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21 10:34:4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4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特点,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式。

  2.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 情感目标:读懂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特殊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北京胡同的生活而揭示出的胡同代表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以宾衬主、以实补虚的写法和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朗读法 讨论法 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了解北京胡同的相关知识。

  二、激趣导入

  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去外面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学生会出现很多思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机会,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俗话说的好:“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去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里?对,就是北京的胡同。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冯雪梅的文字去领略一下北京的胡同。

  三、探究感悟:

  (一) 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北京胡同的独特景色深深吸引了作者,文中哪些地方是在描写北京的胡同?

  生:自由朗读课文,找直接写北京胡同的文段。

  师:作者在描写胡同时是带有很深的感情的,充满着一种美感。比如对北京胡同中晾衣绳的描写,对推车卖货的老人的描写,请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进行点评。 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师:细读文中描写北京胡同的文字段落,想一想北京的哪些地方让作者留恋?

  生:默读文字,谈自己的

  (二)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师:文中除了描写北京的胡同之外,还描写了哪儿的巷子?

  生:写了作者自己家乡的巷子。

  师: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但在文中却还写到作者自己家乡的巷子,请问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这是一种以宾衬主、以实补虚的写法。首先,家乡同北京一样,也有着“苍凉的历史”,它们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给了作者许多共同的'感受。其次,作者在北京成长,但没有在四合院里住过,她那种“回归从前的愿望”,植根于她曾经生活过的家乡的小巷。写出家乡的小巷带有的尘埃气息的旧事,才能表达出像作者这样的都市人“回归从前的愿望”。 3 师:文章除了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之外,还运用了哪种呢?

  生:议论。

  师:请学生讨论评价认为精彩的议论文段。

  师:重点讲解作者所认为的“不变”、“永远不变”的东西是什么?

  生:“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

  师:你觉的上海的弄堂是不是也能给你这样一种感觉呢? 生:自由回答,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师:这些议论性文字在文中大篇幅的出现有必要吗?

  生:思考、论论、回答

  师:这些议论性段落穿插于记叙的文字之中,形成一种夹续夹议的结构,不仅把文章中对家乡小巷的描写与对北京胡同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深化了对胡同的叙述,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四、 拓展迁移:

  根据自己的见解,写一段文字,说说你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

  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北京的胡同

  冯雪梅 四合院 路边的树 晾衣绳

  北京的胡同 推车卖货的老人 车铃声

  炒菜作饭的响动及其香味

  树下聊天的人 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 韧性

  路边的树

  卖冰棒的老奶奶 家乡的小巷 买糖果、积糖纸

  槐树铁丝上变换的衣裳 跳皮筋的小姑娘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三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来到时的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感受的明丽。

  教学准备:

  录音机、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画笔、白纸。

  一、接题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插图。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

  2.板书:,你觉得美吗?

  3.指导读题。把课题美美地读一读。

  4.春天来了,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就醒来了,想去边看一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语:姐姐吹了一口气水波一只气球鲜红芦苇睫毛倒映白鹅珍珠

  (2)你觉得最美的地方是哪儿?选一句读给大家听。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一段。

  (2)多媒体显示中水波闪动,池塘边的芦苇随风飘动的画面。

  (3)像什么?哪儿像?读读课文,想想画面,同桌相互交流。

  (4)把你眼中的大眼睛读给大家听一听。相机指导读好“轻轻”、“一闪一闪”、“长长的”等词。教师通过适时巧妙的评点,如:“多么温柔的春风姑娘”,“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这只大眼睛十分明亮”等,不露痕迹地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春风的温柔,池水的清亮,芦苇的细长,感受的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只“大眼睛”里,能看到些什么呢?

  多媒体显示:白天和晚上中的倒影。

  (1)教师配乐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边听边观看画面。

  (2)白天,这只“大眼睛”里能看见什么?晚上呢?

  (3)你觉得这只“大眼睛”看到的'景物美吗?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听。其余学生闭眼静听,想象画面。

  3.第三自然段。

  4.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彩的世界倒映在里,把装点得格外漂亮。让我们拿起书,把的美景看个够吧!

  四、画画说说,积累内化

  1.多美呀!让我们拿起彩笔来画一画。

  2.根据图画指导背诵。向好伙伴介绍你的画。

  3.还会映出些什么?在图上添一添。并用“————-倒映在池塘里,像———-”的句式说一说。

  五、识写结合,学习生字。

  1.读本课生字,认识3个偏旁。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的字形?小组内讨论。

  3.教师指导“气”的最后一笔要有弹性;“女”字旁要长而窄,第三笔改为提;“鱼”字旁最后一笔也改为提。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霉、弗、溶”等7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霉素的发现经过,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收集有关生理学家弗莱明以及青霉素应用方面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认识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放射元素镭的发明者居里夫人,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等。今天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让每个人都为之骄傲的科学家,他就是英国生理学家弗莱明,你们知道他发明的是什么吗?是挽救无数人生命的药品——青霉素。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青霉素发现的经过?

  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边读边想,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一共做了几次实验,结果如何?

  ★边读边画,把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精神的语句画出来。

  ★边读边品,有感情地品读这些语句,体会弗莱明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学习收获。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出示重点语句;

  ☆“这太奇怪了!葡萄球菌怎么会不见了呢?难道绿色霉菌与葡萄球菌相克?”弗莱明这样问自己。他决定重新做一次试验。(从这两个问句中,让学生感悟到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位真正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弗莱明先培养出绿色霉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得到了一小瓶澄清的'绿色滤液。然后又将绿色滤液滴在长满葡萄球菌的菌丛上,几个小时以后,他发现原先长得非常茂盛的葡萄球菌已经完全消失了。”(按照“先……经过……然后……”的顺序,来说明弗莱明的试验研究是有条不紊的,行动是果断的。)

  ★“那么这种绿色滤液对其他细菌有没有作用呢?”弗莱明又一次问自己。这种念头在脑海里一出现,弗莱明就马上着手试验。(弗莱明从葡萄球菌到肺炎菌再到链球菌,一项接一项的试验,把研究向纵深推进。)

  4.弗莱明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发现青霉素的?此时你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

  [通过细读弗莱明反复试验,发现青霉素的过程,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弗莱明的探究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四、课内延伸,加深感悟

  1、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吗?

  2、还有哪些科学家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出示有关科学的名言警句;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卡冯伯尔

  五、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再读课文,圈画出要求会认的字及词语。

  2、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六、拓展阅读,丰富知识

  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神奇的纳米》和《信息高速公路:新世纪的生存之道》两篇课文,并交流读后的收获。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许多科学发明、科学创造都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开始的,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创造,也能成为一名发明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学生观察现状、构思作文。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作文指导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情境导入。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是公元20xx年。一天清晨,刚刚从睡梦中苏醒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每日清晨播出的“地球广告”,突然,屏幕上闪过这样一则消息:从今日起,全球将停水一个月!伴随着消息的播出,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再也放不出一滴水了。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50年后的`那一天去看看吧!

  2、揭示习作内容。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自读习作要求,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

  2、相互交流,明确习作要求。

  小结:写没有水的情景,人和其他生物的反应,出现全球停水现象的原因以及你的思考。

  三、创设情境,创编故事。

  1、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水的情景。

  学生自由想象、述说。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文字具有感染力的方法。(是否关注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是否将水资源充足时和没有水时的情形进行了对比)

  四、鼓励学生动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作文修改与誊写

  一.学生自主修改作文

  1.学生完成作文后自己动笔修改。

  2.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在修改进边读边改,注意漏字、多字和不通顺的地方。

  二、赏一赏。

  请两位同学读他们的习作,请大家认真听:故事情节是否合理,是否富于想象。

  三、品一品。

  对两位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主要从情节合理,想象丰富,语句通顺几个方面师生共同评议,感悟习作方法。

  四、改一改。

  (1)引导学生交流在点评欣赏过程中受到的启发。

  (2)运用学过的方法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内容:作文讲评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八》教案03-28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0-1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10-2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8-27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08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13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13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