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锦集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5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贝尔研究和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课文
教学方法:谈话、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我们现在科技发达了,联系的发生有很多种,你觉得最普遍的是哪种?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电话的发明。
3、板书课题:《电话的发明》(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初读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3)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偶、沃、舍、艰、检、效、导、端、另、应、悦、启、配、拆、硫
(4)出示生词,同桌读,男、女同学接读。
偶然、肥沃、农舍、艰苦、检验、效果、导线、
一端、另一端、反应、悦耳、启发、器配、拆掉、硫酸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2)①齐读第1自然段。
②介绍亚历山大·贝尔
(3)在小组中学习:
①指名接读课文2——8自然段。
②在小组中接读2——8自然段,讨论:贝尔是怎样研究和发明电话的`?
③指名说说。
④齐读2——8自然段。
3、齐读课文。
①自由说说:电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便利?
②指名说说。
三、布置作业: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1、通讯
热爱科学
电话的发明
勇于探索
五、教学后记:
(略)
语文教案 篇2
自读要求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感情。
2.查词典,理解“自读提示”所列词语含义,对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四字成语,着重领会关键词语的作用。
4.揣摩作者以深沉的笔触,明朗而优美的语言,细腻而生动地记叙了动物之间为生存而抗争的曲折故事,从中引发思索和联想,体会人生应如何正确对待生与死的内涵。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作者的选材角度,理清文章的脉络,品味目睹斑羚飞渡那惊心动魄场面之时作者蕴涵的感悟。
学习侧重点
1.学会朗读,从课文的意境中剖析动物世界,体会作家的思想境界。注意朗读重音的确定。朗读语速方面注重缓急,朗读速度的快慢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
2.阅读理解动物世界别具一格的情趣,着重领会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3.积累一批字词、警句,学用课文中的句式。
4.精读一两个美段,为生动复述故事打基础。
(解说:提出上述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的重要依据是课文。其特点有:1.通过对动物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动物之间情感纠葛的内心世界。当斑羚们面临种群灭绝的危难时刻,它们又是如何作出生死抉择?朗读时抓住重点词语,就能进一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发掘爱的主题。2.课文段落多,生字成语丰富,内容别具情趣,应紧扣时间顺序,围绕作者的见闻和感受这一线索,理清全文脉络。3.句式多样,文中不乏警句,景物描写有点睛之笔。所以,在设计自读指导时,突出朗读训练,突出朗读语速(快速、中速、慢速),突出口头语言表达与积累,显得十分必要。)
自读程序
让学生把握朗读四要素:朗读内容、朗读目的、朗读对象、表达方法。
1.诵读时试用朗读符号:“∧”,停顿号;“——”,间歇号;“∨”,连接号;“一”,词组号;“…”,重音号;“~~~”,重音轻读号;“⌒”,拖音号;“|”,小停号在课文中勾画。
2.中速朗读,要求充分渗透感情,对课文逐句、逐行、逐段乃至进行全文朗读,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用记叙文的六要素赏读课文,理清故事发展情节,质疑问难,群言堂,教师适时点拨、总结。
4.叙事与景交融,“我”的见闻和感觉是全文的线索、叙事展开的过程,伴随心理活动描写,也是作者感情深化的过程。
(解说:自读课文教学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揣摩、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本课自读时要抓住两个过程、四个步骤。两个过程其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完成本课自读要点“通过重要句段理解内容”,也就是“自读程序”前两个训练思考点;其二,如何抓关键语言完成本课自读的第二个要点。四个步骤:教师导入新课并解题,关于作者简介,明确训练重点;教师出示自读题纲,学生自读筛选有效信息;学生讨论,相互沟通,把握自读要点;师生共同研讨,自由即席发言,完成教学任务。)
自读点拨
1.解题。斑羚,亦称“青羊”“山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体长1~1.2米。形似家养山羊,但颌下无须,雌雄均有角,角小,黑色,角基有轮纹。毛松软而厚;冬毛灰黑色或深棕色,夏毛色较暗。常栖于山顶岩石间,善跳跃。冬天一般以灌木幼枝和苔藓、地衣为食。分布于中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福建、湖北、广东、陕西、云南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请用投影仪显示)
2.作者简介。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作协理事。1952年10月生于上海,16岁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插队落户。20岁在当地当山村教师。1975年应征入伍,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动物小说别具一格,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小说《圣火》获1990年世界儿童文学和平奖。《第七条猎狗》获中国作协首届儿童文学作品奖。《一只猎雕的遭遇》获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本文获人民文学出版社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儿童文学学会、《民生报》、《国语日报》、《儿童日报》、《幼师少年月刊》联合主办“好书大家读”活动推荐书目。文章以明朗而优美的语言、深沉的笔触,通过对动物社会的描写,揭示了动物之间情感纠葛的内心世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还可以从中引发联想,体会其中的内涵,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动物世界姑且如此,我们人呢?(请用投影仪显示)
3.重难点分析。自读教学切忌沿袭传统的阅读指导方式,导读时要把握好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课文的叙述角度、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的表露上,最终让学生在乐学中初步领略到文章的情感内涵即可。
阅读时应处理好以下的四个点拨点:
1.课文开头写斑羚群被逼走投无路奔向伤心崖,面对生死抉择,雨后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它让镰刀头羊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和“顿悟”?促使镰刀头羊以它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胆识),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想出那么一个挽救种群生存的“飞渡”绝招?
2.阅读时将会发现,课文中多次出现对雨后彩虹的描写,是属一般性的景物描写吗?或为作者匠心独运的点睛之笔?它对烘托环境,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和理趣,深化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你对此有何理解和看法?
3.课文中6次记叙斑羚的不同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那“悲哀地咩了数声”,“‘咩——咩’发出吼叫”,“悲怆地轻咩了一声”;那只老斑羚“空中哀咩一声”;公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半大斑羚落到对面山峰时“兴奋地咩叫了一声”,分别显示了新老斑羚怎样的不同心态,寓有什么含义?“悲哀”“吼叫”“悲怆”“哀咩”“示意性”“兴奋”等用词得当与否,能互换吗?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4.文章因物记事,缘物生情。故事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斑羚飞渡的惊人之举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请你予以归纳。
(解说:本文写作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共17个自然段),通过阅读不难发现:开头两个自然段对伤心崖天险及斑羚跳跃极限的`概述,为下文斑羚飞渡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第3~6自然段写“飞渡之前”陷入进退维谷绝境的斑羚群面对雨后彩虹的出现,让镰刀头羊从中触景生情,得到启示,顿悟而产生“飞渡”之灵感。古代神话“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当彩虹犹如一座美丽的天桥在对峙的两座山峰飞架时,“天堑变通途”,于是,由形状、状态、性质或特点等相类似而引起的联想,让镰刀头羊用“那声吼叫”来表达种群必须“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飞渡壮举。第8~14自然段写“飞渡之中”情景,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写景状物,主要是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反映人们对世界的感情认识,景和物,既可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条件,又可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如文中写道:“我总觉得彩虹那七彩光斑似乎与后来发生的斑羚群的飞渡有一种美学上的沟通。”作者的思想和理趣,在文中第7自然段运用委婉、含蓄而曲折的话语,来迂回地表达本意。其模糊揣测的委婉语有“或许”“总觉”等。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颇具号召力,体现了它那泰然自若的领导威严、才能和坚定不移的求生决心,“那声吼叫”犹如春风带来生机,犹如给死亡带来福音,犹如号角催发奋进,从失望变成希望,从绝路求取生路,从黑暗奔向光明,使整个斑羚群体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群体,为生存共渡难关。如“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比喻生动、形象、逼真。本文的结尾,即收笔,写那群斑羚“飞渡之后”镰刀头羊的壮举,“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是文章的总收束部分。景物描写恰到好处的再现,确实产生了以少胜多的作用。它是文章主体的自然延伸,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瓜熟蒂落,“止之当止”。本文的结尾饱含哲理,令人回味无穷,收到了“巧蓄余酿,以味见长”的效果。总之,点拨的目的在于对课文重要内容具体落实、训练、消化。通过朗读、讨论和训练方式让学生把握课文重难点。同时,也让学生从自读中养成要有目的地读,防止盲读;要有思考地读,防止死读;要有兴趣地读,防止硬读;要勤于动手,防止懒读。)
自读思考
1.请用第一人称的口吻,生动而逼真地复述这个故事。注意以下要求:①做到语言流畅,声情并茂。②绘声绘色地描述,需出现“自读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词语。③运用贴切精彩的比喻。④辅以动作、态势的形象性。
2.运用积累法归纳四字成语并释义。
进退维谷 无能为力 一尘不染 迥然不同 坚定不移 如梦初醒 参差不齐 眼花缭乱略胜一筹 粉身碎骨 心甘情愿 目瞪口呆 力不从心
3.仿写下列句式。
①没有……没有……也没有……但……。
②在……有……也有;在……有……也有……。
③……也……也……稍分……略有……。
④当……刚好……就像……就像……就像……。
4.试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句意衔接、中心正确、文理通顺即可。
①对峙 逞能 湛蓝 飘缈 斑斓 娴熟
②均衡 倒腾 跨越 绚丽 凝望 媚态
5.回答下列问题。
①课文中几次写彩虹,有什么作用?
②课文中斑羚的叫声,尤其是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狩
6、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设置这几个练习,有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基础知识的考查,有词语的揣摩,有句式学用,有书面表达能力检测,由浅入深,但又扣住课文,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听、说、写)能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iu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掌握iu的四声,能直接读出它们带调的音。
一、复习αoe
1、T:小朋友,上个星期我们认识了拼音王国里的3个单韵母朋友,大声地喊出它们的名字。 S:αoe
2、T:你看αoe一叫它们吧! S:áǎàōóǒ
二、学习的iu发音
(一)看图说话引出
1、T:,你看,空气清新的早晨,嫩嫩的草,绿绿的树,,谁能接下去说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S:
T:,,还能接着说吗?
他提着一只小水桶,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喂起了鱼,真能干!
S:小鱼跳出水面。
T:小鱼见到小男孩来喂鱼,都跳出水面来迎接他了。
S:乌鸦在树上做窝。
T:小河边的树上有一只乌鸦做了一个漂亮又结实的窝。
2、T:小朋友们,其实这幅图里面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3个新的单韵母朋友。看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尖,最亮,能够最快找出这3个韵母朋友。
T:XX小朋友最快举起了手,你来说一说他们是谁?
S:它们是“iu”。
T:其他小朋友有意见吗?对,这3个韵母朋友就是“iu,念一遍i u。
3、T:那老师要问一问, S:i
T:小眼睛看得真仔细,i的形状。
T:找到了小i,?
S: T:对,u的形状。小眼睛看得真仔细。小也很?
,你来说。
T:对,小鱼跳出水面时泡泡就是小的形状。
三、学习iu的发音
(一)学习i的发音
1、T: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iu。那就让我们和iu来交交朋友吧。小朋友,“衣服”的“衣”就是单韵母“i”的读音。
跟老师来叫一叫它“i i i”,看老师的口形,听老师的发音。念“i”的时候,嘴角要向两边拉开,笑眯眯的,牙齿要对齐。i i XX你来试一试(念得真好),你也来试试(笑得真好看),不错!
2、T:老师编了一句顺口溜来记“i”:牙齿对齐“i i i”,一起来,哪位小朋友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来编一句顺口溜记记“i”?
S:像支蜡烛“i i i”。
T:比老师还编得好, S:请大家给我读:1上加点“i i i”。
2、T:我们编顺口溜记住了“i”,其实,乌鸦的“u”就是u的发音,念,中间留一个小孔,跟着老师念一念。,念得响亮些(指名)。 T:嘴巴突出“u u u”张得太大了,,,u的嘴巴要比o更圆更小,嘴巴突出“u u u”。
T:u”,带大家读一读
S:请大家跟我读:乌鸦唱歌u,u,u。
T:真是聪明的大拇指宝宝。
T:小朋友能编顺口溜了,能不能给“u”组个词呢?
3、T:认识了u,再来叫叫“”吧。小鱼的鱼就是“”的读音,念“”的时候就像在吹笛子,看老师的口形“ ”。XX你来念一念,
念得真好,转过去带大家念遍。
T:孩子们发现了吗?刚才这个和u有什么联系。
S:就是u上面加上两点。
T:那你能根据这个发现来编一句顺口溜吗?
S:u上加点 。
T:跟老师想的一样,带大家读一读。
T:谁还能看着这一幅图再编一句顺口溜?
S:小鱼吐泡“”。
T:真是聪明的`大拇指宝宝,
四、课中操
T:小朋友们,我们认识了i ,,你们想来学一学吗?起立,
阿姨 你好 唱歌 u u u 鱼儿 吐泡
i u 交上了朋友,它们心里可高兴了,小i就想,变,变,变,小i变完魔术后你不礼仪咜吗?谁来叫叫它?
T:看来你已经认出了它,谁也认出来了?S
T:全班小朋友一起来叫一叫。
T:小朋友们,刚才你们发现了吗?小i戴上四声帽子的时候跟αoe戴帽子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S:它要先去掉圆圆的点再戴上帽子。
T:老师把它编成了一句顺口溜:小i有礼貌,标调就摘帽。一起念。 T:小i变完了魔术,它还想和小朋友们玩一个“大转盘”的游戏,转盘里出现了哪个字母,大家就响亮地叫出它的名字,好吗?
2、学习“u”的四声
小u看见了小i变出了四顶漂亮的帽子, S:ū ú ǔ ù
T:你认出来了,XX
T:小u戴上了帽子,,我们也一起跟着去吧,,
T:汽车平地走 S:ū ū T:
T:小i,小看见他们都变出了漂亮的帽子,他,于是小也戴上了帽子。小朋友们能叫出它吗?一,男同学来叫一遍,女同学来叫一遍,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小变魔术要不要去掉小圆点?
T:老师把的四声也编成了顺口溜,跟我念一念。
ǖ ǖ ǖ 阿姨她姓于。
ǘ ǘ ǘ 小明在喂鱼
ǚ ǚ ǚ 天要下大雨
ǜ ǜ ǜ 田里长玉米(妈妈送我一块玉)
五、巩固练习
1、T:认识了戴帽子的i u ,老师要奖励你们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拔萝卜”,小白兔种了许多萝卜,萝卜丰收了,可这萝卜也太难拔了,她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忙,愿意吗?只要你读对了萝卜叶子上的字母,萝卜就拔出来了。老师请第X,念对了,你们就喊两声“嗨哟”,听清楚了吗?
六、书写指导
T:萝卜都拔出来了,i u 个房间。
S:i住在上格和中格,u,
T:老师先把i,顶住二楼的天花板写“l”,脚踩在地板上,3楼上去想看看什么,可不能把,拿起你的铅笔在书上描一次)
师范写:顶住二楼的天花板写竖右弯,再写竖,一起用手写一遍,在书上描起来,写起来。
3、T:最后送回家吧:先写下面的u,两个泡泡吹到了3楼去,跑两竖对齐。
七、小结
T:小朋友把i u 送回了家,他们都舒舒服服地住了下来,小朋友们真能干,老师心里也很舒服。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以下文言字词:居、如、方、作、撰、伤、与,并背诵9-13段。
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重点难点:
1、 重点:目标1;
2、 难点:目标2。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音形之辨:
曾皙(xī)长乎尔(zhǎng)率尔(shuài)比及(bì)
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舞雩(yú)
2、疑难字句: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3)唯求则非邦也与?
3、一词多义:
(1)如:如或知尔【2】如果。
如五六十【6】或者。
如其礼乐【6】至于。
如会同【8】或者。
求!尔何如【5】即“如何”,怎么样。
(2)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义,道义。
方六七十【6】古代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为方。
(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2】比
摄乎大国之间【3】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10】与
4、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2)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3)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5、特殊句式
(1)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2)居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居:平常,平日里。)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4)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省略句
(5)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二、新课研习:
1、引入:
这是一篇关于孔子与其四名弟子谈志的文章。(全文思路)首先孔子问,你们都有什么样的理想,然后四名弟子一一陈述,最后孔子点评。这里面孔子特别赞同谁的观点?曾皙。
那么他为什么会“与点”呢?(幻灯)
2、详解:
面对这么大,以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分解。
我们可以把这个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我们必须在了解哪些东西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1)曾皙表达观点的语句曾皙的观点。
(2)其他人表达观点的语句他们的观点和曾皙的差异何在?【提示:赞同点,隐含了不怎么赞同其他人这个问题。】
(3)孔子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回答以上六小问:
【明确】:(1)第12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来翻译。
曾皙的观点不明确。(孔子有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我们姑且将这个问题存而不论。)
(2)子路:第3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第6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第8段。请学生不看课后译文翻译。
公西华--“愿为小相”。
思考:三人观点的共通之处?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入世精神的。
讨论:我们学习前面几篇课文的时候已经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很显然,他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但这里孔子对三子的入世精神没有明确而直接的肯定,是不是孔子当时观念有所改变?还是曾皙与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或表述差异,曾皙态度或对入世精神的表述比前三者更好?
【二次讨论前提示】:(1)如果是孔子观念有所改变,你是否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证?
(2)如果曾皙和其他三人的观点只是态度差异,那么曾皙的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可不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例证?
附:对三子观点评述的含义: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明确】:(1)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和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2)曾皙描绘了一副雍容暇豫(安闲逸乐)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心怀天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3、延伸:
讲到这里我们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呢?
孔子“安贫乐道”思想介绍: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这个故事展示的是一种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的思想。我们是否可以从“安贫乐道”这个角度来解释曾皙的这段话呢?
【明确】: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即感受沂水春风之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补注】:沂水春风:比喻深受孔子(老师)的教育与熏陶。
本堂课所研究的这个问题,不仅是要大家进一步接近孔子思想,接近儒家文化,也是希望能引起大家对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多做这样的分析思考,可定会对大家有益。
三、作业:
(1)课后思考:你觉得孔子赞同曾皙这个问题是不是还会有其他解释?
(2)以“我看‘其言不让’”为题,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字数:不少于200字。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以“图画”为切点理读思路;
2.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的美点;
3.尝试写作小诗歌咏苏州园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画画吗?你对图画了解有多少?
2.“图画”按技法分类是:“图案画”与“美术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图案画,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多用在纺织品、工艺品、建筑物上。美术画:专指绘点艺术,多讲究情趣,自然之情,韵味之美。
3.欣赏“苏州园林”图片。通过预习及图片欣赏,你认为苏州园林属于“图案画”,还是美术画呢?
二、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诵读课文,看作者围绕“图画”描绘了哪些画面?
学生活动
1、七嘴八舌
2、思考交流。
3、美术画
1、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角落,门窗,色彩
2.这些图画是怎么布置?
参考:亭台轩榭布局自然,假山池沼配合有方,花草树木映衬多姿,花墙廊子尽次多深,角落注意图画美,门窗注意图案美,梁柱注意色彩美。
3、以上内容均是围绕文章的哪一句话来写?
4、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苏州园林非但具有这样高的艺术特征,它还是我国名地园林的标本,读第一段,体会它的作用。
6.结合文章第10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总体特征→艺术特征→具体表现→不再多写
标本图画七个角度余味
7.由此观之,文章的写作顺序什么?
三、深层阅读,探根究底
匠师们为何如此之巧,使苏州园林给人“如在图画中”的真实感觉?
参考:
1、“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苏州园林的建设者一般都工诗善画,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上,尽量追求“写意山水画”的意境。
3、“心目中有了完整的'龙,才可以画出一鳞一爪,来反映龙的全部。”——《谈龙录》
四、更换角度,别样构思。
1.文章分别从七个不同的角度来描绘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别具一格。如果你是画家,根据你对苏州园林的了解,你会从哪些角度来描绘?
参考(1)按时空顺序(游记)
(2)以历史变迁
(3)用照片式
(4)以“水”为核心
(5)光影变化中的园林
(6)四季更叠下的园林
(7)苏园——同里——威尼斯
2、比较你的写法与叶圣陶的优劣。
参考: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为苏州园林图册写的一个序,只能选择从共同点上下手。2、查阅主要文段,提取要点。
3、务必使游览者新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揭示苏州园林的“艺术特征”。
5、朗读。
作用:揭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6、笔录
7、主→次
整体→局部→细部
小组合作讨论。
再读课文,深究原因。
1、默想,交流。
2、交流、比较、品评。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一、温故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也即形象美。说说苏州园林的外在形象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苏州园林的美是视觉的美,是审美感受的和谐和惬意。要用语言描述这种形象和非形象的审美感受,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力。
二、鉴赏佳段,追踪美点。
1.范读全段
2.美点追踪
(1)请从语言的角度,欣赏他们的美点。
答案:A、长短句夹杂,富于节奏感、音律感。
B、浓缩句:拨花寻叶(②、③句)
C、用语精妙:“俯仰即生姿”“珠光宝气”“繁华”“欢悦”写出古藤萝的奇特造型美及开花的风韵。体现与“语言美”!
(2)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饱满的褒扬之感,请举例赏析。体现了“情感美”。
(3)其实,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特别着眼在“画意”,为全国创设了别致的意境,你觉得本段的意境是什么。体现了“意境美”。学生活动
1.布局美、配合美
2.映衬美,层次美
3.图案美,图画美
色彩美。
1.聆听
(1)读、品、悟
(2)举例鉴赏
(3)优美、生意盎然。
(4)“低树俯仰生姿”,“常绿树与落叶树相间”身次体现了形象美中的层次美感。
三、选择精段,精神消费(鉴赏)。
参考:如第4段
1、语言美:A、准确、“艺术”与“技术”
B、周密:5个“或者”的效果
2.层次美:假山→池沼(多用活水→桥梁安排→石岸形状→鱼戏莲叶)行文摇曳多姿。
3.情感美:褒扬之情溢于气表
4.意境美:深邃幽远,又略带生机。
(二)小结:
别林斯基说过:“文字艺术美的最大本质是和谐”的关系。
在文中,几种美交织错落,达到了和谐美的境界!
三、动静交汇,关注人情。
1、苏州园林使一幅巨大的静美图,然而,所有美的东西都使相对于观赏者而言的。在文中,作者一直在关注一个字——人。请浏览全文,探寻这些语句,揣摩匠师们的心意。
2、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使什么?
参考:画中有人,人中有画,天人合一,自然和谐。
(4)诵读5段,品悟美点。
自选语段,品读,鉴赏组织交流,畅所欲言,总结美点。
笔录!
浏览文本,查阅资料。达成共识。
深思。
四、人文关怀,诗诵园林。
苏州园林如此之美,你一定也想赞美它几句。请拿起笔来,攫取文中佳词,自编小诗(一联即可),来赞美苏州园林吧!
如:江苏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思索,酝酿、拟写、交流!
如:
山水林泉乐,树木花草深。
鱼戏莲叶间,花闹四时春。
附录: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12-2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精选]语文教案11-10
(精选)语文教案12-31
【经典】语文教案10-04
(经典)语文教案10-22
语文《翠鸟》教案08-04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