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自读导言
同学们,有一部古书叫《列子》,其中的《汤问》里有一个故事叫《愚公移山》,谁能背一背这个故事的关键的几句话?谁能创造性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有所依托地借鉴,在借鉴的基础上出新,是创造的一种方法。许多科学发明,许多新颖设计,许多艺术作品,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当代诗人韩东的《山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读一读这首诗,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世界和人生感悟?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2.这首诗与前面学过的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3.你看这首诗可能从哪些地方借鉴了《愚公移山》?创新的地方在哪里?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创造?
4.你认为这首诗的美表现在哪里?
(解说:前边的谈话暗示学生要学会联想,对知识能够迁移,能融会贯通。中间两问,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并且暗示学习要抓关键,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后面3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自读这首诗的步骤和目标。第3问是一种推测,可以训练学生活用知识,迁移思维,培养创新出异的习惯。)
自读程序
1.朗读,达到朗朗上口。
2.默读,思考第1问。
3.交流,谈谈理解感受。
4.比较,体会这首诗与前两首诗表现手法的不同。
5.联想,畅谈诗人的借鉴和创造。
6.升华,总结诗的美学意义。
(解说:根据诗歌欣赏的一般程序安排这6个步骤,目的在于学会欣赏诗歌,先整体感受诗歌文本,熟悉整体内容,奠定鉴赏基础;然后,把自己放进去,用心去体会,进入诗人的'世界,形成感情共鸣;再从诗中走出来,理性地分析诗人创作的经验和创造的美学效果。)
自读点拨
1.如何理解诗中的“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诗人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在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上起什么作用?
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通过这一系列的联想,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他对现实不满足,说明他是清醒的;他因为清醒,所以在思索;这个思索过程是曲折,四节诗就反映了这个曲折的历程;他对美好的未来有着热烈的向往和追求,他对人生进程有着深刻而睿智的反思。这正反映了才从动乱年代走出来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问题上的深刻思考,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诗人借用“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联系我们的祖辈、我们自己的情况,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共鸣。
(解说:这个步骤的意义,一在于引导学生找意象,二在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三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2.怎样理解诗中第一节的父子对话和“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点拨:“他”的连问,看似重复,但含义深刻,表现了他思索更远,追求更远,对现实开始反思。父亲的回答,也已经显出了不耐烦,对儿子的发问是不屑呢,还是使他难堪?“他”“不做声了”,是父亲的冷淡回答使他的情绪受到挫伤,还是他的思索更趋于深刻?
(解说: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刻品味。点拨也只提问,引思路,意在打开思索之门,答案可能是多样的,不宜扣得太死。)
3.第四节“他只是遗憾”让你想到了哪些事情?这“遗憾”只是对父辈的抱怨吗?这里面是否包含了某种哲理?
点拨:想到的事情可能会很多,如:今天,“他”在“遗憾”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努力,下一代将要对我们的作为表示遗憾了。为了不使后人遗憾,我们应该立即行动,做出无愧的努力呀!可见,这遗憾,不仅仅是抱怨,而更重要的是深层思索和多层的启迪。诗句让人想到的哲理也是丰富的,如:人一生到这个世上,他就不是只属于自己的了,他就该担负起不该忘却的对他人的责任。
(解说: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会在诗里找问题,会跳出诗外找问题,开发思路,引发联想。点拨只是举例性的,意在启发学生作多向思考,答案不求惟一,言之成理即可,训练了思维即是目的。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这首诗的美学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形象美、哲理美、意境美等),这首诗的创新意义在哪里(意境的开掘深化,思索的宽广深入)等。师生都可以开发,能够提出有水平的问题了,就证明学习进到了一个较高层次。这个训练的余地应该留给学生。)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诗句,比较它与《山民》的异同。
理想
流沙河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解说: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开拓欣赏途径,加深对《山民》的理解。思路要点:相同点,都涉及到理想问题;不同点,思考层面不同,思考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现侧重不同。)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文本内容的前后对比,知道滴水为何能够穿石。
3、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了解三位名人成功的事例,明白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
4、引入漫画挖井人,通过课内外联系,深化理解滴水穿石精神的精髓: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一、揭题导入
普普通通的水(板书:水),
平平凡凡的石(板书:石,书写较大),
却演绎了一段滴水穿石的佳话(板书:滴、穿;穿字长些),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启示。(板书:的启示)
留下了什么启示呢?下面就请大家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一遍课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老师也找到了(出示小黑板:我们要铭记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大家读一读,自己体会体会。。
2、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
3、实现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为什么会给我们这么重要的启示呢?
二、初识奇观,浅悟启示。
让我们走进太极洞,去见识一下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大家细读第一节,思考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1、谁愿意做个导游,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太极洞奇观介绍给大家。
读第一节,很有感情。
2、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谁来说说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的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一大奇观。
3、你再读读这部分,看能不能让大家听出来水滴是如何滴穿石头的。
4、停,打断一下,老师感觉水滴着滴着停了,你再读一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觉。
5、谁听出来了,滴水是如何穿石的,
6、哪些词语表现了水滴的品格?
因为水滴接连不断的滴,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
水滴靠的是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的精神。
7、的确,功到自然成。大家能不能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水滴穿石的精神呢?先自己自由读这部分,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看你的同桌有没有与你相同的感受。
互读这一部分。
三、将雨水和水滴比较,感受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在生活中,雨水同样是水滴,而且速度很快地从高空落下来,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却没有把石块滴穿呢?
1、雨水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2、水滴和雨水比,我们更喜欢谁?
3、我们带着喜欢水滴的感情,再来朗读第二节,注意突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有感情朗读第二节。
4、刚才我们读到了一个带问号的句子,不改变原来的意思,能将反问句换一种说法吗?
5、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起什么作用?
第二节在全文起
6、其实水滴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在小黑板上用标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就能创造出滴水穿石的奇迹,让我们再读一读需要我们铭记的启示,相信你一定有更深的理解。
再读启示。
四、解读名人,深悟启示。
不光自然界的水滴是这样,人也一样,如果谁拥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也将取得不凡的成就。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名人,你找出有关内容,边读边想想从这些名人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你最佩服哪一位,把有关语句画下来,反复地读读,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和思考,或把你想对这些名人说的话写下来。
老师刚才和大家一起,先读一遍李时珍的故事,然后抓住不懈努力这个词来理解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有感情地朗读。现在各学习小组按照这个方法来选学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好吗?
1、在品读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我先不找同学说,看谁能把你最佩服的人通过朗读,让同桌也拥有和你一样的感受。
同桌互读。
2、我看有些同学已迫不及待地想说自己的感受了,先别急,你们小组内先互相说说,交流交流。
小组内交流看法。
3、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读书体会、个人感受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分享。
●李时珍
不懈努力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表现出李时珍很努力不懈呢?
①是啊,为了完成巨著,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努力,人生有几个二十几年啊!
②说出启示,你的回答很精彩,我建议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③访名医、尝草药,一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就是滴水穿石的启示,才使他坚持到最后!
④出示文本框:谁能通过板书提示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⑤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感情来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呢?
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朗读李时珍的故事吧,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现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
●
爱迪生
①是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我们都能成为一个有心人鼓掌!
③孜孜不倦理解了吗?爱迪生孜孜不倦的结果怎样呢?
④出示文本框:我们把前面的填空再做一下好吗?先说给自己听听,然后再举手回答。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
。如果我们也能像
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我们再来朗读爱迪生的故事,体会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
齐白石
①的确,时间就是生命!
②老师问一下,白石老人小时侯的事你是如何知道的?不错,书是知识的海洋
③精辟,老师想到一句话: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④哪个词更能反映齐白石老人的深厚功底?
炉火纯青什么意思?相传道家炼丹炼到炉里的火发出青色的火焰时就成功了,后来比喻学问、技艺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那所谓的炼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齐白石炼的是什么?
⑤故事里哪些词语能表现他的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⑥对啊,齐白石老人用一辈子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画画。春天,他在和煦的春风里描画犁田的老牛;夏天,他在阴凉的树阴下观察小溪里的鱼虾;秋天,他在习习的凉风里观赏各式各样的菊花;冬天,即使毛笔冻硬了,墨水冻成块了,他还是坚持着作画
所以他画的虾像在水里游动!所以他画的虾叫人垂涎欲滴!
⑦老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刚才学习三个故事的时候也做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像这样下去,我们还有什么书读不成呢?
让我们一起朗读齐白石的故事吧。
五、联系实际,体悟启示。
1、访名医,尝药草,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毕生孜孜不倦给人类留下了1093项发明的爱迪生,还有不叫一日闲过的白石老人更是令我们钦佩不已。古今中外,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①对,靠的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2、是呀!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咱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3、嗯,说的好!我建议大家再去读读这个耐人寻味的启示,我想此时此刻你的感觉一定更不一样了。
生:读启示。
4、我们讲了这么多故事,概括起来说就是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5、引号中的三个词语理解吗?
出示文本框:能把你的理解溶进填空里去说一段完整的话吗?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
_______________的精神,才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6、所以我们要铭记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7、找出两组反义词。
目标专一、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半途而废。
8、刚才大家介绍了那么多名人,今天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他既不是学生,也不是老师,是个挖井人。(师出示漫画《挖井人》,介绍:他的名字叫三心二意,拿着一把半途而废锨,这大大小小的坑都是他的功劳,可他不知道在坑的下面就是源源不断的水)通过这幅漫画,你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说的好,要想成功,持之以恒和目标专一这两者缺一不可的。
经典!
的确。有时成功离你只有一步之遥!
既然是朋友了,那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使他尽快的挖到水?
9、同学们,对于你们的思维、你们的回答,老师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精彩。
六、领会特色,赏悟启示
这篇课文先给我们呈现太极洞奇观,然后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接着举三个典型事例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有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美好理想的道理,最后给我们提出希望。我们再来回眸太极洞奇观,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奇观!
有感情朗读太极洞奇观。
七、布置作业
咱们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老师这还有项作业(小黑板出示)。
板书: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李时珍
《本草纲目》
爱迪生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一千多项发明
齐白石
炉火纯青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生字。
2.感受冬天带给人们的快乐,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3.在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雪趣,在语境中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穿白裙,顺风飘,满天飞,全落下。忙给大地絮棉花,土壤妈妈乐哈哈,春风送暖全融化,种子喝饱发芽芽)
指名说谜底。
思考回答:雪后是什么景象?在雪后你都喜欢做什么?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雪的'世界当中,去体会雪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二、新课
1.教师范读,请学生听准生字的读音。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要读准字音,听听长句的停顿。
3.学生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
4.指名读文,检查字音。
5.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听懂了什么?理解争先恐后的意思。
6.自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每个小朋友都做了什么?理解比喻句。
7.孩子们玩得这么高兴,上课铃声响了,他们是什么心情呢?引出“恋恋不舍”,齐读最后一段。
8.指名有感情读课文。
三、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一组表现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赤诚而炽热的爱的情怀的课文。《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根据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4个生字;会写“辱、觅、缀、汁、荆、棘、伐”7个生字;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企盼、耻辱、寻觅、点缀、乳汁、炎黄子孙、荆棘、步伐”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诗歌第三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激动之情;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深刻领悟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是最后手段和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照片。(看书上插图一。)
思考: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吗?
谈话: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香港终于回归了!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人们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倾吐着自己激动的心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的一首诗歌,它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板书副标题),题目是“明天更辉煌”(板书正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得通顺,在文中的逗号、分号、句号及顿号处有恰当的停顿,把握诗歌的情感。
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和学生一起分析字形、字音、字义。教师做好纠正。
(三)教师范读。
(四)细读。
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课文有三个小节,各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1.读第一小节时,应弄清“漫长的岁月”“你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骨肉分离”具体指什么,并抓住“撕断肠”“……为之怒号”“……为你悲伤”“企盼”等词语体会所含情感。
2.读第二小节时,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百年沧桑史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饱尝痛苦和耻辱”等诗句;可让学生了解香港的“世界第一”的一些事例,去理解“你把滴滴汗水,点缀在东方之珠上”等诗句。
3.读第三小节时,要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提出“一国两制”的'有关资料,并由教师作简明概述,帮助学生理解“……有一位伟人永志不忘”“他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你绘制了回归的航向”等诗句。还要让学生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并结合朗读有关诗句,使学生懂得:“一国两制”构想已作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而功垂青史、光照中华。
在理解每小节诗的内容、情感时,要结合指导朗读,做到能有感情地去读,并把第三小节背诵下来。
4.组织学生赛读,教师应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
(五)练读。
训练学生掌握朗诵技巧,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六)谈话导练:
香港回归,百年盛事,普天同庆,举国欢腾。我们祝愿香港明天更辉煌。让我们再读一读另一首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散文诗吧!
香港明天更美好
归家,归航。
沐过世纪的风雨,一个信念伴随一个民族走过了百年沧桑。
长久的期待,苦苦的渴望,今夜紫荆花以一瞬的盛开凝聚了一个世纪的守望。
千紫万红是花,万紫千红是人。从南疆到北国,从东海至西域,延至五洲四洋,花千树,星如雨,狮龙舞。亿万颗心灵为这一时刻歌唱。
香江——长江——黄河,当归家的女儿带一路征尘,踏入家门时,迎接她的,是亲人最真的笑脸,最醇的问候。
火树银花,凤箫声动,狮龙竞舞。任何欢乐的字眼都无法尽述中国人那浓得化不开的激情。
归家的日子,香江为温情亲情陶醉。
一个民族用无比的欢乐向世界宣告:香港回家了,香港明天更美好。
(七)作业布置
通过各种手段收集香港的历史和今天的香港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明天刚刚辉煌》
——献给香港回归值日
忆往昔,盼归航
寻发展,血脉连
绘航向,望未来
表达了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案 篇5
一、《月迹》
1、解题。
【1、指月儿在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印迹2、月儿的变化过程3、寻月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2、关于线索。
【1、地点分:屋子中=院子中=沙滩上2、情感分:失望=争执嫉妒=满足3、事情发展分:盼月儿=寻月儿=议月儿】
3、月儿象征什么?
【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
4、寻月象征什么?
【1、寻找美好希望的过程2、欣赏美好皎洁月色的一种自然美的体验】
5、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
【不满足:小孩子对什么都很好奇,心中有无数为什么,总想探究一番2、寻月就是寻找美好和希望,找到了月亮,就是拥有了美好和希望,内心踏实、满足了;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
6、主题。
【1、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2、具有童心童趣,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心愿;争强好胜;和睦而纯洁。】
7、为什么说月儿是我们盖在天上的一枚印章?
【1、印章泛指图章,证明拥有此物,且对此负责2、既然月儿是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张白纸,纸上的作品由我们完成,为我们所拥有,我就成了天空的主人,月儿属于每个人3、天空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天空代表人世间的一切,说明我们只要有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我们就会拥有一切,那个月儿,即希望,是我们为人生奋斗的凭证4、小孩子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8、你可以从哪儿找到月儿?
【1、酒杯中、天上、眼睛里、沙滩上2、说明月儿无处不在,希望也无处不在3、写作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对月儿的描绘)】
9、孩子们争月的意义?
【1、具有童心童趣,丰富的想象力2、孩子们好奇、要强3、都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10、关于文中的奶奶形象。
【1、知道呵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真2、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索自然,探索外部世界3、以一个巧妙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的小纠纷4、个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以恰当的手段把孩子们的内心诱导到更高的境界。】
11、如何解释文中说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有一个月儿?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月亮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那就说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愿望和理想在在孩子们内心扎下了根。】
12、这句话如何理解“奥,月亮是这么的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1、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2、它指月亮,说明月亮之多3它不可以改成你,如果改成你,则说明了你如何拥有月儿,遇上句意思不符合,上句话指:月亮很多。】
语文教案 篇6
背景分析
城门指城楼下的通道,是城的标志,城门与城楼的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本单元内容与上一单元的“烽火台与古城墙”紧密相连,都是表现家乡新郑郑韩故城的历史文化。在技法上,也综合运用前两个单元学习的泥板成型、泥球堆砌、泥条盘筑等方法泥塑技法,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本期学习的一个总结。古城门也是本期古老的新郑场景创作重要的一个泥塑建筑作品。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城门的作用,观察古城门造型特点;
2.学习泥片和泥块组合的方法制作城门局部;
评价设计
任务一:分享资料,观察图片,说出古城门的结构和特点;
任务二:动手尝试,分享自己的经验,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学与教活动设计
组织教学
活动一:欣赏感知(3分钟)
1.出示古城门图片,欣赏感知古城门的古老感觉。
2.出示评价量表,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原来是“泥”课程学生作品表现性评价表
评价内容
自评
伙伴
评价
总评
知识
知道古城门的历史作用,简单阐述古城门的结构特点。
简单说说古城门结构特点。
知道古城门的构造。
技能
会用泥片和泥块组合的方法制作古城门,技法熟练。
会用泥片和泥块组合的方法制作古城门,技法掌握不熟练。
不能完整完成作品。
造型
泥塑作品能抓住古城门主要特点,造型独特美观。
会制做一个完整的古城门,特点不突出,造型一般。
不能抓住古城门的只要特点,造型不够美观。
创意
作品有自己的个性,能清楚的描述自己的创作思路与想法。
存在模仿现象,能说出自己的创作思路。
完全模仿其它作品。
活动二:交流欣赏认知(10分钟)
1.学生分组介绍自学了解到的古城门的资料。
(城门指城楼下的通道,是#39;城#39;的标志,城门与城楼的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防御建筑,城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
2.了解我国现存著名古代城门。
中国修筑城墙的'历史非常悠久,古城墙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文明历代传承的有力见证。现存较完整的中国城墙有北京城墙、西安城墙、南京城墙、荆州城墙、襄阳城墙等多处,它们都见证着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3.这么雄伟的城门,人们用什么材料建造起来的呢?
最早的时候,可能是用土堆积起来。后来一般用石块砌成,或用木料建造,或用各种材料综合起来…)
(城门城楼的建造说明劳动人民的智慧)
4城门的外形结构怎样?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古城门其实由城墙、城门、城楼三部分组成。城墙上有方形凹凸城头,在城墙中间挖拱形城门。上面是城楼。城楼一般有两层,具有我国古代建筑典型的特点:方形,瓦顶,飞檐等。)
活动三:观察探索实践(40分钟)
1.刚才我们用不少时间了解,学习了古城门的相关历史,观赏了古城门的图片,那么现在让我们用手中的泥去制作一座古城门的话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请各小组思考一下,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构想说出来。(找代表叙述制作想法)
2.总结制作方法与步骤,要采用泥球(块)堆砌,泥条盘筑,泥板成型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借助半成品对主要环节及其步骤进行演示指导。
【让学生谈制作想法,促进学生思考、合作交流与相互学习,同时可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3.分小组研讨:
(1)你们组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城古门?
(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语言描述。)
(2)主要运用哪种泥塑方法?小组成员如何分工?
4、小组尝试
(1)按照设计稿和分工,小组尝试制作;
(2)教师巡视发现共性问题,随时做进一步指导。
活动四:展评总结提升(7分钟)
1.根据评价量表,分小组汇报本节课学习收获,并展示作品。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古城门的一些历史和相关的知识,懂得了塔的建筑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其实塔的文化和知识还远不至这些,感兴趣的同学回去深入研究一下。
语文教案 篇7
练习内容:
本次练习安排了7道题目,内容包括ü上两点的省略,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把句子补充完整,熟记成语,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毛笔字。其中,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练习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一题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读,正音。
3.带点字的韵母中都有什么韵母?
4.为什么有的韵母加两点,有的不加?
二、完成第二题
1.自己做题。
2.汇报练习情况,集体订正。
3.小结音序查字法。
三、完成第三题
1.读题。
2.第一句缺少什么?你能针对第一题提出什么问题?
3.指名补充完成句子。
4.用这种方法完成以下各题。
四、完成第四题
1.读词语。
2.同桌交流,理解词语。
3.讲你所理解的'词语告诉同学们。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解释。
五、完成第五题
1.自读。
2.谈谈对语句的理解。
3.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结合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音量说话。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题意
1.读题,看看题目中说了什么?
2.生活中我们说话的音量是否保持不变?
3.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结合场景练习
1.看第一幅图,这是在什么地方?
2.在这个环境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音量说话?
3.学生用"我们的教室"这个题目说说。
4.观察2、3幅图,说说该用什么样的音量说话,并练习。
5.指名上台练习,看看说的音量最合环境要求。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木字旁和提手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11-15
语文教案11-16
小学语文的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29
语文教案11-30
语文教案11-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经典)语文教案10-23
语文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