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5 08:09:2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实用】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5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

  这是位充满激情的中年教师。看到她在课堂上投入的激情,想起了她调入我校前在我班试教,具体课文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她在课堂即兴唱起国歌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我想这份激情对语文教师来说是很宝贵的。

  我想教师的这份激情来源于对生活的爱,对语文的爱,对学生的.爱。对生活永远充满激情,充满好奇,充满追求的人才能永葆这份激情。

  教师根据自己班学生情况在课堂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先从文章篇章结构入手进行梳理,对课文整体结构有把握,然后在写山“野”那一部分通过引读等方式让学生去感受总分段落的特点。感觉这样的常规课还是很扎实,很实在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一、导语设计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板书:奇妙的克隆)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3.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计时阅读,然后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发言,以历时最短、概括较准确的小组为优胜组。

  明确:1.náng、pēitāi、chánchú、jǐzhuī、qī

  2.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3.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5.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学生精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

  多媒体显示: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思考,自主作答,如有不妥之处,另选几位同学作补充或纠正。

  明确:1.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2.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3.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教师对学生交流的情况作评价,对不当之处应予以纠正。

  教师提示:关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应考虑如下一些内容:第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一条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以此来看,关于“时间顺序”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那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条线索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第二条线索体现了科学研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二》,来自网!/jaFile/2010112000053023.com

  究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家们的追求精神,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四、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生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生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生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生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选两位同学谈体会。

  五、拓展迁移

  学生争论的焦点在于文章最后一段。文章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师:大家针对老师提供的两则消息,谈谈你的感受。

  (投影显示):

  1、我国克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山东曹县诞生的.“克隆牛”受到生物科学界的好评;

  2、意大利有一位妇科医生声称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婴,受到各国科学家批评。

  学生讨论、交流。

  生:“克隆技术”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师: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不利,是不是就不要发展科技了呢?

  生:要发展科技,但是可以尽量避免它的不利因素。

  师:对,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老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生:(齐答)想

  (投影展示)

  老师语:

  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危害着人类。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因为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裹足不前,应在发展中注意避免或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师:下面请大家议一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吗?”或“我看‘克隆人’”(投影显示)老师给你们提供一则资料。

  提供资料:

  一群科学狂人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夭折的十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学生讨论)

  生:愿意,当我不想写作业时,就克隆出一个与我一样的人来帮我写作业。

  生:不愿意,他会与我们分享食物,因为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

  生:不愿意,我走到哪他跟到哪,我没有自己的空间。

  生:不愿意,……

  生:愿意,当我一人在家无聊时,他可以陪我聊天。

  生:愿意,有了他我就不用天天照镜子了。

  师:大家都谈得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样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抛砖引玉吧。

  (投影显示)

  我看“克隆人”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说,在当时这只是一个梦想、一种空想,然而,在今天,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可使之变得“可能”。

  如果你是球迷,也许,你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如果你是音乐爱好者,也许,你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固然好。但是,请别忘记:世界卫生组织的决议:利用克隆技术复制人类个体在理论上是不可接受的。这一行为同人类的诚实与道德背道而驰。就拿美国女婴这一事例看: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岂不是不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师:我们来小结一下本堂课的内容。

  生: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克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了本文的说明方法及顺序,而且还知道怎样辩证地来看待科技的发展。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作业:大家回家以《我看克隆人》为题,写一段三百字左右的短文。下课!

语文教案 篇3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犹如、坐落、不由自主”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小镇早晨不同的特点。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能背诵第2自然段。

  3.能用“价廉物美”造句。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请一名学生在书写投影片上练习。

  完成后看投影片反馈、集体订正。

  (1)小镇的早晨是怎样的恬静、热闹、紧张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总起句,圈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总起句的?

  (2)讨论、交流。(第一句是总起句,课文主要描写了霞光、小河、小船、石桥等景物。)

  (3)细读分述部分,体会情境。

  ①轻声读分述部分,找出哪些甸子写出了小镇的“恬静”,仔细读其中的一句,从中体会出小镇“恬静”的特点。

  ②交流理解“遥遥相对(看图)、坐落、各色各样”等词语的意思。

  ③重点研读两句话:

  河水净得透明,犹如一条碧绿的带子,静静地穿过小镇。(抓住“净、静”“透明、带子”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重点抓住“一叶叶、悄悄、轻轻、飘”等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

  (4)按“总--分”有感情地读第2自然段。

  (5)小结:第2自然段用“总--分”的`写法,围绕“恬静”的特点,从“霞光、小河、小船”几个方面写出了小镇的恬静。

  (6)背诵指导。

  3.学习第3自然段。

  (1)速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在写法上相同的地方。

  (2)自学第3自然段。

  ①轻声读一读,划一划,完成口头填空:

  这一自然段从()、()、()这()个方面说明了()。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是怎样体会的。

  (3)同桌交流,说一说,读一读。

  (4)重点研读:

  路不宽,人很多,你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拥挤的人流向前走去。

  (抓住“不宽、很多、不由自主、拥挤的人流”来体会。)

  来赶集的农民面带微笑,甜甜地诉说着自己的产品价廉物美。

  (结合上文说说,农民怎样诉说,结合理解“诉说、价廉物美”,理解这句话说明了农贸市场的繁荣景象。)

  (5)用“价廉物美·造句。

  ①价廉物美的()。

  ②把”价廉物美的商品“分别放在句首、句中、句尾说一句话

  ③用”价廉物美“造句。(口头)

  (6)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4.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完成课堂作业4(1)(2),5(1)。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童话的魅力。

  2、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让学生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水罐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2、感知童话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感知童话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媒体再现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撰写了《启蒙读本》,共373篇,其中有许多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

  (二)我说你说: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觉得本文除了可以用《七颗钻石》作为标题外,以下标题也适用。请大家高声朗读课文,结合本文分别说说这三个标题的妙处。

  (1)神奇的水罐

  (2)爱心行动

  (3)大熊星座的传说

  明确:(1)文中的“水罐”很神奇:

  自己装满水——摔下来水一点也没洒掉——由木的变成银的——由银的变成金的——从里面跳出七颗钻石,从里面涌出一股水流

  (2)揭示变化的原因:(爱心)孝心、爱心、母爱、博爱。得出结论:爱能创造奇迹。

  (3)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多么像小姑娘美好的心灵,她像钻石一样闪亮,像钻石一样珍贵,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扉。

  这样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2、除此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标题适用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3、说说原标题的好处。

  结构:吸引读者的注意,引人入胜;首尾呼应

  内容:更能表现出小女孩纯洁美好的心灵。更能突出本文童话的特点。

  (三)了解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让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四)你读我读:

  1、看视频,评论朗读的优缺点。

  2、怎样读童话?

  用童声来读读出故事味 读出文中情

  3、教师示例:朗读第一段

  语速:缓慢语调:低沉。语气:震惊、感伤

  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因为第一段写旱灾爆发,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和起因)。为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地把水给别人喝作了铺垫。

  (五)我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可从人物形象、文章主题、情节、写法、语言等方面来谈)

  例如:小姑娘是怎样的一个人。

  文章什么主题感染了你。

  情节一波三折,特别吸引人。

  文章有着丰富的想象。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

  …………

  (六)布置作业:

  童话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个梦,她会做一个怎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板书:七颗钻石

  列夫·托尔斯泰

  童话

  语速;快速、中速、缓慢

  语气:低沉、高亢

  语调:好奇、赞叹、震惊、激动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独立概括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的意思。

  3.能复述其中一个小故事,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做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

  一、揭题,悬疑。

  学生质疑。(什么叫布衣元帅?这里的元帅是指谁?为什么称他叫“布衣元帅”?)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生自学。主要要求:

  (1)读准生字词。

  (2)读通课文。

  (3)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检查:简单介绍徐帅一生的情况

  四、指名读课文。

  五、学习第一个故事

  六、用波浪线划出元帅说的话。自由读读元帅说的话。

  1.指名两个同学表演对话。

  2.议议“这……”其中省略号,再指名同学把省略号的意思补充出来。

  3.齐读整个故事。

  4.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七、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归纳小结。

  八、作业。

  作业本第1、5题的第一个填空。

  板书

  布衣元帅

  功高盖世 虽然……但是

  居功自傲 因为……所以

  只有……才 朴实无华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上册教案01-2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穷人教案11-23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