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由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组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歌颁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这里有古人赞颂长江雄伟气势、西湖迷人风采的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有反映南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北国各个季节不同景色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展示现代都市风采的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单元总体目标】
1、会认22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及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5、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6、体会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7、能抓住特点向别人介绍并写出自己喜欢的地方。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本组课文记叙的.条理清楚,语句准确,生动、形象。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重点,引导读书,理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本组课文语言优美,条理清楚,很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有趣的情景,以读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热爱的感情表现出来。
3、在学习课文前后,都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4、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5、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6、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时间】
21《古诗两首》2课时
22《富饶的西沙群岛》1课时
23《美丽的小兴安岭》2课时
24*《香港,璀璨的明珠》1课时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思想】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一、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二、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教学过程】
一、由“雨”开篇,设疑导入
由“雨”设疑:请同学们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和“人生就是躲一场雨的工夫”两句话,简单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点拨导引:前者有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意思;后者加个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人生有雨,有雨而躲,这是不是所有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准则呢?我们来看看苏轼的回答。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答案参见“方案A”)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由最初的大雨“穿林打叶声”,到“一蓑烟雨”,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来整体理解,明晰借喻之意和托寓之情。
四、研读探究,走近词人
1.围绕“雨”字,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雨中和雨后,你认为上下阕的主旨句分别是哪两句话?为什么?在学生提出主旨句后,引导他们讨论句子的深刻含义,领悟其中人生况味。
点拨归纳:
上阕:“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关键词是“任”,含放任自由之意。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面对风雨,不惊不避,不哀不伤,显示了词人的人格光辉。此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阕:“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关键词是“归”或“无”。心中无雨晴,纵然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也左右不了词人的心境了。此句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2.有人说“归”字是全词的.核心所在,并可从中窥见词人的文化性格,你怎么理解?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能否划等号?为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拓展,从更深层次理解词之意蕴及词人之精神。
点拨归结:“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
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又如“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还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苏轼是归于“心”,陶渊明是归于“田园”。联系前面说的“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自解与超脱,是中国文人最后可退守的精神家园。
五、激疑思辨,体悟人生
请同学看一段话:“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这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你认同这段评述吗?你认为应该如何面对人生风雨?当人生风雨来临时,是当其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感悟,畅所欲言,鼓励多元理解和个性发现,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要求学生把握词的基调、节奏、旋律等,读出一份从容与淡定,潇洒和超脱,疏朗和刚健。
布置作业:以《走近苏轼》为题写一篇随笔。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苏轼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他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识字写字。
②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③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你是怎样处理的?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①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前给予朗读指导。(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羚羊木雕》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也必然表现在许多家庭里。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刚刚升人中学的你,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2、出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②学习并运用朗读的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学生齐读或教师提示)
[检查预习](读、写)
3、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问题: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要谈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再读课文研讨。
美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是相辅相成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体会越深刻,朗读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读,请分配到角色的同学到前面来,可以边读边表演。其他同学当评委。
大屏幕投影评价标准:
重音语气语速
[教师导学]
学生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评。看是否读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对此事的态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妈妈的神态:紧紧地盯着孩了的神态:低着头不敢看
十分严厉一动不动
语气{咄咄咄逼人语气{声音有些发抖
坚定哭着喊了起来
[教师小结]
妈妈的神态、语气表现她固执、生硬的态度,爸爸的声音虽然很平静,但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态度与妈妈实质相同。“我”被逼无奈、委屈、痛苦的心理与父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逼”,一面是“无奈”,两个方面展示在同学们的面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4、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②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③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过渡)生活中,同学们也可能碰到过这一类的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的好办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材料在小组里交流,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开求异思维,又是合作学习。
5、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语文教案 篇4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一种昆虫,请看图片。知道它的名字吗?
(板书:屎壳郎)
2.我们已经收集了许多有关于它的资料,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它?
屎壳郎原产于的中原。屎壳郎的唯一食物是动物的屎。因为什么屎它都攻克(吃掉),故称屎壳郎(蜣螂)。屎壳郎体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虫。夜出性,但推粪球是在白天进行。穴居地下(洞穴)生活。它能把大堆的牛粪做成小圆球,然后一个个推向预先挖掘好的洞穴中贮藏,慢慢享用。因为圆形在地面滚动时省力,运回巢穴比较容易。雌把卵产在粪球里,卵孵化后,出世的小蜣螂立刻就可以得到食物吃。然而在蜣螂的同类中,也隐藏着一些懒汉和无赖,它们不好好劳动,常常伺机在半路上去抢夺滚动着的粪球,妄图占为已有,双方为此展开一场搏斗。
3.这节课,我们就要让它成为我们想象故事中的主角,一起来编一个有关于它的故事。(板书:的故事)
二.创设情境,明确要求,启发想象。
1.他这么不起眼,能为它编出什么故事呢?先观看多媒体课件。
(屎壳郎克服种种困难推粪球的过程)
2.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补充课题:推粪球。再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锲而不舍、有毅力、聪明等)
4、他的身影在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但是,他每天推粪球的工作还没有停止,遇到的困难还有许多,当然,它还会那么锲而不舍。那么,他还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交流。
为了帮助大家打开思路,我给你们看几幅图:人为、自然、天敌、自身
这节课,我们就要动脑筋来想象,小组合作编一个它推粪球过程中的故事。
三、引路,领悟方法,指导表达。
1.我这里就有一个编好的故事,想听吗?
(读,配简笔画背景)
学生评议。
出示习作要求:
想象要合理,符合实际。
故事内容完整,情节有所波折(可失败,也可成功)。
语句通顺、连贯,能有细节描写。
可以根据故事内容自定题目。
四.自由想象,合作编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在音乐声中自由想象,合作编故事。
(三人一组,共同想象组织语句:一人执笔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一人画一画;一人准备交流)
五.交流欣赏
1.同学们已经写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一组的`同学想象最丰富,故事最吸引人,语句表达最生动。
2.选几组交流,师生互评。
3.教师:
大家的想象力真是非同凡响,你们用饱蘸情感的笔,把屎壳郎置身于各种困境,又把它的经历写得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从这次习作中,你们肯定还有一个和我一样的收获:在自然界中寻找到了人生的榜样,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智慧与勇敢。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25
课题 师说 韩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检查作业。
二、诵读第3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
3.教师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问: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自己,善者,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5.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1)“圣人无常师”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只查背诵一题,其余二题在诵读和总结过程中自然完成。
⊙这段文字浅显,又富于节奏变化,易于成诵。诵读前可作简要提示,以利迅速记诵。学生能大体背诵下来后就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
【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 (例证、引证、因果论证)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6.齐诵一遍。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思想意义。
导入: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句话十分重要。唐初,文坛上继承六朝文风的余绪,写的是“近体文”即骈体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追求形式上的美,很束缚人的思想。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他本人则取法于司马迁、司马相如和扬雄;当时有许多人都跟着学,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官学)任教。当时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样子呢?门阀制度下,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很直白: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古语有云:“经师易寻,人师难觅。”所以说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正是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让我们千百年后依然能通过文字发现“百代宗师”韩愈那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提问: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个方面的表示?
明确:文中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的表示,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任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影响。
小结:本文的思想意义在于:
(1)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此,“道”就是择师的主要标准,“道”在即师在。
(2)“传道”就是传授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道统,韩愈既以儒家道统的接班人自居,所以才敢于作《师说》,“抗颜而为师”。
(3)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近体文即骈体文。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
⊙苏轼十分赞赏韩愈的这一番努力,说他“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其时骈体文占统治地位)。古文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恢复儒家道统。
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有如“连珠“。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之所存也。这段文章第二句的开头“师者,……”紧接第一句末尾的“师”字。第三句中的“惑而不从师,……”紧接着上面的“……孰能无惑”。第四、五两句中的“吾从而师之”紧接着上面的“……固先乎吾”和“……亦先于吾”。象这样的承接句,有如"连珠"式滚转,流畅自然,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练习巩固——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如一写马的对联: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
此联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马笼”与“笼马”、“笼马”与“马笼”,“鸡罩”与“罩鸡”、“罩鸡”与“鸡罩”,形成句内小回环;“笼松”、“笼松”,“罩破”、“罩破”,是相对应的两组连珠;联中的叠字“笼笼”、“罩罩”,前一个字为名词,后一个字为动词,又为转类。
魏正伟先生有一副嵌四“马”的奇巧联:
紫竹园中赏紫竹,紫竹箫吹紫竹调;白马寺里看白马,白马驹啸白马图。
此联调动了重复、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联语工整,有情趣,有韵味。
①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专门技艺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姓——孔子师郯子……师襄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学习、效法——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
以……为师,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如:吾从而师之 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 以……为耻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五、总结课文: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六、作业布置
⒈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⒉熟练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0
语文教案【精选】08-30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
(经典)语文教案08-28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