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07 01:18:4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难读的多读几遍。

  (2)二读课文,要求给自然段标好节号。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读书,先组内读,学会互评,后汇报读,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2)出示字词:(略)

  (3)点名读,相机正音。

  3、各自轻声朗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理清脉络,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以下内容:

  (1)有些动植物怕北风,北风很得意。

  (2)北风自以为是,但小雨不怕它。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并认读生字。

  2、记忆字形,指导。

  3、范写,提醒注意。

  4、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听课文录音。

  (1)问:北风来了,天气就变冷了,北风呼呼地吹,它都吹向了谁?自读,找出后用笔画一画。

  (2)它们怕北风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导朗读。你觉得北风怎样?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北风是怎样说这句话的?你能把这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语气读出来吗?

  (3)过渡:真的.大家都怕北风吗?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你怎么知道小雨不怕呢?

  (2)怎样读?(坚定、勇敢)

  (3)过渡:小小的鱼儿竟然不怕它,北风这下可气坏了,它是怎样的表现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

  气极了的北风猛吹了一口气,这时发生了什么事呢?

  北风想干什么?

  过渡:那小雨冻死了吗?

  5、学习第五自然段。

  北风看不见小雨了,为什么会非常得意呢?

  小雨真的没有了吗?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北风和小雨,你喜欢谁呢?

  这一篇童话故事,写了强大的北风虽然能够使许多动植物害怕,但是勇敢而聪明的小雨却不怕它。

  四、朗读背诵。

  1、反复练习朗读。

  2、分段试背。

  3、有感情地背诵。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读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爱动脑、爱观察的习惯。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试验教学后,班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非常感兴趣,阅读和写作表达的愿望很强烈;

  学生对诗歌体裁的课文很熟悉,而且对诗歌的形式很感兴趣;

  学生的阅读能力虽然不错,但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不够;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理念】

  生活是“生”的,生活是“活”的。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即使教师不说一句话,学生也能掌握知识。本设计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不是由抽象的旧知识引入,而多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例,让学生发现新知识产生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会写“盏”字,能正确理解“忠实、向导、稀、稠”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四种天然指南针的用法;

  过程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教师检测小组合作、朗读实践等多种形式,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通过两两交流、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不仅理解课文,也可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方法,提高评价与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拓展资源、写作、比赛等活动,提高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

  在情境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法学法】

  任务驱动法

  本首小诗以“什么样的'天然指南针在什么时候怎样帮我们辨认方向?”这一线索贯穿全文,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就是对每一种指南针的用法进行探究并将其分解给每个小组,来达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先扶后放、“双主”教学法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学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1、复习字词

  导语:嗨!小朋友们大家好,这几天天气越来暖和,花开了,草绿了,多美呀!今天,老师带大家去郊游,想不想去?(课件出示一幅美丽景色的画面。)不过,只有闯过迷宫的小朋友才可以去,那么谁想第一个闯关?(课件出示迷宫图,学生认读词语,通过迷宫。)

  2、 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成功的闯过了迷宫。现在,准备出发!呀!老师忘记带指南针,不过没关系,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我们辨别方向。他们呀,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小诗中,这首诗是——(课件出示课题,生读课题。)

  3、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各种指南针的用处:

  1、整体感知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与周围的小朋友一起将诗中介绍的天然指南针找出来,看看谁找的又对又快。注意读课文的时候不读错字,不拖音。

  (生读文——同桌交流——个别汇报——贴图)

  这些天然的指南针该怎么用呢?张老师要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2、 挑战一:“帮小女孩找方向”(课件出示女孩迷路图)

  (1)、图中的小女孩在什么时候迷路了?她该请那种天然指南针辨认方向呢?(指导学生看图,引出天然指南针“太阳”)

  (2)、生读第二小节。

  (3)、理解词语“忠实”、“向导”,并用“忠实”练习说话。

  (4)、太阳这个忠实的向导该怎样帮小女孩辨别方向呢?大家再来读读这个小节,看看谁能第一个告诉小女孩?

  (生读文——同桌交流——汇报交流——指认“南”“北”并板书)

  过战成功!自己给自己鼓鼓掌。再看挑战二:“完成表格”还有胆量挑战吗?

  第一次挑

  我们知道太阳在中午的时候告诉人们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在北方。可是其它天然指南针在什么时候怎样帮我们辨认方向呢?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找一找,将找到的答案填写在你手中的表格之中。填的又对又快的小组老师会为他们颁发“智慧星”。

  (1)、小组成员合作填写提前准备的表格,师巡视并随机指导。

  (2)、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汇报一:北极星在夜晚的时候帮我们辨认方向。

  a、生读文。

  b、夜晚的北极星像什么?引出“盏”。

  c、认读并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书写“盏”。(出示两个书写不同的“盏”,让学生自己说说书写中该注意什么?)

  d、夜晚的北极星这盏指路灯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夜晚星空图。)这七颗星想什么?叫什么?它在夜晚的时候会告诉迷路的人们什么?(相机板书“北”)

  e、语言创设情境,怀着轻松的心情朗读第三小节。(男女生比赛读。)

  汇报二:大树在阴雨天帮我们辨认方向。(出示阴雨天情境图)

  a、生读文

  b、学习反义词“稀”和“稠”、

  c、看图辨认哪边“稀”“稠”?哪边“南”“北”?(相机板书。)

  d、启发学生质疑并解疑。

  教师引导:聪明的孩子不但会回答问题,还要会提问题。你看看这小节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如提不出来没关系,老师问“为什么枝叶稠的一边是南面?”谁会补充下半句?

  e、指导朗读,并评价。

  汇报三:沟渠里的积雪在冬天帮我们辨认方向。

  a、生读文。

  b、引导学生自己质疑。

  引导:沟渠里的积雪有的化得快,有的化得慢,那么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呢?

  c、实物分别演示沟渠里的积雪和山坡上的积雪如何帮我们辨认方向。(注意区别山坡与沟渠的不同,可让学生板书“南”“北”。)

  d、生读解疑后的第五小节。

  过渡:表格完成,我们再一次挑战成功!再次将掌声送给自己。现在我们轻松轻松,和老师一起去美丽的郊外去游玩吧!(出示美丽的郊外风景图,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3、总结全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可加入自己的动作。

  (2)、师总结

  无论在大自然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做有心之人,要用自己的眼睛多多(观察),用自己的脑袋细细(思考),这样才能成为聪明的孩子。(板书:观察,思考)

  三、拓展延伸:

  1、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还知道大自然中有那些天然的指南针吗?(生自由交流)

  2、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天然指南针,教给学生辨认方法。(课件,实物出示。如:苹果、树桩、大雁、向日葵等。)

  3、根据所学各种天然指南针的辨认方法,并完成小诗。(课件出示)

  苹果是个忠实的向导, 树桩是个天然的指南针,

  它在____指引方向。 它在_____指引方向。

  红的一面是____, ____的一面是____,

  黄的一面是_____。 _____的一面是_____。

  (后略)

  4、教师总结:

  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其实,在大自然中处处充满了神奇与奥秘。我们一定要

  细细观察,多多思考,还要通过看书,上网等多种方法搜集各种资料,这样我们才能在科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0、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11、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南面北边

  中午:太阳树影

  黑夜: 北极星 细细观察,

  阴雨天:树叶稠 树叶稀 多多去想

  【课后反思】

  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介绍了在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直指“放弃”,导入课文:

  1、板书题眼,谈话入课: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板书:放弃)谁来读这个词?给“放弃”找反义词(争取)。生活中有过因争取不到而放弃的经历吗?

  2、播放录相,唤起情感。喜欢看足球赛吗?(播放射门精彩镜头)

  看了录相,你觉得足球赛中最精彩、最高潮的是什么,作为足球运动员,最想争取的又是什么?(射门!)

  3、设置悬念,引发探究:可是,在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中,却有这样一位球员: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他却放弃了射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板书:射门)

  让我们一起走进《放弃射门》,寻求其中的答案。

  二、紧扣“放弃”,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课文,看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他几次放弃射门。

  2、找出课文中直接写福勒放弃射门原因的一句话。(“为了避免对方受伤,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

  三、探究“放弃”,朗读体验。

  (1)刚才读了课文,福勒哪一次放弃“成功的辉煌”最让你激动?

  (2)那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段。你可以默读感受,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作批注,写写你的感受,还可以大声朗读,读出你的感情。把你学习的成果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学。

  4、汇报交流,点拨指导。(15分钟左右)

  师:福勒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成功的辉煌”的?这一段哪些句子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比赛的激烈?(媒体支持,随机点击,声色感染)

  (1)当比赛进行到63分钟时,利物浦队前锋、22岁的世界级球星带球突破,行云流水般晃过几名后卫,直插对方禁区。

  点拨:哪些词写出了比赛的情形?“行云流水”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带着这种感情读。

  (2)说时迟、那时快,守门员西曼简直疯了一般,在福勒出脚的瞬间,不顾一切扑出球门,他要用身体堵住势在必进的足球。

  点拨:比较句子:这时,西曼已经扑出球门,他要用身体堵住足球。(媒体出示)

  (3)就在福勒已经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只差最后一击时,西曼已经闪电般扑到他的脚前。

  点拨:西曼是怎样扑到福勒脚前的?(媒体播放)

  5、想象情景:比赛进行得这样激烈,双方队员、教练、观众会是怎样的反应?如果你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

  这种心情你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急如星火,火烧眉毛,心跳加速等)

  6、入情入境,品味赏读。

  面对这场精彩的足球赛,想不想再来好好的读一读?待会咱们举行解说词比赛,看谁最能调动大家的情绪。给你们配上录相,老师先提示。

  这是异常激烈的球赛,看,比赛进行到63分钟时——

  进球机会就在眼前——

  福勒将球——

  说是迟,那时快——

  西曼十分清楚这一扑有极大的危险,却还是——

  就在福勒已经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只差最后一击时,——

  好,我们再来一次精彩回放,谁来当解说员?咱们来进行一次球赛“现场直播”。

  6、师感情描述:这么激烈的球赛,进球——势在必得,形势——十分紧张。可是,做为前锋的福勒却选择了——放弃射门!此时此刻,看到因放弃射门而摔倒的福勒,你的心情怎样?

  四、辩论“放弃”,提高认识。

  1、“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对于他的两次放弃,你有什么想说的?(老师以记者的身份进行采访,更利于学生说真话。)

  2、那好,支持福勒的作左边,我们把它叫正方,认为这种做法不对的左右边,做反方。咱们待会举行一次辩论赛,看谁能说服对方。提出几个要求:

  (1)、先在组内讨论,尽可能从课文里找依据,不够的话可以利用课前你收集的一些资料。

  (2)、在辩论的过程中,当你觉得被对方说服,可以改变座位。

  (3)、双方陈述观点时,对方要认真听,以便找到合适的依据进行反驳。

  3、学生辩论。教师可以做组织者,也可以参与一方进行辩论。

  辩论可能涉及的问题:黑哨问题、人性道德与集体利益相冲突问题、体育精神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教师事前应当有充分估计,避免走题。

  4、总结辩论,发散归一。

  从刚才激烈的口舌交锋中,李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学习的投入,头脑的睿智和雄辩的口才。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为辩论的参与者,请允许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音乐起,多媒体映示画面)我想:作为一名运动员,在比赛如此重要、如此激烈的情况下,福勒对射门的放弃也许会另一部分球迷、一部分运动员、甚至他的教练失望。但是,我们真正的体育精神是什么?仅仅是争名夺利吗?(请对这方面有了解的同学说说)通过比赛增强交流、友爱,达到共同提高体质的目的,这是体育精神的真谛。运动员福勒用关爱他人这种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诠释了真正的体育精神。他创造的不是射门的经典,而是团结的经典、友爱的经典。有谁能说,这不是另一种成功的辉煌,另一种精妙绝伦的经典呢?

  对于福勒的放弃,你理解了吗?观众呢?(请你也给福勒以热烈的掌声好吗?)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提炼“放弃”,升华情感。

  1、课文学到这儿,李老师想用诗歌的形式来总结今天的感受,想听吗?(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自创诗歌:

  有一种放弃不需努力,

  有一种放弃却需要勇气;

  在无望时放弃,

  折射的是懦弱;

  在成功前放弃,

  显示的是崇高!)

  2、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能用你的方式告诉大家,与大家共勉吗?(学生可以写名言,可以给福勒书写锦旗,可以写封信给福勒……)

  (课堂教学应充满生命的气息,教师用自身情感和智慧给知识注入生命,设计自主选择的联系,使学生灵性、情感和想象能够自由飞扬。)

  六、布置作业,迁移拓展。

  1、推荐材料《迪卡尼奥放弃射门》,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个比赛场面。

  比赛双方:

  主角:迪卡尼奥

  放弃射门原因:对方裁判员在比赛中膝盖受伤。

  要求: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充分发挥想象,把当时的情形描写下来。(双方运动员的表现,观众反应都可以写一写。)

  2、观看一场运动会,写一篇解说词。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2.感受文章中的社会情趣,学会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3.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在生活中发现美,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正音正字】

  绺liǔ 黏nián 盎àng 腻nì

  【词语积累】

  披头散发 遍体鳞伤 纷纷扬扬 大惊小怪 绿草如茵 焕然一新 绿意盎然 骤然而来 一劳永逸

  【课堂训练】

  全文可以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在一场风雨中,新屋的东墙与西墙遍体鳞伤,全家人担心受怕。 第二部分(第2-3段),主要写东墙得以保护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4-8段),描写保护西墙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9-10 段),整个村庄经历了历史风雨,但西墙依旧,西墙是“我”情感的体验与生命的记忆

  【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散文,说明新屋西墙受风雨侵凌,“我”的父母撒下草籽、种上爬山虎,使西墙得救。通过展现西墙的生命过程,表现了在贫苦生活条件下,人的顽强、善感。这是一段珍贵的记忆,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一部分,主要写新屋落成后西墙的命运,这是全文的起笔,也可以说是西墙故事的开端,为下文西墙的“命运”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心。第4 段,西墙岌岌可危,令人不知所措。风雨的肆虐使西墙不堪忍受,受墙荫庇的一家人恐惧不安。粉刷墙壁只能使石灰一块块大面积地剥离,使西墙变丑、变老;用草帘遮住,也一样不能免受欺凌。怎么办?文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5、6 两段,西墙迎来了美丽的春天。曾经支撑不住的西墙,竟然“绿草如茵,焕然一新”,竟然“出落得像个美少女”,“雨滴打过来就被弹射出去”。 爱心 用心 专心 - 2 - 第7 段,秋天的西墙带给我们的竟是让“我”种上了诗心,让“妹妹”有了许多逃避贫穷的幻想!此时西墙带给我们的,除了惊奇与欣喜外,还会平添几分赞赏的情怀。

  【思维训练】

  1.父亲为什么要帮二狗家砌新屋? 二狗家的新屋砌好后,可以保护“我”家的东墙 〈东墙不被雨淋坏〉。

  2.为了保护“我”家的西墙,父亲曾想过哪三个办法? ⑴给西墙刷石灰; ⑵给西墙挂草帘; ⑶在西墙上种草。

  3.“湿润的西墙上居然也生了几根小草。”“居然”的'含义是什么? 出乎意料之外,突出“我们”一家人的惊喜。

  4.爬山虎为什么能保护西墙? ⑴无数草叶就像无数只伸出的手,雨滴打过来就被弹射回去。 ⑵草根牢牢地抱紧土墙,再不让泥土流失。 ⑶一劳永逸〈生命力强〉。

  5.“有一墙的耳朵守着我们睡觉,从此梦也香多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有了爬山虎的保护,西墙不会受到损伤,家也就安全了,睡觉也就安稳了。

  6.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怀念家乡,感激爬山虎。

  7.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它们有什么作用? “村庄里的时间就这么在西墙边凝固了”、“生命也掂不出个轻重”等句子,含义深刻。 它们升华了主题,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理想的深层次思考。

  8.本文的语言朴素而又形象。朴素,是指本文说明过程和描写情状没有过分的藻饰,感情朴实。形象,是指文章中新奇的比喻和出人意料的拟人、拟物。文中哪些句子具有这种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 “风夹着雨像个披头散发的泼妇,一头一头往东墙上撞”; “西墙突然像个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农的背影,一下子老了许多”; “草籽发芽了,西墙上顿时绿草如茵,焕然一新。过完春天,西墙就出落得像个美少女”。 这些把西墙不同时间的面貌比作人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生动形象,联想丰富。它们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元素,让人感觉,风雨的侵袭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和人恶作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使文章充满温情。

  9.《西墙》有什么象征意义? 爱心 用心 专心 - 3 - 为了说明西墙前后所经历的一切,作者匠心独运,使西墙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墙壁”的特征,而具备了人的性格特征,把它作为思考的结晶,呈现出某种象征的意义。而且不止于此,西墙的生存还负载着关于人生,关于理想,甚至是关系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的思考,这就使得西墙成了一种象征。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写父子二人买了一头毛驴,回家路上,听了各种人的议论,不断地改变主意,终于落了个哭笑不得的下场。告诉我们,遇事一定要有主见,千万不可盲目听从别人的话。指导读懂买驴老人产生种种错误想法和做法的原因,练习复述课文故事,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初读课文揭示课题“抬驴”。指导学生读准“驴”字音。然后设问:毛驴有哪些用场?为什么要抬它?细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通过认真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受语言训练。

  教学要求:

  1.学习默读课文,能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认识感叹句和反问句。知道反问能加强肯定的语气。

  3.教育学生遇事要有主见,不要盲目听从别人的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上面一篇课文《谁的本领大》是一个童话故事,他告诉我们的道理“各有各的本领”是明说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却没有明说,要我们去体会。这个故事的题目是《抬驴》。

  二、揭示课题

  1、 板书课题

  2、 教学课题生字。

  3、 看了课题,你一定会很奇怪吧,我们来看这个故事。

  三、初读

  1、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再读课文,读完后,画出生字词。

  3、 自读词语,这些字在音形义上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4、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四、教学生字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一)选字填空

  记 纪

  日( ) ( )念 笔( ) ( )者 ( )律 ( )录

  (二)比一比,组词

  抬( )受( ) 经( ) 纪( )

  台( )爱( ) 轻( ) 记 (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感叹句、反问句,并能知道两种句子表达的语气。

  2、教育学生从课文故事中懂得一个道理:遇事要有主见,不要盲目听信别人的话。

  教学过程(www.20xk.com):

  一、复习

  1、 指名读课文。

  2、 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新授

  1、 学习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

  自读第一段,回答上述问题。

  2、 学习第二段(第2——5自然段)

  在回家的路上,父子俩遇到了哪些人呢?他们怎么说的呢?

  (1) 指名读第2——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用笔画出有关语句。

  (2) 四人一组互相讨论。

  (3) 学生讨论交流。师出示教学挂图,边说边指图。相机理解感叹句,疑问句,这里要读出什么语气?有感情读一读。

  (4) 那些人说话后,父亲是怎样做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自己在读读第二大段,回答。

  (5) 分角色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1、练习默读课文,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

  2、再次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感情。

  3、练习复述课文。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完了《抬驴》这个故事,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齐声朗读课文。

  二、默读指导。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爸爸妈妈听吗?

  2、默读时,要由慢到快,眼睛看得快,脑子想得快。下面自己默读课文,第一遍慢,第二遍快。

  三、指导复述。

  1、通过我们默读课文,许多同学对故事情节又掌握了不少,下面就请你看看图,自己说说,也可以通过板书内容,自己说说。

  2、同座位互讲。

  3、指名复述。

  四、课后练习。

  1、读读课后练习4的句子的要求

  (1)指名读第一组两个句子。

  (2)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

  (3)在表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4)这两个句子分别叫什么句?

  (5)读一读,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6)有

  感情地朗读两个句子。

  2、第二组句子教学同上。

  五、课堂练习。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抄写课后练习3的词语两遍。

  二、填字成词语。

  忍不( ) 经得( ) 抬不( ) 过得( )

  走不( ) 走得( ) 吃不( ) 吃得( )

  三、将下列词语整理成句子,在加上标点符号。

  1.一个老人 一头毛驴 和他的儿子 买了

  2.孩子的 看见了 一个 妇女 抱着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3、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4、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5、熟记成语,读读背背,作为积累。

  6、说话:即兴演讲。

  7、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些语言故事的成语,熟记成语,读读背背。

  拟订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练习1——5题。

  教学过程:

  一、用钢笔描红。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生齐读内容,要求读正确、通顺。

  3、练写描红,师巡视指导。

  二、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1、自由读内容,观察比较,两行读音有何不同?(小组之间可讨论讨论)

  2、指名回答。

  3、师小结:“不”字在前面的所有的'词语中,如果后面是第四声的字,那“不”字就读第二声;若后面的字是其他三声,“不”字仍读本调第四声。

  4、齐读词语,进一步体会。

  5、交流“不”字声调变化的词语。

  三、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成语是汉语宝库里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有多种来源。其中有一些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思考:找出这样的成语。

  3、竞赛分组讨论。板书成语。

  4、集体评议。

  5、自由读成语。

  6、摘抄成语。

  四、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自由朗读句子,回答两个句子间有什么关系?

  3、练习用关联词造句。

  ⑴指名口头造句,是评讲。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10-25

优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4-0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7-24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合集】01-05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1-05

小学语文教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