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3 09:20:2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范例8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学习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习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

  曲是什么意思?

  2、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著名的?

  (相机教学第一自然段。)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

  (相机教学最后一自然段。)

  4、过渡:

  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二、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1、文章题目是《月光曲》,主要写的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我备课时读了半天,你们刚才也说了不少,可是,文章交没有写《月光曲》这首曲子的琴声、节奏和旋律,这《月光曲》在哪儿呢?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⑴ 这段写了什么?

  (大海和月光的变化。)

  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⑵ 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⑶ 分清事物与联想:

  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是联想)是谁的联想?(读课文9末)他们这种联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⑷ 教师小结:

  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

  在前面写上:

  柔和徐缓

  有力快速

  高昂激荡

  ⑸ 系统练说:

  师开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徐缓的,所以听在他们兄妹俩的耳朵里,产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联想,生接着说──

  ⑹ 是这样的音乐(指板书)引起了这样的联想(指板书)。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不过我想: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象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

  (音乐欣赏。)

  ⑺ 想象练习:

  你听着这首曲子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2~8自然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⑴ 有感于知音:

  什么叫知音?从哪儿看出贝多芬遇到的是知音?这位知音特别吗?特别在哪儿?在贝多芬遇到知音的过程中,他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板书:

  一分触动

  十分感动

  万分激动

  ⑵ 寄情于月光:

  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

  (出示朗读第8自然段。)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

  (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练说。

  五、课外延伸

  1、教师: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网络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2、介绍:

  他的乐曲热情激昂,像一团熊熊的烈火,迸发着炽热的激情。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字多音的现象,能准确读出“朝、舍、缝、量、假、强”在词语中的正确读音。

  2、认读关于“风”的词语,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准确、形象。

  3、背诵和书写两则有关动脑的名言。

  4、培养阅读能力,感受表达的生动、优美。

  5、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6、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精神,和乐于表达的兴趣。

  7、设计春节节日饰品并进行交流,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从中了解我国春节的文化。

  教学重点:

  语文积累;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并记叙下来;综合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多音字;积累词语和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多音字。

  1、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绿色的生字朋友——多音字。

  2、出示词语卡片,请学生“找找双胞胎”

  自己试读;同桌互查;指名读。

  3、练习给多音字组词,填空

  朝

  zhāo()

  cháo()

  舍

  shě()

  shè()

  缝

  féng()

  fèng()

  量

  liáng()

  liàng()

  假

  jiǎ()

  jià()

  强

  qiáng()

  jiàng()

  4、你还认识哪些多音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好吗?

  二、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读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指名读,齐读。

  3、再次小声读词,边读边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和感觉。然后在小组里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交流。

  4、通过读这些词,你发现感悟出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认读名句,简单说说读后的体会。

  2、读帖,与小伙伴商量 一下怎么把这两句话写好。

  3、指名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练习书写。

  5、评选佳作全班展示。

  6、用最有效的方式背诵两句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阅读

  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3、默读,划出你觉得写得很好的地方,多品味品味。

  4、交流体会。老师及时总结其中好的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

  三、探究与发现

  1、还记得《米佳的愿望》吗?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四季不同的`风情而丰富多彩。而一提到四季,你的眼前也肯定已经展开一幅幅不同的画卷。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能说出这样与季节有密切关系的词吗?小组比赛:应选择一个季节,看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出的词语最多。

  4、总结:其实妙词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探究和发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发挥想象,大胆地向他人表达,并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小品表演《乐乐和童童的对话》。

  二、自由交流

  假如风有颜色,你希望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

  在小组里自由发言,小组长组织好顺序,明确发言的要求:说的人态度大方,能让每个人听清楚,听的人认真倾听,有意见应等别人说完再来讲。

  三、推荐代表向全班交流。

  四、评选“风的使者”

  五、延伸

  请你也动动笔,画出风的颜色,为下节习作课作好准备。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大胆想象,并乐于真实地记叙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后大家都动笔画出了心中的风,今天我们来开个小画展吧!

  二、范文引路

  1、出示一幅春天的图画,朗诵范文《春天的颜色》。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

  2、交流听范文后的感受。

  三、动笔写初稿。

  1、像小作者一样,为你的画配上一段文字,让它更丰富更生动,好吗?

  2、试写一段话,简要大意即可。

  四、交流、补充。

  1、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画,并读初稿。其它成员提出个性意见。

  2、根据个性意见,再次完善自己写的内容。

  3、面向全班学生交流,集体补充。

  五、定稿。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相信每位同学都设计出了喜庆的春节饰品,这节课让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设计发布会。

  二、展示交流。

  1、出示自己设计的饰品和设计说明,在小组内交流。

  2、推荐佳作全班展示交流。

  三、评选“最佳作品”和“最佳设计说明”

  1、评选。

  2、请设计者上台介绍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赏析中,品味语句的优美,把握作用;着眼于文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查找资料。一些影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2分钟

  电影《小兵张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们知道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吗?(小兵张嘎)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河北白洋淀)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作者简介 学生补充,板书巩固。3分钟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

  三、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

  1、边阅读边标出段序,并注意以下字词和词语解释 阅读感悟,自主研讨。15分钟

  提防 疟子 寒噤 吆喝 蹿 仄 飒飒 泅水

  2、解释词语:

  转弯抹角: 悠闲:

  张皇失措: 月明风清:

  3、复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学生口述,教师引导。5分钟)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复述故事情节: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示例: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行文思路。

  反复阅读感悟,理清思路。13分钟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第二部分:(9-54) 在一次护送两个女孩进芦花荡的看病途中,由于老头子过分的自信, 导致大女孩受伤,老头子感到丢人,决定当着小女孩的面教训敌人,挽回面 子。 (开端、发展)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 由于老头子的过分的自信和自尊,导致大女孩受伤。 。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第三部分:(55-末尾) 写老头子用计谋通达了几十个日本鬼子,为大女孩报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 (高潮、结局)

  五、课堂小结:

  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口述,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

  B组(中等生):将故事内容复述整理在笔记上,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识记文学常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揣摩典雅而又精辟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

  识记字词,扫除阅读障碍:克扣接济唏嘘(xixu)稀罕 噩(e)耗 呵斥 诘(jie)问焦灼 伎俩jiliang)颠沛 吊唁(yan)文绉绉(zhouzhou)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nuo)诺 生死祸福猝(cu)然 昏厥(jue)满脸戚容

  阅读课文,疏通文章脉络。

  教学设计

  导入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有各的行业规范。诚信不仅应该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更应该

  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我们应从主人公身

  上学习哪些优秀品格。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必要时进行合作探究),理清行文线

  索,把握文章结构。教师可板书或投影,以提高阅读效率。

  明确:

  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行之后。

  编写提要,把握主要内容。

  要求简明扼要,语言平实。概括主要情节,减删细节。

  提示:

  a.从业缘起

  老信客自感失去了信誉,做不下去了,找到落魄返乡的青年。这个青年为老信客的

  诚心所动,终于接受了这份差事。

  b、信客生涯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结合课文认识汉字10个。

  2、 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3、 能根据课文和图片内容展开想象,木棉树长大以后,小动物们会对它说些什么。

  4、描写“努、力、受、爱”4个字。

  5、懂得要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的过程及条件。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木棉树的'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木棉树)

  2、木棉树的种子要离开妈妈了,让我们一起来为它送行吧!揭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想想:木棉树妈妈对种子说了些什么?

  3、出示句子,请学生自学生字。交流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4、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2——4小节

  1、木棉树的种子离开妈妈后,遇到了什么困难,它记住妈妈的话了吗?它是怎么做的?

  2、小组交流

  木棉树遇到的困难是:泥土里很黑,他感到有些害怕。可是它想起妈妈的话,它努力向上顶,很快就长成了小木棉树。

  3、指导朗读

  4、 尝试背诵课文

  5、 学习课文第5小节

  1)自读课文第5小节,思考:小木棉树长大后怎样了?

  2)小组交流,抽生回答。

  3) 学习生字,受。

  4) 指导朗读

  四、复习拓展

  说话练习,想一想,小动物们看见枝叶繁茂的小木棉树会怎么说?

  小鸟飞来说:“——————。”

  小蜜蜂飞来说:“——————。”

  五、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努、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5、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第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请学生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⑴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⑵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⑴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⑵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那么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

  6、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三、布置作业

  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难”),练习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汉斯在海难中所表现出的坚强、勇敢和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汉斯坚强、勇敢、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海难的资料。教师准备朗读磁带、词卡、录音机和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大海的特性,积累有关大海的词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大海。

  2.教师谈话:大海既有令人喜欢的一面,又有令人害怕的时候。当大海发怒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勇敢的少年》给了我们回答。

  3.揭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主合作识字,指导写字。

  1.教师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标好自然段,遇到不懂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或自己动手查工具书解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合作识字。

  3.“会认字”学习过关,注意多音字“难”的其他读音。

  漆黑 船舱 划艇 悬 队伍 哀求 眺望 海难

  (1)开小火车逐个检查认读,给多音字组词。

  (2)齐读生词。

  (3)集体记忆部分学生认为比较难的生字。

  (4)从课文中找到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3.“会写字”学习过关。

  指导写字:

  渔、顺、伍、划、拥、必、忍、翘

  (1)观察8个会写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你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哪个字的哪个笔画?

  (2)学生写字练习。

  (3)四人组内互相评价写字情况;教师抽查一组,并作简评。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提出问题。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顺、流利。

  2.同桌分段接读课文,互检读书效果。

  3.指名接读课文,众生评价。

  4.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标在课文相应的文段旁边。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的“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阅读与海难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游戏巩固认读下列词语。

  漆黑 海难 狂风怒吼 乌云翻滚 危在旦夕

  义务 援救 竭尽全力 自告奋勇 精疲力竭

  2.用上以上的部分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领悟。

  1.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用下画线画出最能体现汉斯勇敢的'句段,还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将你画记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同桌听。

  2.学生汇报,理解课文内容。

  指名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感悟,并随机指导朗读。

  从当时的恶劣的环境感悟:

  (1)说一说,这一段为什么能体现汉斯的勇敢?

  (2)找一找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描写了当时环境的恶劣。(师相机板书:乌云翻滚、狂风怒吼、危在旦夕)

  (3)交流与海难有关的资料,丰富学生对海难的感性认识。

  (4)听录音(教师准备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录音片段),边听边想象:海难的惊心动魄及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再交流听后的感受。

  (5)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从对话中感悟:

  (1)学生汇报后,提问:妈妈的阻拦有道理吗?为什么?(师相机板书:唯一的依靠,16岁)

  (2)情况这么危险,妈妈一再阻拦,为什么汉斯还要去救人?请用汉斯的话回答。(相机体会“义务、竭尽全力”的含义)

  (3)讨论:妈妈一再恳求汉斯不要去,汉斯仍义无返顾地去了,这难道也说明他勇敢?(引导学生感悟汉斯的行为不是莽撞冲动,而是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环境中,汉斯为了拯救他人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宁愿舍去亲人。他承担了自己的义务。这就是勇敢精神的体现。)

  (4)同桌练读汉斯母子俩的对话。

  (5)指名分角色读,读后评议。

  (6)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并引读完全文。

  三、总结拓展。

  学完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含汇报批注)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汉斯所说的那一段话。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自告奋勇

  竭尽全力

  义 务

  勇敢的少年

  (汉斯)

  乌云翻滚 唯一依靠

  狂风怒吼 母亲阻拦

  危在旦夕 十六岁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

  [说课精要]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结合说写讲的方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检阅》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