的是什么?
“生根、发芽……”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7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总结全文,谈感受。同学们,通过《高大的皂荚树》一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课是抓住皂荚树高大、茂盛的特点以及它给同学们带来的方便这两方面对皂荚树进行描写的,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它的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学了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会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通过作者的介绍,我们知道皂荚树具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你还知道哪些人和物具有这种品格吗?启发学生谈感受。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10-25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优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0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0-17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11-20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0-12
小学语文教案11-04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