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教案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课题: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作者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在以前,我们学过《寻隐者不遇》 这一首诗,还记得吗?请大家背一背。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出示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这些 朋友的名称下做上记号,看看作者到底去拜访了哪些朋友。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反馈,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大自然的朋友:山水、植物、动物、风云雷雨等。)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⑴ 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⑵ 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⑶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8个生字,3个多音字,认读4个字,灵活运用识字方法识字记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能在不断的应用中积累并运用词语,丰富语言。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能够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3月22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
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利用汉语拼音初步识字,正确认读字词,正确读文,学会11个生字,掌握5个,认读4个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教学难点: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趣引入:
1、[提前板书:时装表演]今天老师带你们观看一场时装表演,你想看吗?请你睁大眼睛,模特上场了!(学习生字装)
2、你知道吗?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时装表演呢![板书:动物]我们快去看看吧!
环节意图:从大家熟知的人类时装表演过渡到动物时装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动物进行时装表演,会穿什么样的服装呢?”这一疑问。问题产生了,自然就引发了读书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你打开书,小声读全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读不准地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
2、同桌读难读的句子,做到不丢字,不加字。师巡视。
挑出难读的句子全班指。
3、认读生字、词语
4、出示句子,随文学习缤、称、赞、选。
5、和同桌一起正确朗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遍读边思考: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时装表演了?
三、写生字
四、回读全文:
五、作业:写生字,读课文。
教学反思:在这次课中,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在识字教学中兴趣至关重要,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各种途径,设置各种情景,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索的环境中,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
板书设计:
6、动物时装表演
缤称赞选
第二课时(3月23日星期五)
教学目标:
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6个生字,朗读课文,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用称赞说一句话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教学难点:知道动物的皮毛各有各的作用,对大自然中的动物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打开书,读课文回忆课文中有哪些动物在进行时装表演呢?
2、在学生反馈课文内容的同时检查字词句。
3、和同桌一起读课文,要求:
(1)听听对方的字音读得正确吗?
(2)读后和同桌讨论: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出每种动物时装的特点吗?
环节意图:带着问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进行任务驱动式的的学习;渗透用简单语句归纳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三、通过自学,了解内容:
1、小组学习:先以小组自己的方式读课文,然后结合“你喜欢哪种动物的时装呢?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去交流讨论。
2、指名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适时进行朗读指导。
环节意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下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时装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为各有各的作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朗读、口述或加动作表演等)汇报出来。
四、回读全文:
五、生字教学:
1、读词语
2、记生字:
3、指名说:
4、说说写时注意什么?
5、范写。
6、学生练习。
六、口语交际练习:
小动物们究竟能不能评选出最佳时装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七、:
(指板书)课文里介绍的是这几种动物皮毛的作用,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时装”特别奇妙,有着奇特的用处?请你回家问一问,找一找,查一查。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巧借多媒体创设了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感知觉处在兴奋状态,引起无意注意,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知识的吸收,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较好的完成了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孔雀兄弟五彩缤纷
北极熊白色的厚袍子
动物时装表演刺猬硬刺
青蛙草绿色
变色龙随环境变换颜色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创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游览一番,好不好?怀着阳光般的心情,我们快乐出发!(播放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看,这就是我们游览的地方——江南鱼米乡。
【挂图的运用,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增强了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2.观察描绘:呈现挂图,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对话平台
初读。(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自读,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4、指名读、伺机指导:如“绿油油”中的“油”应读you……
5、轻声读文,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
识字。(自主活动,适时调控,培养能力。)
1、自读:在课文中圈出生字;
2、逐个呈现生字:学生先读句,再说出句中的生字;
3、指读;
4、同桌讨论学习:怎样记住这些字?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及时交流识字方法,能使每一位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5、汇报:教师适当总结识字方法,如用部件法记“排”,用动作发记“游”“唱”,用奇特联想法想像哗哗的流水从而记住“流”……
【有层次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提高识字能力。“语言环境中学到的字词是活的,带着感情去记忆的东西是牢固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巩固:
小老师带读(有注音)
集体读(无注音)
看卡片、开火车读(无注音)
7、朗读词语(课后“我会读“中的词)
8、“一字开花”游戏:用生字组词说话
写字。(认真指导、重在激励)
1、看笔顺图,描红;
2、试写感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如“中“的最后一笔写在竖中线上)
3、示范指导、学生练写
4、引导欣赏:自我欣赏、组内欣赏、集体欣赏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出示生字词;
2、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
3、阅读短文(把本课生字编成阅读材料,换环境识字).
夏天,我坐上小竹排,去江南游玩。看,小河两岸的景色多美。树木茂盛,花儿盛开,绿色的禾田,唱歌的小鸟,河水静静地流淌,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这就好像一幅画,江南鱼米乡真美啊!我们爱江南。
朗读。(品词析句,体会无限美感。)
1、自读:你都看到了那些美丽的景物?
2、汇报:先用书上的诗句说一说。如“两岸树木密”等。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样的鸟儿,什么样的鱼儿……
点拨:看着这么美丽的景物,“我”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回答:高兴、快乐……)
教师伺机板书
3、美读:让我们怀着高兴、快乐的心情读课文,把你的美丽心情读出来。学生练读
4、汇报读:指读、对读.。
5.交流讨论:大家的朗读使人心情舒畅!看着这美景,你想说些什么?用一句话赞美江南。为什么说小小竹排是在画中游呢?
【教师要充分了解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注意引导、诱导、辅导,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习。】
诵读。
1.教师配乐诗朗诵;
2.生模仿练读;
3.指读、轮读;
4.你问我答:引导学生看板书回答。师问:什么顺水流?(小竹排顺水流)谁在唱?(鸟儿唱)两岸有什么?(两岸树木密)什么绿油油?(禾苗绿油油)……
5.背诵:注意学生自己悟出背诵的方法,如看图背诵、看板书背诵等,引导学学会巧背。
6.朗诵会:评选未来的主持人。
小结。(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教学建议:教师创设优美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读出来的,形式多样的读会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把课堂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其主要内容。弄懂“反哺”的本意及引申意义。
2、借鉴习作范围。在三幅图画中任选一幅,展开想象,正确运用冒号、引号、问号等标点符号。用对话的形式仿写。记叙一个有意义或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在写对话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标点符号写好提示语,并能分段描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习作:
1、出示一幅著名运动员刘翔运动会的冠军后十分激动的照片,同时出示三种写人物语言的方式:
(1)、刘翔()喊道:“!”(2)、“!”刘翔()喊道。(3)、“!”刘翔()喊道,“!” 看看刘翔在干什么?想一想他会说什么?
2、引导学生注意三种不同说话方式中,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3、引出本次习作内容,板书:学写对话
二、写作指导
1、谈话,这样的对话我们见过很多,哪里还有对话?(生活中有对话)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各种生活场面:商店里买东西有对话;学校里同学之间有对话……
2、引出例文:有一个叫陆孝娟的小朋友和妈妈在树林里散步,碰到一件有趣的事,她把自己和**的对话写了下来——请学生读例文。
3、交流:陆孝娟和妈妈聊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交流)
指导并板书:首先要写清一件事www.xkb1.com
4、出示两篇范本:一篇为结构单一的.原文,一篇是课文例文,让学生比较两篇内容完全一样的习作在写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学生在读例文,交流谈论
教师板书:分段描述
写好提示语
5、出示课本提供的一幅画:燕子和小鱼的对话
交流;这个地方你想去吗?
听一听,能听到什么?
闻一闻,能闻到什么?
想一想:小鱼和燕子会说些什么?
6、学生小组合作,把这幅图画表演出来(尤其注意演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师生合作表演交流点评(强调动作、语言、神态)
三、逐层指导,深入写作
1、补充对话
将燕子妈妈和小燕子来到这里的一段不完整的对话出示,让学生学着补充,合理想象他们之间会说的话,并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2、接着提供的开头往下,写小鱼和小燕子之间的对话。
写之前,再次强调习作要求
第二课时
让学生把自己完成的习作拿出来交流,互相评议,学习修改。
继续完成习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一颗 一直 重了 很慢 先把 教孩子 织女星
不肯 注视 钻研
2.开火车认读。
二.学习写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认读一下生字。
星 晚 跟 爷 坐 直 很 先
2.小组合作讨论这几个字的写法。
3.学生说一说:“坐、直、先”的笔画、笔顺。
4.(1)师强调“坐”字第二、四笔是点,不是捺,学生描红。
(2)师范写“先”。强调第五笔和第六笔。
(3)指导写“直”。让学生说一说直和真的区别,再描红。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写字。
2.扩词:直( ) ( ) 真( ) ( )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写了8个字,“欢 、 吃 、 团”比较难写,其余的`不难。同学们写得都很认真。
板书设计: 数星星的孩子
星 晚 跟 爷 坐 直 很 先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鲜xiǎn 迂yū 壑hè 缟gǎo 竦sǒng 逾yú 霁jì
【积累词语】
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 颠:同“巅”,山顶。 )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 县:同“悬”,高悬。 )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 直:同“值”,价值。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与众不同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袁宏道的生平及其学派。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翻译: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从(天目山的山脚)双清庄到山顶,大约二十多里。
要点:颠:同巅,山顶。 可:大约。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译: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的很少盘旋迂回;形状苍朴就不够新鲜艳丽,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贫乏,岩陡峭就树木稀少,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要点:凡:凡是,一般。 鲜:稀少。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败。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翻译: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峡谷,飞泻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这是一绝了。
原文: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翻译:石头的颜色深暗润泽,石头的棱角巧妙精致,石头的小路盘旋迂回,石头的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了。
原文: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翻译:虽然山谷幽深岩石险峻,但寺庙都很精致美妙,这是第三绝了。
要点:县:同悬。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翻译:我不喜欢听到雷声,而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到的好像婴儿声音,这是第四绝了。
原文: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翻译:拂晓起来观看云彩,在峭壁的沟壑下,(云彩)洁白纯净得像棉花,飘荡腾越同浪花,整个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个山顶露出云上如同浮萍,这是第五绝了。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态。
要点:悉:详知。
原文: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翻译:天目山大的树木,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好像伞盖,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上万钱,这是第六绝了。
要点:“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 直:同值,价值。
原文: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翻译: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远远胜过龙井茶;(天目山)竹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破塘的(竹笋),然而清淡远远胜过它,这是第七绝了。
原文: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翻译:我说长江的南面,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要点:修真栖隐:修心悟道,隐居深山。 出缠:出尘,超脱尘世。
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翻译: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彩,九时之后登上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
要点: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
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翻译:第二天,从活埋庵找到原来的路下山。几天的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把(它)当作异常的,都下山互相庆贺。
要点:异:反常。 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翻译: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地遵守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
原文: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翻译:临近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狭小,不值得贵客观赏,真不知怎么办”。
原文: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翻译:我说:“天目山和我们也有些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赞誉”。于是大笑告别了(天目山)。
要点:子分:缘分。 面:当面。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
1.文章第1句有什么作用?
“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总特点。“不可言”,极言天目山的奥妙。这句话,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
2.第2段的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写一般山的种种弊病与不足。 作用:衬托天目山的完美。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②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④松形如盖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②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对偶: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②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
4.分别写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和类型。
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本体:飞流;喻体:万匹缟;喻词:若。明喻。)
②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本体:雷声;喻体:婴儿声;喻词:若。明喻。)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 (本体:云海;喻体:绵; 喻词:如。明喻。)
④奔腾如浪 (本体:云海;喻体:浪; 喻词:如。明喻。)
⑤尽大地作琉璃海 (本体:大地;喻体:琉璃海;喻词:作。暗喻。)
⑥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本体:山尖;喻体:萍; 喻词:若。明喻。)
⑦松形如盖 (本体:松; 喻体:盖; 喻词:如。明喻。)
5.概括“七绝”内容及其特点。
一绝:水绝;特点:多而壮美。
二绝:石绝;特点:俊秀陡峭。
三绝:庵绝;特点:精致美妙。
四绝:绝雷;特点:轻柔细小。
五绝:云绝;特点:壮观多变。
六绝:树绝;特点:茂盛名贵。
七绝:食物;特点:清香新鲜。
6. 第4段的内容是什么?用“余曰”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内容:简单交代游览的行程。 “余曰”是针对自己受到山僧礼待而言的,其作用:表达了对天目山的深厚感情,含蓄地赞美了天目山的绝美,并且回应文章开头的赞语。
7. 为什么偶然游览天目山的作者发现了“七绝”,而久居山中的僧人却说“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
作者具有积极的审美情趣,擅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山水中欣赏美;作者具有敏感的审美眼光,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象中发现美;具有高超的文学造诣,擅长从表面纷繁无序的事物中归纳美。这些,不是凡夫俗子能够做地的。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模仿本文,写一篇紧扣特点、归纳几“绝”的游记。(200字左右)
3.预习《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洪水、暴雨、猛涨、懒惰、平稳、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中体会到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课前准备:
自制PPT、各色粉笔。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山村美景图)师:同学们请看,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但每想起家乡,作者刘章爷爷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请同学们读一下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交流展示:请学生把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检测并指导。
3.勾画批注:把你认为能回答同学们刚才的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还可以写下批注。
三.紧扣质疑,解决疑问。
1.回忆质疑。预设:什么是搭石?没有搭石,人们会怎样过小溪?搭石有什么用?选搭石、摆搭石有什么要求?……
2.抽生自主选疑释疑。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指导“暴”、“猛”的书写。
四.作业设计:
1.听写词语: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裤子 暴雨 凶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感知美
1.(点击课件:配乐出示一幅幅乡村美景图。)
2、教师深情讲解:
同学们,还记得那一块块搭石吗?(板书课题)作者刘章爷爷离开家乡已多年,是什么让他对家乡的搭石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呢?(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勾勒搭石图)
二.初步感知——寻找美
1.师: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细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什么美?
三.品读体味——欣赏美
师: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1.抽生交流:你从文中哪里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什么美?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为他人着想美、声音美、画面美、谦让美、尊老美……
3.重点感悟:一行人走搭石的音乐美、动作美、画面美。
(1)学生朗读相关语句,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板书。
(2)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影绰绰”的意思。
(3)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4)抽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5)抽生配乐朗读。全班配乐朗读。
4.感悟、想象: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理所当然的事。
(1)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美。
(2)问:什么叫“理所当然”?文中人们把什么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3)拓展想象:你觉得在刘章爷爷的家乡还有什么事也会被人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5.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6.学习中心段(最后一段)。
师:这一排排搭石,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么多的美,所以刘章爷爷对它们念念不忘,所以作者深情地说——(学生接读最后一自然段)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四.走向生活——发现美
1.师: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五.超越文本——传播美
(课件播放《爱的奉献》)教师小结,升华情感:美是清洁工佝偻的身影;美是老师沾满粉笔灰的双手;美是妈妈鬓间的白发;美是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姐姐的笑脸……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六.作业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07-01
语文长征教案12-02
语文教案12-01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6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12-28
语文教案09-12
语文教案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