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

时间:2025-02-21 23:01: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1

  《故乡是北京》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

  2.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

  3.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4.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5.学习略读课文,粗知大意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感受山区的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的乐趣;懂得父母等亲人关爱自己,自己也应当关爱他们;懂得做人做事要自尊自强,有一颗善良的热情的心。

  2.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3.初步做到端正、整洁的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写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愿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发挥自己想象力、,学习有创意的阅读。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激发创作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知道北京市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

  2.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搜集材料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生活在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我们身为首都的小主人,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北京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北京的名胜古迹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的风味小吃有__________________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北京的.(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二、新授

  1.这首诗歌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为什么作者说“唱不够”、“道不尽”?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重点指导第二小结朗读,体会北京的历史悠久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小结,体会北京充满现代化气息

  3.北京市民居住有哪些特色?咱北京人的饮食偏爱是什么?为什么不写高楼大厦、生猛海鲜?

  4.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段(为什么喜欢它)。

  5.再看全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尤其是最后一节与开始的第一节完全相同,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再一次表白对北京的爱,抒发作者唱也唱不够、说也说不完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情结。

  6、想不想用你得笔也去描写咱们的故乡北京,去过( )名城也走访了不少( )( )地告诉你,我还是最爱咱们的背景不说( )的( )也不说( )的( )唱不够( ),道不尽( )单想那(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自己说一说,写一写。

  7、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小结: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把它谱成曲子,就成了一首京味歌曲,想欣赏吗?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三、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这是一篇表达作者对北京的热爱的课文,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热爱,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有些困难,如:细悠悠、密茸茸、脆生生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注意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2.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汉字,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有的同学都背下来了,背给大家听听,评一评谁背的最好

  二、课文还为我们带来12个生字朋友,用以前的识字方法,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记住字形

  坛 旋 韵 佳 浓

  边记边组词

  府 厨 厦

  肴 浆 耸

  指导书写

  你认为那个字最难写,老师和你一起写强调写字格式、要求抄写词语

  三、布置作业

  1.听写生字词,检查一课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作业辅导。

  2.听写字词

  甜丝丝、脆生生、细悠悠、密茸茸、京腔京韵、名厨佳肴、甘美芬芳、大厦、高耸、耸立、旋转、客厅、浓厚、豆浆、厨房。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 认读14个生字

  2、 朗读课文。了解大像醉酒的样子以及醉酒的原因,感受大象的可爱。

  3、 体会句中带点词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大象醉酒的样子以及醉酒的原因,感受大象的'可爱。

  教学难点:

  体会句中带点词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

  1、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吗?

  2、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总结)

  把问题归类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在课文中画出带有认读字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通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之际理解意思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景色怡人:景色、景致适合人的心意。

  酩酊大醉:形容大醉。

  不虚此行:没有白来;没有白白得来这一次。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指名读。

  三、关于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2、小组交流、解疑。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机解决。)

  3、集体梳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课文,思考:大象醉酒后什么样?画出有关的句子。

  体会带点词的用法。

  醉酒的大象有时会乖乖地躲起来睡大觉,有时却会像醉汉一样,东倒西歪地四处游荡,甚至会大发 “酒疯”,到处破坏,惊扰游客。

  体会到:睡大觉、四处游荡是一般情况,到处破坏,惊扰游客是较严重了,所以用甚至。这样表达,清楚明白而且有层次。

  有语气的读读,让大家感受到大象的“醉”

  2、 讨论:大像醉酒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原因说出来

  3、 把这个故事讲一讲,说一说。

  五、小结

  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想法?开始心中产生的疑问解决了么?

  学生谈感受。

  六、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6、大象“醉酒”

  有时睡大觉 有时四处游荡

  甚至到处破坏,惊扰游客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注意把动作讲清楚。

  3、了解武松的人物特点:智勇双全、武艺高超、性格豪放。

  重点难点:

  1、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注意把动作讲清楚。

  2、了解武松的人物特点:智勇双全、武艺高超、性格豪放。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著,揭示揭题。

  1、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撰写的《水浒传》吗? 、 (学生回答。)

  2、教师:《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古典长篇白话小说,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等,全书以农民起义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将领的故事。(作者施耐庵。)那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梁山好汉有哪些?

  (学生回答。)

  3、教师:在《水浒传》第23回中,详尽地描述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位打虎英雄的风采。

  4、板书课题:《21、武松打虎》。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大意;按事情的发展顺序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指导。

  (1)指名带读,读准下列词语:怠慢苍凉咆哮

  (2)指名分节读课文。(板书学生读错的字,纠正。)

  (3)说说课文大意。

  (4)分段。

  三、研读课文,领会中心。

  1、默读课文,你觉得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和同学讨论,要注意“言之有据”。

  2、武松与老虎搏斗时,老虎使出了哪些招数?武松又是怎么应付的?根据下面的提示复述武松打虎的经过。

  老虎朝武松压过来,并使出了扑、掀、剪的招数,武松躲、跳、闪,避开了老虎的`进攻。趁老虎不备,武松抡起哨棒打虎,但未击中。老虎再次扑向武松,武松用手揪住老虎的脑门,连打带踢,终于将虎打死。

  3、教师:“三碗不过冈”是什么意思?课文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用直线划出。

  4、教师:面对酒倌的好意劝告,武松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5、教师: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老虎吃人时的凶猛?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武松打虎时的勇敢机智?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通过读文,能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4、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难点:初步体会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质疑引入:

  1、关于这篇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同学们回家是认真读了书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里,看看作家是怎样描写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的?

  二、 学习新课: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2、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4、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读一读文中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5、由开始的“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那作者写《猫》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吗?那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讨论。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7、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板 书

  猫——古怪、可爱 (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

  (突出特点)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小伙伴的可怜,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使学生懂得要为别人着想,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使学生懂得要为别人着想,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引导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课题。看到题目,有什么不解?

  2、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解释。

  3、引导质疑,驾驶归纳问题。

  (1)达贝里年纪那么小,他为什么要办杂志?

  (2)达贝里年纪那么小,他怎么办杂志的?

  (3)达贝里创办的《阳光》杂志挣来的钱怎么花的?

  4、导入:现在就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读课文,尽可能借助小组的力量,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二、提纲导入,小组合作学习。

  1、下组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画出生字,在组长的组织下学习生字,认读词语。

  2、自由读课文,小组内检查上述问题的.解答情况或小组内讨论,交流,解答这些问题。

  3、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三、掌握生字,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读,教师强调。

  2、再读词语巩固认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使?

  4、小结:一个少年年仅12岁少年达贝里创办了一份杂志令人佩服。他用办杂志挣来的钱帮助贫困小伙伴,而自己却一分钱也不花,这更让人感动。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了解穷孩子的困境。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在九十多年前,一些穷孩子遇到什么困难?说说自己的体会。

  2、指名反馈,出示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语。(纽约市的一所小学有一些穷孩子,每年寒冻一到,因为没有鞋穿,无法去上课。)

  3、学生说体会。

  4、是的,有一个少年名叫迪罗。达贝里,他就想让同学们穿上鞋,摆脱贫困。

  5、比较体会。

  (1)在这么冷的天气里,我要是能穿上鞋袜那该多暖和呀!

  (2)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同学们要是能穿上鞋袜那该多暖和呀!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同情2、可怜地、渴望地)

  五、小结。

  在寒冷的冬天,同学们那么渴望能穿上鞋袜暖和暖和呀!达贝里并没有等着天上掉下鞋袜来,而是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他要创办杂志挣钱来帮助同学们。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

  2、九十多年钱,纽约市的一个小学的穷孩子,每年寒冬一到,因为没有鞋穿,无法去上学。达贝里就是这些可怜的孩子中的一员,于是,他想办法办杂志挣钱来帮助贫困的小伙伴。那么,他是怎样做的?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抓关键词句谈体会。

  1、出示提示。

  (1)达贝里为了创办杂志《阳光》都做了哪些事?

  (2)达贝里办杂志挣到的钱是怎么使用的?

  (3)用“~~~”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你认为达贝里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自学。

  3、集体反馈。

  三、小结。

  1、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事。来我们来说一说吧。

  2、总结: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行为,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应该向达贝里学习。做一个关心和帮助别人、有爱心的人。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讲讲你或小伙伴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少年总编

  写信请人写文章

  找印刷厂印刷

  卖鞋袜给小伙伴

  关心帮助别人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6

  【学习目标

  1、交流自身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空虚。

  2、写一写自身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相互的优点,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观察、记录自身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

  3、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家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身喜欢的动物吗?在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乐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一起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

  说出自身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1、分组: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出示要求:

  ⑴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⑵表达真情实感。

  ⑶认真听,进行评议。

  3、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汇报提示:

  ⑴形式:

  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扮演,进行发言。

  ⑵内容:

  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2、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同学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相同动物的同学归为一组,把自身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资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身喜爱的小动物。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7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第一朵杏花

  竺精确观察

  可桢一丝不苟

  设计意图:

  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8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一类生字,正确掌握书写。会读7个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体会本课词语的构成特点。

  3、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本课的一类生字

  2、掌握多组音同但词义不同的.词语的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熟读词语

  2、识记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两组词语

  二、学生自由读词语

  三、学习生字

  产:chǎn“立”部。

  扩词:产生、生产、产妇、特产、倾家荡产

  套:to“大”部。

  扩词:圈套、套圈、套子、手套、被套、生搬硬套

  鞍:ān马鞍、鞍马(鞍山)

  盒:h“皿”部。

  扩词:盒饭、饭盒、盒子、纸盒

  仇:chu扩词:报仇、仇恨、仇人、仇敌、

  成语:同仇敌忾、恩将仇报、疾恶如仇、血海深仇、同仇敌忾

  权:qun扩词:权力、权利、权势、人权、

  志:zh“士”部。扩词:志气、立志、志趣、

  成语:永志不忘、志同道合、众志成城、雄心壮志、专心致志

  稚:zh扩词:稚气、稚子、幼稚

  默:m“黑”部。近义词:默默(悄悄)

  扩词:沉默、默读、默写、默契、默许

  成语:默不作声、默默无闻、默然不语、沉默寡言、潜移默化

  封:fēng“寸”部。反:封(开)近:封闭(关闭)

  扩词:封口、封王、封闭、信封、封锁

  四、读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词语意思,处理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复习生字

  1、读第一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字的顺序不同,意思就不同了)试着解释词语;说出几个类似词语。

  2、读第二组词语,你又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音相同意思不同)试着解释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会运用这些词语。

  三、处理课后练习题

  1、组字找出带有“隹”的字

  推堆难焦集雕

  2、词语游戏。

  先说说这组词语的特点。

  再说说你知道的其它这样的词,看哪组知道得多。

  3、读一读,填一填

  即选词填空。词语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借助字典,选择合适的词语

  作业:

  1、书写生字。

  2、任选三组词语造句。

  五、板书设计:

  2—2

  生产—产生报仇—报酬

  圈套—套圈权力—全力

  马鞍—鞍马志气—稚气

  警报—报警沉没—沉默

  盒饭—饭盒封口—风口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卖报歌》的创作过程,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方法与过程

  1、边读边想,体会小女孩生活的窘迫与艰难。

  2、抓重点诗句体会聂耳对小女孩的同情,了解写歌的过程。

  3、学会在阅读中了解聂耳为小毛头写曲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新生活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一·二八”事件的资料,了解聂耳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激情导入: 师引:你听过《卖报歌》吗?你会唱《卖报歌》吗?(选生试唱) 评价鼓励后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创作的?他为什么要做这首歌?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 《卖报小姑娘的歌》板书课题。

  2、出示导纲。

  3、自学导纲。

  二、简要提示

  1、1933 年秋天,聂耳在上海霞飞路几次遇到一个卖报的小姑娘,小姑娘把报名喊得十 分顺口悦耳,在聂耳听来就好像是一首动听的歌。回来聂耳了解到小姑娘家境贫寒,全家靠 她挣点钱维持生计。聂耳很同情她,决定创作《卖报歌》来帮助她。

  2、“一·二八”指“一·二八事变”,即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犯上海的事件。

  3、关于聂耳,请阅读课本 181 页《课文链接》。

  三、认知与探究

  (一)知识与技能性问题。

  1、查阅相关工具书完成下列任务。

  (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shēn tuǒ 申 报 椭 圆 zāo zuó 遭 遇 琢 磨 zhǎ jié 眨 着 睫 毛 pèi é 配 上 安 娥

  (2)理解词语,尝试运用。

  遭遇 迫不及待 清脆

  2、走进词吧,丰富词汇。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寒冷 清脆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寒冷 匆忙 悲惨 匆忙 悲惨 悲惨

  (二)探究性问题。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仔细体会这样的句子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2、“好,那么现在同我到街上去!马上去!”这句话中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觉得与 下文中的那个词语表达作用相辅相成?

  3、从小姑娘和聂耳对对话中你能体会到小姑娘的什么特性和聂耳的什么态度?

  四、梳理与反馈

  1、熟读课文,试着把《卖报歌》的创作过程简要复述给身边的同学。

  2、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请你把它分成四个部分。

  五、合作互动

  1、小组或班内学生间互动:要求学生把《导学提纲》完成情况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评 价,并把解决不准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集一下。教师示例后巡视。

  (1)我不太明白《申报》和《时报》的意思?

  (2)我不明白“一。二八”的意思?

  (3)我不知道“迫不及待”的意思?

  (4)我不知道“琢磨”的意思?

  (5)文中的“小毛头”是怎样一个孩子吗?请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6)小女孩的家境又是怎样的呢?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7)勾画出能表现聂耳积极为小女孩写歌的句子。

  (8)文中那些句子表现出了聂耳愿意接受别人意见的虚心态度。

  2、师生互动: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诱导性动。

  3、教师精讲:以下是预设的问题。

  (1)从第 2 段对小女孩外貌的细腻描写中, 我体会到她的可爱, 又觉得她十分可怜。 (请 生读读。)

  (2)这一段主要写小姑娘外貌, 最后两句又有什么用呢?小姑娘在电车站拥挤的人群里, 既然卖报的人少, 生意应很好, 为什么却说人们一个个从她身边匆忙走过, 是不是有些矛盾? 再体会“挥着”、“迎着”、“叫喊”等动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小姑娘多么想卖掉 一张报纸啊。)

  (3)从第 3~9 段关于小姑娘和聂耳的'对话中, 我知道了小姑娘这么冷的天还出来卖报的 原因, 她的遭遇真让人同情。 这也是聂耳为小毛头写曲子的原因。 全班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4)从课文最后一部分我还知道了《卖报歌》是聂耳和安娥合作创作的,到现在还广为 流传。(抓“街头巷尾”、“常常听到”等词理解。)

  (5)你能在课文中找出这首歌到现在还是全国儿童爱唱的歌的原因吗?

  a“他想写一支曲子反映报童的悲惨生活。”(理解“遭遇”、“迫不及待”等词。)

  b“一首具有儿童特点的《卖报歌》。”

  c“你认为哪里不顺口,还有哪些话要说,我可以改。”(理解“琢磨”、“爽快”等 词) 将这种方法介绍给学生, 让他们从中悟出写好作文的秘诀。 (此环节教师根据实际引导, 尽量手让学生交流,教师再适时点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六、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选学生复述故事梗概。

  2、师生共同归纳。

  (1)小姑娘家境遭遇不幸靠卖报维持全家生计感动了聂耳。

  (2)聂耳处于对聪明伶俐的小姑娘的同情和安娥联手为她创作歌曲。

  七、拓展运用

  1、找出文中的反问句,然后改写成陈述句。

  2、练唱《卖报歌》,进一步体会聂耳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32 卖报小姑娘的歌感动 小毛头

  创作歌曲 同情 聂耳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语文《草叶上的歌》教案01-12

九上语文教案10-07

五上语文园地八教案09-29

语文优秀教案11-25

统编版四上语文教案11-10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02-03

[优秀]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22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08-03

(优秀)语文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