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30 11:05: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创新教案教学内容分析

  《猴王出世》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要重点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猴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气。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孙悟空,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它最初的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家当、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交流,导入课题。

  1.图片激趣:课件出示不同版本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的封面图片,学生仔细观察。

  2.引发交流:

  (1)从封面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你读过这本书的那个版本?(学生自由发言。)

  (2)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西游记》都不陌生,有的读了里面的某个章节,有的读了里面的某一小部分,有的甚至读完了整本书。作者在这本书里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做简单介绍。)

  3.导入课题: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喜欢的人物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孙悟空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通过学习我们来了解最初的孙悟空。(板书课题:猴王出世,齐读课题。)

  二、初学课文,读懂词语,理清课文结构。

  1.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名曰、耍子”等,可以猜一猜意思。

  (1)默读课文,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订正。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①名曰:名字叫作。

  ②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③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④耍子:玩。

  ⑤石窍:石头边隙。

  ⑥石碣:石碑。

  ⑦镌:刻。

  ⑧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⑨瞑目:闭上眼睛。

  ⑩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家当:家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2.快速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分别描写了哪些内容?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2、3自然段)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三、欣赏影视,感受人物。

  1.多媒体播放“猴王出世”影视片段,学生欣赏。

  2.根据影视片段的内容,结合初读课文的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自己心目中石猴的形象,把自己想到的词语或短语写在课文插图旁边的空白处。教师巡视,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几位写得好的学生的词语和短语,鼓励学生评议交流。(野性、机灵、顽皮、机警、聪明、勇敢、天真、活泼……)

  3.赞武松。

  (1)课件出示:这真是一个 的石猴啊!

  (2)学生试着给上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字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3)全班交流:

  ①这真是一个 机灵 的石猴啊!

  ②这真是一个 顽皮 的石猴啊!

  ③这真是一个 聪明 的石猴啊!

  ④这真是一个 勇敢 的石猴啊!

  ⑤这真是一个 天真 的石猴啊!

  ⑥这真是一个 活泼 的石猴啊!

  (4)学生是这朗读句子,在朗读中表达自己对石猴的赞叹之情。

  四、研读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一)导入话题:以上同学们说出了对石猴的评价,如野性、机灵、顽皮、机警、聪明、勇敢、天真、活泼……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石猴的这些特点?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能表现石猴这些特点的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写下所表现的石猴的特点,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二)学生自由演读课文,并圈画批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相机进行个别指导。

  (三)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四)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并小结。

  1.神奇不凡。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1)默读语段,用“ ”画出仙石形状及所处的位置;用“ ”画出石头变猴的原因;用“ ”画出石猴出生的经过。

  (2)互相交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石猴?(来历神奇。)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石猴来历的神奇,令人惊叹。

  2.自由快乐。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默读语段,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快乐。)

  (2)你从那里体会到了石猴的自由、快乐?(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3)这段文字是作者对石猴日常生活的描写,你感觉这段文字具有什么特点?

  ①富有节奏、富于变化。

  ②动作描写非常准确:食、饮、采、觅、宿、游。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富有节奏、富于变化的语言,感受石猴的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而又顽皮可爱。

  (5)学生再次静心默读这段话,探究表达方式的巧妙。(着重引导体会古典白话文语言的凝炼、韵律之美、结构之美等。)

  (6)拓展交流: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有很多这样的语言,同学们课下找到小说中这样的语言多读一读,相信你们会感触更深。

  3.顽皮率真。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1)谈话引导:古人说“言为心声”,要真正认识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我们还可以从它的话语中去探寻一番。快速从文中找一找描写石猴语言的句子。 出示:

  “我进去!我进去!”

  “大造化!大造化!”

  “没水!没水!……”

  “都随我进来!进来!”

  ①学生自由读读,说说发现了石猴说话的什么特点?(重复、短促,很多句子后都有感叹号。)

  ②教师引读。

  师: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师:石猴道——

  生:“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师:石猴笑道——

  生:“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师: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石猴端坐上面道——

  生:“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③指名学生到讲台表演读,鼓励扮演石猴角色的学生读出时候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根据自己观看影视片留下的对石猴的印象在表演读中穿插动作。

  ④师生评议,教师小结:作者吴承恩用重复、短促的语言,塑造了石猴顽皮、率真的性格。希望同学们以后阅读《西游记》时注意作品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并学会借助语言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勇敢无畏、胆大心细。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这段文字。

  (2)互相交流,通过阅读你了解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石猴?(勇敢无畏、胆大心细。)

  (3)互相交流:说说你是从哪儿看出这是一只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的石猴的?

  ①细致的动作描写: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跳入瀑布泉中、睁睛抬头观看、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跳过桥中间、看罢多时、左右观看、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

  ②反复做的动作描写:

  a.瞑目蹲身、复瞑目蹲身、又瞑目蹲身;

  b.睁睛抬头观看、仔细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

  c.将身一纵、跳过桥中间、跳出水外、往里一跳。

  (3)指导朗读:读这段文字,要特别留意石猴的动作,注意作者对石猴反复的动作描写,感受石猴勇敢无畏、胆大心细的形象。

  (4)拓展交流: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石猴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西游记》这部古典白话小说丰富、贴切的语言特点。如果你能读一读原著,会有更深刻的感触。

  五、学习语言,复述文本,引申阅读体验。

  1.请同学们再次自由地把全文读一遍,感受石猴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特点。

  2.小组合作,进行复述。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片段(如石猴出世、石猴生活、石猴进洞、石猴称王等),分小组合作复述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复述表演课文,小组评价,师评价。

  六、总结提升,整体把握。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感受到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只猴子?(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敢作敢为、身手不凡……)

  2.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生,节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大闹天宫、大战二郎神、如来镇悟空、悟空拜师、聚合取经队、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黑松林遇妖、大战黄袍怪、猪八戒巡山、莲花洞降妖、比丘国救小孩、计盗紫金铃、火云洞斗妖、收服红孩儿、乌鸡国除害、八戒哭师父、车迟国斗法、收服青牛怪、女儿国奇遇、真假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战牛魔王、捉拿金鱼精、大战黄眉怪、碧波潭夺宝、狮驼洞降魔、盘丝洞斗妖、三探无底洞……)

  七、拓展延伸,激发欲望。

  1.《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著作的语言非常优美。从19世纪开始,《西游记》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人们喜爱。你对《西游记》都有哪些了解?

  (1)内容简介:《西游记》全书共100回,可分成三大部分,主要描写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的出世和取经缘由以及后来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而归的故事。

  (2)语言特点:作品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小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的神魔世界,但在神幻的外衣之下包裹着现实生活的本质,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和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既表现他们超自然的神性和动物属性,又能找出社会化个性的踪影。全书组织严密,繁而歪乱,语言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3)创作背景: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明朝中后期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因唐太宗贞观元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汉族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4)简介作者: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字汝忠,男,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

  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先后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2.激发欲望:北大教授白化文曾经说过“《西游记》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希望同学们都能读到原著(或其他版本),切身感受古典的文化,感受经典的魅力。

  3.布置作业:同学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在书上标出自己喜欢的内容,标出术中精彩的片段,在书的空白处记下自己的阅读收获和阅读感悟。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同学们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重、难点

  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教学教法

  教具准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随记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爸爸给陆小英的习作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那句话更生动有趣?

  2、教学第二部分: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⑵师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拟人

  赋予人的`情感动作等

  后记

  学生对有关“冬”的成语掌握较好,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感受拟人这种修辞方法,能使句子更生动形象,但往往与比喻句区分不开,自己写拟人句的练习做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体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 自学生字,熟读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2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 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桂林山水(2个课时) 返回目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学单元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练习在田字格中书写2个生字,把字写端正。

  3、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了解汉字的构造规律,认识字形,理解字义。

  教学重点:会写“日”“田”两个生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看图导入

  导入: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这些图片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大有关系,请你们先看一下第一幅图,告诉大家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二、图文结合,引导识字

  1.学习“日”字。师:你们觉得它漂亮吗?古人也觉得它漂亮,于是古人就根据太阳的形状把它刻在兽骨或龟甲上记录下来,,我们把它叫做甲骨文(出示象形字)谁来说说这个字跟图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答)师:你会读吗?教师领读“日”字。

  (1)谁来给日字找个好朋友?预设:日子、日月、日出等。

  (2)谁能在这三个词语里选一个出来造句?(生答)小朋友们可真能干,看到火红的太阳,我们会想到月亮,那古人又是怎样记录月亮的呢?

  2.学习“月”字。

  (1)课件演示月亮图形演变成甲骨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遮住了月亮的身子变成了“月”的两个横。)

  (2)交流:你认识这个字宝宝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三、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1.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老师发给同学的6张图片,找一找藏在图片里的6个字宝宝。尝试着叫出它们的名字。

  2.学生汇报:叫出字宝宝的名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出它的名字的?预设:

  (1)我找到了“山”,“山”的字形就像几座山峰连在一起。教师相机出示“山”的字理演示动画。

  (2)我找到了“水”,“水”的字形就像流动的水纹。教师相机出示“水”的字理演示动画。

  (3)我找到了“火”,古人根据火燃烧时的形状写成了“火”。教师相机出示“火”的字理演示动画,并讲述燧人取火的故事。

  (4)我找到了“田”,人们就是根据田地的形状写成了这个字。教师相机出示“田”的字理演示动画。

  (5)我找到了“石”,图片上画的`石头就是“石”古时候的样子。教师相机出示“石”的字理演示动画。

  (6)我找到了“禾”,“禾”的字形真像一棵小苗。教师相机出示“禾”的字理演示动画,并点明:植物秋天丰收了,沉甸甸的,所以“木”字上面有个“撇”就是“禾”。

  四、融会贯通,读准读顺。

  1、出示字卡,学生领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2、玩游戏:找朋友。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占格位置,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2、师生交流: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提醒注意“日”和“田”的第二笔都是横折。

  4、学生先书空笔顺,再描红,最后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8个象形字,小朋友们觉得好玩吗?请你们放心后与你们的家人分享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4日月水火

  日:日子田:田地

  禾:禾苗火:火山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学习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曈曈”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元日》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五、补充诗句,拓展延伸

  诵读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

  板书设计:

  元日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新——旧

  #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有关心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初步认识四个的特点,学写诗歌。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课本第—页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2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

  3巩固运用所学的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说话应用:用绳子自己编一段话,用上生字。

  4指导写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教师范读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二、朗读感悟

  1“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神笔”在诗中出现几次?

  2每一次出现都是为了画什么?

  3“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读?

  4教师范读、学生复读、背诵课文。

  5朗诵比赛

  四、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学生极易理解,因此教学时使学生整体把握小结内容后,我把重点放在感情朗读上。先以问题激发学生情感:你喜欢这首小诗吗?为什么喜欢?怎样读出感情。带着这些问题开展自学,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读一读,议一议。一定程度后全班交流,自学小组以齐读方式展示自学成果,接着相互评议他们读得好在何处,(请优胜组介绍感情朗读的经验,此时教师可做适当点拨与总结),如何带着表情去读,

  可想象着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可把自己当成小作者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总之把学生读得精彩之处加以总结,学生用上这些方法继续练读。最后教师引读,达到背诵,从而解决又一重难点。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精选】语文教案06-23

语文教案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