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30 00:10:2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语文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语文教案3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做题的良好习惯。

  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学写请假条。

  3.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1.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2.学写“把”字句。

  3.学写请假条。

  教学

  课时两课时

  1.完成“语海畅游”部分的练习。

  2.积累名言警句。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投影。

  一 语海畅游

  1.汉字真有趣。

  用同音字组词、造句,训练学生运用同音字的能力。

  (1)读课本中的词语和句子。

  (2)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同音字如何运用。

  (3)你能按照上面的例子自己选一组同音字组词造句吗?

  学生独立练习。

  蜜 甜蜜 我们的生活多甜蜜。

  密 秘密 这是一个秘密,不能告诉你们。

  2.照样子,写出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1)认真读课本上的词语,理解意思,明确要求。

  (2)独立完成练习。

  (3)投影出示同学的练习,集体进行订正。

  红 红彤彤 黄 黄澄澄 绿 绿油油 黑 黑漆漆 白 白茫茫 金 金灿灿

  3.照例子,改写句子。

  (1)读例句,理解意思。学写“把”字句。

  (2)学生独立改写。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3)投影出示句子:

  我们打开了电脑。 我们把电脑打开了。

  二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1)读句子,借助拼音,把句子读通顺。

  (2)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实际谈体会。

  (3)朗读句子,练习背诵。个人练习背,同桌互查背诵。

  (4)把句子抄写在采集本上。

  1.阅读短文,理解内容。

  2.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3.学写请假条,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投影。

  一 阅读平台

  1.朗读短文,把短文读正确,读通顺。

  2.理解内容。

  (1)读短文。

  边读边思考:

  ①望远镜是谁发明的?

  ②说说利普希发明望远镜的过程。

  (2)组织讨论。

  ①一次偶然的发现后,利普希是怎样做的?

  ②他这样做取得了什么成就?

  3.读短文,谈感受。朗读短文,说说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二 能说会道

  主题:请假

  1.读一读提示,明确本次说话的要求。

  2.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1)打电话请假。

  ①想一想:如果是打电话向老师请假,你准备怎么说?假如老师同意或者不同意,你又准备怎么说?

  ②演一演。分组进行练习。请一位同学扮演老师。

  ③各组派代表在全班表演打电话请假。其他同学认真看,然后进行评价。

  (2)请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向老师请假。

  ①想一想你怎样对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说。

  ②同桌练习:怎样请别人帮自己向老师请假。

  ③请同学在全班演一演。

  3.总结。进行口语交际,把自己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语句要通顺,还要注意说话要有礼貌。

  三 笔下生辉

  学写请假条

  1.向老师请假,可以给老师打电话,可以请爸爸、妈妈或小伙伴跟老师说,也可以写一张请假条自己送给老师,或者请亲友送给老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怎样写请假条。

  2.投影出示书中的请假条。

  (1)请同学读读请假条。

  (2)说说请假条应该写清哪些内容。(①为什么请假。②请多长时间。③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3)注意请假条的格式。边看投影,老师边讲解。

  3.练习写请假条。如果你有事要向老师请假,该怎样写请假条呢?试着写一张请假条。

  4.集体订正。

  (1)投影出示同学写的请假条,大家评评好在哪里,还有什么毛病。

  (2)认真修改请假条。

  例文:

  请 假 条

  张老师:

  我奶奶生病住院了。今天下午我要陪妈妈到医院看望奶奶,特请假半天。请批准。

  您的学生 王小红

  3月27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6个汉字,读准字音。

  2、通过观察图画,初步理解本课汉字的字义。

  教学重难点

  本课16个字是互为反义词,要引导学生理解含义,同时拓展了解还有哪些反义词。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难点,要教会学生记忆方法及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汉字卡片。学生准备小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出入开关坐卧立走”八个汉字

  2、理解汉字的意思,知道什么是反义词。

  一、自学

  1、教师走出教室,又走进教室。刚才老师怎么了?(出去又进来了。)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出”、“入”。

  理解“入”是什么意思。(结合“出口,入口”)

  2、直观演示,学习“开”、“关”

  学生看图,根据拼音,试读。

  3、看看这两组词,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样意思相反的一组词我们把他们叫做——反义词。

  4、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我的十分钟:

  今天我们还要认识4个表示动作的字,他们也互为反义词,看看是什么

  1、自主尝试,看图,说说图上的人在干什么。

  2、学习“坐”、“卧”、“立”、“走”,根据拼音,自己读准字音。

  3、四人小组交流,理解汉字的意思(强调“卧”“立”)。

  二、交流所学

  1、你认识了哪个汉字朋友,上来说给大家听

  示范:我认识了坐,请大家跟我读——坐。

  2、坐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

  你能给它找到词语朋友吗?

  (剩下的3个用同样的形式学习)

  结合“卧室”“立正”等词语理解汉字意思

  三、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8个汉字,用各种方法读记

  2、游戏一:“谁的'眼睛快”老师指字,学生抢读

  游戏二:“找朋友”老师指字,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

  3、齐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八个汉字

  2、理解汉字的意思,知道如何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授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八个汉字朋友,还记得吗?(出示)

  多种形式认读。

  2、这些都是表示相反动作的字,我们又叫他们——反义词,

  说说:进的反义词?等等。

  3、意思相反除了动作之外,还有方向呢?

  二、认识汉字

  1、(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这是什么时间?

  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从哪里落下?(认识东、西)

  2、认识了东西,还有两个方向,谁认识?

  谁会读?做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2——3组)

  3、“南”:这个字谁会读?(强调读音:鼻音,前鼻音,读准确)开火车

  “北”,借助拼音认读。

  4、了解,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我的十分钟:

  小组活动:

  5、除了东西南北,我们还有一种最为熟悉的区分方向的方法,是什么?

  读一读:读准字音

  说一说: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三、交流所学

  四、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8个汉字,用各种方法读记

  2、游戏:“谁的眼睛快”老师指字,学生抢读

  3、齐读

  五、总结

  1、16个汉字一起出示

  读一读,读出韵味

  2、学生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认一认

  出入开关 坐卧立走

  东西南北 前后左右

  智慧瞬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背影教案12-14

语文试讲教案09-05

语文《荷花》教案09-24

《语文天地》教案10-28

语文《狼》教案09-21

语文《公输》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