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09 08:43:48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通用(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通用(3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慰藉”的含义。

  2、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学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孩子们与课文的共鸣。

  2、理解课文第九段,进而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就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会怎样?(学生齐声回答: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呢?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通过同学们的'自读,谁来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天窗?你是从那一段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这样的句子吗?(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轻声读)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①当夏天阵雨来临,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时,随着木板窗一块块被关起来的时候,眼前一片黑暗,犹如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么?(慰藉)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你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么?(慰藉) 当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戏,草地河滩上玩耍,当你满肚子委屈,孤枕难眠,无言以对时。那小小的天窗还是什么?(慰藉)

  ②的确,这简陋的,在黑暗中透出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是你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它又怎能不是慰藉呢?那么谁给“慰藉”找一个近义词? (安慰、抚慰、安抚、宽慰)

  ③谁来说说你在什么情形下,最需要慰藉?

  三、精读体悟

  1、配乐朗读4-7段。

  这小小的天窗,如此让人神往,它在你最需要慰藉时,给了你快乐、安慰和无尽的温暖,伴你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老师禁不住也想读读它,想走进它。请同学们边听边闭上眼想象,你从这小小的天窗中看到了什么?

  2、描述情境,充分发挥想象,让学生看到天窗以外的事物。

  ①补充句子:从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 ,这也许是 ,也许是 ,也许是 。

  (想象雨脚、闪电、树影、星空,想象狂风暴雨、绵绵细雨、雨过天晴下看到的不同情景;用“也许也许也许”造句。)

  ②我们说这天窗不但给人以慰藉,还是一块神奇的天窗。那么我们说这一方小小的空白真是值得我们赞颂。请以“天窗啊!天窗,是你”开头,给天窗写一段话。

  3、总结:天窗让我们从“无”中看到了“有”,又从“虚”中看到了“实”,并且比任何时候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作者茅盾先生用精炼的笔触写作丰富内蕴的独到之处,让我们领略到了世间不一样的神奇。

  四、家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天窗

  “ 无” “有” “ 虚” “实” (精炼)

  (丰富)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 教师范读。

  2. 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 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高大的皂荚树》,我紧紧围绕课题的“高大”来设计教学过程,“高大”乃全文的主线,顺此下去,穿珠引玉,带动全文。具体做法如下:

  一、紧扣题眼,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皂荚树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的?作者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皂荚树为同学们了哪些方便?

  2.“高大”体现在皂荚树的哪些方面?教师抓住课文进行点拨、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二、理清思路,抓住特点

  1.细读课文,提问:

  (1)课文是怎样写皂荚树的干、枝、叶的?突出了皂荚树的什么特点?(高大)

  (2)皂荚树为什么能给人们方便?这由它的什么决定的?(特点)

  2.点明顺序,细细品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着重写了皂荚树哪些部分?(叶子和果实)

  3.借板书理清思路。

  三、析文明理,归纳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高大”重点写了皂荚树的什么?(一年四季给同学们方便)

  2.质疑问难。

  “高大”这里如何理解,是否仅指皂荚树的外表形象?(干、枝、叶)教师点拨、引导:“高大”不仅是说皂荚树的外表形象,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令人敬仰、赞美。

  3.析句点题,揭示中心。

  为什么“我的心里,好像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这颗“种子”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教师让学生讨论后归纳。

  4.引申激励。

  问:我们周围有没有像皂荚树一样的事物?举例品评、体会。

  5.学习章法,模仿运用。

  按《高大的皂荚树》的写法,赞美一样事物,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并说清为什么要赞美它。练习说话。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荷花》的教案09-07

小学语文识字教案09-02

小学语文教案11-04

小学语文的优秀教案10-17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7-06

小学语文《星夜》教案06-16

小学语文《鲸》教案12-27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