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02 08:07:3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背诵课文。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与意志。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与意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搜集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夸父逐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一定对日月星辰、高山大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实,自有思想以来,人类就有了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但古代的人们能像今天的我们那样,通过各种科学设备来探索自然吗?当然不能。那么,他们用什么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强烈愿望呢?当然是通过奇特的想象。而《夸父逐日》正是这种奇特想象的代表作品。

  二、作品简介

  1、关于《山海经》: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关于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

  二、诵读贯通

  1、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教师投影出示需重点理解的词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欲得饮

  北饮大泽 化为邓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订正,落实翻译。

  同桌互译,加深理解,然后背诵。

  6、全班集体背诵。

  三、探究品味

  1、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组:

  ①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②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2、讨论后明确:

  ①夸父具有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英雄气概。(可能会有学生就这个问题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夸父的行为自不量力。教师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积极方面去引导学生,不必断然否定)

  ②表现了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

  四、拓展迁移

  请同学讲述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话传说。先由四人小组交流,再推选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讲述。如《愚公移山》、《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并引导学生明确这些神话的共同点——————反映了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夸父逐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两小儿辩日》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有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它们的含义深刻,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今天所学的这篇小文章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表现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索精神。

  二、诵读贯通

  1、诵读

  ①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②出示本课生字,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字音

  辩斗(dòu) 盘盂(yú) 沧沧凉凉(cāng) 孰(shú) 汝(rǔ)

  ③出示已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要求学生按照节奏,准确朗读课文数遍。

  ④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

  2、贯通

  ①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

  ②由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疑难字词,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或教师答疑。

  ③教师出示需重点理解的疑难词语

  孔子东游 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④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订正时可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

  ⑤同桌互译,加深理解,然后背诵。

  ⑥学生反复读课文,达到基本成诵。

  三、探究品味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组:

  1、两个小孩根据什么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4、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能否判断谁是谁非?

  讨论并归纳:

  1、一个小孩根据视觉,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说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根据触觉,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中午像把手伸进了热汤,说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这是一道开放性思维的题目,对学生提出的看法,教师可以从两小儿探索精神的可贵方面,从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方面,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方面加以肯定,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3、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写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4、早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背景是树林、房屋、远山及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就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而中午太阳直射大地。所以,视觉的远近,温度的凉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

  五、小结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查查有关太阳离人远近的资料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联系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羸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感悟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汇报纪昌是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a。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叫他开弓放箭?

  b。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 )本领,就要( ),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c。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重点指导“冒”“妻”“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 交流学生的疑问。

  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得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是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的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比较字形:肠、烫、汤。

  指导书写:睬、蔡。

  课后反思:(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语海拾贝”,纠正错别字,积累词汇,练习写字。

  2、完成“阅读欣赏”,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事迹,理解文章内容。

  3、完成“口语交际”与“习作”,讲爱国英雄的故事,并把它写下来

  重点难点:

  1、学习“阅读欣赏”,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事迹,理解文章内容。

  2、完成“口语交际”与“习作”,讲爱国英雄的故事,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爱国英雄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海拾贝。

  (一)、学习有趣的汉字。

  1、学生读汉字。

  2、注意哪些字不能多一笔,哪些字不能少一笔。

  3、练习正确书写。交流所知道的容易错的字。

  (二)、学习词语超市。

  1、课件出示词语。

  2、学生轻声读,齐声朗读。

  3、找出文中描写色彩和声音的词,用铅笔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三)、学习“写字板”。

  1、学习练习在田字格中写字。

  2、组内交流、评议。

  二、阅读欣赏。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范读正音。

  3、理解重点词语,扫清障碍。

  4、合作探究、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A、从哪里可以看当时民族危机严重?(19世纪以后,中国的白银像流水一样流看到了英国殖民者的口袋里。)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出林则徐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民族英雄?

  C、林则徐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

  5、讲一讲爱国英雄林则徐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

  自古以来,爱国英雄的故事不胜枚举,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等等。不只是在战场上,在外交、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甚至文学上,也有杰出的爱国人物,他们都有功与国家,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学习。这次口语交际,就让我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爱国英雄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三、口语交际指导。

  1、认真思考题意。

  2、确定要说的内容。

  3、确定要说的方式。

  4、组内交流。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5、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四、提出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所讲的爱国英雄的故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题目自己定。写完后自己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五、进行习作指导。

  1、根据搜集的资料,确定习作的对象。

  2、精心筛选,确定习作的内容。

  3、写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先写

  事情的`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经过部分要作为重点写。特别注意的是,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4、写完后自己认真读一读,进行修改。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写毛笔字中的“竖弯”、“竖弯钩”。

  1、指导看课本上的笔画,进行比较。“竖弯钩”是在“竖弯”的基础上,在尾部带一钩尖。

  2、讲解写法,教师示范。

  竖弯:起笔同竖,行笔稍微轻,中段弯处更轻,形要圆,后段成横势,收笔回锋,要圆收。

  竖弯钩:在竖弯的基础上,顺势向右偏上轻按,然后回锋竖直向上出钩。

  3、学生在课本上描红。

  4、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书写。

  二、小结:要区别两中笔画的形及写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说明对象特点突出。它充分地体现了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不乏生动活泼的描绘,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体会其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教学目的: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师生交流有关作者的信息,从认识作者引入新课。(可事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布丰的资料)

  教师归纳: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矫(jiǎo)健蛰(zhé)伏苔藓(táixiǎn)缨(yīng)

  2.教师范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松鼠总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还要安排好顺序。课文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概括各部分具体内容,设计精练的板书。

  2.各小组展示各自的板书,并说明设计理由。(此部分其实是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培养其归纳能力,教师适时点评,不必过细分析)参考板书: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作者在非常细致地观察研究松鼠一举一动的基础上,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例如:

  描写它的漂亮:“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

  形容它的性格:“驯良”“乖巧”“机警”“警觉”

  描写它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躲”

  描述它的精明能干:“搬”“放”“编扎”“挤”“踏”

  它的生活和居住情况:“又干净又暖和”“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它的心理和语言:“不敢下水”“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五、作业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完成一幅画,要体现松鼠的特点。(或漂亮、或驯良、或乖巧)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章紧紧围绕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来进行说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来领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顺序,选取典型的材料体现事物特征的。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2.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用“漂亮”“驯良”“乖巧”来形容松鼠,能否将这几个词语的顺序打乱?为什么?

  3.熟读课文。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此部分侧重于讲清楚如何安排说明顺序:总括特点—具体介绍—补充说明)

  4.每位同学从松鼠三个特点中任选其一,用第一人称来介绍松鼠。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一名上台表演,可适当配合动作,力求体现松鼠的特点。

  5.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认为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可结合平时你所接触到的科普知识来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平时学生写有关动物的说明文时,总是容易写成记叙文,往往只写出了他们所接触到的小猫、小狗之类的个性,而未能体现其共性。而《松鼠》是一篇很好的范文,通过学习课文可借此帮助学生写好此类说明文。

  教学步骤:

  1.找一篇写小动物的作文(文中以记叙为主,通过描写有关小动物的一件或几件事,来突出所写动物的特点,类似于写“我们家的小花猫”等),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2.读完两篇文章以后,你感觉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小组讨论归纳两篇文章的异同。可分别从文体、写作手法、选材、文章结构安排、写作顺序等方面进行比较,尝试设计一个阅读比较图表。

  4.学生展示各组设计的比较图表,相互评价,互相补充。

  5.通过比较阅读,你觉得要写好有关动物的说明文应当注意些什么?

  6.仿照课文《松鼠》完成一篇写动物的说明文。

  【资料整合平台】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园地的教案09-04

语文荷花教案09-02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上册教案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