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虚、骄”等9个生字。会写“短、对”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的意思。
4、有主动积累对子的愿望。
5、感受对子这种语言形式的优美,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信息资料】
1、图片、生字卡、小黑板、课件。
2、学生搜集的对子。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对对子:
今天,我们一起做个有趣的游戏──对对子,比一比看谁接得快,谁的.对子美。
(如:师:我说“云对雾”,生接:我说“花对草”。)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利用对对子、贴词语等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认识生字,在乐中感悟了句子,积累了词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效率。
2、谈话: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评一评自己吧,要是实话实说噢!
(学生畅所欲言,揭示本单元主题──我们都有好品质)
导语引入:
“你爱劳动,我爱集体,他很诚实。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都是好孩子。”
利用本单元的导语引入新课──揭示主题──好品质、好孩子,体现了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整合组织教材”的特点。
二、自学
1、借助拼音自由读:
把字音读准,把对子读流畅。
2、同桌互相读:
评一评读得怎么样?
3、把自己读得不够好的字或对子多读几遍。
三、识字
1、学生读对子,教师依次贴出如下几个对子:
是──非长──短赞──嫌
热情──冷淡诚实──虚伪虚心──骄傲
2、摘掉了所有生字的拼音帽子,你还能读吗?读了上面六组对子,你有什么发现?
(互相提醒注意“诚、实、招”读翘舌音,“赞”读平舌音。)
3、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4、巩固识字:
⑴对对子:
学生用手中的字卡,一生举起“是”,手拿“非”字的同学立刻举起字卡,以此类推。
⑵看图贴词语:
图一:
两支铅笔,一长一短。
图二:
两个小朋友,一个热情地招待客人,另一个脸上表情很冷淡。
词卡:
长、短、热情、冷淡。
学生看图,将词语卡贴在相应图画的下面。
四、写字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6个字:
引导学生观察你觉得哪个字难写。
2、引导学生将字归类:
本节课写好“冷、淡、情”3个左窄右宽的字。认真观察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其中的一个字,其余两个字学生自主练习。
4、学生描红、临写,并展示写字成果。
根据汉字的特点,将字分类指导书写,有利于学生抓住规律,把握特点,自主写字。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切不可用多媒体课件代替自己的板书示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老师把上节课结识的生字朋友藏在了下面句子里,你还能认识他们吗?
小黑板出示句子:
1、妈妈待人很热情。爸爸待人很冷淡。
2、王晓红虚心好学,诚实勇敢,赢得了大家的赞扬。
3、我们要向别人学习,用他们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课前复现上节课要求认读的字,并把这些字编排在句子中,意在让这些字和孩子们反复见面,避免了认字多、巩固率差的弊病,而且这种复现方式完全符合认读的字的教学要求。即:在课文中认识,换个语言环境还能认识。
二、朗读背诵
1、和小组同学一起练读对子,请小组同学为你的表现打分。
2、小组派代表朗读对子,其他小组评议。
3、师生合作接读句子,生生自由组合对对子。
4、背诵课文。
三、感悟
1、你最喜欢对子中的哪些词语,用笔画出来。再读一读这些词语。
2、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3、选择你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
四、练习
1、我会读。
2、你还能说出几个对子吗?你能像课文那样编几句对子歌吗?
3、把你课外收集的好对子展示给大家看。
语文教案 篇2
(一)猜谜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猜谜擂台赛,看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对又快?(教师出谜学生猜,给猜对的同学戴上动物头饰。)
红花头上戴,彩衣不用裁,清晨唱只歌,千门万户开。(公鸡)
脚像小扇子,嘴像小铲子,下水捉鱼虾,不湿小花褂。(鸭子)
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兔子)
脑袋聪明,手脚灵巧,喜欢爬树,最爱吃桃。(猴子)
花冠头上戴,锦袍披身上,尾巴像扇子,展开很漂亮。(孔雀)
小老鼠,真奇怪,降落伞,随身带。(松鼠)
2、这么多的小动物聚集在一起,谁能猜出它们要干什么?(板书:比尾巴,引导学生认识这三个字。)
(二)趣味对读,熟读成诵
1、请大家找一个朋友,你问我答地来读一读课文吧。(同桌或者自由选择伙伴进行一问一答对读,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2、分组对读或男女生对读,可一边读一边拍手。
(三)做“找尾巴”游戏,随机认识生字
1、(出示没有尾巴的小动物图片和它们的尾巴)瞧,这些贪玩的小动物,玩得把尾巴也掉了,谁能帮帮它们,给它们把尾巴找回来?
2、(在找到一种动物的尾巴后,说说这种动物尾巴的特点,随机出示要学习的生字。)兔子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学习“短”)
(四)学习新笔画,指导写字
(五)巩固识字,完成课后练习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这些动物的尾巴这么漂亮,谁知道它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学生根据课外得到的.知识,自由发言。)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有关动物尾巴的知识,请小朋友在课后去看一看,读一读。(播放《动物尾巴的妙用》录像或将有关动物尾巴功能的资料贴在知识窗中。)
语文教案 篇3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绝句》为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诗通过对明媚春光的描绘,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这首诗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雷雨》一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最大的“书”》本文是一篇科普常识性文章,通过记叙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向小读者们展示了岩石这本“书”的无穷魅力。课文语言简洁,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
【单元总体目标】
1、会认27个,会写45个生字词。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认字识字规律。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
3、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鼓励学生从日常的自然现象中发现自然的奥秘,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识字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来识字,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使之举一反三,逐步形成识字能力。
2、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依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张开师生对话,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串讲、满堂灌,避免逐字逐句讲解的做法,把课堂交给学生,注重自读自悟。
4、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因文施教。《古诗两首》中《望庐山瀑布》可以由画入诗,先让欣赏课文的插图,感受阳光下的庐山云雾缭烙,飞瀑直下的壮美景色。然后再让学生读读诗,把相应的诗句写到图上相应的位置上。《绝句》可以由诗入画。在读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想如何来给诗歌配一幅插图。《雷雨》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雷雨前用欣赏美文的方法“,雷雨中则让学生提出问题。雷雨后用画画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大的“书”》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自由读,指名读,同桌读,分角色读,四人组全作读,表演读等。《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时不必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能“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课外知识”上。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用他们对知识的探索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他们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阅读中了解自然现象,在寻找中感受自然科学带来的乐趣。充分给他们探索、发现的机会,达到学科间的融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展现和交流自己的课外知识。
【单元教学时间】
第17课:《古诗两首》2课时
第18课:《雷雨》2课时
第19课:《最大的“书”》2课时
第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1课时
学习园地五:2课时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
(组织课堂,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还可结合当时的情况导)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用心写两个字“母亲”我们把什么人称作母亲呢?
生:把生我的妈妈称作母亲。
(生:生我们养我们的人)
师:那有时我们还把什么比作母亲呢?
生:祖国 土地 大海 地球 老师等
师:(鼓励性的语言)我们把土地、祖国也称作母亲,因为它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又是我们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一起的母亲。母亲给予我们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关心 照顾 呵护 和爱
师:(同学们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人)那我们也应该回报母亲以“爱”不同时代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于祖国土地的热爱(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正是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克服了一切的困难。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听他是怎么歌唱对祖国的热爱的。(这里要不要听朗读带或者是老师朗读一遍)
二、进入课文
(这里会不会冷场,怎么启发同学)
师:诗歌,诗歌,诗是用来唱的,请同学们先以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首诗。读完之后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谈你初读的感受。
生:好象有一种很深沉的爱吧,因为最后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生:好象还有一种悲愤的感情吧“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生:好象读不太懂,为什么要说假如我是一只鸟,还有这些土地,河流什么指的是什么呢?
生:好象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歌唱祖国的诗歌不一样。还有一点点悲伤在里面。
师:同学们真是些老实、坦率的人,老师初次读这首诗时也有同感。因为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又极富跳跃性,往往让我们发生一种距离感。需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联想和想象去补充。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一些情况。
师: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任意践踏蹂躏中国的国土和人民,1938年连续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掠,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我们的祖国母亲遍体零伤,满目仓痍,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被任意的杀戮。中国人民没有退却而是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解说伴着影片同时进行)爱国诗人艾青正是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跳动着时代最强音的慷慨激昂的诗。
师:(这里有没有必要介绍一下作者呢?)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由法国回国,因参与爱国运动被捕入狱,狱中创作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向太阳》 《黎明的通知》主旨:诅咒黑暗和丑陋,讴歌光明与进步,抒发爱国爱明之情。
师:《我爱这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歌,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请同学们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读这首诗歌,讨论讨论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该怎么去读。(同学能不能到这个层次)(与上一次的读是不是在逐层深入,联系紧不紧密)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特别打动我“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感到非常的愤怒,还有一种抗争在里面。
(鼓励同学“声音真洪亮,读得棒极了,为大家开了个好头,等等)
师:能不能试着读读,表达强烈感情的地方我们要读成重音。
生:这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应该要读得深沉一点,有个省略号声音要拖一点。
师:体会的真不错,感情深沉我们可以把音调压低一点,语气舒缓一点,试试能不能用声音表示出来呢?
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个“嘶哑”似乎有一种很执著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感情真的是非常细腻,读得把老师都感动了)再读几遍肯定会更好,我们来听听朗读带,注意听他的节奏、重音和感情是怎样掌握的。
三、品位、感受诗歌(这里单独列出来好象有重复的感觉,不流畅)
师:(同学假如在跟读或者是在标停顿和重音,和时的鼓励褒扬)通过反复的朗读,我们已经体会了诗人一局部的感情,比方说对祖国、土地的爱,对敌人的恨等等,诗人的感情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呢?(用什么方式同学是否明白)请同学们细读这首诗,动动脑,大胆的发现问题,并将你们发现的问题先在小组进行讨论,待会推选代表汇报小组学习的效果,还不是很明确的,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是找到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爱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河流、风等的描写体现出来的,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掠者践踏的国土,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应该是说面对侵略者中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奋起反抗,但是这个温柔的黎明不知道指什么?
师:你们小组可真棒,刚刚你们提到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应该是指侵略者践踏的国土,这种通过对一种事物具体形象的描绘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一普遍意义的表示手法就是──
生:象征手法。
师:这些事物也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饱含着诗人感情的事物。
师:那么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土地象征着历经磨难的祖国”“河流和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以和百折不挠的反抗”经过人民的反抗,我们中国就必将迎来什么呢?
生:胜利。所以这个温柔的黎明应该是指革命斗争的光明前景,敌后根据地的希望。
生:我们这小组主要找到了这两句话“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认为“嘶哑”应该也能表达对祖国的爱,但是我们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用“圆润或者是嘹亮来形容他的喉咙呢?”
师:这小组的同学真不错,会换一个词语来体会诗歌。同学们无妨假设自身是这只鸟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因为什么,都已经嘶哑了还要歌唱,我们看哪个同学回答的又快又全面。
生:应该是当时的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感到很悲愤,所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还有同学要补充吗?
生:应该是他一直在歌唱,唱到喉咙都嘶哑了还在唱。
师:嘶哑了还在不停的唱,标明了什么呢?
生:对祖国执著而深沉的爱
师:所以歌唱的不只仅是鸟,还是作者,是作者借鸟的形象来歌唱对祖国的爱。
生:我们这小组还认为“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很能体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死了之后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说明死了都要和祖国大地融为一体,充沛表达了对祖国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师:生前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死后魂归这片自身深爱的大地,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呀。诗歌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
生:没有,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直接表达了对祖国的爱,但是这一段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第一节是借鸟的形象抒发对祖国的爱,第二节直接抒发对祖国深沉的爱,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是因为有了第一节的感情的抒发,才会有第二节直接的抒情,应该是一种升华。
师: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进而续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将鸟儿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诗意层层递进。贯穿始终的是对祖国深沉的爱。请同学们顺着这个思路,满怀深情的读读,我们等下请同学们结合关键词语齐背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
1、常用意象的积累:
师:诗人的感情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体现出来,它们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他往往象征着另一普遍的意义,就象本诗中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等,他们使诗歌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文,哪些意象或者象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同学一下说不出来老师可提示,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花草树木等就有它常用的象征意)
生:荷花是纯真、清高的象征 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不错,讲过的东西记得很牢固,还有没有,
生:明月象征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
生:柳树象征离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见好就收,鼓励“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看来平时就很注意积累了)
2、我也会:
师:“诗缘情,言志”诗歌是表达感情抒发志向的很好的方式,同学们对于自身的祖国、故乡、自身的亲人朋友应该也有许多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以“假如我是……”来写一首小诗,能用象征就最好了,一两句能够表达你的感情志向就可以了。
(准备几个提示的句子,让一两个同学说说就可以了,注意对同学的点评)
3、诗歌阅读欣赏:
师:学习了这首诗歌,我们知道要阅读欣赏一首诗歌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生:时代背景、重点词句、意象象征等等。
师:概括,课件展示,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课外多搜集一些诗歌进行阅读欣赏,提高文学修养。
五、结束全文
音乐(爱国歌曲)或者是齐背。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第十单元“路”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设计理念:
1、能力提升:积极贯彻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搜集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
2、少教多学: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整合资料,融会贯通地开展互文学习。
3、大语文学习观: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入丰富学习资料,指导学生整合、交流,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成果。
教材解析:
《天路》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由两部分组成,前文是屈原创作的《天路》歌词,后文是关于青藏铁路的简介内容,介绍了“天路”的名称来历、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修建青藏铁路的实际困难、修建过程中的突破性壮举和修建青藏铁路的重大意义。前文作为一首诗歌,易于诵读展示,表达情感。后文起补充说明作用,只有建立在理解事情前因后果和背景资料的情况下才能体会歌曲所传达的情感。两部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是指导学生分不同方面了解事物、借助资料理解文本的好教材。
生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能够在阅读时整体感知文本层次,对于诗歌学习兴趣很浓厚,诵读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信息能力,能结合文字资料和生活实际入情入境地解读文本,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歌曲演唱兴趣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诗歌,结合文本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借助文中的背景资料了解关于青藏铁路的相关信息,在互文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结合“路”的主题,抓重点词句,探究青藏铁路修建的困难和重大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天路”的含义。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阅读资料,整理和筛选信息,运用信息解读文本,提升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互文理解,把握主要主要内容,了解青藏铁路修建的难度和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文本语言的美感。
2、学习自主阅读资料,整理和筛选信息,运用信息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困难、修建过程中的壮举及修建成功的意义。
教法:互文阅读法、词句品析法、拓展学习法;
学法:自主阅读法、信息整合法、批注理解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歌曲《天路》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路”,谁能用这样的句子说说路对人们的作用?
(课件出示: 有了路, 。)
是啊,路连接着不同地区的人们,把我们的世界开拓得更加宽广。今天,我们要了解一条特殊的路——天路。(板书课题)
看到这样的课题,你又怎样的疑问?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梳理:为什么把这条路叫做“天路”?天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怎样修建的?“天路”对人们来说有什么作用?)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学习课文:
1、读文明内容:
(1)看看我们的课文内容,与以前所学的文本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对于“前有诗、后有文”的文本格局有初步的了解)
(2)自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读音,把新词和读不懂的句子画下来,尝试找找开课质疑的答案,写上一两个词标注一下。
(学生自读、勾画、思考、做批注。)
(3)同桌两个人互读课文,检查字词认读,达到正确流利。
(4)教师出示新词、重点句考核、正音,结合搜集的资料和文本内容解读重点词语。
(如:世界屋脊、
(5)组织交流:
你找到自主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了吗?说一说。
(组织学生交流对于课题质疑的`阅读成果,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说清楚,有条有理。在此基础上,明确背景资料部分的内容层次。)
对于这首歌的歌词你又了解多少呢?
(组织学生交流背景资料)
2、品文学方法:
(1)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前面是歌词,后面是背景,各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歌曲是情感的表达,背景是情感的积淀。)
(2)我们先从哪部分开始呢?
(引导学生明确,理清内容、熟悉背景,才能知道表达什么感情,如何表达。)
(3)指导抓关键词学习: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第一自然段)
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千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它犹如一条巨龙,穿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奔腾在莽莽的“世界屋脊”上。人们惊叹地称它为“天路”。
在读这一段时,哪些词句令你印象深刻、颇有感触?
预设:抓住两个“最”字体现青藏铁路的独特地位。
抓“犹如一条巨龙”体会青藏铁路的雄伟壮观。
抓住“穿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体会修建的难度。
(指导学生结合发现写批注。)
小结:静静地读,总有一些词句扣动你的心弦,那就是最具有感情和意义的地方。
(4)自读背景资料,把自己印象深刻的词语标注出来,联系文本内容体会,尝试在旁边写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
(5)组织小组交流:将自己的发现和本组同学交流,丰富认识,并选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6)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抓住“生命禁区”、“世界性难题”体会环境的恶劣‘
抓住“大无畏”、“世界之最”体会修路之难、成就之大;
抓住“钢铁大动脉”体会青藏铁路的战略性意义,抓住“团结路、发展路、幸福路”体会青藏铁路的情感意义。
(7)“我还有话说”:
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青藏铁路的资料,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交流资料,丰富认知。)
3、吟唱表情意:
(1)当我们了解了背后的一切,再回头看青藏铁路,为什么被称为“天路”?
(回文整合,丰富认识:不仅因为它修建在“世界屋脊”上,“其势近天”;修建过程克服重重困难,“难如登天”;修建成功,创造人类历史的奇迹,证明“人定胜天”,最终带领西藏人民走向幸福生活,“天伦之乐”。)
(2)当人们唱起这首歌,传递的是怎样的心情?
(播放歌曲《天路》,分享听后的感受。)
(3)你能从歌词中具体说说这份感受吗?
(引导学生结合歌词,解读文本,体会西藏人民的幸福感。)
(4)音乐能激发情感,诵读可以表达情感,让我们伴着音乐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配乐朗诵)
(5) 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吧!
三、课堂小结:
1、学习方法:互文阅读
2、了解一条路,品味一份情。
四、布置作业:
1、讲述青藏铁路的故事给家人听,为他们演唱《天路》。
2、为“天路“或者修建“天路”的人写一段纪念词。】
3、搜集更过关于“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