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7 07:04:3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共4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语文教案【共4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难点

  1、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方法。(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地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那燕子的爪子、头和腹部、嘴呢? )

  2、理解结构比较发杂的句子。(第三自然段)

  三、前置性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三遍,做到正确、流利。理解词语:俊俏 聚拢 偶尔 映衬

  2、从相关语句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机灵。

  3、了解作者郑振铎。

  4、找出文中的“小珍珠”。(比喻句、多音字,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根据前置性学习内容进行自学。

  1、朗读课文三遍,做到正确、流利。理解词语:俊俏 聚拢 偶尔 映衬

  2、从相关语句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机灵。

  3、了解作者郑振铎。

  4、找出文中的'“小珍珠”。(比喻句、多音字,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朗读。小组赛读。

  2、全班交流易读错、写错的字。由学生讲解。

  容易写错的字有:稻 翼 痕

  容易读错的字词有:掠过 吹拂 电线杆 嫩叶

  3、介绍作者郑振铎,了解其生平。

  (四)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二)小组内交流

  1、小燕子的外形特征。思考为什么没写其他部位?

  2、从哪些字、词、句中体会到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的?

  3、思考燕子是怎样为春光增添生趣的。

  (三)全班汇报

  (四)学生或老师总结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和所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偶像吗?说一说是谁?为什么喜欢他?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上个世纪无数中国人的偶像---梅兰芳。感受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板书:梅兰芳)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二.整体回顾,设境质疑。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写了五件事。是哪五件事?

  课件出示:

  拒绝播音

  拒绝演出

  避港拒演

  蓄须明志

  自伤身体

  课件:著名画家丰子恺曾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

  师:这个“优伶”指的是什么?

  (“优伶”指的是演员,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放弃自己舒适的生活,甘于穷困潦倒的演员,有几人呢?)

  质疑:为什么丰子恺会对梅兰芳发出这样的慨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看一看。

  (设计意图:设问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三.品读感悟。

  1.学习避港演出。

  (1)请同学们自由地仔细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体会丰子恺的这句话。勾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或者句子,待会儿请同学们说一说。

  指名读。

  师:哪句话让你的印象深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梅兰芳的爱国情操)

  (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师:你呢?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日本人提供的是“奢华”的生活。老师有个疑问,“奢华”是什么意思呢?(板书:奢华生活)

  奢华:奢侈,豪华。奢华的生活就是舒服的生活。

  B.你认为奢华舒服的生活应该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

  师: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tuò)手可得。

  课件出示: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tuò)手可得。

  但面对日本人提供的奢华生活,梅兰芳是什么态度呢?

  生:不屑一顾。(相机板书)

  师:为什么不接受奢华的生活?

  课件出示: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

  D.拒绝了奢华的生活,那梅兰芳的生活是怎么样呢?想一想。

  (2)课件出示:“宁愿……民族气节。”

  A.指名读。(想一想,如果你每一顿都是这么过的?你的心情是怎么样?)(是啊!这样的生活肯定是不好过的,但为了民族,他甘愿过这样的生活,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师:梅兰芳可以拥有奢华的生活,但都被他一一拒绝。这一切都只因为他不想失去……民族气节。不想失去作为正直的中国人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师:是啊!无论如何,他都不会放弃民族。带着感动,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第6自然段。

  B.齐读。

  2.蓄须明志。

  过渡: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日本人一次次被他拒绝。他们肯不肯善罢甘休啊?于是日本人不断的'骚扰,一次又一次。(板书:不断骚扰)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怎样才能让日本人断绝请他登台演出的念头呢?冥思良久,梅兰芳终于有了一个办法,那便是……(板书:蓄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梅兰芳蓄须部分(8-10自然段),并想一想,从这一部分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他一旦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为什么?

  师:谁都知道,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从来都是扮演旦角的。旦角,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形象能有胡子吗?

  生:……

  (课件出示:梅兰芳蓄须前后相片)(梅兰芳舞台形象)

  平时的梅兰芳蓄须吗?(如果你平常穿着十分漂亮干净的衣服,在学校,心情怎么样?同学会对你说什么?如果从今以后你只能穿脏兮兮的衣服,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可想而知,梅兰芳的内心也是不好受的。当孩子们问他为什么留胡子的时候,他露出(得意)的样子。他真的得意吗?你觉得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痛苦而矛盾的心情。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作用。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

  情感目标: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揭题,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2、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灰尘)。

  二、以“尘”激趣,学习灰尘特点“小”

  1、学生上黑板书写“尘”字。

  2、分析“尘”的字形字义。

  3、学习灰尘的特点“小”。

  ① 灰尘很小很小。

  ② 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⑴思考能用①代替②句吗?

  ⑵指导朗读,读出“小”的感觉。

  ⑶师小结。

  三、认识灰尘有害的一面

  1、谈话交流灰尘的危害。

  2、人们一般情况对灰尘的看法。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四、学习灰尘的作用与特点

  1、谈话过渡。

  2、设疑激趣: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3、“导”与“扶”,学范例。

  通过学生回答的“作用”相机学习相联系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怎样形象地表达。

  ⑴找出没有灰尘的情况。

  ⑵相机找出有灰尘的情况。

  ⑶朗读比较,体会作用。

  ⑷找出相对应的特点,并体会。

  ⑸总结学法。

  没有(灰尘) 假设

  作用(后) 特点(前)

  有 (灰尘) 作比较

  4、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⑴出示表格,提出自学要求。

  灰尘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②了解孟子对孝敬父母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熟读为主,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②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表达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方式】熟读背诵、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听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二.简介思想:

  三.合作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意,体会内涵:

  1、自由朗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抽读

  4、全班齐读

  5、小组分读等。

  四.讲述故事:

  讲述孟子孝敬父母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领悟名句:

  1、人少,则慕①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②;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③。大孝终身慕父母。

  释义: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懂得喜欢女子的时候,就爱慕年轻漂亮的姑娘。有了妻子以后,便爱慕妻子;做了官便爱慕君王,得不到君王的赏识便内心焦急得发热。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

  【解读】

  终身都爱慕父母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终身都只爱慕父母,其他如年轻漂亮的姑娘、妻子、君王等统统不爱。

  另一种是既终身爱慕你母,又不妨害爱姑娘,爱妻子,爱君王等。若以弗洛依德博士的观点来看,第二种是正常的情感心态,第一种则出于“恋父”、“恋母”情结了。

  孟子这段话是通过对大舜作心理分析后引出的。大舜由于没有得到父母的喜爱,所以,即使获得了绝色美女和妻子,甚至自己已做了君王,达到了权力和财富的`顶峰以后,也仍然郁郁寡欢,思蓦父母之爱。

  所以,如果我们要做到“大孝”,那就应该既“终身慕父母”,又爱少艾和妻子,这才是健康正常的心态。

  熟读背诵:

  1、学习小组合作背诵。

  2、减字法背诵。

  七.拓展意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材料1:老师讲有关父母关心爱护儿女的真实故事。

  ①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0xx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②年轻母亲舍身救儿:20xx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妈妈的全部。”

  提问学生:从上面的故事里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讲自己和父母的故事: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很多,请讲:①父母令你最感动或者最难忘的一件事②父母令你最高兴的一件事

  八.教师总结

  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

  2、背诵本节课和校本教材中的名言名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风筝》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