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5-03-22 08:56: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合集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 。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 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 交流、讨论。

  5.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拥抱着大地 从空间上描写歌颂宏伟气势哺育儿女的胸怀

  悠远久长苦难的过去

  从时间上描写表现光辉的现实

  功在千秋灿烂的未来

  赞美之情崇敬的情感

  抒 写表达

  依恋之情热爱的情感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

  3、明确本学期语文教学常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近语文,魅力无穷。

  1、“家”字解析-----上面是“宀”,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

  2、笑话------公交车上超挤,有一女人站在门口。从车后面挤过来一个gg要下车,跟那女的说了一句:“让一下,下车”。那个女的没有动。gg挤过去时就踩到她了。

  结果那女人好厉害的,不停地骂:“神经病啊你!神经病啊你!~~”,还超大声,搞得全车都在看。gg一直没有说话,下车时忍不了了,回头对那女人说:“复读机呀你!”

  后边有几个搞笑的小孩,不停地扮演刚才的一幕,甲说:“你神经病呀你!…………”乙说:“你复读机呀你…………”全车人暴笑~!

  后来,有个小mm也要下车,挤过去怯怯地说:“我~我~我想下去,我不是神经病~!”

  全车人再次暴笑~!那个女人没有说话,可是从边上飘来一句话:“你是不是没电了?”

  全车人暴笑不止~! (适当分析,语文在生活中的妙用)

  3、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见到语文的身影?举例说明。

  ----------日常交谈、广告、对联、合同……

  二、语文的概念

  1、语文

  “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1905年,中国官方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与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语文”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的解法是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注为“‘语言和文学’,也指‘语言和文章’或‘语言和文学’”。今天,语文多指语言文字与文学表达的结合。

  2、“大语文”

  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3、听--- 学会倾听,听懂表面意思,听出言外之意。

  说--- 在听的基础上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表达的技巧,或直白或含蓄或幽默……

  读---- 学会阅读

  写---- 写作

  三、初一新生如何学好语文

  知变化

  (1)、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升学压力小,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多,任务重,中考压力大,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方法,不能再沿用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

  (2)、小学语文知识单一,内容简单,初中知识丰富内容复杂,文体多样。

  (3)、小学学语文以老师教读带读为主,中学学语文则在老师指导点拨下学生自学为主,学生需要自己用心去体会感受。

  (4)、小学以上课听课为主,中学则要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做作业,学生自己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升入初中后要求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老师由过去的“保姆型”变为“指导型”,这就要求学生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那么、如何学好语文呢?

  1、首先,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一想语文的重要性,想一想语文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你就会对学语文充满兴趣。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主要是要解决四个问题:

  a、大声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包括不会读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

  b、了解课文大意,如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人或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试完成课后题。

  d、读了这篇文章,你自己有什么真实的感受,最好能写下来。

  e、圈点勾画法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还有利于我们日后的复习归纳整理,复习时只要翻翻书,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勾画圈点的符号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画在重要的'句子下面(中心句、重点句等)。

  “~~~~”画在文章的主旨句或中心下面。

  “△”画在文章段落旁边(精彩语段或结论)

  “?”点在生字、生词下面。

  “□”圈画出重要的字,词或优美词语。

  “!”画在某句、段旁,表示此处需要认真思考。

  “?”画在某句、段旁,表示自学中或听课时有疑问,需向人请教或查阅参考书。

  “①、②、③”标在有关文段、文句左上角,一般表示文章有几个自然段,或某段中包含了几个要点。

  书上做的标记符号没有统一规定,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习惯的符号使用,标记符号一经使用就不要随意改变。但应注意不要在书上标注太多的符号,因为标的太多反而起不到提示作用了。

  (2)、学会上课听讲。

  要做到:看、听、记、问、思五点:

  a、眼看

  科学实验表明,从记忆的保持速度上说,“看”的记忆为最好,上课时看老师讲课,看黑板上的板书,挂图、投影等,看课文内容。课堂上老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板书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课的重点内容,要一字一句看明白,力争做到过目不忘,在老师的指导下看课文内容,边看边思边记。眼、脑、手并用,学习效果好。

  b、耳听

  上课时要耳听一方。听老师的讲析,听老师的提问,听同学的发言,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积极思考,听出重点、难点、疑点。只要认真用心听,听出这几个关键,不仅可以以点带面,提高记忆力,还可以增强理解力。

  c、笔记

  老师提的要求是重点,如“××段要重点分析理解,××内容了解即可。”老师讲的结论也是重点,这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

  记在哪?语文课上一般记在书上即可,学完一课后再归纳整理记到笔记本上,整理总结的过程又是一次消化吸收的过程。

  怎样记?充分利用老师讲课的间隙,如重复、停顿、板书时抢记,逐渐培养听记结合的能力。

  d、积极答问

  课上答问,一种是“内心独白”自问默答;另一种是老师提问时,与同学齐答或举手起立独答。

  e、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用用心思考,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但是如果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总之,课堂上的“分心”,是学习的大敌。。

  (3)、认真复习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他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他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可见,及时复习可以在学习上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b、复习之后,再做作业,不能够一边做作业一边翻书找答案。不懂做的题目先放一边,把会做的题目做完,剩下那些不会做的,就是接下来再次复习的重点。将相应的知识点复习一遍之后再做作业。一定要做到做完作业,就已经将今天的知识全部掌握下来。

  c、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学习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3、关于写作

  (1)广泛阅读、博览群书。

  养成睡前阅读半小时的习惯,可以读名著,也可以读微型小说,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并学会做批注,尽可能的写读书笔记。

  (2)、多写多练。

  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并且做到言之有物,不写流水账,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当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记下来,并有自己的观点看法。

  还应做到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当作自己学习写作的范文,尤其是初一学生写作文应从有意识的模仿开始,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四、本学期教学常规要求

  1、练字

  每天一页,先摹后临,要求上交检查。并做到一月一个小进步,一学期一个大进步。可以自由写,也可以每天专门只练某一个字。

  2、预习检查

  准备一本预习本,将预习所做到的步骤逐一写到其中,有些步骤可以附上相应内容,也可以写在书本上一起检查。

  3、周记

  每周一篇,字数400以上。由教师指定相应主题。

  4、读书笔记

  读名著,写感受或摘抄并赏析优美句子,或者其他有效形式皆可。

  5、作文素材积累

  指定主题的人物事例或名言积累。可以和读书笔记相结合。

  6、名著

  《鲁宾逊漂流记》,每周一定的阅读量,并且在单元考中占据一定比例分值。

  五、作业

  按照预习要求,完成第二课的预习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3、有科学幻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阿德的梦中,体会少年儿童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用具:课件、彩笔、白报纸。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3、有科学幻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阿德的梦中,体会少年儿童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用具:课件、彩笔、白报纸。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执教日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动听的故事。你们愿意听吗?(愿意)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放课文录音)快快竖起你的神耳朵,仔细听,认真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二、默读全文,感知梦境。

  要求:

  (1)第一遍默读速度稍慢,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然后借助拼音默默地读几遍,并找出不同的'词语作上记号。

  (2)第二遍默读,速度要加快。思考:

  A、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是一场“梦”?

  B、阿德梦见了什么?

  (3)小组交流读文体会。

  三、看图读文,感悟“梦”的奇。

  1、随连环画逐段读文,想想课文中说的事情,哪些与现实说的不一样。

  2、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生答,师板书)

  3、同桌交流读书体会。

  四、课文排序,积累词语。

  1、课件出示课文连环画,让学生自读全文后按顺序排列。

  2、小组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

  3、找出难认的字,和同学一起讨论用什么办法一起记住。

  4、小组汇报识字方法。

  五、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3、有科学幻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阿德的梦中,体会少年儿童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用具:课件、彩笔、白报纸。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执教日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激趣升华。

  1、朗读全文,说说从阿德的梦境中,自己想到了什么?

  2、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3、闭眼做个“白日梦”然后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梦”。

  三、实践活动。

  1、创办“我心中的未来世界”专栏。

  2、课外阅读科学幻想故事。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读课文中的新词.

  2.理解课文是分几方面来介绍香港的.

  3.对重要句段的理解.进行段的训练,围绕中心句展开去说.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香港的魅力.

  2.进行段的训练,围绕中心句展开去说.

  难点:进行段的训练,围绕中心句展开去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当你们的导游姐姐带你们去我国的东方之珠——香港去旅游。

  2. 用简短的语句介绍香港。]

  3. 板书:香港

  (二)进入新课

  1. 教学词语。

  2. 课件出示海豚和海狮的精彩表演,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快速默读课文,说出导游姐姐将从哪几方面去介绍香港。

  4. 板书:旅游胜地 美食天堂 万国市场 灯的'海洋

  5. 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海豚和海狮表演的句子。

  (三)指导朗读感知重点内容

  1.指名读。

  2.范读。

  3.指名读

  4.齐读。

  5.引导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6.感悟中心句的表达方法。

  7.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说一说(任选一句为中心句展开去说)

  1.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

  2.公园里百花齐放。

  3.蓝天上白云朵朵。

  (引导学生任选一句展开去说)

  (五)出示课件美食图片

  1.欣赏图片。

  2.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出都有哪些地方的美食。

  (六)出示课件商场图片

  1.学生说说想买的物品并说理由。

  2.随机理解琳琅满目,物美价廉。

  (七)出示香港迷人的夜景

  1.欣赏。

  2.默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有哪些灯的光交集在一起?

  3.指名学生回答。

  4.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

  1.谈话。

  2.板书:璀璨的明珠。

  四.写一写

  1.写一张祝福卡,赞美香港或祖国。

  2.学生说一说。

  五.情感升华

  课件播放歌曲《东方之珠》结束课堂教学。

  六.板书设计

  香港,璀璨的明珠

  旅游胜地

  美食天堂

  万国市场

  灯的海洋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分析

  1、《春日》展现了泗水边的大好春色,歌颂了春天的无限生命力;《游园不值》也赞美了满园的春色,形象地提示了春天生物旺强的生命力;《望湖楼醉书》生动记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出净慈寺》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在晨阳光下映照下的美丽;四首诗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歌颂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觉到诗人(叶绍翁、苏轼、杨万里)文字的优美和描写景物的功力,体会我国代诗词的光辉灿烂。

  2.四首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是适宜诵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8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会背四首诗,会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4.感受四首诗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解,通过自学,一字一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教学难点:注意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四、录音机、小黑板或投影仪等。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春日》《游园不值》中的4个生字。

  2.借助注解说说《春日》《游园不值》的意思,并熟读背诵两首诗。

  3.感受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自然美。

  (二)教学过程

  1.揭题:21诗四首(板书、读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古诗二首》(《山行》《江雪》,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唐朝是诗歌鼎的朝代。宋代也是诗歌创作繁荣、优秀诗人辈出的朝代。这一课时,我们学习《春日》《游园不值》。

  2.出示诗题《春日》(板书、读题)我们先学习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1)谁能说说诗人朱熹的情况?(学生可以看注解①说说,也可以离开注解,根据自己知道的说。)

  (2)轻声读读《春日》,要求自己学会生字,读通古诗。读后作自学检查:①泗(sì)通过查字知道:泗水,是山东的一条河流,。②指名一,二位同学读诗,看看是否会读了,即读准音、不尜字、读得较畅。

  (3)理解诗意,再读注解②—⑥。

  ②指名一条说说注解思后,让学生接着说说不得1、2句的诗意。

  ③集体评议、补充、纠错后,教师进行指点。(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这两句写了诗人春游时看到的景色: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去泗水,寻长优美的景色,河边无边无涯的风光景物,一时间变得焕然一新。(要注意求同存民思维。如第1句注解,可把"寻芳"放在前面,可放在后面,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说说。)

  ④按同样的方法,读读、说说第3、4句。评议纠正后,教师以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正确答案,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感受:春游中,我很容易地认识了春天的面貌,百花吐艳,成紫千红。告诉学生最生一句是传颂的佳句。(理解后再读读3、4)句。

  ⑤熟读全诗,为以后背诵作准备。

  3.学习《游园不值》。

  (1)读注解①了解作者叶绍翁。同时审题。不值:没有要访问的人。全题意思:去游园,主人不在,没能到园内去。

  (2)初读,《游园不值》,读通诗句,自学习题个生字。(屐(jī)苔(tái)扉(fēi)意门)

  读后进行检查。

  (3)理解诗意。

  ①读诗,并揣摩注解③④,如果其他词语不懂也可提出讨论。(怜:怜惜屐:鞋)

  ②学习1、2句,自学后指名说意思,进行评议,补充、纠正。

  ③本诗诗意较难理解,教师指点后通过投影出示1、2句出意: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小径上的苍苔,怕别人的木鞋把它踩坏,所以把柴门关上了。(注意"应"理解为"大概",1、2句之间还就补上"园门关上了"。)尽管诗人轻轻敲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

  ④按同样的方法,读读、说说第3、4句。评议纠正的基础上教师出示3、4句意,并指点(可用投影):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杏,联想到满园春色,形象地反映春天的勃勃生机,蕴含深刻哲理,一切富于生机的东西是关闭、压不住的。)这个句子与"忝紫千红总是春:一样,成为传颂的诗句。

  (4)熟读全诗。

  4.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做作业本第3、4(1)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望湖楼醉书》《出净慈寺》,借助注解诗意。

  (2)熟读两首诗,感受诗所描绘的自然美。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板书《望湖楼醉书》)读题:这节课我们先学这首诗,用上节课同样的方法学习。

  (1)看注解①了解作者和诗题。苏轼(1037—1101),宋代最负名的诗人之一。曾在杭州任过太守。苏堤之名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诗人的。望湖楼在西湖之边。

  (2)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注解②③理解翻墨跳珠.

  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讨论解决.

  ③指名读诗句1、2句,理解词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纠正。

  ④出示两个句子的正确句意(用投影);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一场暴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⑤按同方法,指名学生说说3、4句的意思,评议纠正。

  ⑥出示正确句意,教师进行3、4句意指点(投影显示):地面上乔起的大风忽然把云全部吹散了,从望湖楼上往下看,湖水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3)指名学生读全诗(评议),齐读全诗。

  2.学习《出净慈寺》,揭题、板书、读题、审题。作者杨戌里,南宋杰出诗人。原题是"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意是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与前一首一样是写夏日西子湖美景的

  (1)读全诗,读通句子。

  (2)理解诗意

  ①读注解②,再提出诗句中不懂的地方,师生讨论解决。

  ②指名读诗句,理解1、2句句意,评议,纠正。

  ③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指导,投影出示两句句意: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与四时不相同。(这里的"六月"指农历六月。)指点后再读,并齐读1、2句。

  ④指名读3、4句,再连起来说说3、4句句意。(评议、纠正)

  ⑤教师用投影出示3、4句句意,进行指点:碧绿的荷花,红得特加鲜艳。指点后,再读读3、4句。

  ⑥指名熟读全诗,齐读全诗。

  4.作业:作业本1、2题、第4题(2)(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四首诗的理解。

  2.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四首诗,并默写。

  (二)教学过程

  1.自由轻声读诗《游园不值》。读诗,解诗意,看见图,说一段话。(先自己说说,再同桌相互说说,评议。然后写一段话。)

  2.轻声自由读其三首诗,再按要求说说课后第1题点词和三个诗句的意思。说后评议。)

  3.学生各自读诗四首诗,想想看该如何背,然后自己闭站眼睛试背。

  4.同桌间相互背诵,互相帮助,指正。

  5.齐读诗四首。

  6.听录音背诵,指名背诵、评议。

  7.齐背诗四首。

  8.默写诗四首。(请两人把诗默写在投影片上)默毕出示两位学生默写的投影片上的四首诗,供评议纠正。

  9.作业:作业本第6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1-11

语文的教案11-2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2-07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教案01-13

语文《口技》教案11-25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园地的教案05-16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教案(经典)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