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2 09:55:2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精品(7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则例话,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说明课文是按一定的顺序叙述的。

  教学目标

  阅读短文,初步懂得把握课文叙述的方法,懂得为什么要了解叙述的顺序。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这一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懂得把握课文叙述的方法,在阅读实践中尝试运用这一方法。

  教学构想

  自学例话,全班分小组,结合本组学过的课文,讨论课文叙述的顺序。然后自主选择第七册《课外阅读》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阅读思考,再与同桌或小组同学讨论。

  教学准备

  复习本组课文,预习《课外阅读》。

  教学时数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文章的叙述总有一定的顺序。有的'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有的是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来写;有的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了解叙述的顺序,文章的内容就理解得更深刻了,同时对我们习作会有所启发。

  二、自学例话,了解大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例话,思考:

  (1)阅读文章,为什么要了解叙述的顺序?

  (2)例话以《珍贵的教科书》为例,说明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清楚的?

  2 指名学生回答。

  3 全班分小组,结合本组学过的课文,讨论课文叙述的顺序。

  4 小组推荐同学在班上说说。

  三、自主合作学习

  1 自主选择第七册《课外阅读》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阅读思考,再与同桌或小组同学讨论。

  2 组织汇报交流,同学互评,教师相机指导。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阅读《课外阅读》。

  板书设计

  [读写例话]

  了解叙述的顺序

  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课后小记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哪些风?

  二、识字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出示幻灯)

  3、小组合作学习“宋、涛、陈、丹、赵、艺、显”生字。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出示课文的新词,认读词语。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文中把词语涂好。

  4、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自读自悟

  1、他们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答案。

  课文2-8自然段具体写他们是怎样画风的。请你默读这几个自然段, 想想你喜欢谁? 老师把这几个自然段搬到屏幕上来了,谁来说说你喜欢谁?

  (1) 喜欢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她画出风来了吗?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她为什么要画?)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点小艺画风的句子]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板: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 喜欢宋涛。

  因为宋涛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

  [板:斜斜的雨丝]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李卫画风的句子吗?[点李卫画风的句子]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 喜欢丹丹。

  丹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板:弯弯的小树。]谁再来读一读丹丹画风的句子。[点丹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宋涛、小艺、丹丹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 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那个小组愿意上来读?他们读得棒不棒?

  2、全班交流。

  ①随学生回答出示相关的片子和句子。

  ⑴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什么,代进去读一读。

  ③请学生欣赏文中的景色。

  ④当小诗人说一说:风来了------,风------------里,风藏在---------------里。同时指导朗读。

  3、实践活动:你有更好的画法吗?风还可以藏在什么地方?(发散学生的思维)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践活动:

  五、总结延伸

  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可见,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善于观察和思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六、课后作业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导学目标】

  1.让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结为朋友。

  2.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完成活动一、交友之道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8个小组,分配搜集交友方面的诗歌、、典故、成语故事、经典友情故事等材料的小组。

  2.小组内分工,组长将搜集材料的任务分配到成员,搜集时间一周。

  3.小组内整理搜集的资料,形成手抄报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在班内展示。

  4.学生分享交流的成果。

  完成活动二

  1.班委会或语文学习组长策划活动,设计好活动的名称、组织形式、小组设置分工、主持人、场地布置、实施过程。注重设计好细节、设计好后请语文老师过目,征求意见。

  2.设计邀请卡,学好邀请词。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性格的老师写上有针对性的邀请词、语言要有礼貌、有感染力。

  3.组员要围绕“自我介绍”拟好发言提 纲,反复练习,小组内交流改进。

  4.活动举例,展示交流。

  5.活动后教师点评,小组及个人总结反思提高。

  学法指导一:

  “我”之所以是“我”,就 是因为“我”与众不同,因此,要着重写出这个“不同”来。首先要写出“我”的外在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先面容后神态、服饰。再重点抓住一两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写,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要写出“我”的内在性格。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加油站。结交一个好朋友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精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搜集交友的诗词

  (1)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欧阳修)

  (2)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唐张籍)

  (3)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唐李端)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5)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6)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7)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2.学生展示搜集的名言警句

  (1)友谊应当是不朽的。——蒂特李维

  (2)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 难。——爱比克泰德

  (3)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下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你在人间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友情。——威莫里斯

  (4)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5)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罗布莱尔

  (6)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洛亚

  3.学生展示搜集的真诚的友谊

  (1)季布“一 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 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 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感,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 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抗战老兵欧兴田,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

  抗战时欧兴田和战友们订立了一个生死约定——“谁要是活下来就要为死去的战友守陵!”最终全班只剩他一人幸免于难。1981年12月,欧兴田离休,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烈士遗骨,把包含同班战友在内的2400余具烈士的遗骨,安放在自己辛辛苦苦牵头筹建的烈士陵园里。1991年春,欧兴田和老伴一起住进了陵园,从此不曾离开。20xx年3月,欧兴田的老伴去世,留下他孤零零地守在陵园里。今年3月26日,这位抗战老兵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1岁。临终前他把看护烈士陵园的接力棒交给自己的孙子欧阳,并特别交代家人: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园里。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 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 学习本课生字词。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体会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 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

  2. 《灯光》引起了作者一件什么事的回忆?

  3. 课文几次写到灯光?是怎样写的?

  [点评:这篇课文以课题灯光为线索,可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边读边思考,使他们很快明确了文章的思路,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课文的梗概,为具体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有力的铺垫。]

  二、 围绕灯光,深切领悟;引导想象,丰富内容

  1. 在描写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时,赋予灯光以感情色彩。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了灯光强烈的感情色彩,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让学生理解这灯光起到两层意义:①以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触动作者往事的回忆;②从动人的往事中对比广场灯光让学生思考:这灯光为什么令我感到光明和温暖?通过朗读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漫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天安门广场,在这和平、安详的环境里,看到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心头感到十分温暖。这种感情、感觉是有情激发的想象,包含着对人的精神、价值的评赞这光明和温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2. 课文第二大段是作者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件往事,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中心,这里可围绕灯光这一线索提问,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展开想象,丰富任务的内涵:

  ① 郝副营长在战斗的间隙,为什么借火柴的亮光,深情地注视书上一幅插图?他在默默地沉思什么?对未来憧憬些什么?

  ② 体会郝副营长说的话: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体会多好啊!的含义,深切体会一个革命先辈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强烈。

  3. 在后续部队和突击队失去联系的危急时刻,战士们靠什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郝副营长为什么用火柴点燃了那本心爱的书,他当时怎样想的?他为什么那样做?体现了他什么精神?

  4. 理解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当时这样做的想法,这样做了之后的意义,深刻体会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立体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更能感化熏陶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三、 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 郝副营长的美好愿望是什么?现在有没有实现?是怎样实现的?

  2. 如果你看到天安门前的灯光及万家灯火时会想到什么?

  启示学生:从此你看到都市的夜景,璀璨的灯光时,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写字的时候会想起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光明、温暖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靠千千万万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今天不仅要缅怀先烈,并要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一定刻苦学习,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点评:第一步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层次,第二步对课文内容深切理解,此时学生已入情入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中心,与生活相联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体现了教育即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不是空泛的说教。]

  四、 拓展延伸

  搜集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新中国的故事,召开踏着先烈足迹的故事会。

  [点评:举一反三,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为了新中国的建立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决心,而且培养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认识10个生字,能用找近义词、理解关键字、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再三恳求、不胜其烦、平安无事”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第2节和后面4节的关系;重点学习课文描写的一件“蠢事”,指导理解关键句子,理清段落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开头复述第二件事。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我逗弄小动物时的乐趣,体会“我”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积累,按顺序抓住小动物外形和动作的特点或具体事例描写小动物,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拓宽习作思路,学着新颖选材,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养过什么小动物?学生交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小动物有关的课文,指名读课题。(带着这份喜爱一起读读课题。)

  3、文章的作者在儿童时代养过许多小动物。(出示小动物名称)一起念一念。

  ①出示三种小动物,请你再读读这三种小动物名称。“鳄、鲫、鳖”是三个生字,注意观察三个字的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②这是“鱼字旁”、这是“鱼字底”,(横改提)。看老师写一写“鳖”,特别注意左上部分的.笔顺,跟老师书空左上部分。在桌上默写一个“鳖”,鳖就是——甲鱼。

  ③“过山鲫”是一种鱼,鳖和鳄鱼和既能在水里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但它们却不是鱼,而是爬行动物。

  4、在课题上,有这样一个标记“①”,这表示——注释。

  5、打开书找找这篇课文注释在哪儿,轻声读注释。读了这个注释你了解了什么?

  6、小结:这个注释帮助我们了解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一些情况,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帮助。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了解这位大作家,可以上网去查询。

  二、学文

  1、整体感知

  (1)下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要求:轻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文中有一句话概括地告诉了我们,请用直线把这句话划下来。(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要求,按照要求自学课文)

  (2)交流

  ①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②课文主要写了我逗弄小动物时发生的两件事,一件——趣事,一件蠢事,文中哪句话概括地告诉我们的?指名、齐读。

  板书:逗弄、趣事、蠢事(“蠢事”就是——“傻事”)是呀,课文就是围绕我在逗弄小动物时的这一件“趣事”和一件“蠢事”展开的。

  2、学习“趣事”

  (1)我们先来学习这件“趣事”。出示第4节,轻声读读这段话,(自由读)你认为最有趣的是——学生交流

  出示:每次洗澡的时候,我总是把它们捞出来,放在地上,看它们跃动……放回水缸。

  ①指名读。

  ②我把过山鲫捞出来,放在地上,看它们跃动,嘴里还数着“一,二,三,四!”(男女生分别数)想像着它们是在进行比赛。(随机板书:看、数、想像……)比什么,怎么比呢?说话:我想像着它们在比。(高低、快慢、次数、远近)有趣吗?那就把这种“趣”味读出来呀!齐读

  (2)为什么我能和“过山鲫”这样玩,一玩就是这么长时间呢?指导齐读第3节“这种鱼生命力很强……再度生活下去。”只有了解了小动物的特点、习性,才能这样逗弄,喜爱小动物更要珍爱小动物的生命呀!课文这两节紧紧围绕这个“趣”字展开。

  3、学习“蠢事”

  (1)当然,在逗弄小动物时,我也做过些非常蠢的事,其中有一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这件事和一只“鳖”有关。出示“鳖”的图片和介绍

  鳖,又称甲鱼。吻部突出,牙齿尖细,可以咬碎树枝、骨头等坚硬的东西。遇到危险时,头和四肢迅速地缩进壳内。(动物的嘴也可称为“吻”,吻最前面的部分就是——吻端)

  (2)出示第5节,引读:有一次,家里买回几只鳖来吃……

  大人不答应,我——再三恳求。我恳求了——一次又一次;很多次(理解“再三”的意思。)“再三恳求”变大变红。

  引读:大概“哼”得久了,大人——不胜其烦,“不胜其烦”变大变红。

  理解“不胜其烦”的意思——“胜”字义选择,“不胜其烦”的意思是——

  (3)大人再三吩咐(变大变红):(出示)“要小心哪……打你一顿鞭子!”

  齐读;“要小心哪!”大人的这份关心没读出来,再读;大人又是关心,又是吓唬,就怕我被咬着,大人可知道,一旦被咬着,后果可了不得!再读一遍。

  (4)听了大人的话我心里会怎么想呢?

  是呀,听了大人的话,我心里有些紧张、有些害怕,但又有点怀疑:真有这么厉害吗?我忍不住,悄悄地和这只鳖玩了起来。

  (5)指名读第一句。创设情景:小朋友,现在你就是作者,想像桌上就有这么一只鳖,我们一起来和鳖玩一玩。我伸出一只手指去逗它……还好,没咬着(一次);我伸出……又没咬着(跟着老师说);第三次(一起说)……还是没咬着;第四次、第五次……多次逗弄,我都——平安无事(板书:多次逗弄),这时我心里又会怎么想呢?交流

  (6)最后一次,准备:最后一次……咬住了!

  老师范读,重复“唉,一下子就给咬住了!”

  一个“唉”字,让咱们能感受到当时我——大吃一惊、毫无防备、害怕、疼痛……读出这份感觉来。(指名几人)板书:突然被咬

  (7)引读“鳖咬的痛楚……血淋淋”(“我只好拼命用力甩”拼命了吗?不够;还没甩掉,再使劲。)板书:强忍痛楚、拼命甩脱

  (8)这一幕真是惊险哪!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最后一次的情景——齐读“最后一次”

  (10)这事让我明白了——引读最后一节。我的“愚蠢”就是——不知道被鳖咬会这么厉害,盲目地去逗鳖,还不听大人的劝告,结果被鳖咬得鲜血淋淋,这部分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蠢”字展开的。

  (11)这件事情让我们印象深刻,现在请你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你可以这样开头:在逗弄小动物时,我做过一些蠢事,其中有一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把逗弄鳖的过程说清楚,特别是最后一次被鳖咬,拼命甩脱的过程说得详细一些。我们在说的时候都要紧紧围绕这个“蠢”字。

  自由准备,交流。

  三、归纳

  儿童时代,我的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以至于成年后,我还时常想起这些——有趣的事,甚至是一些蠢事。这些事让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乐趣。小朋友,在你的身边肯定也有一些让你非常难忘的事情,咱们也可以用笔把这些趣事或蠢事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趣事看数想像……

  我喜欢小动物多次逗弄

  蠢事突然被咬

  强忍痛楚

  拼命甩脱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大声朗读,解决生字。 弈 诲 鸿 鹄 弗 援 缴 矣

  三、小组互读,注意停顿。

  四、指名朗读,纠正停顿。

  五、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意思。(提示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判定词语在文中的'解释) 弈:下棋通:全诲:教鸿鹄:大雁援:缴: 俱:弗:不若:如是:他然:这样

  六、请同学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七、全班齐读,注意语气,感情。

  八、争取背诵全文。

  九、作业:背诵全文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比赛,看那一组背诵的好!(评分)

  二、主要词语意思掌握比赛。

  三、整体感知:文章里两个跟奕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四、交流探究: ⒈“惟奕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老师的教诲? ⒉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五、小结

  六、作业: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学生可从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

  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ng)儒(rú)祀(sì)

  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一、(1、2)孔子的.生平。

  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默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

  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

  (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第2-5个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第二个故事

  1)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2)第三个故事

  1)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

  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引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

  3)第四个小故事

  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

  三、整体回顾,总结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能否结合你学习生活中,谈几点感受。

  总结: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

  作业:1、推荐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孔子的故事》、《庄子传奇》,

  2、如有兴趣,可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并写读后感。

  板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孔子不喝盗泉水安守节操

  君子与小人识人不易

  晚年读《周易》学而不厌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得因材施教才可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松鼠教案04-13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4-01

小学语文《绝句》教案04-06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2-16

小学语文《星夜》教案06-16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2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