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4 09:22:3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优选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科幻小说的及作者的有关常识。

  2.扩大词语的掌握范围。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4.锻炼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预习作业及课前准备:

  1.收集科幻小说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字词积累与运用。

  3.喜欢绘画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哂( )笑 牟( )取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 履( )行

  5.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根据课堂准备展示漫画,解说故事内容。

  (教师提议:看漫画的内容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看谁画的最好,看谁表达的最精彩。)

  学生交流科幻小说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相互交流看法)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

  2.你认为故事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问题。

  3.洞真的是无底的么?

  明确: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4.题目用“喂──出来”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同时有表现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环境污染中将危及人类生存。

  5.洞比喻什么?

  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6.文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

  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探讨文章的主题

  提示: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看研讨联系二,小组交流讨论。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说结尾,进一步想象生动具体的情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

  (适合表达能力稍弱者)

  2.自拟题目,写一篇形式新颖,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合表达能力较强者)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分析雨林毁灭造成的巨大灾难

  2、掌握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三﹑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圈点批划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课件:展示热带雨林的风光

  2、 导语: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雨林不仅美丽神秘,而且繁衍着大量的动植物。这些植物为地球生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而动物则是非常珍贵稀有的。那如果它消失了,毁灭了,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的内容

  1、自学指导: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雨林的毁灭会造成的怎样的巨大灾难?

  在书上可采用圈点勾画的形式找出答案。8分钟后,老师提问。

  2、学生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划下来。

  3、老师提问,形成板书

  师小结:雨林的消失会让人类丧失大批动植物物种,而生命多样性的消失会给大气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溶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甚至会使地球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所以作者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

  (四)细读课文,掌握说明方法

  1、自学指导:本文作者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彻、清楚,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列图表、作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归纳方法为: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特点) (时间:7分钟)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用直线划下来,并在书上标上作用。(回答的格式:我认为第 段中的` 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 时间:7分钟

  2 、学生默读课文,划说明方法,并标上作用,先写完的同学可以先给老师看,或者同桌互相检查。

  例如: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运用了引资料,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运用列数字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突出了雨林毁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而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给人更直观形象的感觉,让人触目惊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形象、直观的特点。

  3、 师小结: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等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清楚,透彻,明白。而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特点。

  (五)品读课文,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自学指导: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的特点,体会语言要明确这些词语表示猜测、估计、还是表示范围、程度等,这些词语删去后句子的表达有什么不同,要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分析。(时间:6分钟)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 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

  (2) 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 45亿年前的二叠纪。

  2 、学生进行品析

  3、 教师提问

  (六)总结提高

  教师提问:学习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思考后,同桌互相讨论。

  教师总结 :地球是我家,人人要爱她,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一定要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五、布置作业

  小调查:在你的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为改正这些行为出谋划策,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写下来。

  ......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地位及课文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自读课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适当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

  教学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感知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讨论法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件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配以中国古典民乐,充满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进行pvp比赛,字﹑词﹑句pvp、小记者采访的形式体味山市之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海市蜃楼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2、师生竞读

  ①抽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挑刺儿、(字音﹑停顿﹑断句)

  ②教师古筝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停顿﹑语调﹑情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断句﹑读出情味、

  ③选派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学生评论并说明理由、

  ④集体有感情朗读、

  3、译读(字﹑词﹑句pvp)

  超级女生中有个pvp环节、现在我们也举行一场字词句pvp大赛、你可以pvp班上一个同学,也可以pvp老师,当然老师也可以pvp你(如果不懂也可以求助于别人)、比一比谁是冠军、

  注:在pvp中,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

  (一切乌有数年恒不一见居然城郭尘气莽莽然危楼一座往来屑屑或凭或立高插青冥历历在目碧瓦飞甍高垣睥睨风定天清直接霄汉黯然缥缈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状、)

  3、品读

  (1)体会山市之“变”、

  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很短暂,看来山市瞬息万“变”、

  ②随时间推移,山市呈怎样的景象?

  ③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组讨论所看到的山市奇观、同学们都是山市的目击者,派小记者下组采访、

  参照采访提纲:你看到怎样的景色?

  它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你觉得这些美吗?美在哪里?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体朗读一部分课文,有感情的描绘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观、(辅以图片)

  ②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

  三、讨论研究

  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山市怎样形成的?

  四、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形成的科学原因、

  板书设计

  山市

  变奇美

  忽孤塔高插青冥

  无何城郭碧瓦飞甍

  未几宫殿高垣睥睨

  既而危楼风定天清

  逾时高舍直接霄汉

  倏忽拳豆黯然缥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3.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教学重点】

  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么,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么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么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么特色?

  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

  不对劲。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么?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么?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简述一下了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那么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3、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故事,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

  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3、通过讲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事。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方法】赏析故事,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练笔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写作方法指导

  一、导入

  1、听故事《狼》蒲松龄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节及悬念或波折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悬念1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悬念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悬念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悬念4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二、简介故事(备课材料)

  (一)什么是故事?

  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个人,转几个弯。就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传递″人″的行为。

  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核进行的。文章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都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

  情节就是事件。赵和松老师创作谈——好故事要好情节来保证,没有好情节就不会有好故事。那么,有了好情节,是不是一定会有好故事了呢?

  重情节,莫轻细节。细节是作品的`细胞,是故事作品中刻画人物和描写事物的重要手段。故事中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情节是主要的,那么细节是重要的。

  ″事件″又是谁″制造″的呢?事在人为,由故事中的人物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结构故事情节的时候,不能忽略了人物。

  日常生活中,同样一件事,让不同的人去干,其结果截然不相同。正因为两个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想法不同,做法不同,才会演绎出曲折,多变的情节来。所以,情节由人物制造的。人物在故事所规定的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行为轨迹,才构成了故事作品中的情节。

  情节和人物,好比一对双胞胎,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单单讲″事″,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

  一个故事好听不好听,好看不好看,不单单取决于情节曲折不曲折,动情不动情;还依赖于故事中人物有趣不有趣;鲜灵不鲜灵。

  故事创作要上一层楼,除了强调情节″超常″以外,还要强调″人物″的超常,就是要塑造好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它和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何异同?强调了人物塑造,会不会削弱了故事情节?情节与人物,究竟是相生相克;还是相辅相成?为了让我们传统的故事,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我希望广大的故事作家,都来关心、研究故事的创作理论,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如何设定一个故事?

  1、最开始要设定背景。而且要好好地设定,因为背景占了主导位置。

  2、通过故事背景来设定人物的性格。要注意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会产生不同的性格。

  3、情节要通过人物的性格表现,行为和环境来设定,不然很容易离题。

  4、要注意主要人物的生活细节,可能对剧情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三)怎样才算是一个故事?

  1、要有故事背景。若故事发生在一个空洞的场所或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可不能算是一个故事。

  2、人物。若没有人物,哪能组成一个故事?

  另外注意,人物有中心人物,线索人物,周旋人物和次要人物和临时事件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为什么会形成那种关系要好好地设定。因为人物的地位是很高的。

  3、生活。人总要生活,若人没有了日常生活就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4、中心。主题所围绕的就是中心。故事也是围绕着中心来发展的。例如,你选择了和平这个主题,那么中心就可以是通过战争来争取幸福和和平。或者通过爱的改造世界而得到和平。

  5、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意义。若一个故事没有明确的意旨,没有一个使读者感动的意义,就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了。

  (四)组成一个故事的元素

  ⑴故事背景⑵地点⑶人物⑷生活细节⑸主题⑹意义、主题

  (五)写故事的要点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那么,写故事要注意什么呢?

  1、要完整的叙述一件事。有头有尾,要素齐全,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2、人物关系的合理设定。(1)通过想象来设置人物:要根据命题中的要求,想象设置人物。(2)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人物个性:可以综合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及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给故事增光添彩。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间要有反差,有矛盾,差异才能产生故事的魅力。?

  3、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设定好原因和结果

  4、情节不要死套,要合理运用,并要符合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简单说,写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结尾”的过程。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故事的写作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当然可以用倒叙的方式先写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有的时候还会有插叙,但要注意别把插叙成分写得太多而跑了题。?

  5、要让人物有血有肉,更要让故事给人感觉起来是真实的。

  6、内容创新。就算题材很老土也要想办法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方法很多,比如在叙述方法上创新一下,或者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故事,大胆想象,总之就是要有新的突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跳水》教案12-10

语文《检阅》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