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6 13:27:1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常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常用6篇]

语文教案 篇1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学习第24课,抬起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看认真,写在心里。(教师板书寓言两则)要特别看清寓的最后三笔的写法,竖、提、点(用红笔标示)。由这个字俺们想到和它写法相同的是什么字?

  生:遭遇的遇。

  师:请同学们在语文纸上把这字写正确。

  生写字。

  师: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寓言故事简短有趣,都又告诉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则相当于(同学说篇)。今天俺们学习第一则《揠苗助长》。(教师板书揠苗助长)

  生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 “揠苗助长”故事中的主人公吗?你知道故事的大致内容吗?

  生:故事中的人物是宋国的农夫。

  生:故事说一个农夫想禾苗长快些,就到田里去拔,结果禾苗全枯死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俺预习了课文。

  师:预习课文是个好习惯,你真不错。大家从不同的途径了解了这个寓言故事,那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打开课文,小声朗读,要读通读准。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相信这些生字词一定难不住你们。出示生字词。

  生:宋国。

  师:宋是平舌音,读得准。谁再读?

  指名三人读。

  生:盼望。

  师:读出了特别希望的样子。俺们读词语除了要读准,还要学会读出词语的意思。谁能学着他的样子来读?

  指名三人读。

  生依次读好焦急、揠苗助长。

  生:筋疲力尽。

  师:尽是什么意思?

  生:用完了。

  师:俺们一起来读筋疲力尽。

  生:兴致勃勃。

  师:这个词很有特色,你能说出和它一样结构的词语吗?

  指名十人左右回答。

  生:纳闷。

  师:你会记住闷字吗?

  生:外边是门,里面是心。

  师:边板书边描述:心被门关起来了,就会觉得不舒畅。这时候闷读第四声。出示闷的第二种读音。

  师:纳闷是表示心情的词语,再读一读,找找还有表示心情的词语了?

  生:盼望、焦急、兴致勃勃。

  师:打开文书,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里,看看农夫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生一边读一边想。

  师:农夫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生:农夫很焦急。

  师:出示: 宋国有个农夫,他盼望着自身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板书焦急。

  师:你知道是焦急什么意思吗?

  生:非常着急。

  师:十分焦急呢?

  生:特别特别着急。

  师: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还可以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农夫很焦急呢?

  生:“盼望”可以看出。(很希望,希望的不得了)

  师:盼望的近义词朋友是?

  生:希望、渴望……

  师:课文中为什么要用“盼望”而不用“希望”呢?俺们换个词来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他盼望着自身田里的禾长得快些……

  他希望自身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师:你们会在什么情况用盼望来表达自身的心情?

  生:俺喜欢看书,俺想得到一本想要得书的时候。

  生:期中考试的时候,俺特别希望得到一百分。

  师:想象一下农夫盼望焦急是什么样子的?

  生:他会在田边转来转去。

  生:他会对禾苗说快点长吧!

  师:用盼望比用希望更能表达农夫焦急的心情,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再快些。俺们一起来读读。

  生:还可以从“天天”体会到,就是每天都来。

  师:星期一来吗?星期二来吗?……

  晴天来吗?阴天呢?

  身体不舒服回来吗?

  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示一下吗?

  俺们也来学着他的样子来把这一句读读看。

  生齐读。

  生:还可以从“可总他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体会到。

  师: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吗?

  生:禾苗实际上是长高了,只是生长的速度很慢,一两天是不会有多大的变化的,而这个人不懂植物生长的规律,所以就认为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于是就想方法帮它长。

  师:这个人为什么总觉得一点儿也没有长?

  生:因为他太着急了!

  师:农夫来到农田边,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呢?

  生:禾苗你怎么长得这么慢呀?

  生:用什么方法能让你长得快些呢?

  师:正是农夫太焦急,盼望禾苗长得快,天天去田边看,就会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俺们一起再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农夫焦急的心情。

  师:文中还有哪里能体会到农夫很焦急?打开课文再读读。

  生:心里着急就想方法啊,于是他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

  师出示:一天,他终于想出了方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师:老师就请你做故事里的农夫,到田里去拔苗。

  生点点头,慢悠悠的走到两组中间的空地上。

  师:你们觉得她是故事中的农夫吗?

  生异口同声喊道:不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是急忙跑到农田里。

  师:对呀!俺们一起读读,你看农夫多焦急呀!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扮演的同学说,农夫回来,重新扮演一次。

  生回到座位上,急急忙忙往田里跑。两手用力往上拔。其他同学都站起来认真看。

  师:农夫你这样拔可不是故事中的拔呀,老师查了资料,揠就是拔取苗心,(出示:揠≠拔,揠:拔取苗心。)农夫一手扶着禾苗,一手抽取苗心。

  请你按老师讲的动作再来演一演。

  同学一直按老师的要求在田里干活。

  师:同学们,农夫是怎样揠苗的?

  生:一棵一棵的往上拔。

  师:农夫忙了多长时间?

  生:从中午忙到天黑。

  师:从中午忙到天黑大概五六个小时吧,就是300分钟左右,四十分钟一节课,大概七节课左右。

  生都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农夫有没有停下来?

  生:从一直看出农夫没有休息。

  师描述:一小时,汗如雨下;两小时,腰酸背疼;三小时,头昏眼花;夕阳西下,几乎没有了力气,非常疲劳。(扮演的同学一直在扮演)

  师:xx同学,你现在累吗:?

  生:俺现在累得直喘粗气。

  师:你看他脸色通红,上气不接下气,俺们可以用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来形容他现在的样子。(出示筋疲力尽)你能给俺们读读这个词吗?

  生读词。

  师:感谢你让俺们生动的理解了筋疲力尽的意思。让俺们一起读读课文。

  生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图

  师:农夫盼望自身的禾苗长得快些,虽然是这么的累,你看看他的脸上的表情: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词语训练)

  生:他乐呵呵的。

  师:急性子的农夫,怎么会是这样的表情呢?

  生:总算是看到了自身的禾苗生长了一大截。

  生:喜笑颜开。

  师:农夫,你看到你的禾苗长了一大截,心情怎么样啊?

  生:高兴啊,再累俺也高兴,总算看见俺的禾苗比他人的又长高了一大截。

  师:书上是用什么词语来表达农夫现在的心情的?同时出示: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俺累坏了!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生:兴致勃勃。

  师板书兴致勃勃。

  师:谁能学着农夫的样子来说说他的话?

  出示 第三自然段

  指名三人后齐读。

  师:他的儿子听了他的话,引读第四自然段。看到这个闷字,你们猜他的儿子是怎样想的?

  生:禾苗怎么会长高一大截,不会是爸爸眼花了吧!

  生:想不通,不可能这样。

  俺们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农夫也跑到农田里一看,心里也很纳闷。农夫的心愿是好的,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假如你是这个农夫的邻居,看到了这一幅情景,你能告诉这位农夫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吗?默读全文,理由会更充沛一些,更有说服力一些。

  同学默读课文。

  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禾苗要慢慢的长,急着长只会是坏事。

  生:他不明白禾苗的生长不能靠人去拔高,而只能靠自身的力量。

  生: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方法。

  生:假如硬要把禾苗拔高,损伤了它的`根或者切断了它的养份来源,禾苗怎能不枯死呢?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生:种田人违背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落得个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师:对啊,禾苗的生长也有它一定的规律,俺们在生活中可不能做宋国的农夫呀!俺们要记住,出示寓意

  生:这则寓言告诉俺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师:小朋友们,农夫听了咱们大家的话,他现在的心情怎样?

  生:后悔,早知道就不花这力气啦!

  生:难受,今年可就没有收成啦!

  生:沮丧,为什么自身要这么急于求成呢?

  师根据同学回答板书。

  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俺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

  【出示古文内容:】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师:今天学的寓言就是根据这篇古文来的。想不想读读古文?自身对照俺们今天学的课文读一读,再看看下面的解释。能读懂哪些。

  生自由阅读。

  师:谁能说说自身懂了哪儿?

  生回答(略)

  师:俺们一起读。读的时候大家还可以晃晃小脑袋。

  师:同学们,从远古时代起,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俺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老师要向大家优秀《伊索寓言》这本书,这本书中有一个相似的故事《寡妇与母鸡》。俺们来看看这个故事。

  师:读了这两则寓言,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几句话写下来。

  生交流自身的体会。

  师:的确在生活中不能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观地急躁冒进只会适得其反.充溢智慧的人民又发明了许多现代寓言故事。这些优秀的作品充溢了智慧的故事和话语。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重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祥、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同学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玩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同学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局部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同学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玩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布置组员分角色朗读、扮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扮演。

  3、挑选一组同学上台扮演,根据扮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同学扮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玩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扮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同学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重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祥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小朋友,回来!俺给你胶卷,俺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同学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协助小朋友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身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小朋友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有关爱他人、爱护环境的愿望。

  重点难点:

  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入题

  同学们,假如你有一个有求必应的潘多拉的盒子,你希望用它变出什么呢?假如你有一张神奇的飞毯,你想到哪儿去?假如你有一盏阿拉丁神灯,你想用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假如我们拥有这些神奇的法宝,我们会让梦想飞扬,看来想像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如吧。

  (板书课题:10、假如)

  二、初读课文,识字读词

  1.初读课文,用言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问学生: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怎么办?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3.这首诗共有三小节,指名学生每人读一小节,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也相机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4.指导识字。

  三、细读课文

  1、 小组学习

  A、 课文用三小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小组内读读。

  B、 在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交流一下。

  C、 你认为这一小节哪个句子、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2、 给时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3、 交流自学情况

  4、 感悟句子

  A、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在成长。

  B、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5、 扩展说话:我要给……

  6、 感情地朗读

  四、 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趣

  1、复习生字词

  2、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吗?指名说(用上假如说一说。)

  二、导疑与导思

  1、但生活中并不是都处处美好,还有许多悲惨的事情。

  出示图:风中的小树,渴望鸟妈妈的小鸟,坐在轮椅上的孩子看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图和诗句:自读,读出感情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他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默默流泪。

  指名读,齐读,再自读。

  3、看了这些,你们的心情好不好,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

  老师送给你们一支马良的神笔。有了它你就能实现你的愿望。

  4、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给小树画什么?

  指名说出示句子: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个红红的太阳。

  红红的太阳给人的感觉怎么样?

  再出示句子: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能不能快乐地把节读一读。

  出示小鸟图和小孩图,你会给他们画些什么?自选一节读给同桌听。

  出示句子:我要给小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

  说一说你会给不幸的西西画什么?

  出示句子: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齐读句子。

  说说西西有了好腿后他会怎么样?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2、3节。指名背。

  5、说一说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不幸的事?说一说你怎样去关爱他们?

  6、把你美好的愿望写下来

  出示句子: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我要给()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迹象 凝聚 遗憾 搀扶 筑巢 无垠 预兆 骚动 和蔼 覆盖 绚丽 毛坯

  2.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

  迹象 凝聚 遗憾 预兆 启蒙 无垠 琢磨 温存

  二、能力目标

  训练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三、情感目标

  借海伦·凯勒的慧眼来学习观察世界的方法,并体会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莎利文老师教育“我”的几件事,高度赞扬了莎利文独特的教育方法和老师强烈的爱心,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感激、敬爱之情。

  二、思路结构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事条理清晰,同时表达老师对自己的教导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向我提示了一切。)

  第二部分写老师对我的教育情况。(第二天早晨……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本部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莎利文老师和我的初步接触,本段初步写莎利文教师的教育能力。(第二天早晨……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的来临)

  (二)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本段通过写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而体现莎利文老师教育的高超本领。(春天到了……我热切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

  (三)莎利文老师的特殊教育,本段通过具体整体进一步对莎利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加以赞扬。(我记得有一天早晨……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第三部分写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她总是设法使我生活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三、从三个层面体会感情

  1.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作者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

  2. 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后,世界在她的心目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3. 在她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

  四、自读中要特别重视品读

  1.逐句、逐行、逐段,乃至进行全文品读。

  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

  2.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

  3.品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末尾一段。

  五、抓住关键之处,深入理解课文

  本文语意生动,文字浅显,宜于自读。自读时建议把握以下几点:

  1.抓关键语段

  如首段,“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这段文字三次强调了“某一天”的重要性。显然作者在此处是别有用心的。它特别强调了“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的特殊内涵:有一位老师要到她身边来了。作者是一个盲人和聋哑人。有了老师就意味着平常的生活将会发生大的改变。同时,这篇文章是作者后来写的,她对老师的一切仁爱之心有了切身的感受,她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不同凡响的内容。

  2.抓关键动作

  对于海伦来说,她只有靠她有限的“能力”——靠触摸去感受世界。除此而外,世界是什么样子,她可能就不得而知了。因而,动作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在阅读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特色进行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对动作的描写也是十分生动的。注意找出文中动作描写的句子,细心加以体会。

  如下面的句子:

  1) 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

  2)莎利文小姐挽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

  3) 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

  4)我闻着她手上的花,一面讲一面打着手势问:“花的香味是‘爱’吗”?“不是”。我的老师说。

  正是这些句子使我们认识到了海伦·凯勒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才使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优美与动人。

  3.抓关键心理

  仅凭触觉来感受世界是海伦·凯勒对世界那么敏感的原因。聪明的海伦并没有放弃自己认识世界的机会,她通过“母亲的动作”,(注意是“示意的”性的动作,而不是母亲的吩咐或通知)“人们进进出出地忙个不停的迹象”,等等,“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在我们家里”。注意这一个“猜”字,道出了海伦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根源。因为除了她的双手,就只剩下她的`慧心了。在海伦面前,一切都只有由她的心灵去体会和感受,因此她的心理感应能力才无比发达。而文章也正是通过心理描写实现了这一目的。课文里心理描写的句子相当多,阅读时认真体会。

  4.抓关键感情

  在没有老师之前,海伦认识世界的围绕是很小的。正是莎利文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的抽象名词。也是老师教给她日常交往中使用的无数习惯用语。“就这样,我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起初,我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是莎利文小姐启发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来,使我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爱和欢乐并富有意义。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我了解世间一切事物的美,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美好和有意义”。这段话十分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一片深情.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中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文章贯用技巧。先写莎利文老师的不是,然后再托出老师的伟大与崇高。

  六、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材共收入两篇《我的老师》,同题文章必然有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所以可进行比较阅读。

  1.主题。两篇文章都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都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感激之情,都赞颂了老师的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2.人物。两文都以“我”的老师为主要人物,二位老师都是女性,都是“我”的启蒙老师,她们身上都表现了女教师细腻、温柔、关爱学生,热爱教育的突出特点。但由于两文中的“我”在生理上的巨大差异,对蔡芸芝先生的描写侧重于外貌、动作等描写,而对莎利文老师的描写则侧重于“我”的触觉及心灵感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

  3.选材。两文都是写真人真事,都围绕主题选材。前文的七件事都是生活的片断,事与事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后文则不同,所用材料是从“我”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大自然,认识“爱”,材料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准确地再现莎利文老师对“我”的帮助日趋深入。

  4.组材。两文组材都讲究章法。前文由简至繁,由略到详,疏密相间,表现出师生情的逐步加深。后文按时间顺序行文,条理明晰,“我”的进步也在岁月流逝中日见鲜明。

  5.语言特点。前文语言平实、质朴,似涓涓细流,绵长深远,后文语言饱含深情,真挚而细腻,颇为感人。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海伦·凯勒的事迹。

  二、快速阅读全文

  思考:

  1、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并根据这一点粗略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2、划出写海伦感受的词语。

  三、讨论

  1、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2、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之处?

  3、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个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

  四、朗读1-3自然段

  1、这三段文章写了什么?

  2、莎利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之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以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吗?

  莎利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引向光明。

  3、第二段结尾一句说“我不能预测未来将带给我什么?”从全文来看,莎利文老师给“我”带来了什么?

  五、朗读最后一段

  点拨:如果说前一篇课文里面,魏巍对蔡芸芝先生的感情是依恋、思念、热爱的话,从这一段看来,海伦对老师的感情主要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看出来的。

  六、小结本文写作特点

  手段

  以学生自读活动为主,开展教学活动

  设计思想

  本文是自读课文,又是新选入教材的课文。从教材本身来看,学生要对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拟在学生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海伦 凯勒

  一、第一天相见: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深深地爱着我,向我揭示了一切。

  二、对我的教育

  三、感激之情

  开了眼界给我爱、欢乐与美

  使我生活更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配合单元主题设计的,范围是写一处家乡的风光,或者是记一次春游。内容可以写看到的自然景观:田野、草原、森林、河流、瀑布、高山、峡谷等;也可以写所了解的人文景观:遗址、建筑、园林、碑刻等。

  设计理念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知身边的景物,并做好观察记录,为习作积累素材。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技巧,抓住景物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表达己的真情实感。阅读与有机结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在观察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乐于,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

  3.善于交流和评改,在习作中激发潜能,丰富积累、陶冶情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家乡一处熟悉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并做好观察记录。

  2.课件:家乡风光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4课文,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异国风情画卷。我们的家乡就是一座山清水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美丽古城。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来描绘我们美丽的家乡吧!(板书课题:写一处风光)

  回忆中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指名读习作提示,看插图,明确要求。

  2.明确习作范围及要求。

  (1)弄清楚什么是自然景观,什么是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的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本单元学习的《密西西比河风光》;人文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本单元学习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和《埃及金字塔见闻》。《威尼斯》则是既写了自然景观,又写了人文景观。

  (2)明确习作内容,写一处家乡的风光,也可以写一次春游,写春游也要把侧重点放在景物描写上。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确定内容指导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打算选择哪一处风光来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并归纳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类。)

  2.写法指导。

  (1)自然景观的写法指导。

  回忆《密西西比河风光》,思考:密西西比河两岸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密西西比河两岸景色的?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相机:

  《密西西比河风光》是一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密西西比河两岸景色奇伟壮观的特点,将东岸风光与西岸风光进行对比描写,描写时还选取了景物中的典型事物,如“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远处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东岸“大树高耸入云,野葡萄、喇叭花在树下交错生长,往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顶梢。”“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可掬的小熊,在树下蹒跚;群鹿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突出景物特点。同时,作者还通过精当的用词,华美的语言体现出了两岸不同的风光之美。(教师相机板书。自然景观写法:选典型事物突出特点;运用对比、动静结合等方法;语言华美,用词精当。)

  (2)人文景观的写法指导。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描写人文景观的文章。作者从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每一天几乎都离不开音乐、金色大厅以及盛大的新年音乐会4方面介绍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维也纳作为一座世界名城有许多可写之处,着重介绍维也纳作为一座“音乐之都”的独特风情,对维也纳的

  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一笔带过。全文介绍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是运用“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从文章介绍“音乐之都”的每一部分看,运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方法。

  (教师相机板书。人文景观写法:重点突出,详细得当;按照一定的顺序;见闻结合,叙议结合。)

  注重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通过重温课文的方法,使学生习作有所借鉴,学以致用。

  3.师生共同写法:

  (1)抓住景物的特点;

  (2)叙述有条理,有顺序;

  (3)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

  4弊槟诮涣鳎你打算写哪处风光?

  5敝该说说,你要写的风光有什么突出特点?

  6.学生列出提纲。

  提纲完成后,同组学生互相交流,不足之处及时修改。

  四、学生动笔,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2课时

  一、指名朗读习作

  教师在桌间巡视的过程中,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写的情况,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写自然风光的、写人文景观的,或者写春游的,指名当众朗读,为学生借鉴。

  二、回顾习作要求

  三、指导讲评,完善提高

  1.教师赏评指导。

  教师对巡视时了解到的习作情况进行简要的总体,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评改的要求:

  (1)叙述是否有条理、有顺序;

  (2)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写;

  (3)语言是否生动,有真情实感。

  2.学生自评自改。

  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按照要求独立进行评改,通过自我评改树立的自信心。

  3.学生互评互改。

  (1)同桌之间互评。

  (2)小组内选择一习作共同评改。

  按照评改要求,指出习作的不足和修改意见,同时也标注出习作优点,使学生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讲评展示。

  (1)欣赏式讲评。

  找一名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大家评议,通过欣赏,更好地掌握习作的要求。

  (2)修改式讲评。

  选择一存在问题,需要再进行修改的文章,通过对照评改要求,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明确怎样才能写好这文章。

  5.教师点评。

  6.学生再做修改。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习作讲评,不但使学生明白习作评改的意义,而且掌握评改方法。在自我关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体会习作成功的乐趣。

  三、誉写习作

  四、拓展延伸

  做好准备,以交流自己的习作为主,举办一次“爱家乡、赞家乡”佳作交流会。

  板书设计:

  写一处风光自然景观写法:选典型事物,突出特点

  运用对比、动静结合等方法

  语言华美,用词精当

  人文景观写法: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按照一定的顺序

  见闻结合,叙议结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参考:

  A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候才可以与牛马平起平坐?(太平盛世)中国的老百姓是多么容易满足啊,只要能把自己卖个牛马的价格便觉得洪福齐天了。

  B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只求他决定他们怎么跑。

  (揭示了老百姓们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奴性心态:麻木不仁,

  缺少反抗精神。重点词语:中立杀掠希望决定)

  小结:古人说:“下民易虐”,老百姓容易受到欺侮凌辱,受欺侮凌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思反抗的心理,这心理像毒蛇,逐日地吞噬了一个人的精神。作者在如此写道时,是怎样一种欲说还休的苍凉啊!

  C假使真有谁能够……“皇恩浩荡”了。

  追问:什么是“奴隶规则”?

  (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6.我们现在能够回答出作者在概括中国历史两个时代时的心情了吗?

  (集愤怒、讽刺、批判、同情为一体,而又以怒——对暴政、怜——对百姓为主。)

  小结:中国的历史在“一治一乱”中循环发展,中国的老百姓也在一会儿不如牛马一会儿略如牛马中艰难跋涉。“三千余年古国古”,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样一个小玩艺。先生曾尖锐地指出“轿夫(老百姓)如果对坐轿的人(统治者)不含笑(作乱的人),中国也早已经不是现在的中国了”。

  7.那么有“不含笑”的“轿夫”吗?作者又是怎样评论这些作乱的人的呢?

  (黄巢张献忠等,“受意外的灾殃”,“将奴隶规矩毁得粉碎”,“给‘主子’清道辟路”“为圣天子驱除云尔”。批判。)

  (二)思辩讨论

  安心为奴的,作者是哀怜;揭竿作乱的,作者又批判。请讨论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揭竿作乱的人应该有让天下百姓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的胸襟和愿望,而不仅仅是为了黄袍加身。安心为奴就会失去做人的基本尊严。)

  ①追问:②③④

  (,就会不思反抗,从而。先生的思想核心是“立人”,而“立人”的根本在于“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人的精神自由。)

  (三)愿望憧憬

  1.不是牛马不是奴隶,不是不如牛马和略等于牛马的价格,先生希望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人”的价格,做回真正的人,而转奴隶为人,我们应该是什么方式?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争)板书

  2.现在已经“争”到了吗?现在是哪个时代?

  (尚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3.先生理想中的时代是什么时代?

  (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第三样时代)

  4.谈谈对“第三样时代”的理解。

  (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从而迈向民主和自由,老百姓成为社会的

  主人,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鲁迅的迷惘与思考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眼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第三样时代是怎样时代?他没说。怎样争?他没说。(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板书划线)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我们能体会这位名满天下的伟人他内心的悲哀吗?他在探索着,他也在激励着我们去探索。

  (五)总结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灯,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象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赶海》教案03-19