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2 10:42:59 教案 我要投稿

(荐)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荐)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半明半昧 静寂 霎眼 星群密布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3.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4.热爱生活,学会欣赏身边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的表达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 向学生提供有关资料,以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a.作者简介。

  b.写作背景。

  学生:

  (1)阅读课文及教师提供的材料。

  (2)普通话诵读课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

  (3)熟读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二、导入新课:

  巴金热爱大自然,对夜空繁星的情景进行了观察感受,文中是如何写观察到的情景及感受的,让我们来仔细研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根据文后“探究练习一”第一句,理清课文结构。

  (学生先个人思考,然后讨论发言)

  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第1段): 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段): 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2.作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繁星进行了观察,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文中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些感受?(学生先用铅笔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然后与前后左右同学探讨交流,准备在全班发言)

  参考意见: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

  “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话。”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3.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意见: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生动、形象的表达感情。

  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是为了突出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和谐的感受,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4.细读课文第三段:

  (1)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2)理解本段中心:写“我”每晚在美的环境中看繁星所产生的种种美的感受。

  (3)理清思路:

  仰 望 ——> 欲 睡 ——> 沉 睡

  (1—4句) (5—8句) (9—10句)

  (4) 按以上思路逐层分别背诵,然后合成背诵全段。

  5.阅读第五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2)怎样理解“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

  (此题如学生提出其他理由,只要合理亦可)

  四、作业

  1.诵读全文并背诵第三段。

  2.你观察过夜晚的星空吗?请写出你的感受。

  3.搜集有关星空的故事,并以文字记录下来。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注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的意思。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并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柳宗元石笔下的小石潭和苏轼眼中的庭院月色,今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流连于北岳恒山的山水。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朗读课文。

  ①自读一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②请四位同学分段朗读(指出生读错字音)

  ③听课文录音,注意句间停顿和作者感情。

  ④齐读全文。

  (四)理解文意。

  ①让学生对全文进行口头翻译,将难译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和其他同学讨论。

  ②学生质疑,将做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提出。

  ③讲解练习三中难译句子。

  (五)理清全文思路。

  请学生概括各段的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上详写上登顶的经过

  第三段写上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后准备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介绍。

  2、朗读全文,巩固对文意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导游,按课文内容,做好介绍游览恒山经历发言。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诵读。

  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检查上节课朗读要求是否达到,也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内容。

  (二)检查翻译。

  请两三位学生以徐霞客或导游身份,以课文为基础,向同学们介绍游恒山记经过,其他同学注意听该同学讲的是否与课文有出入,并做出记号。

  (三)及时矫正。

  针对刚才“徐霞客”或“导游”发言,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请同学结合课文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对学生发言语气、语态加以指点。

  (四)找出游戏。

  结合课后练习一找出作者游览路线。

  明确: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

  山顶上看见山北“崩涯乱坠,杂树阴 ”,还有浑源洲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舞台山,近处有龙山。

  下山 从西峰到寝宫后危涯顶经过松柏林,从山崖缝到飞石窟

  (五)学习精神。

  明确: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精神

  (六)交流材料。

  老师选择部分学习小组为代表,上讲台交流介绍有关徐霞客及其游记材料。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将苏省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代表作《徐霞客游记》

  ,其以日记体裁详尽纪录了徐霞客毕生行履所至,观察所得。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游恒山记

  徐霞客

  出发时--时间,天气

  登顶时--亲历:望仙亭,虎风口,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

  登蜂后--亲见:崩涯,杂树,浑源洲城,龙泉山,龙山

  下山时--从西峰至飞石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 田园诗、 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4个字。理解“受难、收集、招待”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安妮对昆虫的喜爱,渗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和体验安妮对昆虫真挚的感情,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当繁花似锦的春天到来时,就会有很多可爱的小精灵活跃在大自然中!到底是谁呢?瞧!它们来了!快来跟它们打打招呼吧。(出示课件——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蝴蝶、蜻蜓、蜜蜂等)

  2.师:它们都是昆虫。你喜欢昆虫吗?为什么呢?快举手说一说吧。比一比,看谁的话说得最通顺,用的词语最美。

  (出示“我喜欢……因为……”句式练习说话。)

  3.师:有一个叫安妮的小姑娘,她和大家一样,特别喜欢昆虫,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我喜欢昆虫”

  师:再读课题,仔细观察,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的课题相比,这一课的课题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有一个引号呢?因为这里直接引用了文中的主人公安妮的一句话作为课题,所以要用引号。这也是课题出现的另一种形式。那么,为什么这一课要用安妮的这句话作为课题呢?这个问题留到我们学习完课文再来回答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师:现在老师将文中的生字藏在生词里,你们还认识吗?来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读词语。(指名读,师生纠错,分组读,齐读。)

  安妮蜕皮简直扁的白网灯蛾短的

  一辈子爱护培养梦见招待客厅

  ②师:现在老师要检查你们读课文的情况,看看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指名分段读课文)

  读后评一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师:课文中安妮说道:“我喜欢昆虫。”那么她是怎样做的呢?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指名说,师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她的做法,并相机板书:

  拯救喜欢各种昆虫收集爱护招待

  四、学习1、2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来感受安妮是怎样喜欢昆虫的.,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一、二两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安妮特别喜欢昆虫?

  2、交流,读悟第一段。

  ①、出示课件:“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

  同学们,现在大家闭上眼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只小昆虫,被关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总之,这种被关在瓶子里的感觉很难受。那么,如果是你,你愿意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吗?(不愿意。)

  师:这些感觉我们体会到了,安妮也体会到了。因此,每次看到小孩把小昆虫抓走,她都会这样问。

  我们也来问问那个关昆虫的小孩!(请多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如能换位思考、质问、或劝告劝说)

  师:安妮与昆虫感同身受,所以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板书:只要---就---)

  ②出示课件:“只要有机会,她就会把这些受难的小生命放走。”

  师:同学们,在这里安妮把什么看作是昆虫在“受难”?

  (被关在小小的玻璃瓶里。)

  师:受难是什么意思呢?换个词试试看。

  (受苦、受折磨)

  师:在字典里,“受苦”的意思是“受到痛苦”,而“受难”的意思是“受到灾难”,你们觉得哪一个词程度更深?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

  师:安妮这样喜欢昆虫,爱护昆虫,是因为在她眼里,这些不是一个小玩意儿,小东西,小虫子,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它们应该有生存和自由的权利。从这里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安妮很尊重这些小昆虫,把它们当作自己的朋友。)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③齐读第一节,小结学法: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通过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的方法自己学懂了第一节,你们真了不起!下面大家接着汇报,还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

  3、交流,读悟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有关语句。

  师: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板书:不管……只要……都……)

  指名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再指名读,注意后面的省略号,说说她还会喜欢什么样的昆虫?

  师:为什么这么多的昆虫她都喜欢?

  师:因为安妮喜欢它们,不是因为它漂亮,不是因为它勤劳,也不是因为它轻盈,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小生命!

  师生合作读。

  4、比较两种写法,体会如何将文章写具体:

  “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安妮真的很喜欢昆虫。不管是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圆的、扁的,有毛的、没毛的,爬的、钻的、跳的、飞的……只要是昆虫,她都喜欢。”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像这样尝试将文章写具体呢?只有写具体了,才可能生动,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师:现在我们来仿照第二自然段说上这样一段话,把一个人的一种爱好说清楚,说具体。

  ①小红真的很喜欢读书。不管是童话、寓言、诗歌、小说、散文……只要是_______,她都____________。

  ②我真的很喜欢体育运动。不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是_______,我都____________。

  ③我真的很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5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用“尽管······还是······”、“尽管······但······”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听写词语

  几辆扯上板凳敲锣爆发嗓子土腔土调

  倡导熟悉二凤过瘾新颖自娱自乐

  二、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过去农民对乡戏非常热爱?

  (用笔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1)第1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清闲”、“张罗”

  “清闲”可以换个什么词?(空闲、闲暇)

  “张罗”在词典中有3种意思:1、料理2、筹划、3、应酬、接待,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选2筹划)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乡戏的喜爱?(张罗、热闹热闹)

  指导朗读

  (2)第2自然段

  A、引的第一层:

  过去演戏很简单。戏台就搭在。几辆,铺上,栽上,扯上,戏台就。唱戏的大多是

  他们农忙时,农闲时。

  B、自由朗读第二层,边读边体会人们对乡戏的喜爱

  理解重点句:

  尽管带点土腔土调。看戏的人还是听得很过瘾。

  理解“土腔土调”: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这些唱戏的人大多是(农民),他们是不是专门唱戏的?(不是)所以他们唱的戏听上去怎么样?(土腔土调)

  乡戏听上去土腔土调,看戏的人有没有不满足的?(没有)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过瘾)“过瘾”指满足很深的爱好。

  乡戏虽然没有专业的好听,但乡亲们已经很满足了,这说明了什么?

  (人们非常喜欢乡戏)

  指导朗读这句话

  理解重点词语:

  人山人海:形容人太多了(结合看图理解)

  水泄不通:形容非常的拥挤,好象连水都流不出去

  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

  喝彩:大声叫好

  兴致勃勃:兴致高,情绪热烈。

  从这些词语都可以看出人们对乡戏喜爱

  指导朗读有关的句子

  C小结:过去的戏虽然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细读3、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出示句子:

  如今,尽管电影、电视已经普及,但乡戏并没有因此而退出舞台,反而越唱越红火。

  (2)结合看图,联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

  (第一是舞台与过去不同了,更有气派了;第二是有专业剧团送戏下乡,老百姓更喜爱了)

  (3)为什么有了电影和电视人们还依然喜欢看戏呢?

  (一是能看到名角儿的演出,二是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城里来的.演员同台演出,感到挺开心)

  (4)指导朗读(把乡亲们开心的心情读出来)

  (5)小结:虽然电影、电视已经普及,但乡戏在农村越唱越红火

  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自娱自乐”

  3、齐读

  四、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农民清闲时都喜欢看戏,过去演戏虽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如今,虽然有了电影和电视,但乡戏却在农村越唱越红火,说明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想丰富一下文化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情。

  五、板书设计

  过去尽管·····还是·····

  9、乡戏{(过瘾)}深受喜爱

  现在尽管·····但······

  (越演越红火)

  六、作业设计:

  (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土()土()人()人()自()自()

  眉()色()水()不()兴致()()

  (2)、造句

  尽管···还是···

  尽管···但···

  七、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 粽子 总是 糯米 中间 分开

  红豆 鲜肉 带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近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 节 叶 米 真 分 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平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习。(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正确方法观察小动物,学会抓住小动物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2.能口头描述某片断,并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注意行文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语言要准确、生动。

  4.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1.突出小动物特点,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做到行文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语言要准确、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准备:小动物图片或录像带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选择写作材料,组织写作内容。

  教学过程:

  一、习作前准备指导:

  指导学生课前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还可以搜集一些与其有关的影像资料及发生在彼此间的故事素材。

  二、作中成文指导:

  同学们,动物是人类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而且我们与小动物之间还有许多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及彼此间的小故事。

  1、仔细观察,描写特征。

  ⑴出示小动物图片一。

  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什么?

  同桌练说(提示:抓住外形、神态、动作,生活习性等。)

  A、喜欢这种小动物的同学说一说。

  B、根据老师的提示,同桌练习说具体。

  ⑵出示自己喜欢小动物的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练说。

  2、引导回忆,选定故事素材,传达真情实感:

  ⑴同学们,请你选择与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之间最难忘、最有趣、最感人的故事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⑵练习写故事,要明确重点,指导学生在书写行文时条理要清晰,层次要分明,语言要准确、生动。

  ⑶学生练习起草,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修改草稿,誊写作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作文之后,互相阅读,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重点该讲清哪些方面内容?(或:你认为哪些内容应特别要讲清楚?)

  二、各生自读草稿,各自朗读修改。

  三、小组互读草稿,互相修改。

  四、誊写作文。

  五、教师批改后讲评,生再改,订正错误,并最终誊写在定稿本上。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学生作文。

  教学过程

  一、概述本次习作情况,表扬优生、进步生,肯定成绩,指出问题。

  二、复习习作要求。

  三、优作欣赏。

  四、各自修改,订正。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初读《伊索寓言集》了解作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培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集》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集》。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是奴隶,后凭借聪明才智获得自由。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集》。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狐狸吃葡萄》等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伊索寓言集》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集》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集》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

  今天我们就再来选读读《伊索寓言集》中的几则寓言故事。

  二、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资料中的《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其中农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明确读书要求,制定读书计划。

  1、翻开《伊索寓言集》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2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情节,然后请看过的同学说说,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样。

  4、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5、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制定读书习惯,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一个月左右完成。

  四、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寓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作业: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另外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希腊寓言》

  七、成果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将读书卡粘在事先准备的白纸上作为一份小报。

  2、将小报贴在读书栏上,在全班展示。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集》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写作手法比喻、拟人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这篇童话的寓意

  2、学习对话描写

  3、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童话。

  〖教学难点:了解铺垫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不明白的查字典解决:

  雕刻 气概 崇拜 模型 钢凿 砌成 膝盖

  鞠躬 荣耀 瞟 不屑 吆喊 囚犯 讥笑 哪叱

  2、解释下列的生词,自查词典:

  ①崇拜:尊敬钦佩。

  ②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

  ③鞠躬:弯身行礼。

  ④不屑:轻视,认为不值得。

  ⑤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⑥伶俐:聪明、灵活。

  ⑦讥笑:讥讽和嘲笑。

  3、熟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二)、课前演讲

  一、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请两位同学即兴讲两则骄傲失败的事例。以此导入新 课)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看看它是如果讲这一道理的。

  二、检查预习:

  1、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给课前的生字注音并解释(完成后师生共评)

  2、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片段,了解预习识字及朗读熟练程度(完成后由一学生点评)

  三、作家作品简介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五四”前夕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圣陶的童话,跟的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 的。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15分)

  1、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 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3、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4、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四、理清结构

  教师给课文分段学生归纳段意。(学生先动笔写后教师提问,括号内的教师板书)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叙述一个雕刻家雕成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为市民们所敬仰。(雕成石像)

  第二部分:从“这石像抬着头”到“堆在地上。”

  写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由于骄傲自大,被小石头们摔得粉碎。(石像倒塌)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早晨”到完。

  写大大小小的石块铺成了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铺成石路)

  五、思考下列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采用个提问的方式进行)

  1、大家请雕刻家雕刻古代英雄的石像目的是什么?

  (为了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

  2、“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而且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联系上 下文,说说好在哪里?

  (这句话说明雕刻家雕刻石像时的认真态度,为下文英雄石像的雕刻成功“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作了铺 垫。)(此题难度稍大,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3、提问:对石像的外貌描写表现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志向远大、坚强有力、不可侵犯。)

  4、“为了石像成功曾经开一个盛大的纪念会”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排比、夸张,表现市民对石像落成的欣喜之情以及对英雄的崇拜。此处教师简要讲解童话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

  5、提问:“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瓜。”这句话好在哪里?

  (用富有哲理的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社会根源。)

  6、“看我多荣耀!”这一段石像的话,写出石像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骄傲狂妄、自高自大。)

  7、“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来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这一句写的好,好在哪里?

  (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说明别人对石像狂妄自大不感兴趣,都在忙着干自己的事情。”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 世间的老规矩。”这句话也是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方式。)

  8、石像和小石头对话中讲到了“从前”和“现在”,“从前”怎么样?“现在”怎么样?

  (“从前”是一整块,大家是平等的。“现在”石像高高在上,成了光荣尊贵的、受全体市民崇拜的对象。)

  9、小石头对狂妄自大,看不起自己的伙伴的石像采取了什么态度?从小石头的对话中找出这些句子。

  ①批评:“从前你不是跟我们混在一起吗?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们,咱们是一整块。”

  ②谴责:“你不但忘了从前,也忘了现在!”。。

  ③警告:“正因为改成现在的样式,你的地位倒不安稳了。你在我们身上站着,只要我们一摇动,你就不能高高地……”

  ④吓唬:“用不着费心再找别的石块了!那时候就没有你了,一跤摔下去,碎成千块万块,跟我们毫无分别。”

  ⑤威胁:“他不信,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

  10、面对小石头的威胁,石像是什么态度?表现石像的什么性格?

  (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也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急忙哀求。表现了石像的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

  六、小结

  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对话发展故事情节。石像的结果完全是他自高自大的骄傲所还带来的, 所以我们应该要谦虚不要骄傲。

  七、板书

  (-)雕成石像

  (二)石像倒塌

  (三)铺成石路

  小石头: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

  八、作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28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园地》教案01-07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古诗教案11-23

语文下册的教案07-02

语文《识字》教案09-19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