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培养用手用脑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使同学知道手脑要并用才干有发明。
教学难点,有些词句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收集课外活动照片、绘画作品,出一次专栏。
2.生字卡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考虑
1.板书课题:11 人有两件宝
课题中两个字没学过,谁会读?(指名读)请读准的同学领读生字、生词。再齐读课题。
“两件宝”也可以说两个宝。“件”是生字,左边是_(生:单人旁),右边是_(生:一个牛字),一个人牵着一头牛,这个字就是“件”,一件衣服、一件事情的“件”,也是这个字。
2.课文是一首儿歌,是根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爷爷的《手脑相长歌》改编的。
3.读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启发同学学会提问。)
二、范读课文(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听老师读课文后,知道这两件宝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自同学字词
1.凭借汉语拼音读两遍课文。
2.读课后生字表(一)和表(二)中的本课生字,在课文中把这些字画出来,再连成词读一读。
(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双手 事情 发明(注意带点字都翘舌音,“情”为轻声。)
考虑 做工 才干(注意带点字都是平舌音,“能”是后鼻音。)
劳动 两件宝 办不到
2.指名读课文。(从差到好,不同层次3-5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不”的不同读音)
3.齐读课文。
五、以问促读,熟悉课文
1.课文有3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2.这两件宝该怎样用?读第二句。
3.课文最后说什么?
4.连起来读一读课文。
六、识字写字教学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轮读3遍)
2.指导同学记住字形。(突出重、难点)
双:两个“又”不同,左边是又字旁,第2笔是点。
做:右边是反文旁,4笔写成。
才:把“寸”的点改成撇。
3.指导写字。
双:右边的“又”,横撇要左伸到点下。左右靠拢。
做:左中右三局部要紧凑,单人旁要窄些,中间“古”稍短些,右边“反文旁”与“单人旁”一般高。
办:先写横折钩折、撇、然后左边一点最后右边一点。
4.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听写,写后集体检查、订正。
双手、做工、才干、劳动、两件、办不到。
3.朗读课文。
二、理解句子
1.双手会做工,大脑会考虑。
(1)口头填空。
工人_______
农民_______
护士_______
老师_______
(2)考虑“就是干什么?(动脑筋,想方法)
讲讲你或他人动脑筋的事。(启发:想一想,你在学习、玩、做事的暑假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你想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你见过他们经过想方法把事情办好的事吗?
2.用手又用脑,才干有发明。
师解释“发明”:想方法做出自身或辊人没有做过的东西来。举科学家发明发明的'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或举学校中一些小发明的事例,重点说说他们怎样考虑、怎样做的。使同学知道手脑并用与发明发明的关系,不必深讲。
3.小结:这一课告诉我们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我们可要把它们用好。一个人只要爱劳动,肯动脑,一定会有所发明。
三、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读法。
读这首儿歌就是在向他人介绍两件宝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用,介绍的时候要把词语连起来读,意思才清楚。如: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
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
用手又用脑,才干有发明。
2.听朗读录音,再跟着一起读。
3.指导背诵。
(1)理一理三句话的顺序: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采用师与生、组与组对读的方法激发兴趣,协助记忆。如:师读每行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3。
2.比一比,组词语。
工( )做( )才( )
公( )作( )寸( )
板书设计:
两件宝
两件宝
双手
大脑
做工
考虑
发明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课前预习:家长签字:组长检查: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3.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二、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写了在云南的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点:
形式特点
课堂自学:
赏析品读课文:
1、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
7、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合作研讨: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2、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3、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4、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5、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6、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
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请你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短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识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们为什么感激这个小姑娘”。
3、理解并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练习口头或书面造句。
教学重点:
感受小姑娘临危不惧、遇难不慌、能冷静、冷静、急中生智求生的乐观精神、不屈勇气。
教学难点:
懂得遇到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敢的面对。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行驶在
海上的轮船倒霉与礁石相碰,海水迅速涌进船内,船沉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苦苦
挣扎,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不到10岁的小姑娘,她正大张着嘴,猜一猜,她在做什么?”
2、师:听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同学质疑)在歌声后面加上“?”
3、过渡: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敢唱歌?为什么要唱?这“歌声”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去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假如有不会的词语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词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倒霉、挣扎、筋疲力尽、绝望、聚拢、妇女
触礁、雾气笼罩、继续、突然、追寻、一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重、难点
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教学教法
教具准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随记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爸爸给陆小英的习作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那句话更生动有趣?
2、教学第二部分: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⑵师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拟人
赋予人的情感动作等
后记
学生对有关“冬”的成语掌握较好,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感受拟人这种修辞方法,能使句子更生动形象,但往往与比喻句区分不开,自己写拟人句的练习做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体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梅、止”等14个生字,会写“士、万”等6个生字,积累“望梅止渴、有气无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望梅止渴”的故事。
3.理解"望梅止渴"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将句子读通顺。
2.理解成语“望梅止渴”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揭题导入,引入新课
1.人渴了要喝水解渴,“解渴”又叫――出示:止渴(读准翘舌音“zhǐ”,齐读)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不是喝水止渴,而是一种特殊的止渴的方式,叫――望梅。(补充板书:望梅止渴)
3.在学习本课之前,谁能先告诉老师你们吃梅子的感觉?(学生交流发言:酸酸的、甜甜的)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那么想到这又酸又甜的梅子,我们课文中的人物又是什么反应?下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2.再读课文,思考:谁望梅止渴?为什么要望梅止渴?1.给下列生字注音。
烤()速()
灵()酸()
快()止()
三、疏通字词,指导书写
1.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熟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
2.出示课文生字,采取多种形式认读。(自由读,指名读,卡片抽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比一比:士――土上――止
加一加:云+力=动
4.我们已经会认,并能识记这些生字了,那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书写正确、美观吗?
5.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认识新偏旁“力”,指导书写生字。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士()万()
土()方()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干()燥
灵机() ()
有()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生字,同学们都能正确、美观的书写,真是太棒了。
2.现在,我们再来复习一下课文生字、新词。(出示课文生字,认读)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深入地理解课文,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问。4.读读记记。
将士忽然很多
望梅止渴灵机一动二、学习课文
1.谁望梅止渴?自读第1自然段,从哪个词语看出将士们口很渴?(出示:口干舌燥)
(提示: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或者动作,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1)将士们为什么会“口干舌燥”?(正值夏天,烈日高照,大地被烤得滚烫。 找不到水)
(2)找不到水的将士们口干舌燥――(引读)有气无力,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2.现在处境十分危急,曹操心中也万分着急,怎么办呢?曹操有没有想出办法来为将士们止渴呢?
(1)自读第2自然段,曹操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指名交流)(同桌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2)出示句子:“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树上结满了梅子,能够解渴,大家快去吃吧!”5.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
(1)又酸又甜
又又
又又
(2)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
越来越。3.曹操想的这个办法究竟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
(1)出示生字:酸(指名拼读,齐读)吃过酸的东西吗?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就叫――(酸)
(2)填空。
将士们原先(),现在想起梅子又酸又甜的味道,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将士们原先(),现在个个打起精神往前赶路,不久就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3)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来历。
4.思考:(1)前面真的有一大片梅林吗?(学生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曹操为什么这样说?
(2)将士们走出荒原,没有看到梅林,会怎么说?
出示:将士们有的说:“。”有的说:“。”
师小结:所以“望梅止渴”的“望”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想”,那么“望梅止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自读、齐读)6.学完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曹操想的办法是()
A.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梅林,树上的梅子可以解渴。
B.告诉将士们前面有水源。三、总结延伸
1.出示:三国时期、烈日高照、口干舌燥、有气无力、灵机一动、打起精神、望梅止渴。用上这些词语说说“望梅止渴”的故事。
2.分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和大家说一说。
[教学板书]
望梅止渴烈日高照 没有水源――将士们口干舌燥、
有气无力
灵机一动 前面有梅林
“望梅止渴” 走到有水的地方积极
动脑
克服困难
[教学反思]
《望梅止渴》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遥远,要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开拓思维并非易事。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课题导入时,让学生自己说说尝梅子的感受,然后说说口渴时想到梅子酸味后的反应,最后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除了读通课文,正确识记生字,还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出合理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线索展开课文的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学习提问,敢于提问。在学生预习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未读懂,并对学生所提问题及时予以鼓励,以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口技》教案10-27
(经典)语文教案10-22
[精选]语文教案11-1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经典)12-23
(精选)语文教案12-31
语文阅读教案01-01
语文荷花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