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下册的教案

语文下册的教案

时间:2023-01-10 13:51:0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下册的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下册的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下册的教案

语文下册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作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引导学生保持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点: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插图,谈感受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插图第一页,这是什么?看到这幅图你有何感受?请同学来谈一谈。

  那么宋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看到了盛开的荷花又会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敦颐赏荷有感而发写成的绝世佳作《爱莲说》。)

  二、文学常识

  1、“说”如何理解?(划下注释一,齐读)

  2、作者简介(齐读)

  3、30秒识记常识。

  三、诵读课文

  1、欣赏录音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语速、语气。

  2、跟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准确。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

  4、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四、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不懂的词句可以作上记号,小组讨论交流。

  3、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4、自主读译课文,巩固重点文言词。

  5、齐读课文(要求:口读心译)

  五、研读探究

  1、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为什么爱莲呢? (用原文回答)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莲具有哪些品质特点值得作者喜爱?

  (自己思考写一写,然后小组讨论补充)

  3、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写莲,实质是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通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诵读这几句。

  5、文章写的是莲,文中却多次提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为什么?有何用意?(正衬,反衬)

  6、作者对爱菊和爱牡丹的人各持什么态度?(惋惜,鄙视)最后三句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7、请同学们自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8、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三句。

  六、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他志在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也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文章才会方香四溢。

语文下册的教案2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词语,揣摩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要认真诵读课文,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针对课文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大家一定熟知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就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所写的《老王》一文,通过描述自己与车夫老王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永恒的生活命题。

  二、简介作者:杨绛

  [课件3、4]

  三、学习目标:[课件5,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词语,揣摩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四、识记字词[课件6]

  五、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课件7]

  听读课文,走近老王。

  说一说:在你心目中,老王是一个什么形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表现在哪里。”的句式表达出来。

  示例[课件8]

  总结:老王的生活处境是什么,老王的内心情感是什么。[课件9]

  六、讨论探究[课件10—12]

  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作者严密组织材料,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

  2.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我”和家人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态度?

  七、精读课文[课件13—15]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2)有着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样走了,“我”有着怎样的感受?“我”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句最充分体现出来?

  表现作者特殊心情的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所以感到“愧怍”。

  (3)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王说吗?

  八、品味语言[课件16—18]

  比较下边每组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每组的第一句在表达上的好处。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九、交流讨论

  阅读学习过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受到什么启示?[课件19]

  十、小练笔[课件20]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要求: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十一、探究思考[课件21]

  现实生活中,你所知道的有哪些不幸的人?他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觉得,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展示图片[课件22—27]

  十二、结束[课件28、29]

  我们要平等、尊重和博爱地去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王”。

  请记住: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语文下册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机器人的能干,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学词识字。

  难点:感受机器人的能干,激起对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1、字词卡。

  2、有关机器人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引入,导疑激趣

  1、读课题,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请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读一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1、自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汇报初读收获:读课文之前,你提出了什么问题?读了课文之后,你知道了什么?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懂的?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多种形式读字,纠正读音。

  2、小组合作交流,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读准由生字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初步理解词义,理解不了的做上记号。

  4、练习书写生字。

  ①仔细观察田字格上的范字,

  按字形结构归类,找出容易写错的字,说说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②教师相机范写难写字,学生评。

  ③学生在田字格上先描后写。

  ④同桌共同欣赏评价所写的字。

  四、扩展延伸

  搜集有关机器人的图片资料,带到班里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字词卡,巩固识字。

  2、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文中的机器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细读课文,积累词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2、介绍自己读懂的词语,并说说你是运用什么方法弄懂的。

  3、用“”画出描写机器人外形的句子,用“ ”画出体现机器人能干的词语、句子读一读。

  4、提出不懂的地方,请老师、同学帮忙解决。

  三、读演结合,加深体验

  1、再读课文,注意读好对话,体会语言魅力。

  2、学生自由进行机器人角色体验(动作要表现其滑稽与笨拙)。

  3、表演。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以课本剧形式表演课文。

  四、交换信息,深入感悟

  1、小组里交流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共同欣赏。

  2、讨论探究。

  ①你还知道有哪些机器人?它们能干什么?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五、练习与扩展

  1、完成课后练习3。

  2、把你喜欢的词语写在你的采集本上。

  3、与大家合作办机器人图片展。

语文下册的教案4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教案

  【教学目标】

  1、目标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

  2、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的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学习制作卡片。

  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大科学家的小讲演,却反思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谈轻科学实验。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将学理分析和现身说法结合,学识宏博,思辨深刻,体验剀切,话出肺腑,切中时弊。学习本文,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研读说理文的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啊?让我们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二、整体探究

  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凝练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明确:中国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或标题。

  2、用勾画评点的方法,跳读文章,说说作者怎样分析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的?

  明确: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然后由《大学》里格物致知传统儒学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举反例再到探真义,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层层递进,直达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

  明确:①《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②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③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④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气呵成,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三种论证方法:

  ⑴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⑵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反面事例:①列举明朝大理论家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②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③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④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

  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⑶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省思。

  2、关联词与逻辑思辨:

  本文的关联词的运用繁复严谨。它们起承转合,闪转腾挪,肯定否定,递进因果,一方面将较为丰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严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增强了本文的逻辑力量,也起着表情达意的效果。如第三段:但是这可能是因为并不是,而是。是使人,从而。因为这样,便又如第九段中:他用不是而是决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观点、态度、语气表达的极其鲜明。

  四、课外拓展(选做一)

  1、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2、推荐阅读(上网搜索篇名可得)①《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②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3、自己亲手做一小的科学实验(如:将两杯水放入冰箱,1小时后,看热水先冻还是凉水先冻?)结果和你想得一样吗?有何启发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3~5段):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6~10段):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1~12段):分析国情及个人经验进一步揭露传统教育弊病,说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

  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四、问题归纳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6.“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议论文修饰限制性词语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7.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无可辩驳。

  8.《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9.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语文下册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小朋友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同学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解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小朋友,回答他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

  ⑴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曰、禽、诣、为、应。

  ⑵引导同学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⑶反复熟读。

  设计意思:这是小同学初次学习文言文,因此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

  三、理解文意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同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别较大,同学可能提出:

  ⑴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⑵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陈设,摆出。

  ⑶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⑷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谓。

  ⑸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⑹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谓。禽,鸟类。

  以上问题,可让同学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身获取答案,如同学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同学是怎么知道的。同学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让同学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四、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小朋友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假如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示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小朋友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想像:

  孔君平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小朋友所答言语的妙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鼓励同学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六、课外延伸,综合学习

  1、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⑴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方: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⑵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⑶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本次任务安排后,教师要和时掌握信息,适时调控指导,并且要真正给同学一个展示学习效果的舞台,可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相配合,也可结合语文课、语文活动积极发明展示机会,增强同学学习的胜利感。

  2、练习设计:

  ⑴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⑵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七、安排作业

  背诵文言文并写一遍。

语文下册的教案6

  基本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3月26日

  复习导入

  1、读题后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

  2、天火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

  3、引读: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

  (板书:富兰克林解开)

  1、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复习上一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

  2、背诵老师引读的内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上堂课已经学习了第1自然段,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不理解的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学生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老师收集到了这样三份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这些资料能帮你说明问题吗?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出示取笑的一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吗?齐读这一段话。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联系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和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4、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不断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先从整体上了解这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运用读懂课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本领

  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进行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教师收集到了一段动画,请同学们看仔细了,或许可以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看了这一段动画,你又知道了什么?

  4、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相机讨论、指导朗读。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就说明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指导读两个感叹句:第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最后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补充课外资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这一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练习复述。

  6、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7、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

  1、学生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有关语句,不理解地方做上记号。

  2、观看动画,理解课文。

  3、讨论理解同学当中不理解的地方,深入理解课文。

  4、体会富兰克林在实验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对照图片练习复述课文。

  学习这一重点小节,以读懂课文、朗读课文、体会思想、复述课文贯穿,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复述是课文后的要求,即是编者的意图,一改通过文字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而是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并辅之以多幅图片指导学生复述。

  学习第5自然段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板书:证实推测)

  2、联系上下文想想看,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相机板书:震惊世界)

  1、知道实验的结论。

  2、说说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

  通过想象,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风筝实验”对当时影响以及富兰克林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第6自然段

  1、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避雷针有什么作用呢?

  1、齐读第6自然段。

  2、说说避雷针的作用。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意思,感悟富兰克林在科学上的不懈精神。对照板书总结课文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出示富兰克林简单生平和其它发明介绍资料。

  3、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1、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和其它发明创造。

  2、课外完成作业。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解 开 风筝实验 证实推

语文下册的教案7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2、出示生字卡片“滴”、“欢”、“趟”让学生组词,比比看谁是“组词大王”。

  3、读一读书上“读读说说”中的词语。

  4、任意选择生字,分小组互相组词。

  (二)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表演。

  2、男女同学和教师一起分角色表演。

  (三)表演唱歌曲《小雨沙沙》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学生观察后,自由说应该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学生示范写,评议。

  2、展示学生作品,点评。

  (五)扩展练习

  画一幅画,展现春雨的色彩。

  (六)作业设计

  1、找找描写春雨的诗歌,读读背背。

  2、写字练习。

  (七)板书设计

语文下册的教案8

  课题:

  识字二

  教学理念:

  本课借鉴传统“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利用传统《三字经》押韵上口、好读易记的特点,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涵。这篇韵文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朗读积极性很高,正确流利地朗读比较容易。文章所蕴涵的爱的教育不容我们老师忽视。特别是现在的小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我们老师首先就应该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爱父母、敬长辈。因此,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我又把教学重点放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上,引导他们感悟爱长辈、爱家庭。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去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主动质疑、学会质疑,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4个生字,学会写6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争当人人夸的好孩子。

  重点难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借助生活经验,理解短文的意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自主预习:

  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习用“加一加”和“减一减”两种方法识记汉字,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提练主线: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

  教学过程:

  个案部分

  一、素养训练

  在学生熟读课文、熟记生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悟爱长辈、爱家庭。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去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主动质疑、学会质疑,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合作探究

  全班交流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采用自由读、开火车读、情境游戏里读等形式指导学生练读,读到正确为止。(指导练读的过程中强调“认、事”是翘舌音,“错、扫”是平舌音,“懂”是后鼻音,“教、错、筷、夸”是三拼音)

  三、拓展延伸

  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你最想为他们做的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在家中怎样的孩子,才是人人夸的好孩子呢?有一位叔叔就为这样的好孩子编了一首儿歌。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课文时你发现了什么?如(三字经)。

  2、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多读几遍。对有困难的音进行指导。

  3、再读课文,读通句子,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4、师生正音。

  三、读文识字

  1、出示“生字列车”,指导学生认字。

  懂礼貌 父母教 认真听 做错事 即改正 愿 洗碗筷 扫庭院 人人夸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自由认读。

  (2)小组长检查。

  3、读课文,把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认识。

  (1)出示三字经,巩固生字。

  (2)小组内交流:在温暖的家中你体味到了什么?你又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字词卡片,巩固生字。

  (2)指名读儿歌。

  二、课文教学

  (一)学习第一句话。

  1、出示一幅画 想一想: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好孩子?

  2、出示:小朋友,正年少,尊长辈,懂礼貌。生字用红字体标出,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二)学习二、三、四句:同上教学。

  (三)学习最后一句。

  1、长辈们为什么对你做错的事进行提醒,让你改正呢?出示最后一句。

  2、你怎么做才是爱家呢?

  3、读一读、听一听谁是最爱家的。

  (四)读全文

  1、生字都认识了,课文应该读的更好,自读全文。

  2、指名读句子。

  三、写字教学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洗、扫、认、真、父、母”,学生认读生字。

  2、指导观察占格位置,学生观察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3、范写、讲解笔顺,抓住关键笔画指导写字。学生一笔一笔地跟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总结学生写字情况,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四、小结

  有了你们这些可爱懂事的孩子,我们的家就更幸福、温暖了,班级也是你们的家,我相信你们会在这个新家里快乐地生活长大。

  四、课后反思

  课堂上,让学生多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课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精而少,如片段二中只有两处重点提问──“你从这篇韵文里读懂了些什么?”和“那这篇韵文,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好不好?”而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学会提问。例如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提出“你觉得哪些字、句子比较难读”,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虽然一年级儿童年龄小,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却是最大的,也最爱问“为什么”。在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又提供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他们说说: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提的问题虽然涉及到词语的理解比较多些,但这也反映了他们的真实学习情况。而叶健斌小朋友提的问题着实让我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他是个很好问的孩子,平时上课总喜欢给大家提些意见和建议。对于他的好问,我一直鼓励和支持。我想,在上述案例中,他能提出“给韵文加题目”的建议,这也得益于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敢于质疑,说明他们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了。有时即使是离题或“冒犯”老师的问题,也应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有问有答。

语文下册的教案9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讲关于牛顿的“苹果落地”的故事,引出新课.

  2.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引出本课内容,如:先讲“咕咚”这个故事,让大家初步有个印象,再讲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内容.

  1.教师泛读,学生听朗读技巧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并对照生字表,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词,并朗读熟练.

  3.检查自读情况,可以展开赛读,教师指导学生读错的字音和句子,初步让学生了解朗读课文的技巧.

  4.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运用多种方法识字教学.

  1.教师重点指导读准下面几个字的读音:“熟”是翘舌音,“咚、命、领”是后鼻音.“野”是整体认读音节的字.

  2.本课生字较少,识记时,可以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让学生根据偏旁、结合字义记忆字形.“吓”是形声字,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3.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象”和“家”是形近字.“羊”是独体字,写的时候注意整体结构,要美观,注意写字姿势.

  4.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巩固识字.

  (1)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2)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四、理解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咕咚”.一个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2.课下熟读课文内容,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课件)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初步掌握了《咕咚》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一些新字,新词,初步了解了“咕咚”其实是一个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板书设计】

  20咕咚

  咕咚——声音

  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语文下册的教案10

  教学过程:

  一、深入理解:

  1.默读并思考:麦得斯是否认为“最富有”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为什么?

  2.学习重点语句

  (1)出示句子:“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我这么喜欢金子是很愚蠢的。”

  (2)男、女生读句子。

  (3)为什么麦得斯说“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理解“贪得无厌”的意思。

  (4)理解“愚蠢”的意思。

  (5)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可加词、换词,但意思保持不变。

  3.小结过渡:

  为什么麦得斯的想法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他会认识到最富有并不一定最幸福呢?我们继续来学课文。

  二、深入阅读,理解内容。

  1.默读并思考:哪些地方看出麦得斯觉得富有是幸福的?哪些地方看出麦得斯虽然富有但并不幸福?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有层次地写出了国王从“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的感情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为什么麦得斯很富有但一点也不幸福的原因。)板书: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

  3.你能用这些词语中的两三个说几句话吗?

  4.句型练习:麦得斯是因为 。

  5.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6.最后麦得斯是怎样获得幸福的?

  三、整体阅读,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到底什么是幸福?

  板书设计:

  点金术

  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

  富有 幸福

语文下册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罐”等8个生字,会写“股”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读好全文,品词赏句、积累语言。

  3.初步感受泉水的“多、清、甜、美”的特点,初步体验泉水的欢快、急切的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一组:有关泉水流过地方(山上──山腰水池──山涧平地──山坡果园──山谷──山下)的动态情景与相关文字的幻灯片及图片,一曲《泉水丁冬》的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习兴趣

  1.激趣谈话:小朋友,生活中谁见过泉?(学生自由说话。)

  2.简介“泉水”:老师这里有几组“泉水”的生活照(播放《泉水丁冬》音乐)。教师随滚动的课件介绍泉水的照片。学生边听边思考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的泉水。

  3.揭题并读好课题。

  4.学习“泉”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的目的是调遣学生知识库存中已有相关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课件直观介绍泉水是为下文想象说话铺路。]

  二、在整体感知中积累语感

  (一)初读(大声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读,画出自己遇到的生字。看看你自己能解决几个生字。教师预设了A、B、C,当学生学有困难之时随时调用。

  2.交流,反馈。

  (1)交流自学的生字新词。预设A:用媒体展现文本第一段情景,巩固3个生字(“哦、股、缝”)。预设B:用图片识字。图片一为水罐、天然水塔,认识“罐、塔”;图片二为杜鹃,引出画眉鸟等;预设C:理解“清脆”一词。(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景。)

  [设计意图:识字正音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又是低段的重点。本环节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二)二读(自由读通)全文,触摸语感

  师:学词原来会这样有意思,那么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到句子中,会更有味道,赶快找到一段或几段读给同桌听,试试看,你肯定行!

  1.检查课文。指名合作读好课文,教师相机点拨,正音。(推荐朗读最好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来参与初读这一环节。如果学生都能读通顺那就跳过这环节。)

  预设一:第五段中读“漏”字的句子:“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中的“在”字,让学生比较“在”字的作用。

  预设二:第四段中读破句的句子的正确的读法:“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让学生感悟“大口大口”是个重复的词语,不能分开读,它是说明喝水的程度或状态。同时以此为契机进行词语积累,让学生说说类似的词语。(如:嫩黄嫩黄、碧绿碧绿、雪白雪白等重叠形式的词语。)

  预设三:第六段中读“多”字的情况: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再见”与“见”两个词的区别!

  [设计意图:教师不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领学生把书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三读(默读)课文,揣摩文路

  1.小朋友们,默读时候不发出声,也就是在心底里读读,想想泉水到过几个地方?找到课文中句子并拿笔圈出来。想想:泉水来到这些地方干什么?

  交流:师用课件出示句子:泉水来到_________。

  学生讲,教师板书。(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课件展示4句完整的句子,教师多次变换形式引读这些句子。

  2.练说:读好一句话与四句话。

  (1)上述四个句子,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吗?(学生开火车练说。在练说中感悟“和”字的用法:泉水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说说课文的大意。(学生大面积地练说,帮助学生在说中明白说话是有一定顺序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是重点品味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彩而蓄积力量。其二是搭建语言实践平台,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四)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1.预设一 词语的巧用。

  师: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文中并不是用“来到”一个词,赶快读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到的地方的?跟谁说话?

  ①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②泉水流过山间的平静。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③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④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2.预设二 词语的妙用。

  (1)用视频让学生感受用词的准确性。(如:流进……水池;穿过……山谷。)

  (2)读好横线上的词组。

  (3)文中像这类词组很多,找出来读读。(同桌互助互评。)

  3.引读课文最后一段:难怪泉水“丁冬,丁冬”地在弹琴呢!唱着,蹦着,多么欢乐的泉水啊!想一想,还可以说()的泉水。(再次说话练习)设问:泉水为什么快乐?我们来看看──(出示动态课件。)

  [设计意图:“来到”与文中的“流进、流过、流到”的区别,用视频形象地展示了“流进水池”、“穿过山谷”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由此领悟作者用词准确。从预设一中学生学会细心,明白用词严谨,讲究方法;从预设二中学生学会欣赏,领悟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图,文章就更加生动。]

  三、在潜心品读中体验快乐之情

  1.观看课件:请同学们边欣赏课件边读课文第一段话。请你说说你想到什么?(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

  2.交流,反馈。

  预设一 品赏“冲”字。(力量大,颈头儿足,这里体现出泉水快乐、急切的心情。)多元解读,积淀语感。设问1:泉水是()地冲出来。学生可能说──使劲地、不停地、高高兴兴地、笔直地、急切地……要求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词语放进句子中读读悟悟。设问2:泉水这样冲出来,仿佛_________。(说话练习。)

  预设二 想象“阳光灿烂的世界”。(可以用课文中词组说说,一句话或几句话都可以。)

  3.朗读指导。一问一答,读出预设中学生体验到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于是在读中感悟词语,在品赏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激活思维,在理解中积淀情感,丰满了泉水乐于奉献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观察与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

  1.课件展示“脆”、“股”、“鹃”3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共同点。

  ①这3个字有什么共同点?(月字旁。)

  ②这3个字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播放《泉水丁冬》的音乐。

  4.作业展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并授之方法。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2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激励评价。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愉悦地学会了3个漂亮的字,又欣赏了同伴的字。在评价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鉴赏美。]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学会了8个字和一些词及词组,了解了课文中泉水来到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跟姐姐、杜鹃、果树、画眉鸟说说话,还学会了3个要求会写的字。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对着板书总结课堂学习,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总结方法,明确任务。]

语文下册的教案12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藉、蝠、蝙、霸、宙”等5个生字。

  2、学习用“……也许……也许……也许……”说话写话。

  能力目标: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矛盾的资料和作品;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阴雨天,我们出不去屋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窗外,你都看到过什么?那么矛盾在童年里看到的和你一样吗?这几我们来学习矛盾的散文《天窗》(板书课题)

  认识矛盾:出示矛盾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

  1、认读本课生字、词、句子。

  2、小组内每人读一段,循环读完为止。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纠正字音。

  4、说说课文内容。(课件出示)

  三、理清课文顺序

  本课为抒情散文,按内容,班内讨论。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同时批注:

  1、读懂了哪些?不懂的有哪些?喜欢哪些内容,写出感受来。

  学生读课文后简单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画面1,观看乡下房子顶上天窗的样子,板书:来历

  预设:

  (1)学生会读懂天窗是什么。

  (2)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会表面理解。教师可适时引导深入的理解。

  (3)天窗是神奇的。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汇报。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2)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3)“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说天窗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5)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产生疑问,引发思维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课文内容,为学习和悟情奠定良好基础。〕

  (二)深入研读,体会课文

  1、想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学习课文的哪几部分内容?(第二、三部分)

  2、默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读读议议,感悟课文

  1、读中悟“的慰藉”(如学生能自己汇报出来,教师不用引导)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结合反馈,板书:阵雨来临、被逼上床)

  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板书: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为什么说天窗是的慰藉呢?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4)交流汇报:明确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5)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谈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他们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设计意图:反复读,交流读,抓住感受深处品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6)交流“想到了什么”时通过反复诵读适时渗透写法指导,体会文章中的想象:通过“看到的”(仔细观察到的),在相关事物上、数量上、形状上甚至颜色上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如看到了雨脚和闪电,想到雷和风;看到“一颗星”、“一朵云”想到“无数星”、“无数云”,看到“一朵云”想象到千姿百态的云,看到“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再次引导学生读下面一段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出示一幅幼儿的图片启发学生造句)

  〔设计意图:读中悟写法,即时练写法,活学活用,把感悟、理解、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7)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孩子们的想象则应读得激动、神往而又快乐。

  (老师引读第4、6小节,带领学生齐读)

  〔下雨了或下雪了,透过玻璃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时出示图片)

  2、读中悟“神奇”

  (1)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再来思考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2)出示: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读中悟文理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思想性,文学性)

  (寂寞也是好事给想像以空间电视无意中剥夺了我们的想象力作者的语言和写作顺序)

  九、板书设计

  (本人原创加上网上借鉴,继续修改中——)

  反思与评价:设计上有些繁琐,没有放开。听者评价是,设计上该有的都有,训练比较全面,但是却忽视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名著”应该突出名家名篇要给学生哪些学习上的启发。比如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上的。觉得说的比较中肯,可以接受。一堂课,如果过于全面,就丢失了语文本来的面目,找准重点,不用面面俱到。

  还有,学生的理解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想,本来以为这可的重点句很难理解,但是有个姓高的孩子很容易的就回答出来了,看来相信小孩子,还是对的,他们的潜力真的是不可估量的。

语文下册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填字把词语补充完整。

  2、能照样子写出自己在不同场合的身份的词语

  3、会选用常用的关联词语填入句子。

  教学重点:

  复习本单元词语教学难点:把反问句改为否定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指导练习

  1、第一题

  (1)复习本单元重点词语。

  (2)独立填写各题,指名板书。

  (3)同桌检查。

  (4)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再说说填入括号的字的意思。

  2、第2题。

  (1)指名分别读两个句子,要求读得正确。

  (2)指名说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

  (3)学生抄写。(要一部分一部分的抄写,把字写端正。)

  3、指导第3题

  (1)讲清题意:人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学校里我是学生。这道题是要求我们填写表示身份的词语,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写。

  (2)讨论:你知道有哪些表示身份的词语?

  (3)根据场合找出相应的词语。

  (4)完成作业。

  4、指导第4题

  (1)指名读例句。说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用问号的句子是不是有表示疑问的意思?

  (2)认识反问句,懂得反问句表示肯定的作用。

  (3)学习例句,懂得改写的方法。(去掉表示否定的词“不”或再加上一个否定的词把问号改成句号,读一读,加进恰当的词语,使句子通顺)

  (4)试改句子。

  (5)同桌之间相互出句、改句。

语文下册的教案14

  二、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一个笔画,会写五个字。

  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读好句子的语气,并注意感叹号的用法。

  2、通过猜字谜、字理识字等使学生认识一些字。并进行扩词,用词语说话等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4、、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生活甜蜜,向往美好的生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七、八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的热情很高,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表扬。

  3.学生已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也有的孩子读的还不太好。

  4.学生的识字能力还太强,还需教师的指导,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巧妙设问:我紧紧围绕中秋节看月亮和吃月饼这个话题去提问的,让学生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2、读悟结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无法走近文本。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默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通过重点词句分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打印的拓展资源、自制教学图片。

  教学重点: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体会一家人看月亮吃月饼的快乐心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我国有那些传统节日吗?老师这有一组画面,请你看一看,猜猜都是什么节日?(生回答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时师顺便过渡)

  那么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吗?你每年的中秋节都是怎样度过的?除了吃月饼,你还知道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小作者一家人中秋节吃月饼看月亮的其乐融融的气氛,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并指导“节”和“晚”的写法,师读,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配乐。

  2、师:孩子们,听了这篇小散文,你喜欢吗?你一定会有很多话想和老师和同学们说,那赶快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吧。

  3、谁想试试读一读这篇小散文?那么,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生答:问老师,和同桌交流,查字典等。

  4、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读通顺。

  三、检查读,感知课文大意。

  1、小组内练习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字,圈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即使纠正字音。

  3、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2、数一数,课文有几句话?

  3、齐读。

  三、集中识字,做好铺垫。

  1、带拼音读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宝宝请出来了,你们想不想和它们交朋友啊?那得把朋友的名字读准才行。看,月亮博士戴上眼镜,在看着你们呢,让他见识一下你们的本领吧。你能读准哪个生字朋友的名字,领着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跟读。读不准的拼读))

  2、去掉拼音读

  真不错,月亮博士忍不住要夸你们了,可是拼音宝宝拦住了它,说:“刚才是有我们在帮忙,等我们走开了,看它们还能读准。”说着,拼音宝宝真的走了。同学们,你们还能读准吗?(指名读,正确就跟读)

  3、调换顺序读

  这下,拼音宝宝服气了。可是生字朋友又调皮的换了位置,想靠考考你们,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指名读,正确就跟读)

  4、同桌考。

  月亮博士对我说:“哪个小朋友学的快,记的准,应该给一点奖励。”老师真的准备了小奖品,你们想不想得到奖品啊?那就赶快拿出生字卡,同桌互相考一考,看谁记的快,记的准。

  5、检查读,选字组词,说句子。适时发送奖品。

  6、说识字方法:猜谜语:如一人打一字(个)、半口锅,炒了三颗豆,锅外有两颗,锅里有一颗(心);去偏旁识字:他去掉左边偏旁就是也了;还有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组词法、联想记忆法、字理识字、数笔画等)

  7、把生字送回词语中(多么、心里、甜饼、节日、弟弟、每天)

  8、指导写字,师让学生观察生字在虚宫格的位置,指导写字,并且反复强调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1)、认识笔画“卧钩”。

  (2)、演示“心”的笔顺。

  (3)、范写。

  (4)、学生在本子上写3个。圈出认为满意的自己欣赏,同桌互相欣赏

  五、再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孩子们我们记住了那些生字宝宝,它们还会捉迷藏,它们藏在了课文里,让我们去课文里找找这些生字宝宝吧。

  1、指名读第一句,生字同时变红。

  2、指导朗读。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月的诗句。师介绍一句,鼓励平时多积累,多背诵。从这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3、天上的月亮是什么样?妈妈端来的月饼什么样?指名读二、三句,生字同时变红。欣赏月饼的图片试着用又、、、、、、又说话,学习饼和甜字。

  5、指名读第四、五句,生字同时变红。“我”和“弟弟”在看到月亮的时候分别说了一句话,指出这两个感叹句,读一读,体会“我”和“弟弟”的喜悦心情,师范读。生齐读。

  6、指名读第六句,生字同时变红。师讲解“甜蜜”的“甜”的意思。与“又香又甜”的“甜”的意思区分。齐读,说感受。

  7、欣赏几个地区中秋节风俗活动的画面。

  8、带着美好的感受齐读一遍课文。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1、轻声---晚上、我们、月亮、天上、看着、吃着、那么。

  2、感叹句---月饼就像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也是个大月饼!

  3、重音----又大又圆、又香又甜。

  七、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一家人中秋节其乐融融的气氛,谁能说说你今天都有哪些收获啊?

  孩子们说的很棒,你们自己学会学习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你们以后要多观察,多思考,这样你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

  妈妈的月饼又香又甜

语文下册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莲、玄、驳、雇、肘、蔫、疮”7个生字,会写“玄、斑、驳、缸、雇、藕、肘、疮、剪”等9个字,掌握“玄武湖、斑驳陆离、一缸、雇人、种藕、胳膊肘、欣喜、生疮、萧条、不以为然”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4.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为人,体会祖母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轻音乐。

  导学过程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斑驳陆离、不以为然、萧条、念念有词、一物降一物”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3遍,想想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来,看着这一池的田田莲叶,你想到哪些和莲叶有关的好词佳句?(出示挂图)

  2.作者望着那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会生出许多感动,还会想起自己的祖母,这又是为何呢?快让我们一起到《莲叶青青》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

  (一)轻声读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xuán玄 chuān来 zhǒu肘 niān蔫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欣喜:欢喜快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的自言自语。

  3.指名分段读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解难

  1.自读全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

  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1)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2)祖母为什么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3)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主要写了祖母的哪几件事?(种荷;送荷)开头和结尾又分别写了些什么呢?

  2.生自由读文,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适时板书,引导分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指导重点字,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藕:草字头,左下“耒”,右下“禺”

  萧:“肃”的笔顺是横折,长横,横,竖,小撇,点,竖撇,竖

  缸:部首“缶”,字形左高右低

  六、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出示荷叶图。这就是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板书:莲叶]

  到了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色泽碧绿,青翠清凉[板书:青青]

  齐读课题。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 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板书:感动](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感觉到祖母对莲叶的喜爱?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这个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小荷叶比作什么?(形象地揭示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学生评读。

  看插图,祖母种荷花的表情,体会“一脸欣喜”。

  3.读到这儿,感动我的是什么?

  ――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4.选择第二至四自然段中感动自己的句子练习朗读。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

  1.祖母非常喜爱荷叶。为什么却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阅读第五至七自然段。祖母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1)她醒过神来,赶紧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理解词语“醒过神来”,“赶紧拿……“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此时,感动你的是什么?

  怎样朗读?

  ――想象祖母剪莲叶时的情景。

  “醒过神来”,“赶紧拿”,“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语速快,语气坚定、不迟疑。

  (2)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

  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

  此时,感动你的又是什么?

  ――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读出祖母的语气,体会祖母的心情:“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

  3.你想对祖母说些什么?

  4.练习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心情。

  组内每人选择一段话朗读,再推荐给全班同学听。

  五、总结升华

  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八自然段。

  ――体会首尾呼应。表达对祖母深切的怀念,由衷的赞美。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语文下册的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16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12

一年级语文下册春笋教案11-11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教案12-23

六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教案12-09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荷叶圆圆》11-26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案11-24

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11-18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篇11-04

人教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